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你還在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嗎

壞情緒并不能真正被壓抑住,而且越壓抑,其產生的破壞力就越大。與其壓抑,不如試著轉移一下注意力,或者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釋放方式。

是什么讓你破罐子破摔

這是一位檸友A女士的故事。

A女士個性活潑要強,上學期間就經常擔任學生干部,還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比賽。畢業后,這種積極性也被帶入工作中,除了在上班時間努力工作,她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鉆研業務。因此,領導非常器重她,也有意培養她。遺憾的是,器重她的這位領導調走了。A女士跟新領導在工作中產生了不小的分歧。新領導批評了她,并且將提拔她的機會延后了。為此,她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決定辭職。

看到這里,也許會有朋友表示已經深有同感了:“我工作這么努力,新來的領導憑什么這么對我?他是不是故意針對我?那我還有必要這么拼命嗎?反正干好干壞都一樣。”A女士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專門跟領導、同事對著干。

這種不愉快還影響到了A女士與家人的相處。凡是家人不建議嘗試的事情,她都偏偏要去嘗試,而且整個人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打孩子、摔東西,只是發泄過后又會后悔。

A女士的這些表現讓熟悉她的親友們驚得目瞪口呆。她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A女士在自我認同上出現了問題。那么,什么是自我認同呢?所謂自我認同,就是個體依據自身的經歷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A女士從小被父母寵愛,被師長夸獎,被同齡人當作榜樣,這就導致她從一開始就沒有建立起真正的自我認同,她的自我認同實際上僅僅是社會認同的結果。一旦離開社會認同,她的自信心就會土崩瓦解。簡單來說,她理解的“我”,是其他人對她的評價,其他人說她好,她就認為自己好;如果其他人說她不好,她就會陷入自我懷疑。

她表現出的積極主動實際上也是被動的產物。她已經習慣按照社會認同來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很難接受別人的否定和批評,也擔心這些支撐自己的東西會在某一天消失。所以,她必須竭盡全力按照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念進行表現,以便獲得外界的肯定和贊賞。

當然,她對自己應該得到提拔的心理預期,并不僅僅源于其主觀心理需求,還源于其在客觀上的一定合理性。這也是檸檬剛才提到有人可能深有同感的原因所在。我們都覺得付出就該有回報,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時會憤怒委屈,A女士不過是反應強烈一些罷了。

A女士之所以反應如此大,破罐子破摔,是因為自新領導批評她這件事發生之后,她便認為,努力工作沒有用,沒有人將自己當回事。如此一來,她的心理負擔就加重了,從而讓她產生了一種羞辱感,甚至認為自己失去了價值。

要擺脫這種窘境,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重新認識自己。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秉性都一清二楚,那么對你而言,外界評論的影響就會相應地減少很多。而要重新認識自己,你可以先從思考這四個問題開始:“我是誰,我的本質是什么?”“我是怎樣的人,我的個性、特長與能力如何?”“我想做怎樣的人,我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我應該做怎樣的人,我的道德和價值觀是什么?”

檸檬說

要擺脫破罐子破摔的窘境,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重新認識自己。

為什么有時候你會感到空虛

有時候,我們獨自坐在餐廳的一個角落里,看著周圍的嬉笑怒罵,感覺自己仿佛不在這個世界,腦子里一片空白,只是麻木地滑動著手機屏幕,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瀏覽什么……

有時候,我們躺在宿舍的床上,聽到舍友們的閑聊,想插話但又不知道該說什么;聽到他們跟對象煲電話粥,感覺自己也應該去找一個,可又遲遲沒采取行動;聽到他們在和父母通話,自己也想打電話給父母,可是等接通之后,發現根本不知道該和父母聊些什么,只能問候幾句,草草收尾……

這是無聊嗎?不是,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是慵懶嗎?也不是,真正慵懶的人會滿足于他們懶散的現狀,不會這樣茫然無措。那是什么呢?是空虛。

面對洶涌而來的空虛,有人選擇接受,所以愛上了發呆;有人為了擺脫這種心理上的饑餓,就去尋求刺激,比如抽煙、喝酒、賭博,以此來排遣時間,嚴重些的還會走上偷盜、奸淫等犯罪道路。那么,這種空虛的狀態是怎么形成的呢?

精神支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能激發人不斷進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支柱,或者是理想,或者是愛情,或者是對某一種具體事物的追求。然而,事情并不會根據我們預想的去發展,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合作伙伴的背叛、經濟不景氣等。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精神支柱就會受到打擊,我們自身就會滋生負面情緒,就可能會產生類似開頭提到的那種茫然感,隨即產生空虛感。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適當地給自己一個緩沖期,比如為自己安排一次旅行。但緩沖期過后,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我們需要經過理性分析后再去決定,是繼續堅持,還是改變方向。

此外,一個人的個人價值受到打壓時也會出現空虛心理。比如,青少年受到過于嚴厲的管教、成人的成就長期得不到社會的承認,都會導致負面情緒的出現和空虛心理的產生。所以,當父母的要求過于嚴苛,我們可以試著將利弊分析給他們聽,而不是無限制地忍耐或者偏激地回擊;當自己的付出長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我們就要思考問題的癥結所在,到底是自我價值被壓迫,還是弄錯了價值實現的方向。

當然,人們內心出現空虛感,不僅僅有社會原因,更有個人原因。如果人們把自己放在“瓦上霜,路邊草”這樣的一個位置上,就會自覺低賤、自暴自棄,看不到前途和光明。再加上他們并不敢把自己這種負面情緒告知長輩,選擇了壓抑,事情就會變得更加不可收拾,他們心中的空虛感就會更加強烈。這種情況一般會出現在家庭生活長期不幸、父母早逝或生活在離異家庭,從小得不到溫暖與關懷的人身上。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如果精神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人們就容易產生空虛感。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哪種精神需求未得到滿足,找對了方向才能對癥下藥。

其次,我們還可以選擇培養一個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比如做瑜伽、練書法或者學一樣樂器,來減輕甚至消除空虛感。也許,這個方法剛開始執行起來很困難,但是我們必須逼一逼自己,等邁出了第一步,后面就不再是被迫執行的過程,而是享受發現身邊的溫暖和世界的美好的過程。

檸檬說

如果長期得不到精神需求的滿足,人們就容易產生空虛感。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自己未被滿足的精神需求。

強顏歡笑到底是為了什么

很多人都喜歡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那時候的我們不開心了就哭,開心了就笑,不會在乎時間地點,也不會考慮自己的情緒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一顰一笑永遠是自己內心最直接的反應。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懂得了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比如,在長輩生氣時,即使自己看見有趣的事也不能笑,不然他們會更生氣。又如,摔倒后跌疼了,父母不在身邊的話,即使很疼也要忍住眼淚,因為沒人會過來哄自己。

再等到接觸了更多的人和事,我們不僅要隱藏情緒,還要學會偽裝,委屈了還要裝作沒關系,難過了仍要開心地笑,即使想哭了也要強勢地面對。除了在家人、朋友、愛人面前,我們已經很少讓其他人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他們看到的只有堅強、開心的你。

于是,在我們的字典里,只有強顏歡笑才是處理問題最好的方式。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尷尬,才不會讓別人抵觸和擔心。更有人說,笑著笑著就會真的覺得開心了。事情真的如此嗎?

微笑會讓人變得開心,這是心理學家發現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實驗中,心理學家讓一部分參與者用牙齒咬住鋼筆,因為用牙齒咬住鋼筆要用到和微笑相同的肌肉,這樣做就相當于是在微笑;再讓另一部分參與者用嘴唇含住鋼筆,讓他們無法微笑;最后讓他們一起在嘴里有鋼筆的情況下觀看動畫片。結果顯示,相對于用嘴唇含住鋼筆的人,用牙咬住鋼筆的人表示看動畫片時更開心。這充分證明了微笑確實會讓人變得開心。

有趣的是,后來又有心理學家做了下面這個實驗。在實驗前,心理學家告訴一部分參與者“微笑是快樂的表現”,告訴另一部分參與者“微笑是為了讓你開心”,然后讓他們一起看動畫片。結果顯示,前者覺得微笑更開心,后者覺得不笑更開心。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自然而然地笑會增加開心的感覺,而你想通過微笑來實現開心的目標時,反而達不到效果。這就是戲劇化的地方。

這樣看來,強顏歡笑會不會讓你開心,實際上主要取決于你是不是為了開心而笑。如果不是,那假裝無事地笑和交談真的會漸漸讓你心情好起來;如果是,你可能就要轉變一下方式了,或許將真實的感受說出來會更好。

檸檬說

自然而然地笑會增強開心的感覺,而強顏歡笑會不會讓你開心,主要取決于你是不是為開心而笑。

你還在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嗎

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完美得無可挑剔,你希望自己也能如此。所以,為了表現成熟而懂事的一面,你選擇壓抑自己的小脾氣來博取家長的歡心和關注。漸漸地,你也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你卻學會了說謊和欺騙。此外,壓抑的壞情緒還會讓你產生強烈的罪惡感,失去自己本來的樣子。

這就是壓抑情緒帶來的后遺癥。選擇壓抑情緒只會讓你有意識地不再去想某個念頭或者某種情緒,卻不能如你所愿幫助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比如,進入職場后,當你和同事觀點不同時,面對他的步步緊逼,你本來應該闡明自己的觀點,結果卻選擇了壓抑自己心中的不滿。你始終相信,由于你的壓抑和隱忍,你們的關系會得到改善。現實卻給你開了一個大玩笑——他變本加厲,而你只能愈加隱忍。

由此可見,情緒并不能真正地被壓抑住。諷刺進程理論認為,你越想壓抑某個念頭,它越可能冒出來。壓抑不住會導致更大的壓抑。這樣的惡性循環往往會對人們造成負面的影響。

就像嗜煙者突然不再吸煙了,嗜酒者突然滴酒不沾了,可吸煙、喝酒的念頭是揮之不去的。強制性戒煙與戒酒的效果甚是微小。嗜煙嗜酒者一旦找著機會就大肆享受,之后卻有一種無力感,覺得自己辜負了家人朋友的期望,心里更加痛苦。以節食來減肥的人一旦超過某個極限,就會暴飲暴食,以至于其體重會比決心減肥前更重。情緒壓抑久了,又會怎樣呢?

小孩子壓抑久了,無法排解,會出現拒絕吃飯,拒絕與人交往,言行舉止成人化,不遺余力地討好長輩和師長的情況,甚至會為了一點贊揚而失去童真的快樂。成人壓抑久了會爆發,會出現焦慮、厭倦、壞脾氣,出現社交障礙,會給交流雙方造成更深的傷害……

既然如此,我們究竟該如何擺脫這種壓抑呢?

首先,嘗試專注于另外一件事情。

有時,轉移注意力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戒酒戒煙的人可以選擇去釣釣魚,節食減肥的人可以選擇痛痛快快地玩幾場游戲。如果沒有什么愛好,可以選擇收拾房間、打掃衛生、外出旅行等。

事實上,在另一件事上獲得成就感,你就往往會淡忘自己想壓抑的部分,從而擺脫壓抑的糾纏。

其次,選擇適合自己的釋放方式。

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釋放方式,也是一種擺脫壓抑的好辦法。比如,你可以靜靜地哭一場,聽一聽節奏舒緩的音樂,也可以選擇向親友傾訴內心的煩惱。就算傾訴不能使你的苦惱減免半分,但親友提出的針對性建議,也許能讓你留意到自己之前忽略的方面,體會到什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而自由,卻無時無刻不在“戴著鐐銬跳舞”。你越想擺脫什么,就越容易自縛手腳。親愛的朋友,你還在壓抑什么呢?活出自己最初的樣子該多好!

檸檬說

壞情緒并不能真正被壓抑住,而且越壓抑,其產生的破壞力就越大。與其壓抑,不如試著轉移一下注意力,或者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釋放方式。

你那么優秀,為什么總心虛

很多人都會受到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能力出眾,取得過不少成績,可還是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沒有那么厲害,覺得自己是個冒牌貨,覺得自己特別心虛。這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20世紀70年代,保琳和蘇珊娜兩位臨床心理學家就注意到這種現象了。她們陸續接觸了150名女性來訪者。這些女性來訪者在別人眼中都是很優秀的女性:有的是成績優異的本科生,有的是滿腹經綸的博士,還有的已經是德高望重的教授了。不過,她們自己并不認可這些常人眼中的成功:有人認為是招生委員會看走了眼才錄取自己的,有人覺得期末考高分純粹是運氣好,甚至有人覺得是教授偏心才把學位授予自己的。

從上述研究中,保琳和蘇珊娜總結出了一種叫作“冒充者綜合征”的心理現象。所謂冒充者綜合征,是指一個人在外界看來已經取得了成就、獲得了成功,但是他本人總覺得自己沒有別人認為的那么有能力。他取得成功以后,會把成功歸結于其他因素,如運氣或人脈,而不是自身能力。所以,冒充者綜合征又被稱作“自我能力否定傾向”。

有冒充者綜合征的人,在遇到一項新的任務時,會充滿擔心、焦慮和自我懷疑。做任務時,要么拖拖拉拉,要么如臨大敵,經常準備過度。雖然他們通常都能取得成功,但由于他們不相信這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的,所以成功的喜悅很快就會消失。也就是說,成功并沒有幫助他們建立起更多的自信,反而加強了他們正在欺騙他人的感覺。

而且,研究還發現,有冒充者綜合征的人盡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工作中更保守,更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斷的自我懷疑阻礙了他們正常地解決新問題和探索新領域,所以他們的工作滿意度比較低,他們也更容易出現抑郁的情緒。

為什么他們不敢內化自己的成就?

這是因為,冒充者綜合征“患者”的核心問題就是——不認可自己取得的成就,過度強調所謂的“聰慧”而貶低個人努力,不能形成正向反饋。

那么,該怎么做才能遠離冒充者綜合征的干擾呢?檸檬建議大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首先,你可以如實地記下讓自己取得成績的事情,以及自己拒絕任何這些成績的情形和理由。

一段時間過后,你再來看這些自我分析和反思,可能就會慢慢意識到,自己認為自己不配獲得這樣的成就或者自己是個騙子的想法,有多么可笑了。

其次,你可以跟親友們分享自己的這種感覺。

這時,選擇自己信任的親友,說出心中的害怕和焦慮,能夠有效地消解壓力,并淡化“所有的成就都源于運氣,而非才能”這種非理性認知對自己的影響,進而使自己的認知得到矯正。

再次,你可以在他人幫助的基礎上試著做真實的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了解和評估自己的。這種互動的反饋積累得越多,越有利于你在客觀層面上去了解真實的自己。當你能對自己做出較為客觀的自我評價時,你就能擺脫非理性認知對自己的干擾了。

最后,你還要在客觀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目標。

不少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完美主義者的“人設”,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其實,在學習和工作的初始階段,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因此,珍惜自己取得的每個小成就,并在此基礎上更新迭代,才是真正的優秀之道。盲目地追求完美,只會讓自己陷在拖延、自責和鄙視的泥潭里無法自拔。

檸檬說

有些人很優秀卻總是心虛,關鍵問題就在于,他們不認可自己取得的成就,過度強調所謂的“聰慧”而貶低個人努力,不能形成正向反饋。

你是過度樂觀的人嗎

生活中,我們常常勸導別人要樂觀一點,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可是,你知道嗎,過度樂觀也會給人們的抉擇,甚至人生,帶來負面影響。

過度樂觀,也被稱為樂觀偏見,指的是那些高估了積極事件發生的概率,比如認為自己購買彩票中獎的概率比其他人高,或者低估了消極事件發生的概率,比如一些人雖然常年生活作息不規律,卻認為自己的身體不會受到影響。還有一些人的過度樂觀,表現為對自身能力的嚴重高估,比如明明自己日常跟人交流都很困難,卻仍然認為自己是一位溝通大師。

過度樂觀會給人們的決策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一方面,就像人們常說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過度樂觀往往會使人們對未來有著超乎尋常的預期,總是認為事情會朝著自己預料的最好方向發展,但實際情況往往并非那么順利。這時,他們就很容易在選擇之后,陷入無盡的失望和后悔。

比如,進行職業選擇時,過度樂觀的人選定了一個方向之后,會預先在心中設想不久之后自己一定可以在這個領域大展拳腳,自己的發展會一帆風順,自己很快就可以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一旦真正進入這個行業,他們發現現狀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甚至和預期相差甚遠之時,就會感到自己的理想瞬間被現實打破,從而陷入巨大的痛苦。

另一方面,過度樂觀也會導致人們“記不住教訓”,總是在一個地方反復摔倒。過度樂觀的人總是會低估一些問題反復出現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反復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選擇。

比如,一個過度樂觀的人在職場中遭遇挫敗之后,可能不會反思自己的過錯,而總是歸咎于運氣不好,想著“下一次運氣好一點,一定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了”,繼而將失敗看得太輕,也沒有從中汲取真正的教訓。當下一次遇到相同的問題時,仍然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此外,過度樂觀會導致人們對風險缺乏準備。他們總是認為事情會一帆風順,車到山前必有路,忽略了明顯存在的風險,進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讓自己后悔莫及。

比如,很多大學生會選擇在考試前一晚通宵復習,認為就那么一點知識,一晚上肯定都能背會,從而忽略了許多其他的可能。于是,當遇到突發狀況或者實際的工作量比預期大時,他們便無法完成任務。

樂觀代表著人們的一種積極態度,本身對于人的發展來說十分有益,它能幫助人們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在黑夜里看到陽光。可是,我們仍然需要警惕自己是否過度樂觀,防止被過度樂觀沖昏了頭腦。

檸檬說

過度樂觀不僅會給人們的決策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還會讓人們對風險缺乏準備,因而需要特別警惕。

你還在害怕孤獨嗎

前幾天,有位檸友談到了“孤獨”這個話題。她說周圍的人總是在聚會、狂歡,她朋友不多,也很少聚會,但是她寧可一個人,也不想參與所謂的熱鬧。這就像歌詞里唱的那樣,“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蔣勛在《孤獨六講》中也說:“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檸檬其實還挺喜歡一個人的時光。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某次在食堂用餐,我碰到了一個熟人。她看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那兒等餐,就過來聊了幾句。當知道我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她很驚訝地說:“就你一個人啊,你好可憐哦!”可是,看著她同情的目光,我卻是十分平靜。還有什么比一個人靜靜吃飯,享受一份白斬雞來得更自在呢?她之所以這么說,完全是誤會了孤獨的含義罷了。

說到底,孤獨不等于獨自居住或者社交圈太小,它指的是一種無法與他人進行連接的狀態,尤其是無法與想進入的群體進行有效的連接。更多情況下,它是一種內心狀態。當然,這只是狹義上的孤獨。

廣義的孤獨還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其中,積極的孤獨是一種主動選擇的孤獨狀態,是自己能感到享受的孤獨狀態。消極的孤獨則是一種被動的孤獨狀態,是自己能感到徹骨之寒的孤獨狀態,并可能演化為自閉癥。

而且,比起積極的孤獨,消極的孤獨更容易給人們帶來刻骨銘心的傷害。為消極的孤獨所困的人,或者說擁有嚴重孤獨感的人,都具備以下特征:

第一,他們對這個世界容易懷有敵意。

孤獨感強的人往往更加容易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敵意,繼而拒絕和外部世界的互動。同時,他們往往也是自我封閉嚴重的人。由于害怕被傷害,他們選擇保護自己。他們將自己包裹在層層疊疊的厚繭中,拒絕溝通,拒絕交流,以為這樣就可以隔絕外界的觸碰和傷害。殊不知,這樣一來,來自外部的溫暖和善意也進不來了。冰涼、冷漠、充滿敵意,這是孤獨感強的人給我們的感覺,卻也是他們眼中世界的模樣。

第二,他們往往不善于傾訴。

孤獨感強的人往往不善于傾訴。孤獨是心靈上的空虛、失落,還有挫折感。一個人可以孤獨,一個人和很多人在一起也可以很孤獨。神情黯淡,面無表情,總是給人一種難以接近的感覺,這是前者;侃侃而談,外表陽光內心卻迷茫,這是后者,而且后者往往會在人群中成為耀眼的明星,讓大家都誤認為他很活潑開朗。

其實,后者的侃侃而談遠比前者的默默無聲嚴重得多。他們明白自己和這個世界溝通的問題在哪里,卻無處排解。也許,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徜徉在人群之中說一些自己也并不是很中意的話會好一些;再或者,利用這些孤獨的時間來學習知識,提升自我價值,增強自信心,遠比每天講一些空話要好得多。

第三,他們容易走向自我毀滅。

尼采說,當你望向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注視你。孤獨感強的人往往容易被自己的孤獨感吞沒,從而走向自我毀滅。孤獨感在上升到極端境地時,甚至會演變為自閉癥。

自閉癥患者有視力卻不愿意與人對視,能說話卻不愿與人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厭世等情緒。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樣的表現,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告知家人或親友,而且要明白自己可能只是病了。

孤獨感強的人當自己無法排解時,還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否則,任其發展,便只會強化對周圍世界的不認同,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極致的孤獨感走到最后就會成為一杯自己釀就的毒藥,飲時只覺滋味苦澀,喝后令人肝腸寸斷。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平和舒緩的心境,遠離消極的孤獨帶來的傷害。

檸檬說

孤獨不等于獨自居住或者社交圈太小,它更多情況下指的是一種內心狀態。積極的孤獨是自己主動選擇的,消極的孤獨過于嚴重甚至會演變為自閉癥。

你為什么會如此懷舊

檸檬發現,近幾年一到節日,朋友圈、微博就開始刷屏,鋪天蓋地都是對以前節日的懷念:小時候的廟會有多熱鬧,那時的小吃多么物美價廉,買一件新衣服可以開心多久,小伙伴們一起玩有多真誠……不經意間,懷舊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時尚。但是,懷舊到底是什么,人們又為什么如此懷舊呢?

懷舊就是人們對未來懷有各種無法預期的焦慮時,選擇回想起過去的記憶,尋找一種可掌握的安全感,以期緩解自己對自我能力衰退的恐懼、對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懼等,目的是給自己帶來舒適、親切的正向情感。

社會學家發現,人們一般會在經歷轉變的過渡階段表現得尤為懷舊,因為他們需要用懷舊喚起過去的自我,喚起對自我的感知。大腦貯存的信息越豐富,懷舊就越根深蒂固,就越容易在遇到某種刺激時觸景生情,使得往事在腦海中不斷涌現。只不過這時的懷舊已不再局限于個體對自己過去的回憶,而是一種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年華漸逝”的標簽。

懷舊更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們如此念舊,一方面是因為記憶會對往事做出美化。童年就像初戀一樣,不管多辛苦、多困難,多年之后回頭看,那些不愉快的細節都模糊了,剩下的全是動人的、甜蜜的情節,甚至曾經的不足也被忽略了。正因為如此,故友相見時才會對少年時的親密無比懷念,感慨當今社會的復雜。如果懷舊總是噩夢,相信就沒人喜歡懷舊了。

另一方面,人們懷念的也許并非是那個歲月,而是童年的自己。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說,這叫作“退行”。因為現實中面對的矛盾和沖突,人們會羨慕小時候那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和驚喜、備受家人寵愛的自己,所以期望通過念舊回到過去,尋求安全和保護。

懷舊,懷念的是過去的情感記憶。這種記憶有溫暖、喜悅、感激、友愛,也有失落、悲傷和渴望,但總體而言,懷舊情感多是正面的,因此我們不用為自己不斷懷舊而否認自己。同時,要注意不要因為過于懷舊,造成內心的挫折和不適應,長此以往,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檸檬說

很多時候,懷舊是通過回憶來掌握一種安全感,來為自己提供正向的鼓勵,因此無須刻意回避。同時,要注意不要因為過于懷舊而陷入不斷否認自己的惡性循環。

你還在為敏感惴惴不安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哎呀,真不是這樣,是你太敏感了。”

“我太敏感了,不好意思。”

……

在很多人眼里,敏感都是個消極的詞匯。特別是當它用于修飾自己的行為時,每個人都會感到莫名的羞恥。其實,事實并非如此。敏感不應該只是個貶義詞。

在檸檬看來,每個人在描述自己或者別人敏感時,都應該首先了解,真正敏感的人具有哪些特質。敏感是一分為二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說一個人敏感就好,也不能說敏感就不好。

那么,敏感的人都具有哪些特質呢?

首先,敏感的人更加容易捕捉細節。

一個敏感的人,往往能在不經意間關注到別人不能關注到的細節,并且大多對之記憶深刻。但是,這種超乎常人的能力背后,常常也藏著超乎常人的孤獨。別人不以為然的細節,你卻耿耿于懷,在意無比;別人云淡風輕,瀟灑自在,你卻內心糾結痛苦。

其次,敏感的人往往有著更強的共情能力。

一方面,他們對于他人的苦痛能更加感同身受,也更加善解人意。人際交往中的他們也往往是溫暖貼心的形象,真心朋友較多。另一方面,敏感的人更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干擾。他們在替朋友傷心、不平的同時,常會沉浸其中,將自己代入。這樣一來,敏感的人也就成了十分容易受到別人影響的人,以至于他們在平時的思考和行動中更容易將別人的情緒狀態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

上述特質充分證明了一點,那就是敏感是個中性的詞匯。我們不能誤解它,片面地擴展其消極意義。同時,我們可以在正確合理的做法的指引下,讓敏感成為令自己驕傲的特質。下面,檸檬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敏感的人揚長避短的妙招。

首先,學會用積極面來取代消極面。

敏感的人確實更加容易關注事物的消極面,但是他們又心思細膩,善于體貼他人,往往更容易留意他人的情緒,同情他人,使他人感到溫暖與善意。同樣地,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共情能力,能夠使他們更出色地完成工作。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提醒自己這些積極面的存在,同時學會欣賞、利用它們。只有強化積極信息,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們才能夠變成一個敏感又陽光的人。

其次,分析事情發生的邏輯因果,了解當時的自己。

眾所周知,敏感的人基本上都是多慮的,他們更容易關注到細節。所以,想得更多是正常的。而且,由于這是一種典型特質,他們也真的很難控制住自己。事實上,檸檬想說的是,不能控制自己想太多是正常的。不過,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點,從積極的角度去分析事情發生的邏輯因果,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了解當時的自己。只有明白一切的發生都自有其原因,我們才會感到釋然。

最后,要合理對待他人的情緒表達。

前面已經提及,共情和善解人意的能力是敏感的人的一大特質。那么,如何合理地利用這種能力呢?這需要我們在捕捉別人的情緒的同時,也要合理對待他人的情緒表達。對方有生氣、疲憊的跡象等,敏感的人都是能夠從細節處捕捉到的。

既然我們可以從對方的一句話或一個細微的動作中,捕捉到他的疲憊,這時如果能遞上一杯水,說一句貼心的話,是不是會讓人格外的暖心呢?

敏感本無罪。檸檬想對那些一直以敏感為恥的人們說,善于利用自己的特質,我們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化身暖心小天使,活得更加坦蕩、開心。

檸檬說

敏感者普遍擁有重視細節和共情能力強的特質。敏感本無罪,如果敏感者能多多挖掘自身特質的積極面,就會讓自己過得更加坦蕩、開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隆县| 两当县| 庆云县| 五莲县| 达日县| 高雄市| 浙江省| 普宁市| 湟中县| 云安县| 荆门市| 苗栗市| 南投市| 娄底市| 鹤壁市| 广南县| 会东县| 天峨县| 崇义县| 尚志市| 徐州市| 无极县| 涪陵区| 封丘县| 进贤县| 岳普湖县| 闸北区| 灵丘县| 武定县| 桃园县| 永顺县| 洛隆县| 城步| 丰台区| 保康县| 陇川县| 呼和浩特市| 莱芜市| 灵川县| 邵阳县|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