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天生就膽小”,認為膽小的性格是從父母那里遺傳而來的。有的人對此進行反駁:“膽小是自己的壞毛病,不要將父母拖進來。”那么膽小是先天形成的,還是后天養成的?
美國埃默里大學曾參考巴甫洛夫研究經典條件反射的方法用老鼠做過一項實驗,研究老鼠的恐懼基因是否會遺傳給下一代。苯乙酮是一種聞起來與櫻桃味非常相像的化學物質,科學家讓雄性老鼠嗅這種氣味,然后電擊這只雄性老鼠,老鼠以為它的疼痛感來自櫻桃的氣味,便對櫻桃氣味產生了恐懼感。后續的研究發現,這只雄性老鼠的后代在與父輩生活環境不同的情況下,在沒有接觸過櫻桃氣味時,也會對櫻桃氣味感到恐懼,每當聞到這種氣味就會發抖。科學家又用雌性老鼠做了相同的實驗,發現雌性老鼠的后代也對櫻桃氣味產生了恐懼心理。
科學家還發現,老鼠對櫻桃氣味的恐懼不但通過自然孕育的方式遺傳給了下一代,即使是通過人工授精、交叉撫育的后代,仍然對這種氣味有畏懼心理。
科學家又用其他刺激作為恐懼對象,驗證老鼠的后代們對某種事物的恐懼感是遺傳而來的,例如:對腳步聲產生恐懼的老鼠的后代,要比其他老鼠更容易對腳步聲產生恐懼心理。如果給老鼠新的恐懼刺激,仍然不能將原有的恐懼刺激消除,因為老鼠的大腦中已經保存了對某種刺激的恐懼。
基因的運行方式是動態的,并非靜止不動,我們每天的生活和情緒變化都可能對基因產生影響。因此,實驗人員認為:老鼠的DNA序列雖然沒有改變,但DNA的表達方式發生了變化,老鼠大腦中檢測氣味的神經存儲了對櫻桃氣味的恐懼。這種對櫻桃氣味的厭惡通過遺傳的方式,存在于細胞中,導致下一代老鼠對櫻桃氣味特別敏感。
恐懼與基因有直接的關系,已經在動物身上得到了證實,這一點也適用于人類。國外研究者發現,一些經歷過“二戰”的人,曾經有一段緊張不安、恐懼無助的生活,這些情緒通過基因在他們的子女身上有類似的體現。他們的后代患有孤僻癥、恐懼癥等精神障礙的比例要比其他人的后代高。因此,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能夠精神放松,那么所生出來的孩子就不容易患上精神性疾病。
實驗說明恐懼與基因有關,那么恐懼的程度是否也與基因有關呢?德國科學家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德國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找來96名女士,測試他們受到驚嚇后的反應。在實驗開始時,研究人員將電極連接在她們眼睛周圍,捕捉她們的眼睛在看到恐懼的事物后會發生何種變化。這些女士被要求看三組圖片,第一組圖片能讓人心情舒暢,第二組圖片基本不會影響人的心情,第三組圖片可能讓人驚恐。實驗發現,在看到令人恐懼的事物時,這些女士眨眼的次數會增加,這種行為受一種名為COMT的基因的影響。COMT基因有Val158和Met158兩種變體。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一個人攜帶兩條Val158基因,另一個人攜帶一條Val158基因和一條Met158基因,那么前者看到恐懼的事物后,情緒反應更為激烈。
即使一個人具有某種恐懼癥的基因,也不能直接說明這個人一定會患上某種恐懼癥。因為人類的行為受環境的影響更大,基因只是可能會讓人類對某種事物產生恐懼心理,決定這種可能是否會成為現實的關鍵因素是人類后天的行為。基因不應該為人們的恐懼心理負責,基因只能說明某一類人患有某種恐懼癥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大。膚色、長相類的基因是人們直接從父母那里繼承而來的,恐懼的基因則不一樣,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可能大,也可能小,至多能讓人有一種恐懼的傾向。人們會不會對某種事物產生恐懼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更多的因素來自人們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