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

2014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以下簡稱“國際奧委會”)發布了一份共識聲明,為取代之前的女性運動員三聯征引入了一個含義更廣泛、更全面的術語: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53]。女性運動員三聯征和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之間最顯著的差異之一是: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的影響對象包括男性和女性。女性運動員三聯征不僅針對女性,還解釋了3個相互關聯的具體癥狀(可用能量、月經功能和骨骼健康)之間的關系。可用能量(energy availability,EA)是能量攝入(energy intake,EI)減去運動能量消耗(exercise energy expenditure,EEE)的差除以肌肉量所得到的結果,公式如下。

EA=[EI(千卡)-EEE(千卡)]÷LMM

當能量攝入不足或運動能量消耗增加時,可用能量可能會受到干擾。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對女性運動員三聯征的3種病因進行了擴展,囊括了更多的生理功能,這些功能可能會因低能量可利用性(low energy availability,LEA)而受損。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可能會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健康產生影響。

● 免疫功能。

● 胃腸道。

● 心血管。

● 心理(可能在出現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之前或之后)。

● 生長與發育。

● 血液。

● 新陳代謝。

● 內分泌。

● 骨骼。

● 月經功能。

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進一步囊括了低能量可利用性的潛在影響。以下是部分潛在影響。

● 耐力表現變差。

● 肌肉力量減弱。

● 糖原存儲減少。

● 抑郁。

● 焦慮。

● 注意力下降。

● 不協調。

● 判斷力減退。

● 訓練反應速度下降。

● 受傷風險增加。

自此,新的術語被提出,并且它比之前的術語,即女性運動員三聯征更全面、更準確。但是,這項提議最初引起了很大的爭議[24],導致國際奧委會在2018年更新了關于低能量可利用性對健康和體能下降的影響的科學證據[52]。此外,關于低能量可利用性閾值和是否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臨界點的爭論仍在繼續。目前低能量可利用性的閾值小于每天每千克肌肉30千卡(大約等于平均靜息代謝率)。但是,與單一的閾值相比,浮動范圍可能更實用且更適用于預測月經紊亂[23]

女性運動員三聯征和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都源自低能量可利用性或能量來源不足,無法支持日常生活和最佳運動表現所需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入“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這個術語是為了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能量不足對身體,包括對男性在內的人群的有害影響[31,61,86]。盡管大多數關于低能量可利用性的研究都是在女性人群中進行的,但據報道,男性也表現出了相應的癥狀[47,80]。強調瘦或低體重的運動往往是運動員有低能量可利用性表現最普遍的運動。參加重力運動(跳臺滑雪)、體重分級的運動(摔跤)和非負重運動(自行車)的男性運動員患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的風險最高。不管飲食失調的風險如何,這些運動員患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的風險都較高。此外,男性運動員的低能量可利用性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13],部分因素如下。

1. 體重和體成分循環。

2. 長時間能量攝入不足,難以滿足運動的高能量消耗需求。

3. 訓練量或強度的變化。

4. 參加劇烈的有氧耐力比賽。

雖然低能量可利用性對女性內分泌系統有不良影響,但其涉及的復雜的激素相互作用仍在研究中。人們認為低能量可利用性會干擾下丘腦中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釋放,進而擾亂黃體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分泌,而這兩種激素對雌激素和孕酮的釋放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29]。這種激素釋放的變化會導致閉經(完全沒有月經)。目前,還不清楚低能量供應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對女性月經功能紊亂所起的作用。與女性相比,關于低能量供應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對男性內分泌功能障礙的影響的研究要少得多。在不同的男性有氧耐力運動員群體中,之前已確定黃體生成素和睪酮會減少,但研究結果并不一致[25,41,49]。以前的研究已經證明,月經功能改變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降低之間關系密切。骨密度反映了骨骼的強度,它也是預測一個人將來是否有骨折風險的重要因素。月經功能和骨密度改變使女性運動員面臨更大的骨應力和骨折的風險。無論性別如何,短期的低能量供應即可導致骨更新率降低[5,53]。從事非負重運動的運動員(如游泳運動員、自行車運動員、馬術運動員)由于運動中沒有機械負荷,骨密度降低的風險更大。

增重是月經功能恢復的建議治療策略之一,尤其是通過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來恢復糖原并促進黃體生成素的釋放[48]。體重增加也可能增強成骨能力,從而提高骨密度,不過骨量完全恢復的可能性很低。施加機械負荷可以大大增加骨密度,因此非負重運動員或骨密度低的運動員每周至少要進行2天或3天的抗阻訓練[57]。飲食變化也有助于改善骨密度。血液中的維生素D應在32~50納克/毫升,因此運動員應每天攝入1500~20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33]。如果運動員的骨密度低,運動員營養專家則應進一步研究飲食和運動計劃,以改善運動員的骨骼健康狀況。

低能量供應的生理后果

1. 新陳代謝:在進行了4周的高強度訓練,且隨后的能量攝入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優秀賽艇運動員的靜息代謝率下降(-111±116千卡)[88]

2. 心血管:以前有報道稱,閉經女性運動員患有內皮功能障礙和血脂異常[66]

3. 胃腸道:在診斷為進食障礙的嚴重低能量供應病例中,后果包括括約肌功能受影響、胃排空延遲和便秘[60]

4. 免疫耐受:據報道,處于低能量供應狀態的運動員會出現呼吸道感染、身體疼痛和頭部的相關癥狀[25]

5. 心理:求瘦傾向有可能導致能量缺乏、效率低下、限制性進食和貪食癥[22]

由前面討論的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對生理健康的影響,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即低能量可利用性可能會降低運動表現。人們認為,低能量可利用性會通過多種間接機制降低運動表現,例如恢復能力受損、糖原儲備減少和肌肉蛋白質合成降低[2,72]。處于低能量可利用性狀態的運動員也容易患病和受傷,而這將直接影響其運動表現。運動員如果健康狀況不佳,則無法進行訓練或參加比賽。伍茲(Woods)及其同事[88]認為,當訓練負荷增加而能量攝入沒有變化時,訓練恢復速度就會變慢。這是在5千米計時賽中,運動員體能下降的部分原因。盡管有證據支持低能量可利用性可能會降低運動表現,但研究人員仍需進行進一步的干預研究,以增進對與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相關的各種后果的了解。

專業應用

如果目標是改善體成分,運動員可以通過增加肌肉量或者減少身體脂肪來達到這個目標。雖然很多研究詳細探討了如何增加或減輕體重,但是有些方式并不適合運動員。例如,盡管采用低熱量膳食(攝入的能量低于所需的能量)會減輕體重,但是如果運動員沒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或者沒有進行相應的抗阻訓練,那么他們減輕的可能更多的是肌肉。此外,低熱量膳食可能會讓運動員患上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從而對其健康和運動表現造成各種不利影響。類似地,盡管采用高熱量膳食(攝入的能量超過所需的能量)會增加體重,但是如果運動員不相應地調整抗阻訓練計劃或健身計劃,那么他們增加的體重可能更多的是脂肪。

試圖減輕體重的運動員可以嘗試增加體育活動或者減少能量攝入。如果運動員正在進行力量訓練、技術訓練和耐力訓練,那么其在增加體育活動時必須考慮到可能隨之增加的過度訓練的風險。因此,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建議想要減輕體重的運動員減少能量攝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減少能量攝入也會增加運動員過度訓練的風險,減少其歷盡千辛萬苦獲得的肌肉。為了盡可能多地減去脂肪和防止肌肉量減少,運動員需要在控制飲食的同時持續進行抗阻訓練。此外,盡管能量攝入減少了,但是少攝入的能量應該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盡量不要減少蛋白質的攝入量。盡管這種膳食結構的調整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減少脂肪和保持肌肉量,但是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減少可能會影響訓練強度和運動表現。鑒于此,如有可能,運動員應該在非賽季減輕體重(這樣不會影響比賽表現)。

想要增加體重(通過增加肌肉量的方式)的運動員應該遵守兩條基本規則:(1)持續進行抗阻訓練;(2)攝入超過消耗量的能量。更確切地說,多攝入的能量應該主要來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并且來自脂肪的能量只能小幅增加。這樣可以盡可能多地增加肌肉量,盡可能少地增加脂肪。那么,到底應該在維持當前體重的基礎上多攝入多少能量呢?剛開始多攝入大約15%的能量即可。例如,一名女子籃球運動員想要增加肌肉量,而且其需要2100千卡能量來維持當前體重,那么可以建議她將攝入的能量增加到2415千卡。另外,在此期間,監控體成分也很重要,這樣能確保增加的主要是肌肉而不是脂肪。除了改變攝入的能量,一水肌酸補劑也被證實可以顯著增加肌肉量。

小結

● 對運動員和經常鍛煉的人而言,要想減輕體重(以減少身體脂肪的方式),應在減少能量攝入的同時,保持每天1.8~2.7克/千克體重的蛋白質攝入量。

● 如果運動員想要增加體重(以增加肌肉量的方式),那么其可以在維持當前體重的基礎上多攝入約15%的能量。

● 無論運動員的目標是減少身體脂肪還是增加肌肉量,他們都必須持續執行經過良好設計的抗阻訓練計劃。

● 無論運動員的目標是減輕體重還是增加體重,他們都應該監控體成分變化。因為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即減少了過多肌肉量或增加了過多的身體脂肪),運動員可以隨時調整膳食計劃和抗阻訓練計劃。

● 第2章和第11章將分別討論如何確定營養需求和如何制訂運動員營養計劃。

● 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描述了低能量供應的許多后果,其后果涉及月經功能、骨骼健康、心血管健康、新陳代謝、免疫功能、心理健康和胃腸道健康等多個方面。運動相對能量缺乏癥及其引發的運動表現和生理機能改變沒有性別差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滨海县| 通化县| 高安市| 老河口市| 青河县| 安图县| 黄平县| 东乌| 清水河县| 湘乡市| 文山县| 吕梁市| 深圳市| 中超| 静乐县| 嘉祥县| 武山县| 太湖县| 济宁市| 巴彦县| 东山县| 丹阳市| 天津市| 沧州市| 密山市| 根河市| 固阳县| 柘荣县| 泗水县| 濮阳县| 原阳县| 增城市| 瓦房店市| 庐江县| 富锦市| 金昌市| 义马市| 海盐县| 灯塔市| 滁州市|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