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有的人喜歡高調為人,好賣弄、愛表現;有的人不知“懷璧其罪”的道理,對于自己的才華不加掩飾;而有的人則喜歡與人爭執、爭論、爭斗等。然而,這些人的結局都不會太好,因為他們不懂得韜光養晦,深藏不露的道理。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在職場中,只有懂得韜光養晦,深藏不露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使自己的職場之路行走得更順暢。
別人都站著時,你要彎著
在人生的道路上,必定不乏泥濘坎坷,少不了有挫折困苦。人有時難免會遇到矮檐,如果不懂得適時彎腰低頭的話,就要碰壁而遭受打擊。在職場上,應該學會彎腰,這樣才能少受打擊。
為了發展和成長,必須辛勤做事,必須努力克服挑戰,設法解決許多難題,所以做事要剛。然而,社會上的人際關系復雜,如果過于剛強則容易受到別人的打擊,因此,做人還要柔。
彎腰就是一種“柔”的做人智慧。狂風吹過,樹木彎曲;暴雨過處,花草也被壓彎了,但在風雨之后,它們又會挺起腰繼續自己的參天之夢。
宦官魚朝恩曾多次進讒言中傷郭子儀,一度奪去郭子儀的兵權,但郭子儀坦然處之。魚朝恩甚至還暗中差人挖了郭家的祖墳,盜了墳中的祭品。
郭子儀的部將李懷光等人知道這個消息后都十分氣憤,準備搜查物證,按物抓人。但是郭子儀卻沒有讓屬下這樣做,他親自入朝面圣,流淚長哭,向皇帝奏說:“我指揮部隊,外出征伐,成年地打仗。害了人家的兄長,殺了人家的父親,現在我受到的污辱是上天給我的報應。但是,我報效國家的熱心,即使死了也無悔。”
皇帝和魚朝恩本來都擔心郭子儀會大動干戈,但見郭子儀如此大度寬柔,率先自責,并不追究自己祖墳被刨之事,都松了一口氣。皇帝也確信郭子儀忠君愛國,對他更加重用了。
郭子儀位高權重,尚且要低頭彎腰,何況普通一員?郭子儀要殺魚朝恩并不是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如果這樣做了,皇帝對他不免更加疑心,那樣他和皇帝就無法“和平共處”了。機智的郭子儀寧愿放過魚朝恩,對這樣的小人低頭,也不愿意與皇帝產生沖突。
正因為郭子儀懂得低頭、彎腰,才有“權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蓋一世而主上不疑,侈盡人欲而議者不貶”之稱,成為歷史上福祿壽齊全的罕見功臣。相比于郭子儀,歷史上不少功臣猛將“勇猛可及,寬柔不可及”。
漢代名將周亞夫,被人們譽為“亞子在世,孫吳重生”,由此可見他在后世兵家心中的地位。其主要戰績就是平定七國之叛,曾任太尉之職,也就是全國兵馬大元帥。
公元前152年,漢景帝任周亞夫為相,本想樹他為托孤重臣,然而這個人太耿直了,不會講政治策略,最終落得個悲慘結局。
有一次,景帝要廢掉太子劉榮,但是周亞夫卻反對,結果導致景帝開始疏遠他。
竇太后想讓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但景帝認為還沒到時候,便找周亞夫商量何時封侯才妥當。不料,周亞夫卻說:“高皇帝說過,不姓劉的不能封王,沒有功勞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為侯就是違背了先祖的誓約。”景帝聽了無話可說。
后來,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景帝非常高興,想封他們為侯,以鼓勵其他人也歸順漢朝。但是,周亞夫反對說:“如果將這些叛國的人封侯,那以后我們如何處罰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呢?”
景帝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丞相的話太迂腐了!”然后,將那五人都封了侯。
周亞夫很失落,便托病辭職。景帝也不客氣,立刻批準了他的要求。
此后,景帝在宮中設宴招待周亞夫,還特意設局想試探一下,看看他的臭脾氣有沒有改。
景帝吩咐下人不給周亞夫的位子擺筷子。周亞夫入座之后,見到沒有筷子,很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
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滿意嗎?”
周亞夫聽了,羞憤不已,很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謝罪。可是景帝剛說了個“起”,他就馬上站了起來,也不等景帝再說話就憤憤然自己走了。
見此,景帝嘆息著說:“這種人怎么能輔佐少主呢?”
周亞夫因事被調查,忍受不了屈辱,竟然絕食抗議,五天后,吐血身亡。在《史記》中,司馬遷對周亞夫有稱贊,但更多的是為他惋惜。周亞夫個性耿直,又對皇帝不尊重,最終導致悲劇結局,實在令人感慨。
為人剛直不阿,這是對的,但處世卻不能太過剛直,而應該有圓柔的手段。有的人不通人情世故,往往在處世上缺乏柔和,不懂得彎腰、低頭,結果只能成為失敗者,落得凄涼的下場。
一個善于彎曲處世的人往往具有大智慧和大容量,能在沉靜蘊慧的平和中審視人生的蜿蜒走勢,洞察成功的動向。
在職場上,也應該懂得彎曲的道理。下屬要服從上司,按上司的旨意辦事。因為下屬作為上司的助手,處處要為上司考慮,這是一種彎曲;同事之間發生沖突,退讓一步,也是一種彎曲;面對下屬的要求,有的時候要妥協,這也是一種彎曲。
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如果不善于妥協,不學會彎曲,那你就會永遠陷入危險的包圍之中。
彎曲不是低頭承認失敗,也不是放棄追逐希望,而是為“重生”積聚更多的能量,是為了更好地站立。適時地彎曲,才能保全自己,去求取未來的成功。
沒有城府,難以成事
人要成事,一定要有城府。面對紛繁的社會,面對沿襲已久的人情世事,心機不是世故圓滑,城府也不是老謀深算,而是一種審時度勢,是一種進退自如。一個人有了城府,才能將遠近盡收眼底,才會了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人生真諦,并真正領略“凡事三思而行”的智慧。
楚漢相爭期間,劉邦屢次為項羽所敗,兵困滎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劉邦的部下韓信卻在北線頻傳捷報,很快就攻占了齊國。劉邦收到捷報之后,便傳令韓信來援,以解滎陽之圍。可是,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韓信有些驕傲了。他并沒有立刻出兵援助,而是派人面見劉邦,要求封地齊國,為假王。
劉邦一聽,便怒不可遏,對前來送信的信使大聲斥責。張良正坐在劉邦身邊,急忙用腳輕輕踢了劉邦一下,附耳說道:“漢軍剛剛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順水推舟答應他,以免產生什么不好的變故。”
劉邦想了想覺得有理,但是罵言已經出口,怎么辦?
劉邦十分聰明,把話鋒一轉,繼續罵道:“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這一罵不足怪,竟沒露出什么破綻。
不久,劉邦就派張良作為專使,為韓信授印冊封,不動聲色穩住了韓信,為漢軍日后十面埋伏,擊敗項羽做了組織準備。
這就是一種有城府的表現,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劉邦不見機行事,而與韓信鬧翻,其后果必定不妙。古語有云:“三思方舉步。”當聽到了不好的消息時,冷靜下來思考,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眼光更寬、更遠,不至于走錯路。
做人應該有城府,尤其是境遇不好的時候就更需要保持時刻的謹慎。劉備就是一個極有城府的人。當年劉備落魄之時,曾到許都投奔曹操,又恐被曹操謀害,便在后園種菜,以韜光養晦。當時,曹操的謀臣勸說曹操早日除掉劉備,免得劉備日后做大,曹操卻說:“他在我的掌握之中,有什么好怕的?”
雖然他嘴上這么說,但心里還是不太放心。要知道,劉備的仁義之名天下皆知,身邊還有像關羽、張飛這樣的虎將。曹操決定考驗一下劉備,于是就有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曹操邀劉備到府中青梅亭,盤置青梅,煮酒對飲。忽見天色陰暗,驟雨將至,刮起了龍卷風。曹操與劉備憑欄觀望,只見那風柱垂天而掛,恰似一只如云的巨龍。
曹操指著那龍卷風柱,說:“劉使君知道龍的變化嗎?”
劉備搖搖頭,說:“不知道。”
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當今是春夏之交,時節更替之時,龍便會乘時變化。龍就好比是世上的英雄,得時得志就縱橫四海。玄德君,你走過的地方多,經歷的事情也多,必定知道當世的英雄,不妨說來聽聽。”
劉備謹慎地說:“我這凡胎肉眼,怎么能看清英雄呢?”
曹操正色道:“不要謙虛嘛。”
劉備依然說:“我承蒙皇恩,有幸為朝廷效命,對于天下英雄實在不知道。”
曹操說:“即便不認識,也應該聽說一些吧。”
劉備想了想,說:“我聽說淮南的袁術,兵多將廣,而且糧草足備,稱得上是英雄。”
曹操大笑,說:“墳墓中的枯骨而已,我早晚必定拿下他!”
劉備又說:“河北的袁紹,四代里面有三代位列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如今就占據了冀州,手下能人很多,可稱得上是英雄吧。”
曹操又大笑,說:“袁紹雖然有謀,但沒有決斷,做大事就怕死,見小利就不要命,這樣的人算不上英雄。”
劉備愣住了,說:“劉景升名聲傳于九州,可為英雄?”
曹操臉上顯出鄙夷的神色,說:“劉表虛有其名,不是英雄。”
接著,劉備又說起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人,曹操都搖頭否決了。
說到最后,劉備搖了搖頭,說:“除了這些人之外,我實在想不起來了。”
曹操正色,說:“英雄人物,應該有包藏宇宙的謀略和吞吐天地的大志向。”
劉備聽后,搖搖頭,說:“要是這樣的話,誰還能配稱英雄?”
曹操靜靜地看了看劉備,然后用手指了一下他,接著又指了一下自己,輕聲說道:“當今天下的英雄就只有你我二人而已。”
劉備一聽臉色一變,吃了一驚,手上的筷子都掉落在地上。恰好這時響了一聲雷,頓時風雨大作。
曹操看見劉備筷子都掉了,便問:“你怎么了?”
劉備調整了一下情緒,從容地彎腰撿起地上的筷子,說:“沒什么,沒想到一聲震雷,竟然有如此恐怖的威勢,真嚇人啊。”
曹操微笑著說:“堂堂大丈夫,也怕雷嗎?”
劉備說:“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更別說我了?”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劉備的城府。在“青梅煮酒”的過程中,曹操如升龍,躍于云上,虎視天下,所謂視天下無一物。而劉備似隱龍,因為時機未到,羽翼未豐,便在談吐中步步后退,以隱藏自己的心思。如果劉備缺少城府,很容易被曹操當做對手除掉,因為當時劉備的實力還很弱。在曹操追問他天下英雄時,劉備假裝糊涂,處處設防,憑著深沉的城府以及隨機應變的機智騙過了曹操。
一個有城府的人,喜怒不形于色而埋于心,似端坐云臺,又似潛游水底。他們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而膚淺之人,一如陋室,一覽無余,即便不說話,只要看其神色與動作,其內心想什么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樣的人雖然坦誠,但是很不安全。
在職場上,還是有點城府好,沒有城府就難以成大事。那些膚淺而沒有城府的人,往往做事不周全,說話不在意,很容易壞事傷人。因此,無論是出于保全自己、掩飾自己的目的,還是維護職場關系,都少不了城府。
強者,當以弱示人
人應該懂得韜光養晦,深藏不露。在職場上,絕不可事事爭先,以強者自居。不僅如此,必要的時候還應該以弱示人,以免引起他人的嫉恨。從這個意義上說,示弱是一種保全之道。作為職場人士,要韜光養晦,不妨示人以弱。
三國時期,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曹爽當了大將軍,司馬懿當了太尉,二人都是明帝的托孤之臣,但論能力和功勞,曹爽都不如司馬懿。開始的時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馬懿,有事便詢問司馬懿的意見。
后來,有手下心腹提醒曹爽說:“大權不能分給外人啊。”他們替曹爽出了一個主意,用魏少帝的名義提升司馬懿為太傅,這樣就奪去司馬懿的兵權。然后,曹爽又給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職位。
對此,司馬懿裝聾作啞,一點也不干涉。于是,曹爽把大權都攬到了自己手里,為了樹立他的威信,他還帶兵攻打蜀漢,結果被蜀軍打得大敗,差點全軍覆沒。
司馬懿表面不說,暗中卻自有打算。他知道曹爽還是忌憚自己的,便推說自己有病,不上朝了。曹爽聽說司馬懿生病,非常高興,但又不太放心,怕司馬懿是假裝,便想去打聽一下。
有一次,有個曹爽親信的官員李勝,被派為荊州刺史。李勝臨走的時候到司馬懿家去告別。曹爽便吩咐他,讓他順便探探情況。
李勝到司馬懿的臥室時,司馬懿還躺在床上,旁邊兩個丫環正伺候他吃粥。只見司馬懿艱難地把嘴湊到碗邊,費力地喝粥,沒喝幾口,粥就沿著嘴角流了下來,流得胸前衣襟到處都是。
李勝對司馬懿說:“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擔任荊州刺史,特地來向太傅告辭。”
司馬懿喘著氣說:“哦,那真委屈你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備啊。”
李勝連忙糾正道:“太傅,您聽錯了,我是去荊州,不是到并州。”
司馬懿還是沒聽清,李勝又大聲說了一遍,司馬懿這才說:“我真的不行了,連話都聽不清了。你做荊州刺史,這太好啦。”
李勝看著司馬懿的樣子,覺得他實在病得不輕,而且很可憐。
于是,李勝回去后,向曹爽一五一十地稟報了自己所見的情況,最后說:“太傅現在只差一口氣了,您用不著擔心了。”
曹爽聽了高興萬分,自此才放下心來。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掃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親信全跟了去。司馬懿由于病得厲害,就沒有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