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誰還不是“嚇大的”
- 為什么你一直在害怕
- 賈寧
- 1059字
- 2025-06-23 16:10:30
在我們接觸的信息中,有一些信息是有誤導性的,無論這些信息是否有意,都有可能造成人們的恐慌心理。這種情況在兒童中最為常見,因為兒童很難通過自己認識事物,大部分都是借助于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來發展自己的認知。在兒童期,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經常說“大灰狼把你吃了”“如果你單獨出門,就會遇到人販子,他會把你賣了”“如果你吃太多××,就會得××病”“如果你不聽話,就把你扔到醫院打針”等,以阻止兒童做出某些行為。英國的一項實驗說明,兒童會因為受到老師的警告而對事物產生恐懼,而且有明顯的逃避、抗拒傾向。
這項實驗的對象是60名6~9歲的兒童。心理學家將他們分為兩組,教授性質完全相反的內容。第一組兒童得到的信息是:
袋鼠是一種非常令人討厭的動物,它們的身體非常臟,攜帶很多病菌,如果我們與袋鼠靠近,袋鼠就會將疾病傳染給我們。袋鼠是一種有害的動物,它們長著長長的牙齒,一看見小動物就會上去咬一口,將動物們的血液當作水喝,和吸血鬼差不多。另外,袋鼠的叫聲非常恐怖,尤其在夜晚的時候,凄厲的叫聲會傳遍整個澳大利亞草原……總之,袋鼠在澳大利亞是最不受歡迎的動物,所有的人都討厭它。
第二組兒童得到的信息是:
孩子們非常喜歡袋鼠,與袋鼠在一起玩得非常開心。袋鼠最喜歡的食物是水果和葉子,孩子們經常用葉子喂袋鼠,袋鼠不但不會咬小孩子,還會與孩子們非常親近。總之,幾乎所有的澳大利亞孩子都喜歡和袋鼠玩耍。
在兩組兒童分別接受了實驗人員傳遞給他們的信息以后,心理學家準備了一些盒子,盒子上有標簽貼著動物的名字,而且有小洞可以看清里面的東西。心理學家讓兒童一個個從這些盒子前走過,并觀察他們的反應。第一組兒童在從貼有袋鼠標簽的盒子前走過時,有明顯的遲疑動作,他們不想與那種有害的動物離得太近。
這個實驗說明,有偏見的信息能直接影響兒童的認知,向兒童描述某種事物是不好的、有危險的、不被人們喜歡的,兒童自然會害怕這種事物。
誘導性信息同樣會影響成年人的認知,但成年人之所以受影響不是因為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差,而是因為這些信息過于盛行,或者是借助專家的視角,讓這些有偏見的信息變得更為“科學”。
因為人們經常受到宣傳某種事物危險的信息的影響,所以就算沒有切身經歷過某種令人恐懼的事件,人們也會認為這種事物是危險的。一個人如果在電視上看到某航空公司飛機失事的新聞,那么他以后在選擇出行方式的時候,可能就不會考慮這個出了事故的航空公司,甚至直接選擇坐火車進行一次長途旅行。這可能是因為他看到了飛機失事的報道以后,從心里認為飛機是不安全的交通方式,認為避免坐飛機是非常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