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韜光養晦,深藏不露(2)
- 活學妙用職場厚黑學
- 肖悅
- 2894字
- 2016-01-05 17:33:21
可是,誰料到等曹爽等人一出皇城,司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擻精神,帶著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率領兵馬很快就占領了城門和兵庫,并且假傳皇太后的詔令,把曹爽的大將軍職務給撤了。
曹爽在城外得知消息后,早已經慌了神。有人獻計,挾持少帝退守許都,收集人馬,對抗司馬懿。
但是曹爽根本沒有這種膽量,更何況少帝還是自己的宗親呢。于是,曹爽乖乖地投降了。過了幾天,就有人告發曹爽一伙謀反,結果曹爽一伙人全被處死了。這樣一來,魏國的實權一下子落入了司馬氏手中。
示弱只是表面行動,而實際上背后則在做準備,積蓄力量,尋找時機。作為職場人士,很多事情都不適合攤開來做,尤其是發生明面上的沖突,那樣會讓職場關系變得復雜起來,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如果能夠采取示弱之法,則能保全自己,贏得準備的時間。
真正的強者不會依靠匹夫之勇去奪取勝利,而是采取計謀去爭取成功。示人以弱,既可以保全自己,更可以隱藏自己的實力,同時還能夠讓敵手放松警惕,變得驕傲輕敵。
公元前270年,秦國讓胡傷掛帥攻打韓國,韓國遣使向趙國求救。趙惠文王聚集群臣商議,他首先問大將廉頗:“我們能夠去援助韓國嗎?”
廉頗回答說:“通往秦軍所駐之地,道路很遠,而且秦軍所駐之地地形險要狹窄,恐怕難以攻下。”
趙王轉而又問將軍樂乘,樂乘的說法跟廉頗一樣。
最后,趙王問到趙奢時,趙奢回答說:“通往秦軍所駐之地的確遙遠,那里的地形也很險要狹窄,但是那樣就好比是兩只老鼠在洞穴中格斗,只有勇者才能取得勝利。”
于是,趙王便派遣趙奢統率五萬軍隊前往救韓。
趙奢領命帶兵而去,卻并沒有立刻趕往秦軍駐地,而是在離開趙都邯鄲三十里的地方安營扎寨。趙奢還傳令軍中:“家有百口,主事一人。要是有人敢向我談用兵之事,本帥定斬不饒。”
當時,秦國軍隊正準備攻取武安,聽說趙軍要來攻打,秦將胡傷非常緊張。但是,他等了很久都沒見趙軍到來,心中納悶不解。后來聽了探子回報,才知道趙軍在離邯鄲城三十里之地駐扎。
胡傷還不太相信,覺得趙軍一定有其他的陰謀,于是他派親信直接出使趙軍,去探聽虛實。趙奢聽說胡傷遣使到來,便好好款待了一番,然后把他送了回去。
那位使者回去之后,便把趙奢止步不前、不斷增修營壘的情報報告了胡傷。胡傷聽后大為高興,說:“剛離開國都三十里就不敢前進了,還增修營壘,必定是想要堅守,由此可見趙軍是畏懼我軍啊,看來這次韓國是沒的救了。”于是,他便放下心來,一心一意對付韓國。
趙奢送走了胡傷的使者后,馬上就命令軍隊拔營,卷起鎧甲急速前進,僅用了一天一夜就趕到了秦軍駐地。趙奢率領士兵突然襲擊秦軍大營,給正在全力攻打韓國的秦軍一個措手不及。結果,秦軍損失慘重。后來,趙奢采取埋伏計大敗秦軍,迫使秦國撤軍。
示弱是一種手段,可以隱藏實力,可以誘敵深入,獲得更大的效益。示人以弱,大有學問,能妥善運用必然大有益處。全力求進,未必能夠贏得勝利,失敗常常源于猝不及防,而示弱就在于讓對方猝不及防。從某種意義上說,示弱也是一種低調、低姿態,它有助于自己養精蓄銳,又可以麻痹對手而出奇制勝。
春秋時期,楚莊王為了稱霸,出兵攻打庸國。然而,由于庸國軍民抵抗激烈,楚軍一時難以推進。更糟糕的是,在一次戰斗中,庸國竟然俘虜了楚將楊窗。不過,由于庸國看守疏忽,三天后,被囚禁的楊窗從庸國逃了出來。
楊窗一回國,就受到楚莊王的召見。一心想復仇的楚莊王急切地詢問了庸國的情況之后,便向大臣們征求對策。
楊窗答道:“庸國軍隊人強馬壯,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不如等所有的軍隊都集齊后再去攻打,到時候一鼓作氣,就能拿下庸國。”
楚將師叔聽了楊窗的話,反駁道:“不可,我們必須現在馬上就去攻打庸國,而且只許戰敗,不許戰勝。”
眾人聽了,大為不解,楚莊王也很納悶。
楊窗當即就問:“師將軍,現在我們剛剛打了敗仗,士氣低落,本應休整一些時日再戰。即便要連續作戰,也應想辦法打勝,以鼓舞士氣才對,為何要故意打敗呢?”
其他將領也隨聲附和道:“說的是啊,正是缺乏士氣的時候,還要繼續打敗仗,這沒道理啊。”
楚莊王連忙問:“師將軍,你趕緊給寡人細說。”
師叔對楚莊王解釋道:“現在庸國軍民剛剛打了勝仗,雖然士氣高昂,卻最易驕傲。若是我們現在進攻,其必然乘勝追擊我們。而我們再次打敗,其必定認為我們的戰斗力已經衰弱,再連續戰敗幾次,他們就會愈發驕傲,最終必然疏于防范,那時我們再乘機發動真正的進攻,必定能夠取得完美的勝利。”
聽了師叔的解釋,楚莊王大喜,高興地說:“好計策,就由你來具體部署吧。”其他人也恍然大悟,連聲稱好。
于是,師叔帶兵進攻庸國,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像這樣一連六次,楚軍節節敗退。而庸國軍隊則七戰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軍心麻痹,漸漸地松懈起來。
這時,楚莊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與師叔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么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殺回,倉促應戰,根本抵擋不住楚國的精銳之師。結果,楚軍一舉消滅了庸國。
示弱是一種策略。當自己處于弱勢或者力有未逮時,可以示弱;當自己比對手強時,也可以示弱。示弱在于隱藏自己,為自己贏得時間,走向強盛,也可以迷惑對方,讓對方輕敵。
有道是:“強在弱中取,進在退中求。”在職場上,應該懂得示弱之法,無論是自我圖存,還是與人競爭,都不能鋒芒太露。適時地示弱方有助于保全與進取。
謹慎把握,要待機而動
在職場上待人處世,特別要注意藏鋒露拙。這里所說的藏鋒露拙,并非是要人埋沒自己的才能,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出禍端,以便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專長。追求卓越和超凡出眾并沒有什么過錯,但若是才華過于出眾,而在發揮才華時又無視周圍環境,就會與他人格格不入,招人厭惡,招致排擠和非議。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其實,才華就好比珍貴的璧玉。若是才華過于出眾,而又不知掩飾自己,就如同身懷巨富而又不慎露白,就難免會招人眼紅。
戰國末期,韓國貴族韓非著書立說,鼓吹社會變革。他的著作在各國流傳,名氣也越來越大。后來,他的著作流傳到了秦國,被秦王嬴政看到,極為贊賞。當他讀了《孤憤》、《五蠹》之后,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
當時他還不知道這兩本書是誰寫的,于是問身邊的李斯。李斯很無奈,答道:“韓非。”
為了實現自己“死不恨矣”的心愿,嬴政竟急切下令攻打韓國,最終把韓非弄到了秦國。秦王得到韓非后很高興,但還沒有任用他,韓非就處處顯露自己的與眾不同。
李斯跟韓非本是師兄弟,都是荀子門下,但李斯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自愧不如韓非。李斯想只要有韓非在,自己就會失寵。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他必須鏟除這個絆腳石。而他使用的毀滅性的終極武器就是“造謠”。
正好李斯有這個特長,他的口才很好,而韓非雖然才華橫溢,卻是個結巴。
當時,韓非來到秦國,便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李斯一下子就抓到了把柄,他邀上姚賈一起詆毀道:“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結果,秦始皇竟信以為真,就把韓非交給法官審問。李斯三下五除二就把韓非的罪名坐實,并趁機把他給毒死了。可憐韓非一代英才、法家集大成者,就這樣被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