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愛掉線的社交力
不要去考驗人性,因為所有人都只關注人性崩塌的那一瞬間,而沒有人關注它之前堅強承壓的分分秒秒。
他人對你的尊重,從來不是因為你的順從
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反正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桃子是我的鄰居,因為她廚藝甚佳,所以我常常過去蹭飯,便漸漸熟絡了起來。
每天早上我都比桃子出門要早半個小時,可最近經常在電梯里碰見她,一問才知道,她的一位同事住在隔壁小區,兩人上班順路,所以桃子要調整時間,提前出門去接同事。
可桃子明顯是有些不情愿的。
桃子和那個同事不是同一個部門,平時交集不多,更談不上什么交情。就是上個月的一個周一早上,桃子在路口等燈的時候,看見這位同事一直打不到車,便搖下車窗問了句:“叫不到車?坐我車一起走吧。”
同事上車之后連連道謝,說自己正在因為起床晚了而懊惱,早高峰的車又特別難叫到,說桃子是她的幸運女神。
“以后我們就一起走吧,我可以幫你帶早餐。”
桃子有點不知所措,但又不好意思打斷同事的話,只好默默地繼續開車。畢竟對成年人來說,沉默已經是一種拒絕了。
可沒想到的是,在這之后的每天早上,這位同事都在車庫出口等她。老遠看見她開車過來就沖她招手,有時候桃子稍微遲了幾分鐘,她便開始微信、電話連環轟炸。
桃子很憋悶,早高峰雖然擁堵,但自己一個人在車里,聽聽音樂和廣播,也算是工作前給自己的緩沖時間。可自從捎帶了這位同事,每天早上獨處時光變成了尬聊。
她嘗試過很多種委婉的推托辦法,比如:自己早上要先去一趟超市買蔬菜沙拉,或者要幫哥哥送小侄女去幼兒園等,可她得到的回應卻永遠是,“蔬菜沙拉我也喜歡,我也去買一份好了”或者“那我也跟你一起去送小朋友上學吧”……
“為什么不直接說明你更習慣一個人出行,不想被長期打擾呢?”我問桃子。
“怎么說都是一起共事的人,拒絕她總是有些不好意思。”桃子撇撇嘴。
有太多人情的煩惱并不來自拒絕本身,而是明明不情愿付出,卻又不想承擔拒絕后要承受的代價。所以習慣了把問題歸咎于對方,希望對方能趁早知趣。
不管我們到了什么年紀,對人際關系的不安全感都會存在的,生怕拒絕了別人就被拋棄,被討厭。能否滿足他人的需求,便成了我們是否受歡迎的首要因素。
有一天,桃子生病了,請完假吃了感冒藥便準備繼續睡。剛剛有了困意,就被同事的電話吵醒,剛接通,對面就是一通責怪的語氣:“你到哪里了,再不來就遲到了!”
桃子一聽也很窩火,想著不如索性攤牌好了,便平復下情緒說:“我今天身體不舒服請病假了,并且我們以后還是不要每天一起上下班了,不過你哪天有急事,還是可以給我打電話的。”
同事在電話那頭愣了幾秒,什么也沒說便掛斷了。
我們總是害怕在拒絕后就失去了一個朋友,但其實有的時候對真正的朋友說“不”并沒有什么關系。
讓桃子沒想到的是,第二天去了公司,大家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
午餐的時候,桃子的助理跟她說,那位同事昨天一早到了公司便在辦公區大吐苦水,說桃子不近人情,上班順路都不愿意載她,她每天都給桃子帶早餐,并沒有白白蹭車等等。
“公司的人不理解你,那你有沒有后悔拒絕同事?”我問她。
“沒有,我反而慶幸自己說出了口。她坐了我兩個月的順風車,因為我的拒絕就到處賣慘說我的不是,這樣的人早早遠離還是好的。”桃子淡定說道。
你看,即使你勉強去按別人的意愿行事,也未必能獲得別人的喜歡和尊重。
他人對你的尊重,從來不是因為你的順從。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反正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別人浪費你的時間,都是經過你允許的
前段時間,我和表妹約好了周五下班一起吃晚飯,結果她說她正在加班,沒辦法,我只好在餐廳打包幾個她愛吃的菜,去她公司找她。
到了之后,我發現整個辦公區只有她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角落里加班做PPT,整個人的狀態超差,像被霜打的茄子。我問她什么情況,她支支吾吾地說,是幫大家的忙。但是,她這個幫忙的范圍有多大呢?
比如:工作一周終于等到雙休日,本打算周六就宅在家里看看一直沒來得及看的電影,準備點零食徹底放松一下。一起實習的女生卻臨時找她去逛街,考慮到畢竟是一起進入實習期的同事,不好意思拒絕,便只好不情不愿地去赴約。把本該用來解壓的時刻兌換成一下午身心俱疲的shopping。
再比如小長假,本想著跟家人自駕游去周邊城市度個假。一起做團隊合作項目的同事偏偏這個時候冒出來,用各種各樣看似無法拒絕的理由,把他那部分沒有完成的工作任務直接推到她這里,說“我這就差一個小想法了,我實在是有要緊的事,幫我個忙好嗎?”,這一個“小想法”就花去了她將近一天的時間,小長假已耗費1/3,自駕游也泡湯了。
為什么對別人說“不”會這么難?
或許是覺得,拒絕后的關系處理起來太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想著既然對方沒有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傷害,就算了。可你要知道,這樣想的你就沒資格抱怨了,因為別人浪費你的時間,都是經過你允許的。
涉世未深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天真、熱情、友善都寫在臉上,恨不得對每個新認識的人都掏心掏肺;但在熟悉這個社會的套路之后,我們的臉便重新寫上“很酷,不聊天”。我們寧愿讓所有不熟的人覺得自己是個高冷鬼,也不想日日夜夜扮演一個360度無死角的濫好人。
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應當永葆熱忱和愛心。但并不是苛求自己不斷滿足別人的需求,而忽略自己的內在想法,讓自己活在逼死自己的節奏里。
有時候,你選擇與一個什么樣的人相伴,與什么樣的人為伍,就選擇了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不懂拒絕,就是變相任由別人一次次打亂你的生活。只有學會了拒絕,你才能找回你自己,別人也會“放過你”。
我寧愿你成為一個較為冷淡的人
有一次,我大學同學小美來這邊出差,給我打電話問是否方便來我家留宿兩天。從畢業到現在確實有好多年沒見,一聽她要來,我超開心,便很爽快地答應了。
可沒想到的是,她來的當天還帶了一個女孩。她發消息跟我說,女孩是和她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剛好也在這邊上班,得知她來,就想和她一起住,問我可不可以。
我想了一下,還是覺得不太舒服。首先,我長期自己住,家里又是一居室,沒有多余的床具;其次,小美事先沒有告訴我還有另外的人,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沒法照顧到對方。確定想法后我便打電話給她:“不好意思小美,我家現在的空間可能不太適合我們三個人一起住,你們倆又舟車勞頓,我很擔心你們休息不好,正好離我家不遠的地方有個性價比很高的酒店,這周圍吃的玩的地方我又都熟悉,也方便帶你們逛,房間我已經幫你們預訂了,等會兒可以直接送你們過去。”
小美在電話那邊支支吾吾了半天,但也順水推舟地答應了。
有時候,確定自己選擇拒絕的原因,又能敢于接受拒絕會帶來的結果,也是一種內心的強大和處世的成熟。
所以,不要害怕拒絕別人,當一個成年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里本就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其中的任何一個答案,都是他意料中的。接受被拒絕,是每個成年人都基本具備的心理素質。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中,有一項一定是吃虧是福。可是我的成長經驗讓我漸漸發覺,吃虧不一定能帶來福氣,但一定讓人很受氣。
我很喜歡之前看到的一段蔡康永的采訪,他說:“其實我是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于溫暖,是一個跟別人維持良好關系的一個立場,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給綁住,就更吃力。”
當然,冷淡并不是冷漠,而是充分給自己說“不”的權利。讓別人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原則在哪里。學會“拒絕”,學會讓自己從本就復雜的人際關系里透透氣。
做人要有分寸感
成人之間的關系其實很脆弱,一段關系的成敗都在一個度上。這個度關乎情商,關乎敏感力,關乎教養,稍不留神過了界,便會讓對方很反感。
孟子他老人家曾說過:“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有不少人打著苦口婆心為你好的旗號“關心”你,但這一點都不影響他們招人煩。比如我同事舟姐,心眼不壞,就是說話總愛給別人添堵。
我們部門有個姐姐,今年30歲出頭,一直沒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可如今經濟獨立,精神生活豐富的單身女性不在少數,三十幾歲未婚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可每次聊到婚姻的話題,舟姐都要拽著這個姐姐說一番“為她好”的話:“現在95后的小姑娘一個個嬌滴滴的,嫩得都可以掐出水來。你再不抓點緊,以后就只能找個離過婚的男人,給人家孩子當后媽了。”
姐姐尷尬地笑笑不回應,大家在旁邊也都一臉無奈。
可舟姐完全沒有察覺到氣氛不對,繼續說:“新聞都報道了,現在大齡剩女比例持續增長,沒結婚的可要抓緊了。”舟姐發表完她的肺腑之言后,氣氛可謂是冷到了冰點。
舟姐是故意戳同事痛處嗎?其實并不是,只是她對女同事所謂的“好言相勸”不僅沒有起到關心安慰的作用,也沒能讓人get到她的“良苦用心”,反而讓對方心生厭煩,關系越來越疏遠。
關心身邊的人沒有錯,但真正有效又舒服的關心,并不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關心,而是要換位思考地去關心,能將心比心地站在別人立場想問題,更要先一步想到說出口的話會造成的后果。
后來這個姐姐找了個高高帥帥的男朋友,可惜聽說在訂婚后沒多久就取消了婚約。她請了一周的假飛去海邊散心,回來上班的時候,手上的訂婚戒指摘了,整個人也瘦了一圈。但凡有點智商的人都能猜出來發生了什么,大家平時關系都還不錯,自然要去關心一下。姐姐強顏歡笑說兩個人性格不合,就和平分手了,多的話也不提,我們自然不會去追問,這畢竟是她的私事。大家主動找些開心的話題,打個岔便過去了。
這個時候,舟姐坐不住了,湊上來問:“是聘禮嫁妝沒談攏分了,還是你發現他出軌了?”天哪,整個辦公室的人,都被她這一句話驚得愣在那里,誰能料到真的有說話這么不知分寸的人。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應該明白,別人可以忍受你的嘰嘰喳喳,忍受你的放縱不羈,甚至可以原諒你的無端猜測,但沒有人會對你的無知無禮絲毫不介意。
生活中總是有很多這樣不管不顧,愛打聽別人隱私的人。
一見面就問,你年薪多少啊?房子買的是學區房嗎?多大面積,全款還是貸款?怎么還不買車?孩子吃的是進口奶粉嗎?幼兒園是雙語的嗎?
再或者,你早起出門去地鐵站,鄰居阿姨會“心疼”地問你:“你男朋友怎么沒開車送你啊?”情人節那天你加班到很晚,回來路上碰見門衛大爺,“今晚好幾個女孩捧著花回來的,你怎么空著手回來的啊?”
成人之間的關系其實很脆弱,一段關系的成敗都在一個度上。這個度關乎情商,關乎敏感力,關乎教養,稍不留神過了界,便會讓對方很反感。
我們這些老百姓都會遇到這種煩惱,基本沒什么私生活可言的明星更是苦不堪言。
好早之前有過一個關于貝克漢姆一家的新聞:貝克漢姆和長子布魯克林、女兒小七到加州餐廳用餐,離開時還在停車場即興玩賽跑。小七含安撫奶嘴的照片曝光后,引來不少家長與育兒專家的批評,英國《每日郵報》也以“專家警告:如果持續吸奶嘴,可能會有語言與牙齒生長問題”為題來專門警告小貝夫婦。
向來溫和的小貝對此十分不滿,在社交網站上霸氣回應:
“為什么人們會覺得他們可以在沒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去批評一名父親帶小孩的方式?為人父母都知道,小孩子在不舒服或發燒時,最能安撫他們的舉動,多數情況下就是用奶嘴,所以這些批評的人,在你對別人的孩子說長道短時,應該要三思,因為實際上,你們沒資格批評我怎么當家長。”
有些人就是這樣,無論別人說什么,做什么,也不管是不是八竿子夠不到的關系,總要自以為是地評論一番。這樣的人,你也說不清他們是無聊至極,還是古道熱腸,反正他們就是喜歡對別人隨意評論。
你工作賣力,有人笑你死腦筋;你心地善良,有人說你傻;你不想放棄,有人說你自不量力;甚至你只是去看了一場畫展,有人都要說你裝文藝……
但你要明白,對你指指點點的人,根本就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他們只是習慣了對別人的生活橫加指責,順便有意無意驚擾了別人的幸福。
對付那些喜歡瞎操心的人,無外乎兩種方式:如果是指點,那就虛心聽一聽;如果是添堵,那就直接無視,不理他。
網上有個段子寫得特別好:“有人尖刻地嘲諷你,你馬上尖酸地回應他;有人毫無理由地看不起你,你馬上輕蔑地鄙視他;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馬上加倍證明你更厲害;有人對你冷漠,你馬上對他冷淡疏遠。看你討厭的那些人,輕易就把你變成你自己最討厭的樣子。這才是‘壞人’對你最大的傷害。”
每個人想要的生活都不一樣,你想要自由,他追求成功;你喜歡安安靜靜開個小店,不追求紙醉金迷的生活,他想要賺很多的錢供自己揮霍。
千人千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不管故事是平淡無奇,還是曲折坎坷。你可以不接受別人的生活方式,但是請不要隨意點評別人的生活。
適當的距離永遠都是良好關系的保鮮劑
什么是分寸感?不是疏遠,不是傲慢,而是懂得站在各自的角度上,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位置。不過分干預他人的生活,也不會提出什么無理的要求。
小歪因為這事兒跟我大吐苦水。她以前和井井的關系很好,有時候,下了班兩人還會約著一起逛街、做SPA,周末互相去對方家里蹭飯也是常有的事。后來,井井辭職去了廣州,兩人漸漸地就淡了聯系,也不再有那么多的交集。
前段時間,小歪出差去廣州,叫上井井一起去野生動物園。想著能見到許久不見的好朋友,小歪從出發當天就特別興奮,可誰承想這一路,小歪玩得并不開心。井井先是說自己如今過得多么精彩,在大城市如何長見識,隨后就開始說小歪窩在家鄉拿著2000塊的工資沒什么前途,勸她也趕緊走,“你看你成天坐辦公室,腰都粗了一圈。你在老家能有什么發展,做得再好也不過就是這樣。過幾年找個普通男人嫁了,不就和小區里那些阿姨一樣了嗎?”
小歪說她那天回到酒店,失落了一晚上。看著落地窗外燈火通明,自己的心卻涼了大半截。因為井井的話,讓她聯想到近期的不順心,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從那以后她便很少打電話給井井,井井有事找她幫忙的時候,她也不再像從前那般用心。
成年人之間的交往是懂得點到即止,而不是這樣肆無忌憚。
友誼的小船翻起來,會比你想象的更加劇烈。有時候,過于親密的關系會模糊兩個人之間的分寸和界限,等到了全面崩盤的時候,那種被在意的人傷害、誤解的情緒一股腦撲來時,便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為我們都曾付出過自己的真心,因為我們都曾認為,對方是和我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
這世間很多人,往往各懷心思、很難一眼望穿。年輕的時候還好,再多的誤會我們也愿意用盡力氣去解除,去問一句“為什么?”“怎么了?”,大不了吵一架、打一架、哭一場,也就和好了。
可長大以后不一樣了,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有限,我們的信任變少了,底線變高了,我們不容冒犯,再也不愿意輕易地原諒與和解。
和好朋友鬧掰這事,在我自己身上也發生過。
妹妹暑假期間,我帶她去了香港迪士尼。拍了一堆美食美景和可愛的卡通人物,自然要曬幾張照片的。評論里有人問票價和游玩攻略,有人推薦當地人氣高的餐廳,有人求幫忙代購,還有人說:“一到假期就出去瀟灑,肯定攢不下存款吧?”
這格格不入的評論讓我沒辦法忽視,我反復看了好幾遍,確定那個頭像是我的初中同學小竹,而不是我那些愛管閑事的遠親。
我沒有回復,也沒記在心上。但從那之后,我發的每一條朋友圈,小竹都要點評一番。
我報名了花藝沙龍課,制作了萬圣節風格花束,小竹評論“把花插在南瓜上?南瓜明天就會腐爛壞掉的”;我帶狗狗去寵物樂園游泳,小竹評論“現在養寵物都這么高級了,小狗游泳肯定不便宜吧”;我去網紅地拍照打卡,小竹評論“這有什么可拍的”;我搶到了期待已久的偶像演唱會門票,小竹評論“明明在家看得更清楚吧……”
對于小竹的評論,我起初就當沒看見,因為我不知道該如何回復她。我深夜碼字賺稿費,眼睛干澀得連隱形眼鏡都摘不下來的感覺,她并不能體會。我的狗狗帶給我的陪伴和喜悅,是無法用錢衡量的。從15歲就喜歡的偶像,買一張門票去看看,有什么過分?
但這些,我都不想跟小竹解釋。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只要你喜歡自己的生活,那對你來說就是幸福。長大后的我們交集越來越少,別說感受對方的心路歷程了,連參與對方成長都變成了不可能。
真正觸發我倆關系分崩離析的,是有天晚上我敷著面膜在趕稿子,小竹發來微信:“我今天碰見你媽媽了,阿姨說你還沒有男朋友。我們認識這么多年了,我勸你一句,工作差不多就行了,挑男朋友的眼光不要太高,過了30歲只能等著別人對你挑挑揀揀了。”
這條信息徹底影響了我寫作的情緒,我扯下面膜甩在一邊,忍不住回復小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選擇,我喜歡我現在的生活。我不評價你的生活,也請你別對我的生活指指點點好嗎?”
發過去后,小竹沒有再回復我。
然后我就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最近工作壓力大,情緒把控不住,想再發一條微信緩解尷尬。然而我發現,自己已經被小竹拉黑刪除了。我呆呆地看著屏幕上那一行細細小小的字:“對方開啟好友驗證,你還不是他(她)的好友,請先發送好友驗證請求,對方驗證通過后,才能聊天。”
這讓我霎時有點恍惚,想起上學那會兒,她會每天早上在我家樓下等我一起坐校車,會在我回答不上來老師的提問時,偷偷告訴我答案。
誰都有幾個死黨、閨密,我們之所以喜歡在一起玩鬧,除了彼此熟悉之外,還因為我們在提及對方糗事的時候,會在心里有一個合適的度,知道不戳痛點,避開雷區,知道哪些是對方心里的疤,不去輕易碰觸。
人際交往中,最怕的就是你不懂分寸感,不懂和人保持距離,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那些真正過得好的人,都在忙著熱愛生活、發現美好。只有那些理不清自己的人,才喜歡用自己的無知和淺薄去別人的生活里插一腳。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懂得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分量,懂得察言觀色,懂得適可而止。不必要靠得太近,各自過好各自的生活,也不用離得太遠,在真正需要的時候能夠伸出手。距離產生美,這句老話是很有道理的。
無論是朋友、愛人還是親人,適當的距離永遠都是良好關系的保鮮劑。
真正關心你的人,會用一種有分寸且更有效的方式幫助你,并在意你是否開心、健康,而不是以“關心”之名去打探你的隱私。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更不會過度干涉別人的生活,而是出言有尺,嬉鬧有度。
能夠用“慈悲心和包容心”去對待別人,懂得語言有治愈力的同時也有殺傷力,懂得不以自己的角度去單方面地看待問題,懂得學會欣賞和悲憫,學會善待他人。
所以當你準備吐槽、準備翻白眼不屑、準備批評掐架的時候,請收起你的沖動。
勿用自己的見識和價值觀去衡量、指責、評價別人,是對人對己的尊重。希望你不要輕易去別人生活里指手畫腳,也不要輕易被別人打擾。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狀態,大概就是,我們偶爾一起談談自己的理想,我雖然不懂你,但我尊重你。
都是第一次做人,憑什么總是讓著別人?
所謂“懂事”有時是一種不公平的善良,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沒有人生來就是強者,大家都是一個心臟,誰能比誰更堅強?
辦公室里,總會有這樣的人。
勤勤懇懇工作,黑鍋他來背,成果歸別人;同事和男朋友視頻聊天錯過午餐,卻要他幫忙帶飯回來;明明可以按時下班,約了朋友小酌,同事借故感冒讓他幫忙處理爛攤子;年會上抽獎抽到空氣凈化器,卻讓給了同事,原因是同事剛懷了寶寶……
我朋友佳明就是這樣的人。即便自己心里百般不舒服,但是當別人看他臉色不對,追問他發生了什么時,他立馬擠出一個笑臉:嘿嘿,沒什么。
時間久了,大家都會說一句:佳明人真好,懂事啊。
大概只有幾個要好的朋友知道,他有憤怒,有委屈,也有難過。事實上,因為工作關系,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他只是不好撕破臉。這世上,哪有什么一笑而過,有的不過是打碎牙齒和血吞的成熟。難道懂事的人,就不需要公平嗎?
他們習慣性友善,對于傷害,選擇性忘記。但他們笑嘻嘻的,不代表他們就不會受傷。
所謂“懂事”有時是一種不公平的善良,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沒有人生來就是強者,大家都是一個心臟,誰能比誰更堅強?
帶著“好人卡”,不僅是在生活職場中,即便是在愛情里也會讓人步步受挫。
如今的阿西,站在未婚夫身旁,兩人般配得在人群中十分亮眼。得體的輕熟風裸色長裙,高高盤起的發髻,自信甜美的笑容讓她看上去仿佛被一圈光環籠罩著。可沒幾個人知道兩年前她和前男友分手時心如止水、面若枯槁的樣子。
阿西是一個獨立并且懂事的姑娘,在她的上一段戀愛里,她始終扮演著一個大女人的角色。
她能夠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還能心思細膩地為男朋友打理好一切。我們從沒見過她和男朋友撒嬌,或是像其他女孩子一樣偶爾和男朋友鬧個小脾氣。
阿西生日的時候,跟男友約好了下班一起吃飯看電影,可男友因為要陪客戶走不開,便取消了約會。因為電影票不能退,阿西自己一個人餓著肚子去看了電影。
“他忘了你的生日已經是不對了,你為什么也不說呢?”我們不解。
“不想耽誤他工作啦,他也很辛苦的。”阿西笑著說。
他不懂她的假裝冷靜,她也不懂他是真的冷漠。
看雜志的時候,男友隨口說了句短發女孩更活潑可愛,阿西就剪掉了心愛的長頭發;男友喜歡的球星發售了限量款球衣,阿西付雙倍代購費在國外買回來;男友喜歡打游戲,阿西盤算著給他買個什么樣款式的鼠標和鍵盤玩得更靈活……
戀愛中的女人,智商大多是不在線的,旁觀角度的我們哪會看不出來,一個人若是心里有你,你根本不必討好,若是心里壓根沒你,那更加不必。不對等的戀愛關系,說到底都是深情的那個人賦予對方的權利。愛情雖然沒有絕對的公平,但長期嚴重失衡一定是不會長久的。
如果做一個處處懂事體貼的女朋友,可以換來同等的愛和照顧也是值得的。偏偏好姑娘總是不被珍惜。阿西兩年來一味的妥協、一味的懂事讓這段感情最后以男朋友的出軌而告終。
阿西接到那個女孩打來電話的那天,盛夏35℃的高溫,她整個人卻像被澆了一盆冰冷的水,從頭涼到腳。阿西和男友對質的時候,男友始終低著頭不說話,最后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東西,扔下一句:“對不起,我知道你很好,對我很好,但是她可能更需要我。”
什么叫她可能更需要我?渣男本渣無疑了。
阿西說她不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自己明明很需要男朋友的愛護,怎么就成了別的女孩比自己更需要照顧了?
不是哪里不好,而是凡事都做得太好了。太過懂事,太過理智,大事小事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明明是需要更被愛和照顧的一方,卻常常在一段感情里忽略了自己。
很多女孩子,從小到大最常聽到長輩說的話就是“要懂事”。
可是長大后,你們有沒有發覺,感情里一直讓步和懂事的女孩往往是最容易被辜負的那一個。反而是那種有底線、高要求的女孩子,更能獲得滿意的感情。當然了,我不是讓你們在愛情里當個“作女”,經常無理取鬧,畢竟小作怡情,大作傷情。
其實很多女孩子并不是真的傻,不是不明白單方面付出的愛情是畸形的,但只要看到那張自己愛到不行的臉,就會一次次心軟。
每一次妥協,都是在不斷打破自己的底線,直到在一段關系里,真正低到了塵埃,可對方并不會愛塵埃中的你,等他轉身離開時,你就成了他鞋底帶起的灰。
到底輸在哪里呢?輸在沒有原則,你的付出在對方眼里成了一種理所當然;輸在你的步步退讓,被殘酷對待而不自知,還一味想著討對方的歡心;輸在你只記得一心對他好,卻不回頭看看,自己在這段感情里過得好不好。
你不必將自己的付出當成是一種愛,如果一份愛情讓你變得小心翼翼,唯唯諾諾,那終究你會失去它。
對待感情,并不是因為你足夠懂事對方就會喜歡你的,讓對方感受到被需要,保留自己被愛的權利,愛情才會變得更加生動且長久。好的愛情,是跟他在一起后,連身邊的朋友都覺得你更可愛了。而不是每天都活在他的喜怒哀樂下戰戰兢兢,整個人像個漏氣的皮球,毫無生氣。
有一種病叫作“體面癌”
那天有個姑娘問我:“我知道要更愛自己,可遇到事情時,卻總是忍不住考慮別人的感受,還不見得會討人喜歡,到底怎么才能成為一個不委屈自己,又受歡迎的女孩啊?”
我一時語塞,這個問題好難。我只能說,委曲求全、步步退讓,這都是社交里的下下策。假如這其中還有你對“付出總有回報”的期待,那真的抱歉,你一定會失望。任何讓自己感到委屈的社交關系都是不值得維系的。
我在人際交往中也有過這種感受,也不知道自己是不夠自信還是怎么回事,總是習慣性委屈自己,成全別人。偶爾情緒極度不好,一改往日友善,身邊的人不僅不會因為我一貫好脾氣,偶爾爆發去體諒、包容我,反而會覺得我脾氣古怪,甚至不再往來。
所以潛意識里想要取悅別人,犧牲自己的意愿來維持表面的友善。“要給別人留一個好印象”,是一種“體面癌”,這其實都是心靈脆弱的表現。
這也是我們盡心盡力做一個好人,但仍然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的原因。
無論誰來找自己幫忙,都會一口答應并辦得妥妥的,比自己的事情還要上心。可一旦自己遇到了什么困境,卻從來不會找人幫忙,覺得欠了人情難還,其實心里最害怕的是根本不會有人來幫自己。
那些別人口中的好人,對誰都維持著禮貌,節日的時候還會為大家準備小禮物。可每個落寞時分,卻不知道該跟誰聊聊心事。
通信錄里有幾百號人,每條朋友圈都有很多人點贊,拍的照片會被人贊美,可似乎誰都沒有走進過他們的內心世界。
小心謹慎維持著看似良好的人緣,同時又暗暗吃著各種虧。一邊不舒服,一邊又信了那句“吃虧是福”。到底真的是“吃虧是福”,還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有時候只有自己心里清楚。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我一位牛哄哄的朋友,大璐璐。
為什么想起她呢,因為她又難搞,又龜毛,可奇怪的是,朋友們個個都愛她。
大學時候,文藝部聚餐去吃四川火鍋。到了店里,學姐拿著菜單說:“我們就點九宮格吧,好久沒吃辣了,大家都可以吧。”
這種情況,你們懂的。不會有人好意思出來反對學姐,不出所料,大家都點頭說“好”。
可惜那天大璐璐在場,她拄著下巴一臉沒所謂地沖著學姐說:“學姐,我們可不可以點鴛鴦鍋呢?我這幾天口腔潰瘍,真的吃不了辣。”
最讓我抓狂的是,她每次干這種事都得拉上我墊背,說完她看了一眼坐在旁邊的我,“你最近不是也上火牙疼,你也不能吃辣。”
學姐也不好說什么,嘆了口氣說:“行吧,就點鴛鴦鍋。”
大璐璐上學的時候是校廣播站的金牌播音員。有一次,一位同學的文章在校報上刊登了,于是這位同學找到大璐璐希望周末可以錄下她的這篇文章,周一好在校園內播報。其他播音員都表示可以,只有大璐璐反對:“同學,你這篇文章的確很好,但是下周一已經有確定的播報內容了。我們有自己的工作計劃,所以還請你提前申請,不要打亂我們的日程。”
后來我問她,為什么拒絕那位同學的要求呢,大璐璐說:
“周一那天是哥哥張國榮離開的日子,要出一期特輯,都已經準備好了,如果她是提前通知,我沒理由拒絕的。”
“可是其他播音員都沒意見。”
“不,他們有,他們只是不說。”
這就是我的好朋友大璐璐,永遠是那個“敢于說出心中所想”的人——
“這個任務估計這周完不成,要下周才行。”
“這家店服務太差了,不吃了,我們走。”
“這件事還是你自己去辦比較好,我不能代勞。”
大璐璐就這樣,直言不諱,如此難搞,但我們都愿意和她做朋友。
忍,沒問題;讓,沒問題。但是脾氣再好,并不代表沒有脾氣。
體諒、慷慨、善良這些珍貴的品質當然要有,但是該維護自己的時候,不要讓步更不能手軟。“忍氣吞聲”和“委曲求全”都是爛品格,沒有人會因為你覺得自己顧全大局作出的犧牲而感激涕零,你感動的都是你自己,因為你受的委屈只有自己知道,跟旁人沒什么關系。
別人跟你道歉,你要說的是“我接受你的道歉”,而不是“沒事”“沒關系”,因為你那樣說,他們還真就當真了,以為你真的無所謂。
一個人吃虧的頻率太高,別人就會覺得你吃多少都吃不飽。就算你被折磨得精疲力竭,到了快撐不住的時候,別人也只會以為你是心甘情愿,這怨不得別人。
用委屈自己換來的體面,就是對他人意見、態度的畏懼。
這世界實在很煩,還在堅持著自己的一套處世原則,拼命堅守著自己的底線,用洪荒之力對抗著成人世界無聊又世俗的規則的人,真好。
獨自行走于世,總該有點脾氣
生活中和人吵架,大多都是些瑣碎的事情。
從前因為在父母身邊,許多問題都是父母處理,自己昏昏然覺得生活哪有什么煩惱。一個人在外獨立生活后,很多事情很多細節,都要開始自己張羅時,才發現真是力不從心。
過去我一直認為,凡事都有規則,只要講道理,有契約精神,基本就沒什么問題。可事實上并不是這么回事兒。
我平日里常常提到“得體”兩個字,可是最近的遭遇,讓我發覺,即便你要求自己得體了,可不見得能被得體地對待。
在租房的第二年,我給自己首付了一套房子。挑來選去,最后選擇了一家口碑不錯的大品牌裝修公司,即便他家的價格貴了一點點。認真看完合同,簽字,打款,就開始動工了,誰能想到,第一步運輸水泥沙子的時候就出了問題。
工人將沙子抬到我家樓下后,給我打電話,告知我運輸上樓需要付費。
What?合同里明明寫著這部分沒有額外費用,何況我一個女孩子,怎么扛著沙子上樓呢?“妹妹,這個確實不是我們負責的,人工抬上去需要付錢的。”我驚得一時說不出話來,想了想,給工長打電話說明情況,最后工長做出了一副遷就我是個女孩子,照顧我,讓工人幫我把沙子抬上樓的姿態……
我當時就有種預感,這只是開始,裝修這幾個月我就別想踏實了。
果不其然,沒過兩天,我因為借手推車的事兒又和物業吵了一次。細節太瑣碎不細說了,總之就是該做的記錄我都有認真填寫,該走的流程都走完,電話里好說歹說,就是解決不了。我實在沒辦法,便直接去面對面跟他講清楚,放狠話要向他領導投訴,誰承想,事情就可以解決了。
還有一次我去銀行辦理業務。
那會兒銀行剛剛開始投入使用機器服務,數量還比較有限,大堆人在機器旁排隊。窗口明明有工作人員,卻沒有提出分流辦理業務,整整排了40分鐘,好不容易輪到我,卻因為面部識別不出來而不能進行下一步,工作人員讓我去窗口柜臺辦理。
到了窗口,工作人員簡單劃了下卡,就對我說:“沒什么問題,面部識別有時候不靈敏,你還是去機器那邊排隊吧。”
我回頭一看,機器那邊已經排了更長的隊。
“我過去要重新排隊了,我已經排了太久了,就在這辦理吧。”
“辦不了,你去那邊排隊。”
大概是夏天火氣大吧,我隔著玻璃和里面的工作人員理論起來,“我已經耗費了很多時間排隊,那臺機器有故障,辦理業務的人這么多,有人工柜臺卻不開放,把人折騰來折騰去,現在還要我重新排隊?”
柜員白了我一眼,不說話。
負責人過來說帶我去機器那邊辦理,我拒絕了,我要求在柜臺辦理,然后拿出電話準備撥投訴電話。
唉,那一刻我真覺得自己像個市井小人,在公共場合與人爭吵,還要拿投訴相“威脅”,可是有什么辦法呢,我規規矩矩按流程辦事的時候,卻并不管用。
負責人進去和柜員小聲說了幾句,柜員用極其不爽的態度幫我辦完了業務。
所以想想,那些沒信用不敬業的人會因為你的包容和體諒就學會善待別人嗎?
我想未必吧,反而容易看人下菜碟,找軟柿子捏。
我不是鼓勵大家遇事就去吵架,去做罵街的“潑婦”,只是通過自己身上的經歷去思考,覺得我們可以善良和寬容,但要適度,遇到不合理的對待時,不要默不作聲,默許對方的專橫,要為自己的權益據理力爭。
心不怕苦,它怕委屈
朋友槍槍在一家知名公司的市場部實習。
公司接了幾個大客戶的項目,為了選拔人才,公司破天荒地將幾位重要的客戶分給了實習生。槍槍和另一個女孩一組,合作了一段時間之后,那女孩提出分工,建議性格內向的槍槍多負責數據調研和書面工作,而自己善于溝通,負責跟客戶和老板及時匯報工作。
槍槍立刻答應下來,根據自身特點負責相應的工作,這樣節省了時間,加快了工作效率,有什么不答應的呢?雖然項目推進過程中幾次受阻,但我們都知道,實習生的熱情和努力總是超乎我們想象的,最后她們如期提供了令客戶滿意的方案,槍槍心想:實習期應該可以順利通過了。
項目結束的第二周,領導在部門會議上,高調表揚了那個女孩對此次項目的付出,明確表達了自己對她的認可,并破格提前結束她的實習期,正式進入市場部,第二天就可以辦入職手續。
會議最后,領導用輕飄飄的語氣說:“另外,這次凌槍槍也表現不錯。”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委屈、不解、疑惑、不公平等小情緒翻滾在槍槍的心里,可她實在不知該如何開口問老板和那位同事。
槍槍說:“所有的數據分析、所有的市場調研都是我做的,熬了多少個夜我都不記得了,黑眼圈現在還沒有消。自己的努力被一筆帶過,已經讓人很心塞了,為什么同樣的情況,別人卻得到了更多?這個世界太壞太不公平了。”
我回復她:“與其這樣在心里別扭死自己,為什么不講出來呢?去領導那里說明情況。”
寫完后,我又一個字一個字地刪除了。因為在打完字的那一刻,我已經想到她會怎樣回復我了。
比如:領導會怎么想,肯定覺得我工作沒有別人努力,卻來邀功吧;當面對質,和同事的關系不就僵了嗎;部門同事會不會覺得我是個很難相處的人,不利于以后工作吧……
果然,在我還沒回復她的時候,她又發來一段:“算了算了,忍忍好了。書里不是說了嗎,是你的誰也搶不走。”
槍槍這樣忍氣吞聲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職場如此,面對愛情的她也是如此。
年末聚會上,槍槍認識了劉先生,劉先生很主動地要了她的聯系方式,早晨發“起床了,記得吃早飯”,下班發“注意安全,乖乖回家”,晚上發“小寶貝做個好夢”,言語間透露著“你是我準女友”的親昵和曖昧,兩人見了幾次面,在一場電影結束之后,他牽了她的手。
槍槍像所有動了心的小女孩一樣,為他熨燙衣服,為他洗手煲湯,為他準備禮物,為他制造驚喜。她以為甜甜的戀愛終于輪到了自己,劉先生卻用了所有渣男慣用的套路。
“在干嗎?”
“沒干什么,睡了。”
槍槍登錄游戲,發現劉先生在線。
“周末去看電影吧。”
“最近工作忙,周末想在家休息。”
周六那天的微信運動,劉先生走了33760步。
“我們買一套情侶裝怎么樣?”
“算了吧,太幼稚。”
當晚劉先生發朋友圈,說自己是單身狗一枚。
槍槍鼓起勇氣打電話過去,得到的也不過是冷漠的幾句敷衍:“我在忙,以后再聊吧。”
很明顯這就是現在最流行的“洗衣機式的戀愛了”,先泡著你,纏著你,圍著你轉,如膠似漆地糾纏在一起,再把你榨干,然后就把你甩在一邊,晾起。
她糾結了許久,來找我商量,問我:“我覺得我被備胎了,你說我是不是應該開門見山地問清楚呢?問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問他到底有沒有把我當他女朋友?”
可每次情況都一樣,還沒等我回答,她便否定了自己:
“可是他也沒鄭重其事說過讓我做他女朋友,是不是我自己自作多情了?他拉我手又是什么意思,難道不是默認戀愛關系嗎,還是只是隨便聊聊呢?但是我這樣問他,會不會顯得我想太多呢?”
那么多的疑慮和質問,可直到兩人徹底涼涼,槍槍也沒能問出口。兩個月后,劉先生刪掉了她的微信,而她只能暗戳戳地注冊一個微博小號,時不時地看著他的動態長吁短嘆,感慨渣男套路深。
槍槍也不是完全糊涂的姑娘,從劉先生發朋友圈懶得屏蔽她開始,她就知道他對自己并無真情。可她的怯懦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沒有存在感,越來越不被在意。活在自己搭建的擰巴世界里,別人怎么救你呢?
我也曾經是個“脾氣特別好”的人,用“好”形容并不準確,正確來說應該是“?”。
邁出一步前先腦補種種的可能,猜測別人會如何看待我,會不會損害我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等等,活得沒勁且,旁人夸我恬淡如水與世無爭,其實我自己卻心知肚明,像一只小白兔似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我,過得一點都不開心。
我從未刻意學習過如何變得強硬,不過是在成長中栽進一個又一個坑之后,才明白人要學會保護自己。這保護有時是默默無聲的,為自己積攢能量,但有時它必須發出怒吼。
別輕易辜負自己,你要勇敢為自己發聲,說“不”。
沒有人愿意耗費精力去做兇巴巴的人,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乖巧溫柔得體地去表達訴求,未必可以得到真誠的回應,事情也未必能很快地解決。
這個時候,姿態稍微強硬一點,雖然是無奈之舉,不過往往確實比較能解決問題。我只是不想當你面對生活的堅硬時,過于在意面子和膽怯,從而讓自己委曲求全。
脾氣這東西多不得,一點沒有也是萬萬不可的。
該得體的時候必須得體,該理直氣壯維護自己的時候,半點都不要怯懦。因為心不怕苦難,它怕委屈。
慢慢帖
如果想關懷一個人,其實你什么也不用主動做。只要分出一小時給他,認真去聆聽他,了解他的小情緒,甚至他臉上的微表情。聽他說說心事,或者放縱他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徹徹底底哭一場。一個普通人,得到的扎扎實實的關心太少了。
成年人的“心平氣和”有時候并不是一種真正的寬容,只是以前那些用來解決與他人沖突的精力,現在需要被拿來解決自己內心的矛盾沖突。
降低對他人人生的參與感,是降低失望的最好方式。
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只是在被平庸同化。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也許從十年前某個清晨六點就已經開始了。有時間生長為自己的橡樹,便無須踩著別人的影子。
除非遺世獨立,不食煙火,否則不要把一張“我不合群還有點酷”的嘴臉搬上臺面,沒人稀罕只愿意做自己的你。你是要有自己的原則,但更要懂些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