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不要向情緒低頭,你才是情緒的主人

情緒的自動模式使人們活在過去,擔心未來,卻獨獨忘了當下。只有學會接納自我,體驗事情發展的全過程,你才能成為自己情緒真正的主人。

你為什么不能與自己好好相處

前幾天,檸檬看到一句話——一生短暫而又漫長,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自己。的確,在生活中,我們與父母、愛人、朋友相處,關注的都是如何與他們建立更好的關系,甚至為了和他們更好地相處,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害怕自己的不快樂會給他們帶來負擔,卻忽視了處理與自己的關系。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我們很難忘記自己犯下的錯誤。

我們常常緬懷過去,并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懷有強烈的悔恨和內疚。坦率地說,適當的內疚是有積極意義的,它可以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能讓我們變得更好。但是,過多的內疚卻會腐蝕心靈,使人長期處于不安和痛苦之中,以至于對他們來說,原諒別人比原諒自己更容易。而且,越是顧及他人感受的人,就越是容易通過內疚的刺痛來緩解內心的焦慮,寧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拒絕他人。

其次,我們無法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點。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無法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雖然大家都明白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這個道理,但還是很少有人能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點。這是因為,缺點往往意味著失敗,會帶來深深的失望和挫敗感。而那個缺點就會變成你的“雷區”,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在內都不能碰,一碰就“爆炸”。

比如,你遇到困難時會選擇逃避,雖然明知道這樣不好,卻一邊厭惡這樣的自己,一邊選擇繼續逃避。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你要勇敢面對,就會觸碰你的“雷區”,你就會氣急敗壞,覺得沒面子……而無法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點會讓你的心胸變得越來越狹窄。

最后,我們總是隱藏自己的需求,自我存在感很低。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喜歡麻煩別人,生怕自己占用了別人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也很少直截了當地告訴別人“我需要什么”“你能不能幫我一下”。這樣的初衷必定是善良的,但如果你總是隱藏自己的需求,別人會慢慢忘記去關心你究竟想要什么,甚至會習以為常地忽視你。

比如,如果大家一起吃飯時,你總是說“隨便”,那么別人下次就不會再詢問你的意見。再如,你說你很好,不用擔心,別人就會真的以為你很好,不會有難過的時候。

事實上,人與人的相處模式就是通過這樣一件件不經意的小事而形成的。每個人都有熱心助人的一面,也都希望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身邊的人,體驗做一個好人的價值感。可能是你的不表達,在客觀上拒絕了別人關心你、愛護你的機會。

而一個總是輕視和苛責自己的人,是很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的。雖然他總是很和善,但缺少了一種生命的活力;因為沒有活力,他很少有發自內心的快樂。

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會影響到自己現實生活的體驗。所以,只有對自己好一點,你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快樂才會多一點。要學會接納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不完美,主動表達自己的需要,不為難自己。

檸檬說

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會影響到自己現實生活的體驗。要學會接納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不完美,主動表達自己的需要,不為難自己。

忽視了自我,怎么能快樂

近來,一種叫作“自我忽視”的心理病癥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人身上。日本電視臺的生活資訊節目還針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專門調查,總結出了幾種自我忽視的外在表現。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下班之后很少和別人聯系;

覺得生活缺乏樂趣和動力,經常自己一個人“宅”在房間里,生病了也懶得去醫院;

不愛收拾東西,房間里總是亂糟糟的;

只吃自己很愛吃的東西,不想嘗試新事物;

……

是不是似曾相識呢?這些自我忽視的癥狀,看起來只是一時懶散,實際上會讓一個人的生活缺乏激情,充滿無力感;還會讓他感情淡漠,情感體驗缺失,很難進入別人的生活。

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很多時候,自我忽視的出現,可能是由于我們在童年時期遭受過父母的忽視。許多父母把教育孩子這件事看得太簡單,以為自己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好好讀書就行了,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

比如,當父母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就把他的玩具送給別人時,孩子會因為失去了心愛的東西而委屈哭鬧,父母卻指責他小氣不懂事,粗暴地否定了他的感受。孩子的心聲得不到父母的回應,他就會慢慢地不再表達,因為說了也沒人理解。壓抑得久了,他對情緒的感知就會變得模糊,自我意識也慢慢地淡化了。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壓抑和孤獨,找回自己的存在感,奪回主動權呢?檸檬有個方法,大家不妨一試,那就是“和自己做朋友”。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朋友悶悶不樂,會不會很想問問他發生了什么事?是工作壓力,還是感情受挫?當和朋友在一起時,你會不會很想和他一起聊天,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肯定會。

所以,現在請像詢問一位朋友那樣,問問自己今天發生了什么事,哪些讓你開心,哪些讓你失落。一個人的情緒、情感構成了他的精神面貌,通過自我對話,你可以對自己的精神面貌建立起清晰的認知。這就是你找回自我的第一步。

接下來,你要經常審視自己的價值觀。

當一個人和朋友相談甚歡,他就會不由自主地表達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比如覺得什么樣的衣服雖然流行但穿起來并不好看、利用帥氣的外表欺騙女生的渣男最為討厭等。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價值判斷并不受外界壓力的影響。

如果你能經常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并且告訴自己,別人說的不一定都對,你應該有自己的喜好和立場,就能為自己重建內在評價體系,按照自己覺得正確的方式做出選擇,經營生活。

最后,你要像關心好友那樣關心自己。

如果你的好友受了委屈,你一定會站在他那一邊,義憤填膺地要拉著他去找欺負他的混蛋討個公道,或者和他一起罵愛找碴兒的上司。

奇怪的是,我們往往很會安慰別人,卻不懂得如何安慰自己,遭受挫折時只會自憐自哀,自我懷疑。所以,學會安慰自己,遭受挫折時可以去KTV唱歌發泄,去瘋狂地運動流汗,去大吃一頓美食,這能幫助你重建自信心,燃起微笑著生活的勇氣。

學會做自己的好朋友,了解自己的感受,明確自己的價值判斷,關懷和安慰自己。當生活蠻不講理時,要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才行啊!

檸檬說

通過自我對話,你可以對自己的精神面貌建立起清晰的認知,而這就是你找回自我的第一步。

情緒剝奪:你感受不到快樂與憂傷

大家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這些孩子在小時候就由于種種因素跟狼群生活在一起,而且因為長期跟隨狼群生活,他們有著狼的生活習慣、行為特征等,而與人類社會的長期分離,使得他們無法感受到那特有的情緒體驗,也無法參與正常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說,即便狼孩最終回歸人類社會,也很難跟周圍的人和諧相處。

這真的是太可憐了!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狼孩的這種不幸呢?情緒剝奪。什么是情緒剝奪?它指的是人們正常的情緒體驗被剝奪。這里的正常情緒既包括愉快的情緒,如好奇、喜悅,又包括不愉快的情緒,如生氣、害怕。

狼孩就是因為長期脫離人類社會,失去了體驗各種情緒的機會。但請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只有脫離社會的情緒剝奪才算是真正的情緒剝奪。事實上,我們自己或身邊人的成長過程中,就存在著或輕或重的情緒剝奪。

比如,小時候,父母忙于工作,往往自顧不暇,忽視了對你的教育,也沒有給予你充足的關愛。結果,你們的親子關系變得緊張,你的需求往往被忽視,得不到應有的滿足。

又如,不受同伴的歡迎,也會讓你的需求被忽視,導致你在情緒體驗上有所缺失。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可以說是“情感饑渴”的,不僅得不到愛,還缺乏助長情感和愛的親密社會關系。

如果你曾經歷過情緒剝奪,就很容易堅持著一種叫作“我的需求不會被滿足”的信念,不肯放手。而且,隨著自己漸漸長大,你好像變得更加敏感了。一旦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關心,負面情緒就會習慣性發作,悲傷、無助就會涌上心頭,然后你還會像孩子一樣通過胡亂發脾氣來開啟自我保護模式。

只是這樣做,就真的能保護好自己了嗎?當然不會。胡亂發脾氣不僅會讓周圍的人對你敬而遠之,更會讓冷靜下來的你對自己充滿了厭煩和唾棄之情。

到底該怎樣做才能遠離情緒剝奪帶來的傷害呢?在這里,檸檬有幾個小建議。

首先,試著在冷靜下來后,用清楚簡單、直截了當的言語或者文字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比如,盡管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父母仍然注意不到越來越壓抑的你,你也依舊感到無奈、痛苦,這時不如深呼吸幾次,使自己平靜下來,直截了當地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就像“爸媽,我覺得心里很壓抑,我們一起聊聊天吧”,這樣直白的表達,恐怕很難被忽視了吧?

其次,選擇與愿意傾聽、付出、關心自己的朋友和愛人相處。

有時,你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不是因為這需求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你在同伴的選擇上出了差錯。一個人選擇朋友、愛人,不僅僅是社會關系的需要,更是自己的心理需要。你因為喜歡、關心他們,才為他們付出,但如果對方沒有同樣的想法,只是你單方面的付出,真的會使你變得很累。這也是為什么在我愛的人與愛我的人之中,更多的人會選擇愛我的人了。

雖然情緒剝奪是兒時需求被忽略導致的,但大家不能一直被它絆住腳步,要學會放過自己。

檸檬說

直截了當地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選擇與愿意傾聽、付出、關心自己的朋友和愛人相處,會幫助你遠離情緒剝奪。

微笑抑郁:原來,你不是真正地快樂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屈從于現實,就像明明不想喝酒卻礙于面子或其他因素不得不喝酒。微笑也是如此。

你不想笑,卻擔心別人給你貼上“不友好”“冷漠”“怨婦”之類的標簽。你覺得自己需要通過“微笑”這一行為告訴他人,你很好,你很滿意你的生活,你很感恩別人對你的付出,但你內心真正的感受呢?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你一直壓抑著,不敢告訴別人,但這種痛苦并不是通過壓抑就能消失的。相反,壓抑越久越痛苦。這就是微笑抑郁癥。

和典型的抑郁癥患者不同,從表面上看,微笑抑郁癥患者在態度上是開朗而積極的,并不會隨時都散發著“喪”的氣息,甚至會在朋友圈非常受歡迎,朋友們都覺得他們就是幽默、情商高、開心果的代名詞。

正是因為有如此大的隱蔽性,周圍的人并不能及時發現身邊“微笑天使”的異樣,以至于很多時候都讓其獨自面對自己的痛苦,也很難找到人傾訴。

熱播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的“無憂客?!币患?,突然自殺的暖心陽光的哥哥就是典型的一個例證。他每天都以微笑示人,但他自制的書簽卻透露了玄機:這枚書簽正面寫著“I'm fine”(我很好),背面卻寫著“Help me”(救救我)。

生活中還有很多像這位陽光哥哥一樣的人,他們拒絕向其他人真實地表現自己的狀態,因為他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人設”——我是開朗的,我是幽默的,我沒什么憂愁,我就是很快樂,并且能帶給其他人快樂。

在這個“人設”下,他們不允許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任何不快樂,而習慣“表演”快樂。有時候,可能就連他們自己都分不清真假。他們的笑,是保護自己的武裝,更是瞄準自己的武器。

卓別林說過這樣一段話:“有些時候,我覺得任何與他人的接觸都讓我作嘔。就像一些浪漫主義者所描述的那樣,我受到的壓力讓我厭世。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陌生人一般,被阻擋在世界的高墻之外?!?

卓別林的話恰恰說出了微笑抑郁癥患者的心聲。即便已經對微笑感到疲憊,對社交感到作嘔,他們也還是選擇這種方式。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

“內心抑郁還要偽裝笑容,難道不累嗎?”

“既然你不想笑,就不要笑啊,又沒有人逼迫你。”

“他們這是沒事找事吧,多大點兒事啊,用得著弄得這么苦大仇深的嘛。”

……

在這些人看來,微笑抑郁癥患者選擇了一條最難也最沒有道理的路。為什么有那么多條路不走,偏偏要走這條呢?這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其他的路都堵死了。

那些“微笑天使”的內心獨白實際上常常是這樣的:

“抑郁就是脆弱的同義詞。別人要知道我抑郁了,會怎么看我,我怎么在其他人面前抬得起頭……”

“只有笑著的我才是被人喜歡的,沒人會喜歡一個不笑的我……”

“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理解我的人,我沒必要也沒有人可以傾訴……”

……

于是,他們拼命隱藏自己抑郁的真相,時時把微笑掛在臉上,認為這樣的自己可以被其他人喜歡。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這是因為,以前他們也曾嘗試過求救,結果卻被對方輕描淡寫地忽視或者傷害了。于是,他們選擇緊鎖心扉,不去管那些焦躁痛苦的負面情緒,覺得抑郁會自動消失,寧愿當別人的“樹洞”,卻不敢吐露自己絲毫的心聲,覺得如果吐露了,就是在給別人添麻煩。

抑郁從來不是一件羞恥丟人的事情,它就跟感冒一樣。所以,千萬不要抑制自己的表達,及時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出來吧。你值得擁有真正的快樂。

檸檬經常拿流水來比喻情緒:人的情緒是流動的,跟水一樣,有時清澈,有時污濁,在心里流動變化。你的抑制就好像給這汪流水建了一個大壩,還只許進不許出??扇丝傆凶约撼惺艿臉O限,當抑郁累積到“大壩”攔不住的時候,就是你情緒崩潰的時候。所以,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抑郁藏起來。

你可以試著找一個人,這個人可以是朋友、家人、咨詢師,甚至是陌生人。當感到胸中郁悶難以排解的時候,你可以向他訴苦。盡管他未必真的可以幫助你解決難題,但是傾訴會讓你心里堵住的“河流”重新流動起來。人際交往本身就是相互的,不要忘了有很多人愿意幫助你。

允許自己不開心,允許自己表達不開心,這本身并沒有什么錯。再偉大、再聰明的人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所以不必太過苛責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否則只會讓你更加封閉自己。不想笑的時候,你是可以不笑的,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檸檬說

抑郁從來不是一件羞恥丟人的事情,它就跟感冒一樣。你要允許自己不開心,允許自己表達不開心。

你為什么喜歡旅行青蛙

有一段時間,檸檬的朋友圈被一種動物刷屏了——對,就是青蛙!一只在家會削木頭、看書、寫日記、吃蛋炒飯,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出去旅游、什么時候會突然回來的青蛙,官方名字叫旅行青蛙。這只青蛙可以被隨意命名,它每次旅游去的地方、交的朋友也不一樣,每次寄禮物和明信片的時間根本沒辦法預測。而作為飼主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收割院子里的三葉草,幫它將遠行的食物和行李準備好。

就是這么一個不需要多少操作技能,不需要熬夜打裝備,也不需要和朋友比較排名的養成類小游戲,徹徹底底地火了。早在還沒有出漢化版的時候,它就已經占據各大游戲下載榜的首位。那么,這只青蛙到底有什么魅力,讓大家如此喜愛?

首先,它可以讓你產生一種有牽掛卻沒有強烈目標的幸福。

其實,有吸引力的不是這只青蛙,而是一種有牽掛卻沒有強烈目標的幸福。說到底,這是一種小確幸。幾乎所有的游戲都有勝負、有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你會花錢買裝備,花時間刷經驗,甚至開掛找幫手。這樣的游戲用強烈的勝負欲引導你不斷地投入更多的精力,甚至讓你寢食難安,累積負面情緒。

旅行青蛙不一樣,它走的是佛系路線,游戲從頭至尾不需要你跟別人比較,也不用超越自己,更沒有終極目標讓你完成,你只專注于眼前的小青蛙就可以了:看看它在家干什么,猜測它在旅途中遇到了什么,然后等著院子里的三葉草長大,收割后兌換物品。在這個過程中,你一直保持著積極平和的心態,很少產生負面情緒。

這種擁抱小確幸、專注于當下的生活方式輕松自在,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狀態。由于現實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而這個游戲恰恰在虛擬世界幫助人們做到了,而且讓他們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所以大家對于這種滿足感都很享受。

其次,它可以讓你有代入感。

你給這只青蛙取了名字,在游戲進行的過程中,很快會發現自家青蛙的與眾不同:它有獨特的性格,喜歡獨自待著或者是喜歡交朋友;它出去旅行的時間和別的蛙也不一樣,有時候徹夜不歸,有時候出去一小會兒就回來;它帶回來的東西更是千奇百怪……這個生動而特別的形象讓你覺得真實,無法割舍,時刻覺得自己真的像在養一個孩子,因為它需要依靠著你才能過得更好。

朋友圈的分享更加深了這種真實感,讓大家形成了情緒上的互動和情感上的共鳴。就像一群家長坐在一起討論孩子可以討論很久一樣,你和朋友互相分享自己家蛙的情況,討論它的個性,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將游戲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更能讓你沉浸在這個游戲中。

最后,它可以讓你有成就感。

很多游戲上手很難,而且玩家在通關的過程中經常被打敗,或者卡在一個關卡過不去,容易讓人產生深深的挫敗感,甚至因此情緒不穩,大發脾氣。而旅行青蛙不會,它操作簡單,屬于養成類游戲,并不需要花錢買衣服、買物品,能讓你輕輕松松地玩。

最主要的是,青蛙在旅游時會不定期給你寄明信片,回家也會帶些東西,使得你產生了相當的成就感,原來定時收割三葉草、給它準備旅行物品是有回報的。這種有來有往的交流增加了彼此的陪伴與互動,也讓你越發喜歡這個“孩子”。

檸檬說

你之所以喜歡旅行青蛙,是因為它能讓你擁有毫無功利心的小確幸,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讓你擁有強烈的代入感和成就感。

把悲傷拋到腦后,你準備好了嗎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快樂與悲傷的界定都是“快樂一定有理由,悲傷沒有任何益處”。今天吃到了喜歡吃的甜點而覺得快樂無比,明天因為雨天弄臟了美美的鞋而感到悲傷難過,快樂和悲傷來得似乎都那么容易,招之即來卻又不是揮之即去,快樂可以因為一句話瞬間轉變為悲傷,悲傷卻不會因為一句話就憑空消散,讓人很無奈。

仔細想想,當你遇到悲傷的時候,你身邊的人說得最多的是什么?“別難過了,一切都會過去的”“這沒什么大不了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些話你聽進去了嗎?看起來是這樣。因為你擦干眼淚,換上笑臉,重新站起來了,像從前一樣無懈可擊??蓪嶋H上呢?白天夜晚兩個樣,回到家里,房間漆黑一片,寂靜無聲,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著你那被故意遺忘的悲傷。這時,一個人沉默,還是一個人痛哭,又有誰能知道呢?

擺脫悲傷這件事為什么那么難?其實,真正的原因就藏在人們的潛意識深處。悲傷并不是某個具體事件引起的,而是源于人們成長性的損失。

比如,想得到的關注沒有得到,已經擁有的東西卻又經歷了失去,這都會引發人們的悲傷情緒。在此之后,再次遇到類似的事件時,之前的悲傷記憶就會涌上來。于是,這似乎成了一個固定模式,就像一處已經結痂的傷疤被再次揭開,新的悲傷中帶著過去的影子,痛苦、憤怒、委屈等眾多情緒交織在一起,令人苦澀難言,卻也難以擺脫。

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經受悲傷的侵擾,終有一天會撐不下去,甚至連人前的偽裝都難以持續下去。那么,該如何化解悲傷呢?檸檬有幾個小建議。

第一,淚水是悲傷的治療師。

找個沒人的地方放聲大哭沒什么好丟臉的,重要的是把心中所有的難過、悲傷、壓抑一并發泄出來。給自己準備好足夠的紙巾,痛痛快快地哭一場。等哭完了,心情平靜下來了,你就會覺得這件事原來也沒那么讓人接受不了,這個人也沒有那么讓人討厭,悲傷情緒自然而然就會消散。

第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比如,咀嚼運動及甜食能夠讓人忘記心中的不快,這時不妨吃點甜食來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當然了,也不要因此暴飲暴食。又或者,熱上一杯純牛奶,愜意地靠在沙發上,追一追還沒來得及看的新劇,給自己一段放松的時間,讓快樂驅走悲傷。

第三,可以找一個比自己年長、經驗豐富且自己信任的人傾訴一番。

正是因為在過去的經歷中我們失去了曾經擁有過的東西,或沒有得到想要的關心和愛,那么找一個比自己年長的、經驗豐富的、自己信任的人來傾訴一番,與他一起尋到根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蛟S他能用自己的真實經歷讓你明白,失去與擁有并沒什么大不了,給你切實可行的建議與幫助,幫助你走出悲傷的陰影。

檸檬說

擺脫悲傷之所以會很難,真正的原因就藏在人們的潛意識深處。悲傷并不是某個具體事件引起的,而是來源于人們成長性的損失。

是什么讓你如此麻木

看過偶像劇的女孩子們應該會有這樣的觀感:

男主角一直對女主角很好,只是因為一次不如意,女主角就開始抱怨,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了。如果男主角對女主角一直不冷不熱,忽然上心了一次,女主角就感動無比……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會遇見這種情況。一個經常幫助他人的老好人可能僅僅因為一次拒絕就遭人嫉恨,一個平時做什么都不主動的人忽然熱情地幫了一次忙就讓人受寵若驚,一直對我們很好的父母帶給我們的感動程度有時候還不如陌生人的一次無意幫忙……

這是怎么回事呢?這些情況之所以會出現,完全是麻木的“功勞”。因為我們麻木了,對別人一直關愛的麻木,對別人一直漠視的麻木……

因為麻木,我們可能忽略了男朋友日常對自己的疼愛;因為麻木,我們可能忽略了老友一直對自己的關照;因為麻木,我們可能忽略了父母比那些偶爾伸出援手的陌生人對自己更好……

麻木竟然對我們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影響!那么,該怎么做才能遠離麻木呢?

對于愛人,最好不要一直默默奉獻,因為這樣對方可能會對此習以為常,甚至麻木,久而久之就會忽略了你對他的好,把你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而不知回饋。沒有回饋的關系不會長久,所以最好的付出狀態是存在而不密集,是真心而非形式。

對待朋友,雪中送炭當然應該感謝,但是錦上添花更要銘記于心。

更重要的是,不能因為幾次與父母的矛盾而忘記他們對自己的關愛,對父母的感恩要用加法而不是除法。

檸檬說

要遠離麻木,我們不應忽視感情的回饋。所以,最好的付出狀態是存在而不密集,是真心而非形式。

悲觀還是樂觀,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狀態

某次,檸檬陪家里長輩去醫院,看著他依舊笑瞇瞇地排隊看中醫,松了一口氣。再看和我們一起排隊的那些與長輩年齡相仿的人,他們大多都愁眉苦臉,就差把“我怎么又進醫院了,這太糟糕了”這類字眼寫在臉上……誰比較樂觀,誰比較悲觀,顯而易見。

其實,樂觀和悲觀的對比不只出現在醫院,在其他地方也屢見不鮮。而且,眾所周知,樂觀通常會讓你的生活充滿前進的動力。那么,一個人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該怎么判斷呢?

知乎上有一句話,檸檬覺得這是判斷樂觀與否最簡單的方法了,那就是當樂觀主義者在說“我今天很快樂”的時候,悲觀主義者會說“我不太痛苦”。顯而易見,兩者側重點不同,前者的重點在于快樂與幸福,后者的重點在于不幸與痛苦。

如果這樣還難以判斷,可以比較兩者在一些具體情境下的表現。

比如,在工作中,你所在的小組分配到了一個任務,由于執行過程中出現了意外,導致客戶撤單。這時,你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

如果你是個悲觀的人,就會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并且會有一種“完了,完了,我以后該怎么辦”的想法。一次失敗就會使你把自己否定得一無是處,完全不留任何余地。

如果你是個樂觀的人,可能一開始會有點難過,但不會一直懊惱。你會讓自己及團隊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原因。你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的,是為以后的成功積攢經驗與教訓,失敗才不會將你擊倒。

對自己有了判斷之后,你就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了。如果你天性樂觀,就要繼續保持,讓這種天性為你的人生保駕護航。如果你天性悲觀,就要有所改變,減少由此引發的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影響。至于如何改變,檸檬有幾招想與大家分享。

第一,轉移注意力。

悲觀主義者最忌諱的就是將悲觀進行到底了。適時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不過,應該把注意力引到哪里去呢?可以看一部喜劇電影,讀一讀讓人爆笑的笑話,逛一逛很久沒去的街區,或者挑一家符合自己喜好的餐廳美美地吃一頓。

當然,轉移注意力之前還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用筆寫下讓你感到悲觀的事,并在上面畫一個大大的叉,之后就去盡情享受休閑時光吧!即使到后來又想起,也可以用紙條制止自己困在其中。

第二,自己反駁自己。

有時,悲觀想法一旦出現,就會綿延不絕,悲觀主義者就像進入了一個死胡同,怎么也走不出來。這時候,要幫助他們走出來,就必須讓他們去反駁自己。

比如,當你生病住院,被迫連續請了好幾天病假,悲觀的你就開始擔心老板會不會因此開除你,你被開除后又應該去做什么,找不到工作怎么辦,不能養家糊口怎么辦。這時候,認真地想一想自己的價值,自己好歹還有一技之長,再說老板也不會平白無故地開除某個員工,幾天的病假就當是好的假期,不胡思亂想才是消除悲觀的良方。

當然,這些只是一些小技巧,要減輕甚至消除悲觀對你的影響力,更重要的還是你對于自己和生活的認知。此外,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樂觀也并不是萬能的,不是說你是一個樂觀的人,你的人生就沒有挫折,有些人可能會過度盲目樂觀。我們需要的是彈性的樂觀,即需要樂觀的時候樂觀,需要悲觀的時候適度悲觀。

檸檬說

悲觀主義者最忌諱的就是將悲觀進行到底了。即便你是一個超級樂觀的人,也并不是萬事大吉了。加深對于自己和生活的認知,才是更重要的。

不要向情緒低頭,你才是情緒的主人

不知大家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

自工作后,你與父母漸行漸遠,盡管交通很方便,但你們見面的機會卻不多。每一次他們說“你什么時候回家來吃頓飯啊,要不我們去你那兒看看”,總會被你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諸如“還有工作沒有完成”“最近好忙好累”等拒絕。于是,他們只能作罷,只是不斷地囑咐你要照顧好自己。

之后,突然某一天,家人直接收拾東西,提著大包小包,來到了你的住處,做好了一大桌子你愛吃的等著你回來。這時候,你明明知道自己應該感恩,但一張嘴說出的第一句話卻是:“不是跟你們說了不要來嗎,煩不煩??!”你把煩躁的情緒向他們發泄了出來。明明自己心里不是這樣想的,怎么話一說出口就不對了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被情緒一步步地支配著,在無意識狀態下說出一句句話、做出一件件事。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的自動模式”。

所謂情緒的自動模式,就是指一個人的語言、行動會在一定情境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來。比如,坐上每天通勤的地鐵,在關注站點的同時,你會下意識地掏出手機刷頭條,還會戴上耳機聽音樂,一心多用。這就是一種自動模式。

也許,你會說一心多用使你在同一時間內做了很多事,可實際上,它卻偷走了你關注沿途細節的機會。比如,每站上下車的人們的表情動作,發生在車廂內的美好與不美好,你都無從得知,因為你同時在做其他事,你的眼睛、耳朵都忙不過來。

除此之外,在人際關系方面,情緒的自動模式也扮演著“殺手”的角色。你無意中說出的話收不回來,從而無形無聲地在你與別人之間設下了一道屏障,使得彼此間的親密關系受到影響。

情緒的自動模式使你活在過去,擔心未來,卻獨獨忘了活在當下,可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啊!如何才能放下心事,活在當下呢?檸檬建議你不妨試試正念療法。

正念療法,強調要有意識、不帶評判地覺察當下,能夠讓我們意識到事情的每一幕,而不是一臉懵懂地陷進去。舉個例子,遇事就習慣逃避的人,在正念療法的影響下,應該試著體驗事情的全過程,學會接受而不是逃避,覺察當下才可能理清思路、解決問題。

常用的正念療法包括數呼吸,步行冥想,冷靜下來用旁人的眼光來觀察自己的思維,究竟是哪里意氣用事,哪里中了情緒自動模式的圈套,相信這些都會一一浮現。

要學會接納自我,跟情緒做朋友,而不是被它掌控。

檸檬說

情緒的自動模式使人們活在過去,擔心未來,卻獨獨忘了當下。只有學會接納自我,體驗事情發展的全過程,你才能成為自己情緒真正的主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州市| 衡山县| 嘉禾县| 龙岩市| 鄢陵县| 汉中市| 富阳市| 洞口县| 宜城市| 阜康市| 札达县| 梨树县| 偏关县| 长兴县| 北安市| 汪清县| 略阳县| 辽宁省| 衡南县| 湖州市| 突泉县| 古丈县| 色达县| 汉中市| 平江县| 隆化县| 连州市| 伽师县| 务川| 察隅县| 武邑县| 西盟| 商城县| 离岛区| 吉木萨尔县| 景宁| 兴安县| 清苑县| 甘谷县| 静宁县|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