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8評論

第1章 人的行為(1)

如果一個孩童心中有樂觀向上的因素,他就會非常自信,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是這樣,他將發展成為一個心態積極的成人,即認為所有出現的問題他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我們可以在他身上感受到坦誠、責任感、豁達、勇敢等一系列品質。

精神

(一)精神生活的概念與前提

在我們的印象中,精神只是一種能夠自由活動、有生命跡象的,屬于生物范疇內的一種存在形式。在自由與神靈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固的關系。而那些在大地上深深扎根的植物則是沒有必要擁有精神的。假如某一天,我們發現周圍的植物也具備產生情感的能力及思考問題的功能,那將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如果說植物也可以接受那些命中注定的痛苦,抑或是提前感受到一些無法逃脫的災難,那對于我們來說將是無法想象的。同樣,我們也無法想象植物怎樣運用自己的意志力,并且理智分析問題,感受自由。如果是這樣,植物的自由意志和理智就不可能成為一種現實。

在精神生活與身體運動之間,始終有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因果聯系,這就造成了動植物在本質上存在著極大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研究精神生活演變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地加以思索,其實一切運動之間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關聯。那些能夠和外界變更產生關聯的一切苦難,都要求我們在精神層面可以提前感知到即將產生的痛苦或磨難,并知道怎樣進行經驗的積累及發展擴充自己的記憶,用以適應周圍的生存環境。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精神生活和身體的運動是不能被分割開來的。生物能夠進行自由運動是其在精神層面獲得一切發展的首要前提。具有強烈刺激性的運動會令精神生活也隨之緊張起來,并且會給精神層面的強度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一個個體的所有運動規律,那么,我們就可以斷定他在精神層面的活動已經間斷了。偉大的人都是由自由的精神所造就的,而強制性的手段只能扼殺偉大的種子。

(二)精神器官的功能

假如我們在分析一個人精神器官功能的時候是以上述的觀點作為基調的,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研究的其實是生物遺傳能力的發展,很多生命體就是用這個可以防守也可以進攻的功能對周圍的一切做出相應的反應的。精神生活中既有尋求安逸的部分又有積極進取的元素,精神生活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在他們所生存的星球上不斷地繁衍生息,并且在安全的環境中獲得一些良性的發展。如果我們對這樣的結論并不否認,那么,我們所做出的分析就會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我們會堅信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概念必然含有這樣的元素。我們無法想象假如與外界完全喪失聯系,那將是怎樣的一種精神生活。我們頭腦中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生活必然是與周圍的環境產生各種交集的,它能夠識別來自外界的刺激,并根據實際情況對這些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它會自動刪除那些不能用來維護自身利益或對抗自然災害的能量,或是通過一些其他的途徑依靠這樣的能量來維護自身的安全。

以上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它們與生物本身具有緊密的聯系:人類的品行、肉體特質及人格中所存在的缺點和長處。這是兩個徹底對立的概念,這是因為站在我們的角度上來看,某些領域中的個別器官到底是好是壞,這兩種狀態完全是對立存在的。而它們的價值也只能在一個人所處的具體環境中才可以得到驗證。我們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看來,人的腳也就是退化后的手臂。那些需要以爬行的姿勢進行活動的動物在聽到這個結論時一定會覺得糟糕透了。然而,對于雙腳踩在大地上行走的人類來說,這樣的結論卻是再好不過了,當然,沒有人希望自己依舊擁有那雙“正常”的手臂,而不想擁有已經“退化”了的腳。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平常人那樣,不應該將自卑作為引起罪惡的元兇。只有將它放置到一定的客觀環境中才可以分清它的優劣。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宇宙中的各種關系是那么復雜多變,比如有白晝,有黑夜,有艷陽天,有原子和分子的運動及個人的精神活動等,而這些因素對于我們的精神世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三)精神生活的目的

在精神范疇之內,我們首先可以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活動其實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所以,我們不要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想象成一塊靜止的區域。相反,我們應該將它想象成一個隨時處于運動狀態的物體。可是,這些活動的原動力都來自于一些具有特殊性的元素,為了達到某一個明確的目標而進行努力。這樣的目標,及為了達成目標而進行的努力,都是可以歸于“適應”這個詞語中的。我們可以想象出有一種精神生活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所有在精神領域所進行的活動都是為了這個目標服務的。

一個個體的精神生活會受到其個人目標的影響。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可以將這些活動串聯起來,使它們進行正常的延續、發展、變化和指引的話,人類就不會擁有思考能力,也不會擁有感受、理想或憧憬。出現這樣的結果也是正常的,因為具有生命的個體需要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并且對環境做出應激性反應。前文中我們所證明的那些基本的理論為人類生命中的這些軀體與精神上存在的現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一個個體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么,我們就無法想象他的精神是如何進行發展演進的。而在看待這個目標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主觀出發來判斷它到底是靜止的還是不停運動的。

如果上述現象能夠作為一種理論基礎,那么,精神領域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對未來環境的提前籌備。心靈作為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器官,除了能夠感知作為我們源動力的目標的強烈驅動力,它是無法發現除此以外的任何東西的,因此,個體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個人精神領域的所有外在表現都是為同一個目標而服務的。

在我們掌握了一個人的努力方向,并且對外界也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們還應該去研究個體的生命活動中蘊含著怎樣的意義,并且對它們為目標的實現所采取的方法是否具有實際價值做出判定。也就是說我們要了解一個個體為了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是什么,就好比我們將一塊石子扔出去,可以預料到它將沿著怎樣的路線進行運動。當然,精神的存在始終都是按照目標的改變而變化的,所以它必定是不遵循自然法則的。然而,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中始終存在一個既定的目標,那么,他所有的行為都會不由自主地以這一目標為核心,強迫自己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努力奮斗,就像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著一種必須遵守的法則一樣。當然,在自然界中必然存在一種人們必須遵守的準則,然而,這樣的準則卻是人造的。如果說有一個人能夠找到充足的理由去證明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法則,那么,他一定是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了,因為在他試圖說服自己去相信自然環境是穩固不變的及自然對人類存在決定性控制力的時候,已經融入了他的個人觀點。如果一個畫家想要創作出一幅畫,我們就會將與這個目標相關聯的所有的要求都加在他的身上。他做出的所有行為都必須符合這個目標對他的要求,就像必須遵守一項既定的法則一樣。可是,他真的必須創作出這幅畫嗎?

人類精神層面的活動與自然界中的活動并不是毫無區別的。這是我們看待問題所應堅持的原則。現代社會中有一個普遍的觀念,那就是人的意志并不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來轉變。的確,一旦有一個目標將個體所有的意志都束縛起來,這個個體就不再是自由的了。而且,這個目標經常會受到人與自然、動物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影響。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精神生活會被一些看似無法更改的原則所控制了。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人總是試圖擺脫他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或不想遵循現實生活中的規則,那么,他將會把一切的守則都拋到腦后,并且樹立一個新的目標來代替這些規則。同樣地,當一個人對生活感到茫然,并試圖與同伴保持一定距離的時候,社會中的準則對他而言就不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一點:只有我們確定了適合自己的目標以后,精神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才會相應發生。

站在另一個角度,我們絕對可以從某個個體外在的種種活動推測出其樹立了怎樣的目標。這是件重要的事情,因為大多數人都不能明確地了解另外一個人的目標是什么。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某個人,就一定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然而,這些活動中包含很多意義,所以,想做好這件事沒有那么容易。不過,我們可以將個體的活動匯總在一起,再比較集中地做出相應的圖表。我們可以將能夠體現出精神和生活態度的不同點連在一起,于是,我們可以從得到的曲線中了解到時間方面的不同之處,以此來達到了解對方的目的。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了解一個個體對生活的一般性印象。下面,讓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了解一下,如何從一個成人個體身上總結出讓人震驚的與兒童相類似的思維方式。

有一個男人,30多歲,因為感到情緒極其壓抑而來到精神病院看醫生。他的性格頗具攻擊性,雖然在個人發展道路上遇到了無數阻礙,最終還是贏得了一定的成功和社會地位。他因為不想工作而感到煩惱,他對生活也提不起任何興趣,而且,他對此所給出的理由是他在籌備訂婚的事情,但他卻對未來充滿了困惑。在他心中,嫉妒性元素一直在作怪,他被折磨得茶不思飯不想,而這段婚約也因此變得不再穩固,危機四伏。在這件事上,他所舉出的例子并不具有說服力,因為他的未婚妻并沒有在任何地方出現紕漏。恰恰是他對這段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嚴重的不信任感讓對方覺得不踏實。像他這樣的男人其實并不少見,他們認為自己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他們懷著這樣的想法去接近身邊的人,可是,對方則明顯地表現出攻擊性,因此,他試圖與他人建立起來的那種關系便成為了泡影。

現在,我們可以依據以上對這個男人行為的描述來制作一張圖表:我們先列舉出他生活中的一件事,并且盡量將這件事和他的觀念相結合。按照我們的行為經驗,我們是要盡力找到最開始的,發生在童年時期的一件事,即使我們知道,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也未必完全正確和客觀。以下是他小時候的記憶:他曾經和弟弟及母親一同待在一個市場中,當時市場的環境是十分雜亂擁擠的,母親就將他抱了起來,可是,不久之后,母親發現抱錯了,于是將他放在地上轉而將弟弟抱起來。他被蜂擁而至的人群擠得無法前進,心中充滿了沮喪。通過這樣的回憶,我們可以確定,之前從他喜歡抱怨的行為中可以總結出這段記憶形似的特點。他對于自己是否更加受到他人的喜愛持懷疑態度,同時,對于別人受寵這個事實又無法容忍。當我們將這樣的思維邏輯告訴病人時,他先是感到非常吃驚,之后便恍然大悟。

個體的任何行為其實都是為了達到某一行為目標,而引發個體樹立相應目標的因素則是環境在童年時候對當事人的影響或給其留有的印象。很可能在一個人生命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內,他們的狀態和理想目標就已經成型了。或許在這個時候,一些感受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或是讓孩子產生本能的應激反應,或是感覺到不舒服。這時候,雖然屬于個人的人生哲學是以一種樸素的方式體現出來的,但我們可以確定,在當時,這些人生哲學已經初具規模了。一個人早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受到一些基本要素的影響,在這樣的影響下,精神生活也會產生各種變化。與此同時,一個更高層的結構形式在這個基礎上日益發展,在之后的生活中,它可能會產生變化,受到影響或加入其他元素。然而,周圍環境的影響會引起個體的應激反應,從而進行明確的態度表達,并調整他在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時的表現方式。

很多研究員都相信,在嬰兒時期,一個人就已經具有了十分明顯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想法也并非是完全錯誤的。當然,這種觀點對于我們經常認為的性格具有遺傳性因素這個事實做出了合理的解釋。然而,倘若認為一個人的個性或性格都是與生俱來的,那么就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后果,因為這樣的觀點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個阻礙性因素,并且會降低教育者工作的信心。其實,對于性格帶有遺傳性因素的觀點,是有其他發源處的。這樣的論斷會讓教育工作者的態度變得散漫,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變得相對比較簡單,具體表現為將學生成績上的偏差歸結為遺傳的因素,因此來推諉責任。這必定不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

品牌:金石海納
上架時間:2015-05-28 14:17:28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金石海納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县| 辽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玛多县| 呈贡县| 潞城市| 化州市| SHOW| 建水县| 冀州市| 元谋县| 通州区| 长沙县| 临洮县| 土默特左旗| 镇巴县| 化德县| 临沂市| 沙河市| 香河县| 镇宁| 金平| 扎赉特旗| 治县。| 潜山县| 库伦旗| 射阳县| 舒城县| 光山县| 新兴县| 溧水县| 林西县| 四子王旗| 广昌县| 广丰县| 积石山| 韩城市| 周至县| 内乡县| 察哈|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