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黛玉式的自憐并不是一種美

我的朋友張女士今年才36歲,給人的感覺就像到了更年期一樣,她在朋友、同事面前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抱怨自己的“不幸”:丈夫的收入沒有朋友的老公高,孩子不像同事家孩子那樣聽話,大學時樣樣不如自己的人,現在開著豪車住著豪宅等等。她一邊抱怨,一邊說自己可憐,說著說著眼圈就紅了,聲音也開始哽咽了。事實上,張女士的生活在同齡人中算是不錯的:老公是一家事業單位的骨干,一兒一女都長相清秀,聰明伶俐,她本人也拿著不低的工資,生病了還有醫療保險……可是,張女士將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些“可憐”的事情上,見人就說,弄得朋友、同事也對她敬而遠之,往往張女士一開口,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覺得她太矯情,“明明挺好的,干嘛故意把自己說得那么慘……”

張女士其實是產生了自憐情結。這種情結是隨著社會進步而蔓延開來的。一方面,商品經濟社會不可避免地令人的欲望升騰,現實與需求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寬,讓人備感失落;另一方面,生活條件的改善讓人們擁有了更多的控制感,而對“失去”的擔心讓人們越發覺得心里沒底,最終喪失了平常心。于是,在這種心理失衡的情況下,人們經常感到自己“太不容易了”。

“自憐”的發展會經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假性自憐,內在的原因往往是希望獲得理解,維護自己的“自尊”。一些人覺得自己生活得不如別人,于是利用各種場合向大家解釋造成這種狀況的各種“不可控”因素,如向別人表示自己懷才不遇,一再強調不是自己不行,而是領導有眼無珠。第二階段才是真性自憐。當假性自憐成為一種習慣以后,隨著時間的延長,當事者會產生抑郁情緒。到了這一個階段,他們已經很難意識到自憐的初衷——維護自尊,而是深陷其中。這個時候,別人看他們挺好,他們卻拿自己當草,陷入自卑自憐的惡性循環之中。

現代生活中,像我的朋友張女士一樣喜歡“自憐”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就像祥林嫂一樣,逢人便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似乎這個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人就是自己。他們原本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同,結果卻讓周圍的人越發反感,導致自己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朋友越來越少。

其實,自戀和冷熱痛癢一樣,也是一種自我察覺,是對當前狀態的自我評價,然后會有相應的情緒和行為來進行自我調節。從這個角度上說,自憐雖然是一種消極心理,但適當的自憐也是有益身心的。打個比方來說,知道冷了就添衣顯然有助于身體健康,那么“委屈”就像是心理健康的警戒線,督促人們及時進行心理“排毒”,這顯然對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

不過,凡事過猶不及,自憐心理一旦過了頭,對人對己都是禍害。最終像黛玉一樣將一腔幽怨化作淋漓鮮血也不無可能。那么,該如何拋開自憐呢?

1.別把自憐當成美

這一點是對文藝青年說的。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個現象,在當代,很多娛樂節目、選秀節目、電影、小說都在消費苦難,對痛苦進行病態的審美,仿佛非要較個“誰比我更慘”的真。很多原本便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都沉溺其中,尤其是女性,往往會認為《紅樓夢》中黛玉“葬花吟”的情愫是像詩一樣美麗的。但事實上,這種情愫在文藝作品中欣賞一下即可,真的把它帶到生活中,并沒有多少好處和美感。當一個人不斷強調和暗示自己多么可憐、多么悲慘時,他極有可能就真的變得很慘了。這在心理學上叫“自我實現的寓言”,就是說你內心的想法創造了你個人的實相。

2.覺察到正身處自憐中

所謂“自知者明”,假如兩個人都有自憐情愫,一個人覺察到了自己的非正常狀態,而另一個仍混沌無知,那么前者肯定比后者更容易拋開自憐。覺察,即擺脫了“無明”的狀態,這往往是改變的開始。覺察會讓人看清自己真實的情況,及時停止那些消極的暗示。

3.接納生命中的失控和失序感。

雖然“掌控”的感覺非常好,但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人所無法掌控的事情太多,別人的世界無法掌控,未來無法掌控,甚至有時連自己都無法掌控,失控感是人生中常常需要面對的事情。竭力想要掌控一切,必然會帶來壓力與焦慮,適度的放松控制,對身心都是一種平衡和助益。允許失控感的出現,接納生命中出現的那些失控與失序,不要求一切盡在掌控,心態就會進入一個更高層次的境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江源县| 长岭县| 五家渠市| 新野县| 建水县| 茌平县| 稷山县| 佛山市| 东丽区| 洪雅县| 芮城县| 衡阳县| 陆川县| 蛟河市| 玉龙| 仙桃市| 娄烦县| 佛学| 通州市| 昌吉市| 靖边县| 黑河市| 延长县| 涪陵区| 科技| 区。| 子洲县| 沐川县| 运城市| 罗城| 安顺市| 贡觉县| 策勒县| 衡水市| 南乐县| 柳州市| 姚安县| 岳阳市| 卫辉市|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