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投石沖開水底天
志中給了我他的新作《誰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這應該算是小說吧,準確地說是用小說的形式表現心理咨詢工作以及普及心理學知識的作品。好多年了,我好像沒有認真讀過哪怕是一本小說,這次可算是一個例外,我想這例外是因了作品的吸引力。
這部小說與許多小說一樣,也有作者自身的影子,甚至在書里面就出現了作者自己發展出來的心理咨詢技術“石頭的故事”。在2009年濟南全國心理學大會期間,志中開辦了“石頭的故事”工作坊,我曾去觀摩片刻,看到了那些有趣的石頭,但可惜沒有時間深刻體味石頭背后的故事。在小說里面,隨著情節的推進,咨詢師與來訪者的關系越發默契,主人翁的心結也漸次打開,我突然從石頭上想起了一句詩——“投石沖開水底天”。
馮夢龍在其所編的《醒世恒言》中講了一個故事:蘇東坡之妹蘇小妹是個才女,在新婚之夜把新郎秦少游拒之門外,要他對出對聯方可入內。蘇小妹出的上聯是“閉門推出窗前月”,秦少游思之良久,也沒想出下聯。蘇東坡在一旁看見,很為妹夫著急,但又不好現身幫忙。他看著月光映照下的池塘,忽然靈機一動,拾起一塊石頭投入水中。秦少游看了,立即對出下聯——“投石沖開水底天”。這樣,秦少游終于敲開了蘇小妹的閨房。而在小說中,心理咨詢師也是用石頭敲開了來訪者的心靈之扉。
石頭是自然的,石頭也是文化的。自然的石頭,每塊都沉淀著億萬年的滄桑;文化的石頭,與人類結緣恐怕也不少于百萬年的歲月。我們都知道,人類歷史上經歷過漫長的石器時代,許多族群也曾有過對石頭的供養或崇拜。人類正是靠著與石頭的相遇、相識、相依,才超越了其他動物而達萬物之靈的地位。正如毛澤東在《賀新郎·讀史》開篇所寫的:“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所以,用石頭去叩擊人們的心靈,或許是條通順暢達的中正平和之路。我們中國人還有“投石問路”的說法,只不過這里的路是人們的心路。太平天國的名人譜中有位“石達開”,借用他的名字,我很希望在石頭抵達之時,人們的心扉便真的能夠敞開。
當然,石頭要敲開心靈之扉,靠的還是拿石頭的人。這人可能是心理咨詢師,更可能是來訪者自己。志中在書中逐次涉及情緒、自我、他人、群體這些內容,這是他在十余年心理咨詢職業生涯中總結出來的,是看待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節點。用他的話說,做一個人只要這些方面和諧了,基本就沒有多大問題了。
確實,作為人類,最關心的應該就是人,只可惜對人的研究談何容易!在人類已經可以“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今天,我們對自身的了解還十分有限。在對人的研究方面,心理學有突出的貢獻。心理學以人類個體為研究對象,試圖透徹了解個體的心理與行為表現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時也試圖透徹了解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心理與行為表現及其背后的原因。于是,個體自身以及此個體與彼個體的關系就成了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用專門的術語來表達,這個話題即“自我”與“他人”。
每個人類個體最有切實感受的是自我,對人的認識首先需要從弄清楚什么是自我開始。但弄清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龍曾經主演過一部影片《我是誰》,湊巧心理學里也有一個測驗叫“我是誰”(Who am I),在這個測驗面前,很多人遲遲難以下筆,因為人們平常很少有意識地反思自我。自我就像空氣和水,是我們“日用而不自知”的東西。而且,要弄清自我,還得了解他人。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但心理學家更相信自我因與他人對照而凸顯,此即梁啟超所謂“對他而自覺為我”,也就是庫利(C.H.Cooley)所說的鏡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志中的這本書,便生動地演繹了自我與他人的互動在探索人類心靈奧秘中的協作。
志中還有一個職業理想,就是堅持“讓更多的人因為心理學而受益”,他自己也一直致力于推動心理學在社會中的應用。本書的寫作,可以看作他在心理教育方面邁出的堅實一步。辦心靈俱樂部是教育,辦工作坊是教育,就是咨詢也可以視為教育,不過小說形式的作品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影響更廣大的人群,這可以讓他的理想更好實現。我個人很認可志中的做法,近年來我也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發起了“心理學與中國發展論壇”,其任務之一,就是以各種形式把心理學知識推廣到中國社會和民眾中去。我曾提出“邁向人民的心理學”,與志中的理想頗為契合,在這一點上,我愿與志中共勉。
鐘年
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
2010年1月6日于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