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若讓小兒安,三分饑與寒
- 家庭保健小百科(生活保健系列30本)
- 秋實編著
- 679字
- 2022-01-19 16:27:34
民間有句俗話:“若讓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話很有道理。我周圍有很多朋友,經常給我打電話咨詢他的孩子怎么老是生病。究竟是為什么呢?許多家長因為只有一個孩子,過度地去溺愛孩子,生怕吃不飽、穿得少,這種做法有時反而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在中國現代都市里,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嬌慣,很多年輕的媽媽認為給孩子吃得多就是好,身體就長得壯、長得快,也不管孩子吃那么多能不能消化得了。
如果孩子吃的食物消化不了,就會化成火在體內堆積。體內有了火,稍遇天氣變化就容易生病。其實這時候,莫不如煮一點兒蘿卜水,給孩子喝,或許他就沒事兒了。平時讓孩子多活動著點,少吃點,其實比什么都強。有一本書叫《抱子》,具體內容我沒有全面考證過,它里面有一句話就是“小兒出生,勿勤抱持”。而現在很多年輕媽媽,經常把孩子抱在身上不肯撒手,生怕孩子哭,其實這種做法不對。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防治疾病呢?古語說:“裹而置之,聽其啼哭可也。”意思就是將孩子包裹起來放著,任他去哭就行了。當然首要前提是,這種啼哭不是病理性的,不是因為什么地方疼痛或者難受而啼哭,大家不要誤解了。
其實,小孩的病最好治,小孩病也最難治。為什么呢?好治是因為小孩無大病,除了先天性的重大疾病之外,小孩的疾病無非就是感冒、發燒、拉肚子。難治是因為小孩不會說話,他不能與你交流,只能通過啼哭來告訴你他不舒服了。
我們在觀察兒童的時候,有時候還是需要讓他哭一哭,哭同時也是一種宣泄,當他哭的時候大人就要去觀察,看他是不是真的不舒服了。孩子會以哭的方式告訴你他不舒服了。所以還是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這也是養生的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