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四封信:關于貴格會信徒
- 哲學書簡(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伏爾泰
- 2685字
- 2020-08-18 16:28:10
大約就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著名的威廉·賓[33]。威廉·賓為貴格會在美洲的勢力奠定了基礎。而且如果人們不只看可笑的外表,而是敬重內在品德的話,貴格會在歐洲也會受人尊敬的。威廉·賓是英國海軍少將、騎士賓的獨生子。自從詹姆士二世以來,海軍少將賓一直是約克公爵的寵臣。
威廉·賓十五歲在牛津讀書的時候,與一個貴格會的信徒不期而遇。那個貴格會的信徒說服了年輕的威廉·賓。年輕人十分活躍,生來一副好口才,看相貌和舉止便像個貴族中人,很快便贏得了一些同學的好感。不知不覺當中,他建立了一個年輕的貴格會團體,在他家里聚會。所以剛剛十六歲的他,便成了這個教派的領袖。
中學畢業后,他回到當海軍少將的父親的家中。他沒有像一般英國人那樣,跪在地上請求父親的祝福,而是見了父親的面,連帽子也不摘,還說:“朋友,看你身體不錯,我很高興。”海軍少將以為兒子瘋了,后來才發現他只是變成了貴格會的信徒了。父親極盡謹慎之能事,想讓兒子像別人一樣生活。可是兒子卻鼓動父親也參加貴格會。
最后,父親只得退而求其次,只要求他去見國王和約克公爵的時候能夠摘下帽子,不要用缺乏敬意的“你”稱呼人家。威廉回答說,他的良知不允許他這樣做。父親被氣壞了,又束手無策,便把他趕出了家門。年輕的賓感謝上帝,認為這是他為事業付出的代價。他到城里去傳教,收了很多信徒。
牧師們通過說教,每天都在宣傳群眾。因為賓年輕、俊美、身材生得勻稱,宮中和城里的婦女都懷著虔誠的心跑來聽他說教。教主喬治·福克斯也從英國內地慕名到倫敦來見他。兩個人決定到外國去傳教。他們留下一些工人照顧倫敦的葡萄,便乘船來到荷蘭。他們的傳教活動在阿姆斯特丹很受歡迎。不過,使他們最感榮耀的,也讓他們的謙遜受到最大考驗的,是英王喬治一世的姑母伊麗莎白·帕拉亭公主[34]接見了他們。公主有思想、有知識,是聞名天下的人物,笛卡爾的哲理小說也曾題辭獻給她。
伊麗莎白·帕拉亭公主當時正退隱在海牙,她也是在海牙接見了這些朋友的。當時荷蘭人稱貴格會的信徒為“朋友”。她與他們會談過好幾次,他們也經常在她家里傳教,雖然他們沒能讓她成為一個十足的貴格會信徒,但他們也承認,她離天國已經不太遠了。
朋友們在德國也撒播了種子,但是收獲得很少。德國人講話時口口聲聲“殿下”、“閣下”,不太贊賞毫無敬意地稱呼別人的行為。聽到父親生病的消息,賓很快又回到英國,為父親送終。海軍少將與兒子和解,并且深情地擁抱了他,雖然兩人信奉的宗教不同。威廉鼓動父親不要接受圣禮,臨終做個貴格會的信徒。而父親則徒然勸告兒子穿帶袖扣的衣服,戴裝飾有金銀線的帽子。
威廉繼承了大筆的財產,其中也包括皇家的欠債,那是海軍少將在幾次海軍遠征時支付的墊款。國王欠的錢,在當時是根本不能指望他會還的。為了討債,賓不得不去見查理二世及其大臣們,而且去了不止一次。英國政府沒有錢給他,卻于1680年把美洲麥爾郎南邊一個行省的產權和主權給了他,貴格會的信徒便這樣成了君主。他出發到新國家去的時候,還帶了兩條船,船上坐滿了與他同行的貴格會的信徒。從那時起,人們便用賓的名字,把這個地方稱為“賓夕法尼亞”。他在那里創建的費城,如今已經是一個十分繁榮的城市。他開始先與鄰邦美國人結盟。這是這些人與基督徒之間簽訂的唯一一個沒有經過發誓,也沒有被打破的條約。新的君主也是賓夕法尼亞的立法者。他制定了開明的法律,這些法律后來從未有過變化。第一條法律就是不允許以宗教的名義虐待任何人,而且所有信奉神明的人都是兄弟。
他的政府剛剛建立起來,美洲的一些商人便移居到這里。本地的土著沒有逃到森林中去生活,而是無形中慢慢習慣了與平和的貴格會信徒們共處。當地的土著憎恨征服和破壞美洲的基督徒,也喜歡這些新來的人。沒有過多久,很多被別人視為野人的土著,為心性平和的鄰居所吸引,成群結隊地找來,要賓接受他們為臣子。人們可以平等地對這個君主以“你”相稱,見君主時不用脫帽;政府里沒有教士,老百姓手中沒有武器,除了法官之外,公民人人平等,鄰里互相不嫉妒,那情景真是史無前例。
威廉·賓可以夸口說,他為人世間帶來了黃金時代。人們談論了那么多年的黃金時代,也許只存在于賓夕法尼亞。查理二世死后,他又回到英國,為新的國家處理國事。英王詹姆士曾經很喜歡他父親,現在對兒子也情深意切,已經不把他當成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教派信徒,而是把他看成一個十分偉大的人物。在這一點上,國王的政策與興趣倒是一致的。他想討好貴格會,廢除迫害非國教的其他教派信徒的法律,以便借助這股自由的空氣,引入天主教。英國所有的教派都明白這是個陷阱,不愿意上當受騙。各個教派仍然團結一致,反對共同的對頭天主教。但是賓不會放棄自己的原則,不會為了擁護對他恨之入骨的天主教而反對喜歡他的國王。他在美洲已經建立了信仰自由,不想在歐洲讓人認為他是破壞這種自由的人。因此,他仍然忠實于詹姆士二世,使得一般人都認為他是耶穌會的人。這種誹謗讓他心中著實感到難過,不得不發表一些文章否認。但是倒霉的詹姆士二世和斯圖亞特家族的很多人一樣,既偉大又怯懦,事事插手卻又什么事也抓不住,結果糊里糊涂就把王國給葬送了。
英國各個教派不愿意接受詹姆士二世給予的自由,但是,當威廉三世及其議會提供相同的自由時,人們卻欣然接受了。于是,在法律的支持之下,貴格會的信徒開始享有他們在今天擁有的所有特權。賓看到自己的教派在家鄉順利地建立起來,便回到賓夕法尼亞。他的信徒和美洲人含著喜悅的淚水歡迎他,好像他是回家看望孩子的父親。他不在時,人們畢恭畢敬地遵守他制定的法律,這種情況還是史無前例的。他在費城待了幾年。但他終于不得不離開費城,到倫敦去,要求英國給予賓夕法尼亞人通商的優惠。從那以后,他便始終生活在倫敦,一直到耄耋之年,人們把他看成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宗教的領袖。到了1718年,他才棄世而去。
賓夕法尼亞的產權和管轄權留給了他的后代。后代人以一萬兩千英鎊的代價,將賓夕法尼亞的管轄權賣給了英國國王。在這筆生意的交易當中,英國國王只給了一千英鎊。法國的讀者可能會認為,英王的內閣會支付其他款項,并控制賓夕法尼亞的管轄權;其實不然。因為王室沒有在規定的時間支付全款,契約被宣布無效,賓的家族仍然擁有對賓夕法尼亞的權利。
我不知道貴格會的宗教在美國將來命運如何。但是我可以看到,它在倫敦日益沒落。不管在哪個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即使不迫害異教,也遲早會吞并其他的宗教。貴格會的信徒不能出任議會的議員,也不能擔任任何公職,因為那是要宣誓的,而他們不愿意發誓。他們不得不通過做生意掙錢。他們的后代通過父輩的事業發了財,只愿意享受,貪圖榮華,追求名譽和地位,為了趕時髦,也就加入了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