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群體的心理》:群體的一般特征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什么構成了一個群體/眾多人聚集在一起不見得就是群體/心理群體的獨有特征/群體中個人固有的思想和情感的變化,以及個性的消失/群體總是被無意識因素所支配/智力的下降和情感的完全轉變/轉變的情感可能比組成群體的個人的情感更好或更壞/群體容易做出英雄壯舉,也容易犯下罪行。

一般認為,所謂群體,指的是許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情況。不管他們來自哪個國家,屬于哪個民族;不管他們的職業、年齡與性別;也不管他們因為什么事情而聚集在一起,總之,只要他們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群體。

但在心理學角度看來,“群體”一詞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在一定的條件下,并且只有在這些條件下,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人表現出一些他們作為獨立個體時沒有的特點。當人們聚集在一起形成群體時,他們的情感與思想趨于一致,有意識的個性暫時消失。集體思想形成了,雖然無疑是暫時的,但具有非常明確的特性。這時候,他們就形成了我所說的——考慮到暫時沒有更好的說法——組織化群體,或者,有人也許喜歡另一個說法,心理學群體。這種組織化群體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體,受群體精神統一性支配。

顯然,一群人偶然聚集在同一個地方,這一事實并不足以構成一個組織化群體。從心理學角度看,就算一千個人偶然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如果他們沒有明確一致的目標,也不能稱之為群體。要想具備組織化群體的獨有特征,前提條件是受到某些誘發因素的影響,我們將在后面定義這些誘發因素的性質。

一群人變成一個組織化群體的首要特征主要有兩點:一是個體有意識個性的消失,二是個體的情感與思想都轉到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并不總是意味著他們需要同時出現在某一個場合。在某些時刻,由于某些激烈情感的影響,比如一個重大的國家事件,許多分散的個體會獲得心理學群體的一些特征。這種情況下,一個火星就會使他們聯合起來采取行動,從而表現出前述組織化群體所獨有的特征。有時候,五六個人就可能形成一個組織化群體;而有時候,成千上萬的人偶然聚集在一起,卻不能構成這樣的群體。另一方面,盡管我們不會看到整個民族同時聚集在一個場合,但在某些情況下,他們也可能成為一個組織化群體。

組織化群體形成之后,就具有一些暫時而鮮明的普遍性特征。除此之外,各個組織化群體還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這些特征因為構成群體的要素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改變它的精神結構。

因此,對組織化群體進行分類并不難。當我們對這個問題深入研究,不難發現,異質性群體(即構成要素不相同的群體)與同質性群體(即構成要素如派別、身份或階級等大致相同的群體)之間既有共通性,也有不同之處,后者將兩類群體區分開來。

在研究不同類型的組織化群體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一下他們的共性。對此,我將采取博物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首先研究一個科的所有成員共有的一般特征,再研究科下所包括的各屬、種的特殊特征。

要對群體心理做一個準確無誤的描述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群體心理不但會隨著種族和構成要素的不同而不同,也會因刺激群體的事件的本質和強度不同而有差別。這個難題,在研究個體心理學的過程中同樣會遇到。只有在小說中,個體才會有終身一成不變的性格。環境的完全一致,才會造成明顯單一的性格。我也曾在其他地方提到過:所有精神結構都包含著各種性格的可能性,而環境的突變則讓這種可能性表現出來。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法國國民公會中那些最殘忍的成員,原本卻是溫和無害的公民。在正常環境下,他們是平和的公證人,或是善良的官員。在大革命的暴風雨過去之后,他們又都恢復了風暴前的謹小慎微與遵紀守法,拿破侖就是在這樣的人中找到他最恭順的臣民的。

在這里,我沒法研究處在各種組織程度的群體,所以,我將集中精力研究那些已經達到完全組織化階段的群體。這樣一來,我們會看到群體將變成什么樣子,而不是看到他們一成不變的樣子。只有在這種已經達到高級階段的組織化群體身上,某些新的、特殊的特征才會疊加在種族那些不變的、占主導地位的特征上。之后,整個群體的情感和思想會集體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轉變。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前面我所說的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規律才會開始發揮作用。

在群體的所有心理特征中,有些特征可能與個體所具有的特征完全相同,有些特征則相反,完全為群體所特有,并且只能在群體中看到。后者正是我首先要研究的群體特征,以揭示其重要性。

一個組織化群體表現出來的最讓人震驚的特點在于:構成這個群體的成員,不管他們是誰,也不管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別、智商是否相同,只要他們構成一個群體,就具備了某種集體心理。這種心理讓他們的情感、思維和行為與他們作為獨立個體時完全不同。有的思想和情感在個體身上根本就不會形成,更遑論付諸行動,只有在他們聚集在一起構成群體時才會出現。組織化群體是一個由異質要素在某個時間點聯合起來構成的暫時存在體,就像很多細胞結合成的生命體,會表現出與單個細胞完全不一樣的特點。

讓人驚奇的是,與敏銳的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的觀點截然相反,在形成一個群體的人中,不存在構成要素的總和或他們的平均值。實際情況是:聯合會產生某些新特征,正像某些化學元素(如酸和堿)發生化學反應后生成新物質,與生成它的那些元素的特征截然不同。

要證明構成群體的個體不同于獨立的個體,并不難。但若想找出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就有一定的難度了。

假如一定要探究緣由,首先我們應當謹記現代心理學的一個真理:不論是在有機體的實際生活中,還是在其智力活動中,無意識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我們的精神生活中,相比無意識,意識所發揮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即便最細心的分析家、最敏銳的觀察家,也只能找到少許主導人類行為的無意識動機。我們的有意識行為,是無意識深層心理結構的產物,而這種心理結構是在遺傳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這個深層心理結構包含無數世代相傳的共同特征,構成了這個生物種族的先天秉性。毫無疑問,在我們的行為的公開原因背后,常常隱藏著某些不公開的秘密原因。但在這些秘密原因的背后,還有更多被我們忽略的更秘密的原因。

我們的大部分日常行為都是隱藏動機的結果,而這些動機往往是我們無法觀察到的。尤其是那些構成一個種族先天秉性、世代相傳的無意識,讓所有屬于這個種族的個體彼此相像。他們的不同主要體現在性格的有意識因素方面,而這是教育,更主要的是特殊的遺傳因素所致。在智力方面最不同的人,卻擁有非常相似的本能、激情和感覺。在一切有關情感的事情上,如宗教信仰、政治觀點、道德評價和個人喜惡等,即便最杰出的人,也難以比一般人更高明。在智力上,鞋匠和數學家之間可能有無法逾越的鴻溝,但在性格上,他們可能沒有任何差別。

在種族中,幾乎所有個體都深受人類無意識因素支配。這種由無意識統領的普遍的性格品質,種族中的大多數正常個體都擁有。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智力和能力被削弱,個性也被削弱。異質性完全被同質性所吞噬,無意識的特質占了上風。

群體擁有一些共同的平庸特質,這一事實解釋了為何群體無法完成對智力要求較高的工作。比如,通常情況下,碰到有關群體普遍利益的難題,由才智卓著人士組成的議會所做出的決定并不會比一群平庸之輩聚集在一起做出的決定要明智,盡管這些杰出人士可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學者。事實是,在群體意識的指導下,他們也只能用普通人天生的一般才智去解決眼前的問題。在群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人們經常說,整個世界加起來要比伏爾泰更聰明。但其實,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當作一個群體的話,伏爾泰一定比它更聰明。

如果構成群體的個體只是把他們的普通特質累加在一起,最終表現出低下與平庸的智力,那么,最初我們所提到的群體全新而獨特的特點又從何而來?這就是我要回答的問題。

群體具有獨立個體所不具備的特點,這種現象是由不同原因共同造成的。第一個原因是:本能的欲望。僅僅由于數量,加入群體的個體會感覺到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這種力量感會讓他順從自己本能的欲望,而在他作為獨立個體時,是需要控制這種本能的。當他屬于群體時,因為群體無名無姓,即便無限縱容自己的本能欲望,也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于是,曾一直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就全然不見了。而群體得到的,則是最為原始的本能欲望的宣泄。

第二個原因是:傳染的力量,這一原因決定著群體特征及其發展方向。在群體中,傳染是一種常見卻又難以解釋清楚的現象。它可能與我們下面要研究的催眠現象有關系。在群體中,任何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是具有傳染性的,都可以讓群體中的個體隨時準備為群體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顯然,這是與個人的天性截然對立的傾向。要是他沒有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他不會如此。一個被群體情感和行為傳染的人,他的行為容易聽憑群體力量的主宰,這時候他的內心會油然升起一種悲愴的情感,讓他與往常的自己截然不同。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必然會被群體的情感和行為所傳染。如果他沒有感受到群體的情感和行為,那么他就可能會淪為群體情感和行為的敵人。而被傳染了的個人則會聽憑群體意志的驅使,盡心竭力,直到所屬的群體不斷分化乃至完全解散,這種被傳染的情感和行為才會停止或消失。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暗示。它決定了群體中的個體具備的與獨立個體不同的一些特征。前面所提到的傳染作用,便是它所造成的結果。

要理解這種現象,我們需要謹記一些近代心理學的發現。如今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通過某些過程或方法,人可能陷入一種完全失去自我意識的狀態,對致使自己失去個人意識的暗示者言聽計從,做出一些同他本來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相矛盾的舉動來。最細致的觀察表明:當個體融入群體一段時間后,表面看來,可能沒什么根本性變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要么深受群體催眠作用的影響,要么受到某些自己也不清楚的原因的影響,進入了某種特殊的、類似于被催眠師催眠后的患者所處的無意識或迷幻的狀態。這時候,患者的大腦完全被麻痹了,他停止了思維,也不會思考了,脊椎神經控制下的無意識主宰著他的全部情感和行為。這時候他徹底淪為了無意識活動的奴隸。有意識的自我人格蕩然無存,原本明晰的意識力與辨別力也不復存在。他的情感與思想無不受催眠師的左右。

總的看來,組織化群體中的個體就處于這樣的狀態中。這時候,群體中的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已經完全沒有判斷力與辨別力了,無論他在做什么或想什么,抑或他準備做什么,他都無法認知到,也無法自我控制。但也正如受到催眠的患者,一方面,個體的理智與自控能力遭到破壞,另一方面,個體的其他能力得到加強。在暗示的影響下,個體會以無法抗拒的激情和沖動,采取某些他們平常不會有,也難以想象的行動,以完成某項任務。如果說有什么力量比被催眠者的沖動更強大的話,那就是群體的沖動了,因為暗示會對群體中的所有個體起作用,這種作用會隨著傳染的力量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影響能力和范圍。除非個體的個性強大到能夠抵擋這種力量,否則根本無法讓這種沖動平息下來。

事實上,這樣的人寥寥無幾。較之群體沖動的力量,他們的抵抗力量微不足道,也無濟于事。充其量,他們只能用不同的暗示來改變群體力量作用的方向。有時,只需一句悅耳的話,或是一個能夠適時喚醒群體的意象,就足以改變群體的行為,讓他們表現出另外一副樣子,比如由殘忍轉為溫和。

如此看來,群體中的個體表現出來的新特點主要有四點:自我意識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突出;在暗示和傳染的作用下,思想和情感明確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迅速將暗示轉化為切實的行動,或表現出行動的傾向。這時候,有著明確身份與性格的個體已經消失了,他不再是原來的自己,已經完全淪為一個不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玩偶。

群體中的個體,單單就他成為一個組織化群體的成員這一事實來看,就已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了好幾步。當他獨立存在且有自己的意志時,他可能是一個有教養、有素質的人;而一旦他成為群體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時,便會立即退化為原始人——野蠻且無知。這時候,他的一切舉動都源自其本能的要求與決定。本能讓他變得像原始人一樣,殘暴、狂熱、熱情而英勇。還有一點與原始人更相似,那就是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種言辭和形象的蠱惑,而在他以獨立的個體存在時,這些言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群體中的個體常常會做出一些與自己利益和生活習慣相悖的事情來。他就像是空氣中的一顆微塵,隨風而飄,完全不受自己的支配。

因此,我們會看到,陪審團中的人會做出平常他們堅決反對的判決;而議會也會通過議員平常完全不可能贊成的法規。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中每一個委員作為獨立的個體時,都是性情溫和的開明人士,但構成群體之后,便毫不猶豫地擁護最野蠻、最殘暴的提議,并親手將無辜的人送上了斷頭臺。而且,他們還違背自己的利益,放棄自己勢不可侵的權力,甚至對自己人大開殺戒。

除了行動上與本人原本的言行舉止有根本差別以外,群體中的個體的思想和情感也與平時有很大差異。這種轉變既深刻又徹底,因而會帶給旁人一種精神上的震撼。比如,守財奴可能會變得揮霍無度,懷疑論者可能會變成某種宗教的最虔誠的信徒,誠實的人可能會變得謊話連篇,正直的人可能會變得兇神惡煞,而懦夫也可能會變得英勇無畏。1789年8月4日晚上,法國的貴族們在一時的激情和沖動驅使下,全體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特權。若要他們每個人獨立思考這件事,是絕不會有人贊成這樣的提案的。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智力上,群體總是要低于構成群體的個體,因此,一切有關智力的問題,絕不能依靠群體去解決。但在情感和它所引發的行為上,群體可能比個體有力量得多,也可能不及個體有力量,這完全取決于群體所處的環境。在終極結果上,群體會有什么樣的情感和行為,取決于群體所受到的暗示的性質。這正是僅從犯罪角度研究群體行為的人所忽略的。群體受到消極影響的時候,可能會走上集體犯罪的道路,犯下重重罪行,這是事實。但群體通常也是英雄主義壯舉產生的地方。會為一種教義或觀念而慨然就義的,通常不是個人,而是群體。因為群體比個人更可能滿懷熱情去追求某種榮譽,完全將生死置之度外。只有群體,才會像1793年的法國人那樣,在反法同盟的猛烈攻擊下,自愿入伍,誓死捍衛自己祖國。無疑,這是有點無意識的英雄主義,但正是它創造和改變了歷史。如果人們只記錄歷史上那些本著冷靜、理智行事的大事,那么這樣的歷史記錄將會少之又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通城县| 临武县| 汶上县| 凤山县| 宣武区| 阳高县| 凤台县| 方城县| 宁远县| 武清区| 青海省| 松滋市| 望奎县| 固安县| 澳门| 渑池县| 萨迦县| 乃东县| 金堂县| 修武县| 柘荣县| 木兰县| 永仁县| 普兰店市| 镇原县| 曲阜市| 宁河县| 太康县| 肇庆市| 扬中市| 赤水市| 宜昌市| 贵南县| 墨竹工卡县| 宁乡县| 汶川县| 新宾| 丹东市| 海林市|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