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超級自控力:不做習慣的奴隸
- 申小娜
- 4969字
- 2015-12-28 11:46:35
改變情緒:野馬也可以馴服
人的情緒和其他一切心理過程一樣,是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和控制的,這就決定了人是能夠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情緒,可以理智駕馭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任何習慣都可以被培養,任何不良習慣都可以被改變。為了更好地達成你的目標,更愉快健康地工作和生活,你必須改變不良的情緒習慣,養成積極的情緒習慣。
——威廉·詹姆斯
千萬不要怒氣沖沖
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的情緒更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西方有句經典諺語:“上帝要想讓他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在美國西部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身體很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時常附在野馬身上,用尖利的嘴刺破野馬的皮膚,吸取鮮血。無論野馬怎么亂蹦亂跳,狂奔竄逃,都對小小的蝙蝠無可奈何。野馬用蹄子踢,用身體撞,對蝙蝠一點作用都沒有,蝙蝠仍然叮在野馬身上、頭上、腿上,終于,野馬因為暴怒和失血,無奈地死去了。
其實小小的蝙蝠吸取的血液極其有限,真正導致野馬死亡的,是它的暴怒。人類也一樣,只有積極主動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一旦情緒失控,憤怒就像決堤的洪水那樣淹沒人的理智,讓人做出不可思議的蠢事。
其實,很多時候讓人發怒的只是一些小事,是壞情緒導致了人們的不理智行為。研究表明,每一個拒絕、侮辱或者無禮的舉止,都會給人的情緒埋下隱患。這些隱患在不斷積淀的過程中,人的急躁程度不斷上升,直到最后,人的自控能力被“最后一根稻草”摧毀,對情緒的控制完全喪失,導致雷霆大發。人在發怒時要消耗比平時大得多的能量。因為大腦能量的損失,自控力進一步被瓦解,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傷害他人,最終給自己帶來麻煩。不顧一切,頭腦一熱地發泄情緒往往帶著巨大的破壞性力量。決策失敗,人際關系惡化,計劃無法執行,因此失敗也自然是情理之中。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有著非凡的自控力。
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親自率領蜀國大軍北伐曹魏,魏國大將司馬懿采取了閉城休戰,不予理睬的態度對付諸葛亮。他認為,蜀軍遠道來襲,后援補給必定不足,只要拖延時日,消耗蜀軍的實力,一定能抓住良機,戰勝敵人。
諸葛亮深知司馬懿“沉默”戰術的厲害,幾次派兵到城下罵陣,企圖激怒魏兵,引誘司馬懿出城決戰,但司馬懿一直按兵不動。諸葛亮于是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件女人衣裳,并修書一封說:仲達不敢出戰,跟婦女有什么兩樣。你若是個知恥的男兒,就出來和蜀軍交戰,若不然,你就穿上這件女人的衣服。
“士可殺不可辱。”這封充滿侮辱輕視的信,雖然激怒了司馬懿,但并沒使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改變主意,他強壓怒火穩住軍心,耐心等待。
相持了數月,諸葛亮不幸病逝軍中,蜀軍群龍無首,悄悄退兵,司馬懿不戰而勝。
如果司馬懿不能忍一時之氣,出城應戰,那么或許歷史將會重寫。
兩步讓“我”不憤怒
第一步,對自己以往的行為進行一番回憶評價,看看自己過去發怒是否有道理。如果你在發怒之前能想一想發怒的對象和理由是否合適,方法是否適當,你發怒的次數就會減少90%。
第二步,找一個審視者。人的意識中存在著兩個自我——“旁觀的我”和“憤怒的我”。其中那個“旁觀的我”以局外人的身份觀察“憤怒的我”,這樣,可以把自己真實的情緒了解得更清楚。這個旁觀者會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對剛才的激怒情境進行客觀評價,看看到底惱怒有沒有必要。
自控專家辣評
自控專家認為:你若正因為某件事而痛苦,事實上,使你痛苦的不是這件事的本身,而是你自己的判斷或者思想。很多時候,一個人情緒受影響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上出現分歧,而這些都是可以更正的。所以,人應該有意識地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測探自己承受的底線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經對學生們說:“接受既成事實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驟,你們要勇于承擔這種責任。”
這是當然的,只有按照這樣的方法做了,你才能從心理上發揮解決問題的最佳能力。一旦我們作了最壞的打算,還會擔心再損失什么呢?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當你讓自己接受這些事情之后,心情馬上就會放松起來,感受到從出事至今未有過的平靜,然后就能正常思考了。
你也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吧?但仍然有些人會讓憂慮摧毀了現有的生活。這些人的癥結所在,就是不敢接受最壞的情況,不愿意跳出來改變現狀,更談不上構造新的生活,也想不到盡可能從過錯中挽救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更嚴重者,他們不但不創造新的財富,反而從這次失敗的經驗出發,令自己的頭腦陷入更激烈冷酷的斗爭,最終頹廢而成憂郁癥,成為自己情緒的犧牲品。
卡耐基曾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里寫了一個石油公司的老板的故事。那個老板是這樣說的:
“我們公司有好幾輛運油的卡車及配套的司機。根據當時物價管理委員會條例,我們送給每位顧客的汽油是有限的。可后來我發現,有些送油的司機經常偷偷減少顧客的油量,然后把自己偷偷留下來的油再私下里賣給別人,從中賺取不義之財。
“一天,一個自稱政府調查員的人來到我面前,向我索要紅包。這個人宣稱掌握了公司司機徇私舞弊的罪證。如果不答應他的要求,他就將這些罪證交給地方檢察官。直到此時,我才知道有人還做這種壞勾當,對此我震驚不已。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這事至少跟我本人沒有關系,所以我覺得沒必要為自己擔心。但根據法律規定,公司必須為那些不規矩的員工負責。我擔心,萬一這件事被法院知道了,我的生意會因惡譽受損。我很看重自己的事業,這是我父親在24年前打下的江山,我不能讓一切毀在我的手里,否則曾經令我驕傲的事業將會成為令我痛不欲生的噩夢。
“我為此憂心忡忡,以致很快就生病了,曾三天三夜寢食難安,一直擔心被法院抓住把柄。我不知道是該給那個人五千美元的紅包,還是對他的話置之不理。這兩種想法整天在我的腦海里翻騰不已,我整天活在噩夢中。
“我就問自己,‘要是我不給那個家伙紅包,他把罪證送給地方檢察官,會發生什么最壞的情況’。最壞的結果就是,我的事業將擔上惡名。但至少我不會下獄,最壞的結果就是這件事會毀了我。
“我就對自己說‘就這樣吧,即使生意沒了,我至少還能接受這樣結果。接下去還會發生什么呢’。
“那就是,我不得不去找份工作,但這也不見得是一件多么惡劣的事情。憑著我對石油知識的掌握,是不愁沒飯吃的,幾家大公司可能都會很樂意聘用我的。想到這一層,我心里好受多了,我的擔心也一點點變淡,情緒逐漸穩定下來。最讓我想不到的是,這時我反而有了清晰的思維能力,又能跟平常一樣思考了。
“我想,要是我把我目前的情況告訴我的律師,他也許能為我推薦一種好對策。你聽到這里可能會笑,怎么一開始沒想到找律師解決問題呢?說實話,這件事剛發生那幾天里,我的腦子里除了憂慮和擔心就放不下別的,根本沒有正常的思維能力。現在,我又能正常思考了,于是我馬上決定第二天一早就去見我的律師。
“你一定很想知道事情的結果,說來也許你不相信。律師建議我第二天一早就去地方檢察官那里,如實告訴他事情的來龍去脈。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并照做了。檢察官聽完后,出乎意料,他告訴我,這幾個月這種勒索案已經發生好幾起了。那個自稱是‘政府調查員’的人實際上是警方通緝的罪犯。
“這次經歷我終身難忘。以后,每當我面臨令人憂慮的問題時,我就用此讓自己放松下來,屢試不爽。”
也許有人會說,剛開始就做一些糟糕的假設,這不是對自己缺乏信心嗎?我的處世原則是只準成功,沒有失敗。事實上,這種心愿是美好的,任何一個人都希望自己一帆風順,沒有失敗。但是,人生路上難免磕碰,許多時候,外界的因素往往會影響你的發展。這些因素是不可能順應一個人的愿望的。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做好最壞的打算,首先,你在心態上就會無法接受,從而導致你精神恐慌不安,更有甚者,會影響你的抵抗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其次,由于你沒有作好準備,無法及時作出補救的決策,從而失去最佳的解決方法,造成更大的損失。
做幾個最壞的假設
你有沒有被逼無奈的時候,有沒有試過觸碰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的底線?那一瞬間你會怎么做?你會對自己說什么?
請記住卡耐基的忠告:
我們這件事情全部砸了,對我們會怎么樣?
既然這樣,為什么我不這樣去做呢?
自控專家辣評
“做最壞的假設”不代表你是一個容易悲觀,自控力差的人。不管在遇到什么棘手問題,首先一定要冷靜,做最壞打算,并積極暗示自己,一定有辦法解決的,一定,一定!
改變關鍵性字眼
不知你是否留意到,我們所說的話,其實對自己的態度及情緒的影響很大。
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字眼可以分成三類:正面的、負面的以及中性的字眼。在語言中使用不同類型的字眼,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語言是奇妙的。能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堅定我們的意志、壯大我們的膽識,使我們敢于面對一切挑戰。但是,我們日常的用語習慣也會影響到自身的感受,以及對自身的認識。如果不掌握好表達習慣,不加識別甄選,那么就可能因為用詞不當而扭曲事實。譬如,當你要形容一個人的成就時,如果用的是“不錯”,那就很難產生敬佩之感,因為這個詞很平淡。
很多人的問題在于,他們的詞匯庫很大,真正常用的卻不多。很多時侯我們把詞匯當作“捷徑”,不過這些“捷徑”往往具有欺騙性,限制了我們的情緒和感受。要想掌握自己的人生,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去改善慣用的字眼,讓它們帶我們走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
有一點務必要知道,語言本身是帶有情緒的。譬如說,當你動不動就說“討厭”一詞——
“討厭”自己的頭發,“討厭”自己的工作,“討厭”這、“討厭”那,當你討厭的次數多了,負面的情緒狀態是不是就更加厲害了?這樣就把“我喜歡”這樣的句式拋之腦后了。
當你使用具有“情緒引導”作用的字眼時,就會驚奇地發現字眼具有改變情緒的妙處。
多年來我的親身觀察發現,說話的時候只要改變關鍵字眼,就會立刻改變人的情緒和思維,從而影響到后續行動。
于是我也開始審視自己的感受:對此我的想法是什么?多年來我一直堅信即使發怒,我也能控制好局面,但是我認為自己并不是非得要發怒才能做到,在高興的時候我也能做到。結果是,我并沒有避開“生氣”的情緒,只不過在那樣的情況下我使用了“不快”一詞,在不“發怒”的情況下,我也可以展示自己的長處。
令我覺得有意思的是,面對同樣的事情,人與人之各自表達感受的字眼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用“生氣”和“不安”,有的人憤怒不已,而有的人似乎沒有多大感覺。我問一個做生意的朋友:“上一次對方給你錯開了一張巨額罰單,你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把那錢追回來,那時候沒有讓你怒不可遏?”我的朋友回答道:“沒有,我只是有些‘遺憾’。”
就“遺憾”這么簡單?這令人難以置信,我從來沒有使用過這樣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情緒,在那種情況下,一個成功的商人怎么可能用冷靜的語氣說出“遺憾”?事實上,他都不需要強作鎮定,確實在很多時侯,那些能把我們逼瘋的事情,他卻能泰然處之。
我開始想:如果我用這個詞來描述我當時的情形,我的感受會怎么樣呢?我想我得好好研究。接下來幾天,這件事一直在我腦中盤旋,心想如果我在狂怒時也使用這樣的字眼,不知道怒氣能否消減。
終于有一天,機會到了。那一次我長途奔忙后,于晚間住進一家旅館。由于助理的疏忽,房間沒有事先訂好,于是我不得不在前臺等了20多分鐘,等待工作人員幫我做安排。身心俱疲之下我真希望能盡快撲到床上好好睡一覺。然而,工作人員無精打采,慢慢吞吞,輸資料的時候漫不經心。我胸中的怒火騰地一下就躥上來了,真想好好教訓他一下。就在火氣騰起之際,“遺憾”這個字眼就浮現出來了,當即我就想看看這個字眼是不是真能讓我的情緒好一些。于是我對那位服務人員說:“先生,我知道這不是你的問題,可是現在時間很晚了,我又很累,我很希望有個房間可以洗澡睡覺。我已經站在這里很久了,這讓我對你們的服務有些遺憾。”
聽到我這么說,服務員臉帶詫異地看了我一眼,隨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也回以一笑,怒氣剎那間全消。我隨即冷靜了下來,那位工作人員也馬上加快了速度。我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形容的字眼,情緒馬上就有了180度的扭轉,這是不是太不可思議了?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么做還真不困難。
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我反復嘗試這個字眼,我發現每次只要運用了這個字眼,真的能冷靜下來,把自己從發怒的邊緣拉回來。我不到兩個星期,“遺憾”一詞已經成為我的習慣用語,不用我刻意為之,就能脫口而出。每當我想發脾氣時,這個字眼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形容情緒的第一選擇,我從此很少會“大發雷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