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前言
- 停下吧,焦慮:擺脫七大負面思維模式
- (美)林恩·萊昂斯
- 3139字
- 2024-08-19 11:03:14
我愛分享故事。在和家人聊天、演講和培訓時,我都會講故事。我的兒子小的時候,故事是我們親子養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里有大量的故事:有我作為治療師從業30年來所經歷的事,有我本人的焦慮體驗,還有我四處搜集的故事,因為其他人的話語和故事往往能傳達我想表達的東西,而且傳達得更好。
所以我將以三個故事作為這本書的開始。
第一個故事發生于1993年。當時的我是一名剛獲得執照的社工,在一家小型心理健康機構擔任治療師。那年春天,我和幾個同事一起去參加一場大型心理治療會議。短短幾天內,至少有100個不同主題的研討會:抑郁癥、人格障礙、創傷;藝術療法、游戲療法、聲音療法、性療法。剛開始我很興奮,但當我從一個研討會轉場到另一個研討會時,我發現自己越來越笨。我聽不懂他們使用的那些術語,也不了解他們討論的方法。我怎么可能學會這些五花八門的診斷方法呢?為什么我在研究生院沒有學過這些東西?這些專家到底說的是什么語言?我一無所知!我帶著深深的恐懼離去,不知所措。
第二個故事比第一個故事還要早15年,那是1978年,發生在一所中學,我是韋伯初中七年級的學生,坐在教室里和同學們一起參加標準化測試。如果測試提前結束,我們就可以拿本書去讀。我帶的是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1969年出版的小說《天外來菌》(The Andromeda Strain)。我已經不太記得這本書的內容了,但我記得有一段話生動地描述了一個人是如何摔破鼻子的。我的家族有暈厥史,我患有神經性暈厥。骨頭的碎裂讓我崩潰。當我讀到關于鼻子破裂和血流不止的文字時,我的耳朵開始嗡嗡響。我開始感到燥熱、惡心。我什么也沒說,從座位上起身,匆匆奔向衛生間,而我的視線越來越模糊。我知道我得在摔倒之前趕緊趴下。當我恢復意識時,我的臉頰正貼在衛生間冰冷的地磚上,感覺很舒服。我在那兒趴了幾分鐘,顫抖著回到教室,臉色蒼白,什么也沒說。我知道是什么誘發了這一切——這并不陌生——但除此之外我知之甚少。我很高興沒有人發現這件事,我成功地應對了這次危機,絲毫沒有被人察覺。
直到幾十年后,我才知道“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這個術語,這個短語用來描述由血壓急劇下降引起的昏厥,通常是由于人看到血或其他損傷引起的。我知道我的父親和兄弟姐妹也有同樣的經歷,但我們不知道該怎么辦。如果不能成功地避開誘發因素,我們就會經常被我們的想象和反應“伏擊”。我現在好多了,在過去的23年里,我暈倒過三次。但在我20多歲的時候,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秘密。當時的我毫無防備能力。
第三個故事發生于2018年。我帶父母去看弗雷德·羅杰斯(Fred Rogers)的新紀錄片《與我為鄰》(Won't You Be My Neighbor?)。我驚呆了。羅杰斯先生陪伴著我長大,為我解釋了很多無法解釋的事物。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對他的能力、他對孩子們的理解以及他溫和持續地對成年人生活的挑戰方式感到敬畏。在影片的結尾,有一段羅杰斯先生的演講。就像他在演講結束時經常做的那樣,他邀請觀眾花整整一分鐘,向那些“讓我們微笑的笑容,讓我們前行的引領……讓我們相愛的愛”致敬。
“讓我們花點時間想想那些特別的人?!彼f。我哭了起來,不是流了一點點眼淚,而是完全無法抑制地抽泣。我坐在父母中間,心里豁然開朗,感覺自己如此年輕,勢不可當,就像小時候哭泣一樣。我第一次聽到他的聲音和那些信息是在我三歲的時候,但顯然我當時并沒有理解這些信息,也沒有理解他。再次聽到這種有連接能力的話語,感覺太震憾了。2018年,我們的世界變得艱難、憤怒、割裂。我們無所適從。
這三個故事概括了我寫這本書的原因,以及關于焦慮、擔心和壓力,我想讓你們知道的一切。這些可以凝練為三個詞,都體現在我分享的故事里。讓我來一一解釋吧。
第一個詞:簡單化
第一個故事是個警告,警告我不要把不需要復雜化的事情復雜化。焦慮并不復雜,但如果你想讓它復雜,那么它就會瘋狂蔓延。我現在明白了,我也希望你能明白。那個周末,那場令人不知所措的會議過去了30年,我也告別了新手的恐懼,現在的我有了新的認識(我承認現在還是時常會煩惱),那就是心理健康領域其實沒必要那么復雜。和其他領域一樣,它也有自己的趨勢、術語,它恪守的原則、創造力和競爭力。當然,這有好有壞。我見過許多新的診斷或治療方法,它們承載著巨大的承諾和合理的希望。有些已經明顯改變了我們對人類的理解,例如,童年創傷帶來的影響。有的方法被摒棄或逐漸消失;有的已經造成了傷害。我堅信,把焦慮復雜化必然會帶來傷害。隨著我對焦慮的研究、觀察和體驗越來越多,它反而變得簡單了。與1993年時的我不同,我不再覺得有必要厘清心理健康領域那些五花八門的術語。相反,我的工作是把我的來訪者從混亂中拉出來。
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焦慮和擔憂提供一種不那么病態的體驗和闡釋,重新思考那些在危機中貼上的復雜標簽,那些標簽如此泛濫,卻無濟于事。我們的目標是簡化。我會解釋我們每天學習和練習的那些焦慮模式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強化,讓你的生活變得更艱難的;我會告訴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做一些調整。會很累嗎?也許,但絕不復雜。
第二個詞:去神秘化
焦慮可能并不復雜,但它很強大。在衛生間的地板(以及其他各個地方的地板)上喪失意識地趴了一段時間后,我得出結論:擔心和焦慮確實會以各種夸張或微妙的方式讓你筋疲力盡。我暈厥的故事就說明了缺乏了解是如何讓人陷入困境、恐懼和過度反應中的。對大多數人來說,焦慮不是一種疾病,也不需要被視為疾病,但它的確會在某個時刻出現。這是很正常的。然而,很多人對焦慮的模式缺乏準確有用的認識,甚至不知道它為什么、以何種方式導致身體出現癥狀。焦慮很“狡猾”,它樂此不疲地把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變成緊急事件。這就是焦慮的本質。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也不理解為什么變得更糟,于是我們開始因為我們所焦慮的事情而擔心。我們因為感到焦慮而焦慮。我們本能地希望擺脫焦慮,于是我們開始猶豫,內心開始掙扎,開始尋求建議(向朋友、家人,甚至治療師),這些讓我們感覺更糟。我們為了擺脫焦慮而做的事情實際上只會讓我們更加焦慮。我把這個螺旋稱為“行為失調”。相反,我們應該做的是去神秘化。
我寫這本書的第二個目的是揭開焦慮的面紗,終止這種惡性循環。我想要的是“哦,我知道這個模式”,而不是“我到底怎么了”。當我最終了解到我的暈厥(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的來龍去脈時,我覺得自己像個超級英雄。我需要這些信息,但是這么多年,我甚至察覺不到這些信息的存在。我仍然偶爾會暈倒,但現在當癥狀出現時,我會知道發生了什么,我能夠(幾乎總是可以)打斷這種模式,從混亂中脫身。我不再行為失調。信息揭開了焦慮的面紗,并改變了我們回應焦慮的方式。
第三個詞:連接
焦慮切斷了我們之間的連接,它不在乎我們是否關心我們所愛之人,是否做著我們喜歡做的事,是否以有意義的方式向世界貢獻著我們的才能;它希望我們逃避,因為逃避能立竿見影地緩解壓力;它尋求的是安全感、舒適感和確定性。焦慮會破壞我們的人際關系,因為它刻板,充滿控制欲,而人際關系是混亂的、棘手的、情緒化的。焦慮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它讓我們感到被指手畫腳、不確定和無能為力時,我們開始羞怯、退縮。2018年,我坐在那家電影院,羅杰斯先生提醒了我連接的價值。歷經這么多之后,我認為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連接。
盡管孤獨的傷痛并非與新冠疫情結伴而來,但疫情放大了隔離的破壞性影響。說得委婉點,對許多人來說,過去的幾年是分裂的、孤獨的。在這本書中,我用了整整一章來講述內心孤立的模式,但焦慮模式如何讓我們與我們所愛的人、我們的生活,甚至我們自己脫節的故事會貫穿始終。分離會導致焦慮和抑郁,讓我們困陷于自我。我最終的目標是用故事、策略和切實可行的步驟說服你,你并不孤單。用弗雷德·羅杰斯的話來說:“我認為每個人都渴望被愛,渴望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我們要讓焦慮簡單化、去神秘化,為連接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