登錄???|???注冊
一部彌足珍貴的鄉土寫真和另類心史。本書的主線是一個60年代生人的“上學記”,從西北邊遠山鄉的村塾,歷經波折直至成為北京大學教授。作者記憶力驚人,對早年生活細節記憶之具體,描寫之生動令人驚嘆,所述中國西北農村之貧困也同樣令人驚嘆。除了主線“上學記”,書中還兼述作者甘肅邊遠山區的風土人情,白描式的記錄了那個“平凡的世界”里人們的歌哭悲歡,希望與絕望。
漆永祥 ·鄉土 ·13.4萬字
雪山始終以母性的偉大力量滋養著大地上的生靈。生于斯長于斯的作家楊志軍,深情回望父親母親與幾代草原建設者的艱辛探索足跡,書寫著高海拔地區的時代巨變與草原牧人的精神心路。小說既有強烈的面對草原問題的憂患意識,更有在真實反映草原人民解決問題、建設新草原的文字里難掩的激情和樂觀。詩性的語言形成獨具個性的敘事風格,作品既真實呈現草原生活的嚴酷,又具盎然的詩意。
楊志軍 ·鄉土 ·53.1萬字
本書由《丹桂》《土地》兩部作品構成,《丹桂》通過對主人公劉丹桂驚險曲折的人生經歷的描寫,展示了當今城市和鄉村,在新舊交替時期人的思想掙扎、迷惑、抗爭的心理歷程。作者以本人家鄉劉家橋桂花坪作為文學地標,運用傳統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著重描述了丹桂被生活厄運逼入城市求生存,又歷經周折回鄉創業,建設家鄉的新女性形象。《土地》以鄂南為背景,全景式地展現了從“土改”前夕至今中國農村“土地”政策的沿革及農民的浮沉命運。刻畫了土地上掙扎的靈魂。以蚌殼嶺為背景,以農民為視角。勾勒出一副新中國農村歷史變遷的大全景。以第一人稱展示種田能手、長工徐土地,在歷史進程中各個關鍵時段的多舛命運,及求生存、求發展的艱難歷程。主人公以極大的寬容對待歷史的恩怨,歷經磨難而頑強地生活著,展示他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及頑強的生命力,同時反映了農民對土地自主權的渴盼和無奈。
劉明恒 ·鄉土 ·45.9萬字
這個集子的題材分兩部分,一是描寫鄉村生活的《煙村故事》,一是描寫打工生活的《國家訂單》、《白斑馬》等中篇小說。王十月的鄉土小說,繼承了沈從文、汪曾祺一脈的抒情小說傳統,在煙村故事系列中,作者傾心描繪了優美的田園風光和生活在那一片水土上的生靈,抒寫著人性中的溫愛與美好。作者筆下的鄉村,自然不是當下的農村,也不是過去的農村,而是一種理想化的鄉村生活。作者在這里要努力告訴讀者的是:我們還可以這樣活。而反映打工生活的小說,有被《人民文學》以頭條刊載的《國家訂單》,有描寫在金融風暴席卷下的普通中國工人命運的《九連環》,也有深入打工一族心理暗河的《白斑馬》,更有文字中透著內心疼痛的《不斷說話》……
王十月 ·鄉土 ·21.8萬字
《巴山夜雨》寫于抗戰勝利之后1946年開始連載,1948年底載完歷時三年多,是張恨水“痛定思痛”之作。作者以冷峻理性的筆觸,在控訴曰寇的戰爭暴行同時率先對民族心理進行探索,小說以主人公李南泉為軸心,向讀者展現了一幅蜀東山村眾生圖。人物栩栩如生,語言幽默犀利,在小說的描寫功力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張恨水 ·鄉土 ·5.1萬字
往事如煙,往事并不如煙。一部《農民筆記》,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普通農民以及他的家庭從貧窮走向富裕的點點滴滴,客觀地再現了上世紀40年代以來關中農村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深刻地表現了渭北高原60多年來發展變化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間,講述著柴米油鹽、家長里短,洋溢著親情割舍、團聚歡樂,彌漫著政治風云、時代變遷、散落著民眾疾苦、百姓呼聲,記錄著地方習俗、民間風情。也許,它是中國現代史上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階段的縮影。
侯永祿 ·鄉土 ·39.3萬字
該書寫于抗戰勝利之后,1946年開始連載,1948年底載完,歷時三年多,是張恨水“痛定思痛”之作。作者以冷峻理性的筆觸,在控訴日寇戰爭暴行的同時,對民族心理進行了探索,剖析了國人在抗戰中表現出的“劣根性”。小說以主人公李南泉為軸心,向讀者展現了一幅蜀東山村眾生圖。人物栩栩如生,語言幽默犀利,在小說的描寫功力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有學者稱該書是“張恨水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創作的最高巔峰”。
張恨水 ·鄉土 ·54.2萬字
王澤周出生在岷江山谷一個偏僻的小村莊,村里只有幾十戶人家,他們家坐落在江邊五棵老柏樹下。這幾棵岷江柏是王澤周的自然課堂,也是母親依娜精神信仰的依靠。作為村里第一位大學生,漢藏混血兒王澤周從小一直充滿著對身為木匠的卑微木訥的父親,曾因家世淪落被男人欺凌的母親的怨恁。后來他離開家鄉到城市讀大學,在學校里也因為出身而承受了來自同學貢布丹增的欺侮和歧視。大學畢業后他選擇了回鄉,因工作關系又與貢布丹增有了交集,在對生態自然、旅游發展的理念上博弈對峙……與此同時,他與父母的感情,卻在不知不覺中悄然發生著變化,由怨恁不滿到溫情依戀,人世紛爭和煩惱在對父親的諒解中、親情的回歸中慢慢融化……
阿來 ·鄉土 ·7萬字
《平樂縣志》是作家顏歌最新長篇小說,也是其“平樂鎮系列”終曲。全書共十四章,以平樂鎮東街為故事發生地,即將退休的縣志辦副主任傅祺紅和其兒媳陳地菊為雙主人公,串起一對青年男女的成長離合與小鎮生活的世相起落。這是一部以虛擬地方志形式寫就的平樂鎮文學檔案,亦是一部后現代的“三言二拍”。顏歌對三言二拍話本小說進行有意識的現代改造,用說書人的腔調展開敘事,加以各種舊體詩詞韻文以及四川方言的巧妙使用,融合古典與現代感,使得小說文本具有豐富的層次與空間,展現出對現代漢語和當代故事極強的重塑能量。
顏歌 ·鄉土 ·25.5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銀耳為題材的中篇小說,用清新質樸的語言風格,真實全面地反映了耳鄉的風土人情。通江銀耳“滿清末季初發現,民國成立出漸多”,真正發源地就是當今陳河鄉那九灣十八包。九灣十八包由數座山包相連相依形成,一年四季云霧繚繞,樹木叢生,景色迷人。銀耳的發現,給當地人帶來巨額財富,當時出現不少“銀耳大王”。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通江銀耳以獨特的藥用和食用價值走進清宮,成為御桌上的佳肴;而且以誠信和貨真價實走出國門,成為許多外國人的“至寶”。
余震 ·鄉土 ·13.5萬字
這是一部鄉村題材原創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周士毅在鄉村的三年創業經歷,他憑借著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的精神,從無到有,小有成就,并在此邂逅了屬于自己的美好愛情。整部小說生動地刻畫了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塑造了剛毅正直的主人公形象,表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
袁美昌 ·鄉土 ·28.9萬字
《王能好》是魏思孝的最新長篇小說,以一個農民的出走、回歸和意外死亡為線索,編織了一幅當代農村生活的浮世繪。這是一部真實深沉、真切悲憫的鄉村小說,以獨有的極簡筆法描繪了一幅粗糲有力量的鄉村生活圖景,對鄉村生活和鄉村中人命運的捕捉和透視,使得作品充溢著悲愴之感,同時有彌漫著一種力量。整體風格上,魏思孝成功地構建了他對鄉村生活的觀察和理解,即更為普遍的鄉村人物面對命運播弄之后的無能為力,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試圖與生活建立聯系,都遭受了生活的捉弄,這些人物的困境不僅在物質生活還表現在精神生活的困乏。
魏思孝 ·鄉土 ·14萬字
小說以河洛岸邊的康百萬家族為原型,反映自1840年至20世紀20年代近百年間鄭氏家族幾代人如何順勢而為,積累財富成為中原巨富,后來隨著時局動蕩家族生意一落千丈,年輕一輩參與革命探求新生、運命浮沉的歷史進程。小說以人物命運、家族盛衰為明線,以社會變遷、民族危亡為暗線,表達深沉的家國情懷和人性悲憫,同時聚焦黃河岸邊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具有濃郁的黃河文化風情。作者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闡釋,內化到人物的言行舉止之中,如儒家的修身齊家、克己復禮、內圣外王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經商韜略等,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內在光芒。
高林照 ·鄉土 ·36.7萬字
《掙命》是吳葉生、吳曉紅傾情合作,具備徽州方言特色的一部小說,客觀反映了大山上一戶平常人家在新中國成立前后與命運抗爭,掙扎生活,并逐步掌握命運主動權的過程。掙命,在徽州方言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帶有貶義,表示社會底層人一直折騰來折騰去,最后也沒折騰出個名堂;二是褒義的,為了實現美好愿望,奮力與命運抗爭。書中一系列小人物,包括男女主角,都或多或少以不同形式在“掙命”。有的從一無所有,“掙命”到最后成就一番事業的;有的“掙命”來“掙命”去還是一無所有的;有的轟轟烈烈地“掙命”,最后把命搭進去的;有的為國為集體掙命,有的為已為家庭掙命……該書時間跨度為1939—1979。主人翁陳松壽成長在茗溪村一戶普通家庭,因大哥借高利貸成親而出現家庭變故。土地變賣后家庭四分五裂,他與三姐相依為命,在與社會各種不公的抗爭中成長,造就了不屈的性格,早早撐起這個家。從小得到“表叔”(新四軍)的培養,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中共黨員,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社會建設中。在燒石灰窯的時候身負重傷,在當村干部的歲月里處理傷人、死人等各種棘手的事件,為村莊建石灰窯、水碓、油榨廠和水電站,因時因地開荒種地巧渡三年自然災害,為增加集體收入帶隊出去做窯燒窯等。本村姑娘劉紅燕看中他,他卻經人介紹認識了鄰村的胡瓊湘并參加了集體婚禮,生了七個孩子。其間孩子和妻子生病,家里因病致貧,艱難渡過難關。1977年恢復高考,陳松壽抓住機遇將孩子引導到讀書考大學這路上來,并順利地把他們送入高校,一門五“狀元”,一時傳為佳話。陳松壽能把家庭教育與集體建設兼顧,對現代家庭管理、鄉村振興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吳葉生 吳曉紅 ·鄉土 ·32.2萬字
小說描寫一個叫沙灣的南方鄉村及周圍地區,從上世紀二十年代直到新世紀的八十余年中,人們經歷的種種世事變遷。重點講述了幾個家庭三四代人的故事,有前清舉人逸公和他的三個兒子,有掌管各鄉田土簿記的“知根老爺”和混賬兒子的糾葛,有村長和中共地下黨員兒子的故事,有上縣衙門打贏官司的“鄉約老爺”桃香和她一家人的故事;而靈魂人物則是佑德公,他為鄉民利益代言,主持鄉村公道,救濟窮困、仗義執言,他保護紅軍家屬免遭屠戮,他支持第二代有為青年包括自己的獨子在鄉村創辦新學,他支持逸公留學日本的第三子揚卿興修水利,是德高望重的一方鄉賢人物。小說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一部描繪中國鄉村風物人情的優秀作品。
王躍文 ·鄉土 ·43.6萬字
張恨水 ·鄉土 ·5.2萬字
這是一部詼諧、幽默、雅趣橫生的鄉土風情小說,主角張叉叉是一個類似于阿凡提、孔乙己的鄉村落魄文人,他比阿凡提更豐富,比孔乙己多智慧,他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卻又生性油膩,不務正業,難成大器。
郭大國 ·鄉土 ·3萬字
本書講述了美國南方農民本德倫為遵守對妻子的承諾,率領全家將妻子的遺體運回家鄉安葬的“苦難歷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災難重重:大水差點把棺材沖走,后來拉車的騾子被淹死,大火幾乎遺體焚化。結果長子失去了一條腳,老二發了瘋,三子失去了心愛的馬,女兒打胎不成反被藥房伙計奸污,小兒子也沒得到期望的小火車,而本德倫卻裝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位新太太。
(美)威廉·福克納 ·鄉土 ·11.9萬字
《秦嶺記》是賈平凹新作,不同于《山本》的長篇巨制,“秦嶺記”采用短小的筆記體形式,從遠古起筆、小處著眼,用微觀史的方式記錄秦嶺的山山水水、人人事事,寫它的混沌磅礴、宏大幽微,寫它的飛禽走獸、現實憂患,兼具筆記小說“志人”“志怪”兩種自由駁雜屬性,同時又有鮮明的賈氏風格,可以說是賈氏山海經,賈氏聊齋志異,更是賈氏“秦嶺史記”。除了主體“秦嶺記”之外,新增作者寫于1990年的“太白山”17章,另有寫于2000年前后的六篇散文,作為“外編”,這兩部分與主體的“秦嶺記”都有內在聯系。作為扎根于陜西、乃至西北這塊厚土的作家,作者幾十年里一直在寫秦嶺,先是著眼于秦嶺里的商州,后是放大到整個秦嶺,這本15萬字的秦嶺記可以說是作者用積累數年的人生閱歷,寫盡了“山地深處的人生底細和生活況味”。
賈平凹 ·鄉土 ·11.5萬字
張恨水 ·鄉土 ·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