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健身氣功的保健養生功效
健身氣功鍛煉對氣血的作用
在中醫里,有一種說法叫“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也就是說如果人體內的氣血能夠達到一種和諧、通暢、有序的平衡狀態,人就能保持精力充沛,身心舒暢,體魄強健,益壽延年。
在中醫學上,“氣”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它被視為人體的生長發育、臟腑運轉、體內物質運輸、傳遞和排泄的基本推動能源。俗話講的“斷氣”就是表明一個機體的死亡,沒了氣就沒了命,所以《莊子·知北游》里有“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的說法。
關于氣,我們生活里的日常語言就更多了,受氣、生氣、沒力氣、中氣不足等。如果我們身體上的“氣”不好好工作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生病,表現出各種癥狀,如氣滯、氣郁、氣逆、氣陷等。
氣滯——就是氣的運動不暢,最典型的癥狀就是脹痛。根據氣滯的部位不同,出現的脹痛部位也就不同了。比如,月經引起的小腹脹痛,這是典型的氣滯引起的婦科疾病。
氣郁——指的是氣結聚在內,不能通行周身。如果氣郁結在內,不能正常運動,我們人體臟腑的運轉、物質的運輸和排泄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障礙。如:有的人總是胸悶憋氣,這就是氣運行不暢所導致的。所以,在平時一定要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這樣才能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
氣逆——指的是體內的氣上升太過、下降不及給人體造成的疾病。氣在人體中的運動是升降有序的,上升作用能保證將體內的營養物質運輸到頭部,維持各臟器在體內的位置;下降則使進入人體的物質能自上而下地依次傳遞,并能將各種代謝物向下匯集,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如果上升作用過強就會使頭部過度充血,出現頭昏腦漲,頭痛易怒、兩肋脹痛,甚至昏迷、口角歪斜等癥;下降作用過弱則會導致飲食傳遞失常,出現泛酸、惡心、嘔吐等癥。
氣陷——和氣逆正好相反,這種情況是指人體內的氣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上升不足則會導致頭部缺血、缺氧或臟腑不能固定在原來的位置,出現頭暈、健忘、精神不振等癥;下降太過則會導致食物的傳遞過快或代謝物的過渡排出,從而出現腹瀉、小便頻繁等癥。
上面講了人體內的重要能源“氣”,那接下來就要講一講“血”。
血對人體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養,它攜帶的營養成分和氧氣是人體各組織器官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血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血充足,則人面色紅潤,肌膚飽滿豐盈,毛發潤滑有光澤。因為血是將氣的效能傳遞到全身各臟器的最好載體,所以中醫上又稱“血為氣之母”,認為“血能載氣”。
如果“血”虧損或者運行失常就會導致各種不適,比如失眠、健忘、煩躁、驚悸、面色無華等,長此以往必將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健身氣功作為古代的養生智慧精華,通過調節呼吸吐納并與身體姿勢配合,能夠調節人體氣血運行,使人體陰陽相濟,臟腑和諧。在各種健身氣功中,都會根據功法的本同變化來導引氣的運行及呼吸的變化。
如練習十二段錦,隨著形體動作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呼吸方式。在練習初期,注意采取自然呼吸的方法,使意氣相隨,氣引全身,方便練習者掌握動作要領。而熟練之后,特別是一些著重調理的動作,則需要配合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提肛呼吸等方式變化配合,以達到引動奇跡升降開合,起到氣行周身,強化臟腑的功能。
同時,健身氣功對身體動作的導引也會促進人體氣血運行。《靈樞·邪客篇》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就是說,形體導引氣經過脾胃轉輸于肺中,進入脈道,成為血液組成部分,并隨血液營養全身。
健身氣功鍛煉對津液的作用
古代氣功家視津液為人體之寶,非常珍惜,還給它起了很多美好的喻名,如靈液、玄液、玉液、玉英、玉漿、玉池、玉都、金液、金漿、金醛、酸泉、清水、神水、華池、精溝、甘露、命根、續命芝、玉液還丹,等等。
明代李中梓《內經知要》卷上解“活”字曰:“古人制‘活’字,從水從口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從千從口,言千口水可以成‘活’也。津與腎水原是一家,咽歸下極,重來相會,既濟之道也。”《仙經》曰:“氣是添年藥,津為續命芝。”
中醫認為,津屬陽,主表;液屬陰,亦稱陰液。津液與血、汗、小便、淚、涕、唾等都有密切關系。津液在經脈(經絡、脈管)內,即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說。津液可轉變為汗,可轉變為小便,也可轉變為唾液或淚液,如悲傷時號啕大哭之后,便會感覺口干舌燥,此時就是津液已經大傷。
當人體津液不足時,就會出現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等癥狀,這些現象都是由于傷了津液所出現的現象。即使不在炎熱的夏季,出汗過多,也很容易出現上述癥狀。這時,可以用玄麥桔甘湯(玄參、麥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飲用,可清熱生津。
如果體內的津液虧耗過多,就會致使氣血兩損;氣血虧損,同樣也可致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與減少,能直接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疾病也會由此而生。如發高燒的病人會出汗過多及胃腸疾患者大吐大瀉太過,都會因損傷津液而導致氣血虧損。所以中醫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養血即可生津”的養生說。
津液源于飲食水谷,并通過脾、胃、小腸、大腸等消化吸收飲食水谷中的水分和營養而生成,張仲景就在《傷寒論》提出“保胃氣,存津液”的養生原則,傳統養生中還有“漱津咽唾”的方法。在一部養生名著中就提到“津液頻生在舌端,尋常漱咽下丹田。于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就是說每天堅持吞唾液,百日后就可使人容顏潤澤。
從功效角度看,健身氣功能有效地煉精化氣。古人把丹田比作爐子,把唾液等精血津液比作藥料,精血津液放在丹田之中煉化,將它們煉成氣。氣即能量,代表人體的抵抗力,免疫力等各種功能,將唾液等“煉精化氣”,正是培養人體抵抗力的過程,怎能不對健康有益呢?
健身氣功鍛煉對梳理三焦的作用
華佗說:“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氣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雖然文字古奧,但對三焦的這段闡述倒是通俗易懂。
三焦就是裝載全部臟腑的大容器,也就是整個人的體腔。古人將三焦分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它使得各個臟腑間能夠相互合作,步調一致,同心同德的去為身體服務。對于它的具體形狀,現代有的醫家把它等同于淋巴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組織間隙、微循環等。但都不能涵蓋三焦實際的功用。按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解釋三焦是調動運化人體元氣的器官,負責合理地分配使用全身的氣血和能量。簡而言之三焦有兩大主要功用:通調水道和運化水谷。
三焦經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簡稱,起于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胸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依次屬上、中、下三焦。
三焦經的終止點叫絲竹空,正好在我們長魚尾紋的地方,而且這個地方很多女士最易長斑,所以刺激三焦經是可以防止長斑和減少魚尾紋的。這條經繞著耳朵轉了大半圈,所以耳朵的疾患可以說是通治了,耳聾、耳鳴、耳痛都可刺激本經穴位得到緩解,這條經從脖子側后方,下行至肩膀小腸經的前面,所以和小腸經合治肩膀痛。還能治療頸部淋巴炎、甲狀腺腫等發生在頸部的疾病。由于順肩膀而下行到臂后側,所以又可治療肩周炎,再下行通過肘臂、腕,那么網球肘、腱鞘炎也都是三焦經的適應證。
健身氣功鍛煉的過程中,練習者通過伸展胸腔、調理氣機,可有效梳理人體的三焦,鍛煉五臟六腑,順暢全身的氣血。
健身氣功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氧氣是上天賜予人們的最好禮物,我們不能離開氧氣而存活。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充分享受上天的恩賜。很多人正飽受著呼吸系統疾病的折磨。大氣污染、不良生活習慣、吸煙、人口老齡化及其他因素,使得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肆虐猖狂。
練習健身氣功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辦法。人體自然情況下都采用淺呼吸,因此只使用到1/3的肺,另外2/3的肺都沉積著舊空氣。健身氣功強調“調息”,要求練功者的呼吸自然達到深、長、勻、細。
同時,健身氣功強調運用腹式呼吸法,從解剖學上講,這種呼吸方式不僅提高了吸氣肌的力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呼氣肌和輔助呼氣肌的力量。天長日久,練習者的肺活量會有顯著提高,并能提高肺泡與肺泡周圍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效率,這樣就能夠讓肺部沉積的舊空氣完全排出體外,身體也同時能攝取更足夠的氧氣。對肺的通氣功能、橫膈活動幅度、呼吸頻率、氣體代謝等都有良好的影響。
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肺功能狀態是否良好,這里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把嘴閉上掐住鼻子或把臉浸在水里面,做一個“深度腹式呼吸”。簡單來說,就是吸滿氣并且看看在水中能“憋”多長時間。如果能堅持45秒到1分鐘左右,說明你的肺功能比較好,肺功能包括儲氧能力、交換能力、耐氧能力。肺功能好,健康才有了保障。如果堅持不到20秒以上,則說明肺功能不好。
對于肺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最好的保健方法就是練習健身氣功。通過健身氣功“調息”方法產生復雜的呼吸生理神經反射機制,不僅能夠加深大腦的入靜過程,而且能夠使練習者呼吸變得緩慢、深長,促進肺部機能。同時,能夠調整、按摩內臟,促進血液循環,全面增進內臟器官的功能。
健身氣功對脾胃的調節作用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生于天地之間,人體生理運行所需的一切物質和能量都從自然中來。
人體氣血通過遍布全身的經絡系統而將養分和氧氣運輸通達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及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以此維持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活動。中醫有云:“脾胃壯,五臟六腑皆壯。脾胃壯,則百病不侵。”中醫理論認為,脾與胃都是消化飲食的主要臟器。其中,脾統血、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脾氣以升為順,胃氣以降為和,二者經脈互相絡屬。如若人的脾胃健壯,攝食、消化、吸收和代謝功能好,氣血充盈,五臟六腑因而得以強壯,身體就自然健康,否則身體就會產生各種病變。
健身氣功的功法設計注重呼吸吐納、形體引導和意念調節,三者有機結合而作用于脾臟胃腑及其經絡穴位,能夠對人體脾胃功能進行鍛煉與保健,從而起到強胃健脾的作用。健身氣功中有一種逆腹式呼吸法,主要以橫膈肌活動為主。在逆腹式呼吸時,橫膈肌的活動面積相比自然呼吸時的面積大得多,因此能夠吸進較多的清新之氣補養脾胃,也能呼出更多的脾胃濁氣。很多健身氣功都會在功法中采用這種呼吸方式。
比如,六字訣就通過逆腹式呼吸同時配合發聲共振來疏通脾胃經絡。練習六字訣的“呼字訣”時,最重要的是嘴巴撮圓發“呼”字聲,這樣的發聲方法能夠以嘴型和發聲來對應脾胃。配合逆腹式呼吸的呼吸方式,既增進了呼濁吸清的效果,又增大了對脾胃的內壓力和蠕動,這樣的雙管齊下,使得練習者在吐故納新的同時,促進了脾胃功能作用,能夠起到了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效果。
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一式也突出了對脾胃的保健作用。這一式動作通過“單舉”的運動導引,能夠反復刺激脾經,使得脾經暢通,增強脾的統血、運化功能。也因此而能把吸收食物中的精華物質轉化為氣血津液以提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另外,“單舉”運動反復對拉腹腔,也能夠對胃經起到按摩、調理作用。
《遵生八箋校注·延年去病箋》的《四季歌》有云:“四季常呼脾化餐。”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人體脾胃保健,只有脾與胃陰陽相合,燥濕相濟,互為協調,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飲食消化,增強吸收功能,為身體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因此,有人建議為了更好地發揮健身氣功和脾健胃的功法與功理,脾胃虛弱的人也可以直接練習健身氣功中調節脾胃的幾式,或者在某一套功法后,單獨練習健身氣功中調理脾胃的幾式,以增強脾胃功能。這幾式分別為:八段錦中的“預備勢”及“調理脾胃需單舉”,易筋經的“九鬼拔馬刀勢”。
健身氣功對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的作用
每當清晨或者黃昏時分,我們都會在公園或者在林蔭道上看到須發花白的老人在倒著走。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倒行逆施”也能夠養生保健?的確如此,“倒走”又叫“向后退行”,是一種有益的健身方法。這種方法能夠鍛煉主管人體平衡的小腦,增加并提高身體靈活性及協調功能。
小腦是主管人體運動平衡的器官,健身氣功這種全身運動能夠充分調動人體各器官功能,協調肌肉骨骼系統,促進神經纖維相互纏繞形成網絡,可訓練小腦的平衡與反應聯系,有利于腦神經系統結構的完善。
人上了年紀之后最怕摔跤,這也與人體平衡能力有關。人體平衡能力發展具有一定的生理規律,就拿姿勢的穩定性來說,成年以前隨年齡的增逐漸提高,成人后期的姿勢穩定性隨年齡的增加開始降低。一般說來,人在20~40歲姿態穩定性逐漸完善,之后開始衰減。50~60歲步入老年期,人體姿態穩定性下降的同時伴有骨質疏松和軟組織退行性變,所以導致老年人摔倒后骨與軟組織損傷的機會增加,所以說老年人摔跤與姿勢穩定性降低也有關系。
健身氣功是一種針對人體生理功能而設計的健身方法,不僅注重呼吸吐納,更注重發展身體的平衡能力。以太極養生杖為例,其中的“風擺荷葉”式主要模仿風吹池塘,荷葉隨風輕擺的神韻。此動作要求上身向左右搖擺,培養人體平衡感。“金龍絞尾”式則通過高歇步、低歇步并配合轉體動作,鍛煉身體平衡能力;另外,在五禽戲中,“鳥戲”是模仿仙鶴獨立的動作,這一動作要求單腿屈伸且要在動態過程中完成。“鹿戲”需要轉腰下視和后坐背弓,頭部分別擰轉和低頭,這些動作對前庭感受器是一種鍛煉……其他健身氣功的動作設計也都有效地增強了四肢力量和關節的靈活度,進而改善平衡能力。
同時,健身氣功不僅能夠增強身體的平衡能力,更能提高人體柔韌性和協調能力。健身氣功強調“內外兼修”,注重“內練”與“外練”并重。“內練”的關鍵是“調心和調易氣”,并在此基礎之上積極配合“外練”,“外練”的關鍵是發展身體柔韌性和協調能力。
健身氣功提高身體協調能力和柔韌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如拉、伸、屈、轉動作。這些動作十分注重身體的屈伸扭轉,要求軀干充分地做出前俯、后仰、側屈、外展、內收、擰轉等運動。這些動作能夠牽拉人體各部位大小肌群和肌腱、韌帶等組織,也能夠提高肌肉、肌腱、韌帶的柔韌性、靈活性。
鍛煉身體平衡能力及協調性和柔韌性,都應遵循人體運動規律。健身氣功正符合這一要求,健身氣功的功法設計由簡入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注重動力性練習與靜力性練習結合,柔韌性與協調性、靈活性相結合。所以,我們在練習健身氣功時也要遵循這一規律,全面提高身體素質。
健身氣功對智力的調節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智力發展的速度并不是勻速的,也根據年齡變化有其獨特規律。總體來說,人類智力的總體變化趨勢是先上升,再穩定,最后下降。曾經有心理學家用3種智力測驗量表對一批被試跟蹤考察了36年之久。結果發現,13歲以前智力幾乎是直線上升的,以后開始緩慢發展,到25歲時達到最高峰,26~35歲保持高原水平,35歲開始有下降趨勢。通過健身氣功鍛煉,能夠使大腦的疲勞較快地消除,使人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覺敏銳,記憶力增強,思維能力提高,從而能提高智能水平。
有實驗表明,練習健身氣功3個月后,老年男子的心算速度、辨別數字符號的速度,與練功前相比明顯增快;練功6個月后,不僅辨別數字符號的速度、動作反應速度與練功前相比明顯增快,而且心算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高。長期習練健身氣功可以有效延緩中老年人智力的衰退速度。不僅對于中老年人,健身氣功對于青少年也有很好的益智效果。我國很多小學、中學甚至大學都做過練習健身氣功對于人體智能的實驗觀察,根據實驗結果,練功3~6個月時,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有顯著變化。
據研究,人腦約有140億個腦細胞,一般人的利用率往往只有百分之幾,大量的腦細胞都處于休眠狀態。健身氣功能夠充分提高大腦活動效率,使大腦活動的有序化增強,從而使大腦潛力得以發揮。
健身氣功的功法都要求“入靜”,“入靜”是區別于人體睡眠態、清醒態的第三態。這是一種特殊狀態,不僅能夠消除大腦的疲勞,開發大腦潛能,促進人體智力發展,增強人體生命活力和功能。
健身氣功對身體健康水平的作用
“古稀”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它源于唐代詩人杜甫的《曲江二首》詩:“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是人們只知道“古稀”是指七十高齡,卻并不知道杜甫的原本用意。實際上,杜甫的意思是人生苦短,能活到70歲的人,自古以來就十分稀少。
在現代社會活到70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現代人的生活健康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延長了生命長度,人們更加關心生命的質量,不僅要長壽,而且要健康是現代人的生活理念。這一點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影響人體健康水平的因素有很多:生活環境、先天體質、生活習慣、作息規律、心理穩定程度,等等。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有些是我們難以控制的,有些則是我們可以主動選擇的。比如,有意識地保持心情愉快、培養良好的飲食規律、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等。
許多科學研究都指出,每天運動30分鐘就可以有效改善人體健康水平,可以預防各類疾病,比如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松、肥胖、憂郁癥,等等。與此同時,研究結果也表明運動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增強自信心。所以,只有“動起來”才能為自己的身心注入生機和活力。
那么,對于中老年人來說,選擇什么樣的健身方式比較好呢?健身方式種類多樣,表現形式千姿百態,運動量也大小各不相同。選擇什么樣的運動最重要的是根據自身情況、年齡、體質狀況等,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并在鍛煉時間、強度和頻率方面進行合理分配,以適應自己的身心狀況。
對于中老年人來說,與年輕人相比,他們的生理機能狀況呈下降趨勢,心理特征也趨于冷靜、平穩。因此劇烈運動、過度運動、大運動量和對抗性強的運動是不適宜的,這些運動會對中老年人的機體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創傷。而選擇中等強度但周期較長的運動方式則能夠對中老年人的機體狀況及免疫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健身氣功正是符合這一要求,適合中老年人練習的一種健身方式。
根據常年堅持練習健身氣功的人反映,堅持練氣功能使人的精力充沛。很多人反應在練習健身氣功之后感到頭腦清晰、精力充沛,學習與工作效率提高。健身氣功能夠全面改善人體健康狀況,令人充滿生機和活力。
健身氣功有這種功效是具有其科學道理的。健身氣功在練習要求“松緊結合,動靜相兼”全面改善人體健康狀況。松,是指習練時肌肉、關節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的放松。同時配以精神放松,呼吸柔和、心靜體松。緊,是指習練中適當用力,緩慢進行,或動作轉換之間靈活流暢。健身氣功通過動作中的松緊結合與動靜相兼達到平衡陰陽、疏通經絡、滑利關節、強筋壯骨的效果。
另外,健身氣功多采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使膈膜活動幅度的增強,活動范圍擴大,腹腔內壓力變化的幅度加大,會導致內臟器官的相互擠壓、摩擦,能有效促進內臟的血液循環,并通過內臟感受器的神經反射,調整胃腸功能。
總的來說,練習健身氣功能夠疏通人體經絡、按摩臟腑,提高身體關節的活動能力,并改善人體神經系統工作效率,能夠全面改善人體健康狀況。如果你久坐辦公室或者覺得自己體質太弱,可以選擇一種適合你的健身氣功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練習并慢慢增加長度與強度,持續走下去,你一定能感受到健身氣功為你帶來的巨大改變。
健身氣功對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
很多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系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第一,軀體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第三,具有社會適應能力。真正的健康標準與我們的理解是不同的。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
可見,心理健康對一個人來說多么重要,培養良好的樂觀的心態并能適時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每個人都要做的功課。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說整天都會處于愉快的情緒狀態之中,而是說他的基本情緒狀態是開朗樂觀的,就像人的正常體溫每天都在37℃這條基線上下輕微波動一樣,只要不遠離這條基線人就不會發病。
調節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很多,健身氣功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古老的養生方式通過緩和的動作配合精神內守,能夠有效調節人體情緒,培養良好性格,促進人體心理健康。
舉例來說,健身氣功的一大理念就是強調身心放松。這種放松不僅有助于身體形態的變化,而且對心理、精神狀態的調整也有良好的作用。長期堅持練氣功能夠撫平人的情緒,可以使人從原來情緒不穩定狀態逐漸變得穩定。一般來說,情緒不穩定的人遇到生活中重大的應急事件會產生巨大的情緒波動而不能冷靜處理,但是練功有素的人,遇到重大的生活應激事件,雖然情緒也會有所變化,但是能較快地使情緒得到穩定。
健身氣功之所以能夠調節人體健康水平是因為,功法會采用自我調整的方法逐漸地排除人體的思想雜念。健身氣功強調“入靜”。這是一種意識從普通的清醒逐漸地過渡到特殊的清醒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大腦除了知道自己是在練功這一點上保持清醒興奮外,其他部位都處于一種主動的睡眠抑制狀態。古人描述這種狀態為“萬念俱泯,一靈獨存”,“一念代萬念”。這種狀態能夠深層次地放松我們的大腦,釋放身體層面和心理層面的壓力,比如焦慮、憤怒、抱怨、孤獨等負面能量。進入入靜狀態,就猶如為心靈進行一次洗禮,再次回到意識狀態會使人精神倍增、神志清醒、心情愉悅。
所以說,健身氣功不僅是人們身體健康的保證,更是心靈健身操,情緒調節器。我們應該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留有一小塊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用健身氣功為身體補充正面能量,也為心靈進行一次洗禮。
健身氣功對延緩衰老方面的作用
《黃帝內經》里講:如果人能盡終其天年,享受的壽命是100歲;《尚書》中說:人的正常壽命應該是120歲;西方科學根據細胞分裂周期以及性成熟理論計算,人類的正常壽命也應該是120~150歲。
既然人類的正常壽命是100~150歲,為什么我們活不到這么長時間呢?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涉及的因素也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不懂得養生保健。
我們可以通過健身氣功重新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念,獲得健康長壽的秘方。因為健身氣功的一大功能就是能夠延緩人體衰老。健身氣功通過以氣導引,能夠使得身體經絡通暢,滋養筋骨四肢及五臟六腑。我國古代養生術也強調導引行氣,如果人體感到身體不適,可以通過導引閉氣使得九竅、五臟、四肢以至毛發都氣流通暢,這種方法能夠延年益壽,保持人體活力。
健身氣功也講究呼吸吐納。“吐納”二字,就是指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是氧氣。另外還要講究運氣,就是一吐一納,皆要運氣,也就是加強吐納的程度,用深呼吸來帶走體內的廢氣,納入人體所需之真氣,使得人體氣血暢通,能夠清除體內垃圾、延緩衰老。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生理機能會發生很大改變,人體各系統功能均發生不可逆的退行性變化。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的衰老與自由基水平有關。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內自由基的生成與清除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不會對機體造成損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由基動態平衡被破壞,人體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導致體內積存的自由基增多而導致人體老化。
在研究人體衰老問題時,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是兩個較為重要的指標,增加SOD活性或者降低MDA含量都能夠使人體減少過氧化損傷,增強對自由基的清理作用。
曾經有學者對健身氣功練習者進行實驗觀察,結果顯示,長期練習易筋經能顯著降低人體內MDA含量,抑制脂質過氧化,減輕組織或細胞的過氧化損傷,同時也能顯著增加SOD活性和對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健身氣功的確有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理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