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管理:管理情緒,而不是被情緒管理
- (美)朱莉·卡塔拉諾 亞倫·卡明
- 1392字
- 2020-10-29 14:55:34
前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是什么流行病給美國人造成了極其恐怖的影響?是癌癥,艾滋病,吸毒,還是心臟病?
這些都不是——是暴力。
我們都很熟悉對婦女兒童施暴的現象及對其生活的影響,然而,我們可能都沒有想過,暴力也可以直接威脅到人們的健康與幸福。
每一年都有數百萬起暴力事件,有些事件會讓人喪命,留下孤兒寡母自力更生。即使暴力沖突沒有造成人員死亡,暴力事件留下的慢性身體傷害或者精神創傷,可能讓一個人的余生都深受其苦。
官方和私人機構都在嘗試治療這種暴力流行病,但他們的關注點都只集中在如何阻止外在的暴力行為——發作的時候服用藥物,或者實施關押禁閉——好像暴力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自然力量,好像不管通過什么方式把這種力量控制住就足夠了。可是,這些方法沒有識別或者處理導致人們尋求暴力措施解決問題的潛在的根本原因。
這里有三個簡單的事實:
1. 暴力幾乎總是與壞情緒相伴。
2. 這種暴力流行病不是無意識的犯罪,而是情緒導致的后果。
3. 人們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認為人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就是把暴力當作一種不可控的動物本能。自遠古時代起,犯罪分子就一直聲稱自己可以免受自私行為的后果,如果我們希望打破暴力的循環,就需要揭穿這個借口的假面具。
然而,作為社會整體,我們不承認我們的情緒有問題。臨床醫生們和官員們都曾給極端的情緒起過一個復雜且高大上的名字——間歇性爆發性障礙(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 IED)。
2006年發表在《普通精神病學文獻》(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有超過7%的人在一生的某個時刻體驗過間歇性爆發性障礙,而且男性比女性比例更高。這意味著男性面對一定的場景時,更容易產生過激的情緒,比如路怒癥,或者暴力行為。
盡管如此,被診斷為患有間歇性爆發性障礙的人相對來說還是不太常見,而且確診此障礙的標準也比較模糊。不僅如此,一旦確診患有此障礙,一般對于其內在感覺也會進行醫療處理。
臨床醫生更多的判定是這個人表現得很糟糕,需要做出更好的選擇,需要為他的決定負責任,而不會輕易把這個人診斷為患有間歇性爆發性障礙。這就意味著把這個人最主要的問題確定為情緒的問題,而不是暴力問題。好像我們更愿意否認我們具有情緒問題,盡管這種否認的后果之一就是整個國家的高暴力率。
發脾氣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人類正常的一部分。事實上,大多數導致暴力的情緒其實并沒有病態的根源,只不過是正常的憤怒走向了極端。
每個人都會生氣,但是我們生氣的時候選擇實施暴力行為卻是不應該的。既然你選擇讀這本書,很可能你已經意識到壞情緒曾給你的生活帶來過麻煩。或許你曾經因為發脾氣丟失過工作、婚姻,或者一段友誼,或許你甚至因為這樣的后果想過自殺,或許選擇酒精或者毒品來應對,但你很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在你對人或者事感到憤怒的表象之下,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在你表現出來的情緒之下,隱藏著的是你對自己有惡意的情緒,正是這種情緒,才讓你無法如愿成為一個幸福和成功的人。
這本書會教給你一些技巧,讓你能夠正確面對情緒的問題,以非攻擊性的方式管理你的情緒。讀這本書,你會得到很多專業知識,可以幫助你將在書中學到的新的技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一旦學會了以非攻擊性的方式管理情緒,你就會獲得一種很大的成就感。隨著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你會越來越獨立自主、能力倍增,換一種方式來說,情緒的管理能力可以塑造一個人的自尊心,可以強化你人生中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種關系——你與自己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