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寸感就藏在日常生活之間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需要分寸感。如果我們做事時反應緩慢,就容易錯失良機;但如果急于求成,就會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說話也是這樣,說多了,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說少了,別人聽不懂,還得重說。
關于日常生活與分寸感,《中庸》第十一章中說:
君子之道費而隱。
費是廣大無邊之義,隱是精微幽深之義。這句話意思就是,君子的中庸之道,它的功能廣大無邊、無處不在,但又精微幽深、細致具體。
可以說,大到天地,小到雞毛蒜皮,都有分寸感在發揮作用。由此可見,分寸感就藏在萬事萬物和日常生活之間,大到無邊,又小到細微,猶如佛法所說:“須彌納于芥子。”須彌為印度神話中的神山,芥為蔬菜,其子小如粟粒。須彌山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而須彌山可以納入到這一粒小小的蔬菜種子里面,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其實,這只是一個比喻,說明兩者之間可互相包容存在。這正是道法的奇妙,可以打通大小之間的界限。無論是佛法,還是中庸之道,根本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東西,不在虛無縹緲的仙境,就藏在煙火紅塵中。我們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鹽,每時每刻都需要分寸感。
穿衣需要分寸感。見領導、客戶、老師時,自然要穿戴莊正;會見親朋好友,也要根據關系的遠近,選擇合適的著裝。不同的場合下,著裝也有不同。參加葬禮,最好是一身黑或一身素裝(根據不同地方習俗而定),總不能花里胡哨。朋友之間的簡單小聚,也不能一身西裝革履,過于嚴肅、拘謹和見外。這里體現出的就是分寸感,一個穿衣處處有分寸感的人,我們稱之為穿衣“得體”。
吃飯需要分寸感。吃得少了,不僅餓肚子,而且對不起美食,辜負了好時代;吃得撐了,營養過剩,增加腸胃負擔,變成大胖子。所以,吃飯的分寸感就是:只吃八分飽,飽中帶點餓,餓中有點飽。吃的東西也得講究分寸,要做到不挑食,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如此有分寸地吃飯才是養生之道、健康之本。喝酒也要有分寸感。喝得過多,爛醉如泥,洋相百出,胡話連篇,有傷大雅。喝得少了,沒喝到位,意猶未盡,達不到人酒合一的美妙境界。
賺錢需要分寸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什么錢都賺。跟客戶合作,賺多少也需要分寸感,賺少了不夠花,甚至不夠成本,賺多了客戶感覺你太狠,下次不跟你合作。花錢也要有分寸感,花得少,那是吝嗇摳門,就是守財奴;花得多了,大手大腳,賺一分花兩分,結果入不敷出,導致債臺高筑。
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說話辦事,最考驗分寸感。在這方面喪失分寸感的人,一定是個神鬼都討厭的人。然而,我們總是不知不覺成為這樣的人——
炎櫻是張愛玲的好朋友,兩人在香港同時求學時,共處一室,親如姐妹。
然而,她們后來還是掰了。導火索就是炎櫻寫給張愛玲的一封信,在信中,她并沒有掌握好朋友之間分寸感。
當時,張愛玲在美國寡居多年,境遇很差,身心俱累。此時收到炎櫻從日本寄過來的信,炎櫻在信中說:“我的日語那么差,卻做成了幾十億的大生意,這運氣,簡直好的不要不要的。”不僅如此,炎櫻在信中還極度炫耀自己的婚姻生活多么幸福,老公多么愛她疼她。這無疑刺激了生活不幸、婚姻不幸、飽受風霜的張愛玲,張愛玲雖然表面假裝無事,但內心已經對炎櫻心懷芥蒂。
臺灣作家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生活中,朋友之間聊天寫信,通個電話溝通感情,再正常不過了,然而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感的話,可能就埋下了友誼破裂的炸彈。以張愛玲和炎櫻之間的故事來看,哪怕是生活細微之處,都有分寸感在不動聲色地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越是平常之事、熟人之間,分寸感就越難掌握。曾經有這樣一對情侶,男方出生在城市,女方出生在農村。他們互相傾慕,異地相戀多年,后來女方下定決心來城市投奔丈夫。誰料女方剛剛到達,男方不但沒有噓寒問暖,說一些是否旅途勞累的客氣話,而是開玩笑地說:“城市比農村強好多吧?”誰料,就這樣一句無心之言,卻極度傷害了女方的自尊心,結果女方當場暴怒,二人大吵了一架,最后不歡而散。
事實上,真正的分寸感,需要彼此去體驗。不論雙方找到了何種途徑,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彼此都舒服。余生很短,要找一個舒服的人在一起。所謂舒服,就是雙方都能自如地做到分寸感,抵達一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靈魂默契境界。如果你能深諳此道,自然招人喜歡,就會比別人更受歡迎。
分寸感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不僅體現于衣食住行和為人處世方面,更存在于生活中的任何角落。可以說,無論天地之大,還是秋毫之微,都需要分寸感。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你足夠用心留意,就能凡事得心應手、恰到好處,正如烹飪,掌握恰當的火候,為自己的人生做一道美味的佳肴。
2.分寸感的奧妙——淺近處匹夫能行,高深處圣賢難懂
一個人可以不會作詩寫詞,可以中不了舉,可以不會行軍打仗,但一定要懂得人情世故,懂得掌握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分寸感。
關于分寸感的高深和淺顯問題,《中庸》第十一章中說: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意思就是,無論多么愚笨的男女,都可以理解中庸之道淺近的地方;但如果到了它廣博高深的地方,就算是圣人也有搞不明白、不理解的;普通男女雖然不夠賢明,都仍然可以實行中庸之道,但如果到了它廣博高深的地方,就算是圣人也有根本做不到的。
分寸感看似簡單,其實十分玄奧,可以說淺近處凡夫俗子都能實行,而高深處就連圣賢都很難弄懂和能夠實行做到。
就拿最基本的來說,我們小時候,父母教我們懂規矩、有禮貌,其中的要點就是掌握分寸感。比如見到長輩要問好;家有客人時,小孩子不要上桌吃飯;去別人家做客時,要提前通知,約好時間;未經允許不要隨意翻別人的東西;上學時,老師教育我們要尊師重道;同學之間要和氣;上下課給老師起立,進老師辦公室要喊“報告”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隨時拿捏的分寸感,難道我們長大了之后,就可以置這些于不顧嗎?到了職場,有職場的規則和分寸感;到了社會,有社會的規則和分寸感。簡單之處,小孩子都能學會,玄奧的地方即使是大學教授都研究不明白,甚至是朝中要員都可能會栽倒在上面,看看全世界每年有多少政界要人因不懂實行分寸感而犯錯誤的就知道了。
有時候,分寸感與智商無關,而與情商有關。有些人雖然地位高、權勢大,但并不意味著情商就高,而那些匹夫匹婦由于閱盡世情,情商未必低。作為草莽之人,《紅樓夢》中的劉姥姥可謂把握分寸感的情商高手——
劉姥姥可謂公關大師,剛進賈府大觀園時,她的說話分寸拿捏得就十分到位,簡直就是教科書式的表演。
劉姥姥深知自己地位卑下,因此說話極為小心,隨時調整自己的話題。比如,她原本要講一個小偷在冬天偷木柴的故事。不湊巧的是,賈府剛剛失火,于是她馬上就閉口不言了。免得撞到槍口,給人留下一個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印象。
后來,她觀察到賈母對孫子寶玉十分溺愛,于是投其所好,講了一個觀音送孫子的故事,結果“連王夫人也都聽住了”。
從劉姥姥的行為中,可以看出一個掌握了分寸感的人,哪怕是大字不識的農村老婦,同樣能夠處處受歡迎。那么,何為分寸感?分寸感就是“尺度”,就像做菜一樣,鹽多則咸,鹽少則淡,換個文詞叫:過猶不及,多了少了都不行,一定要剛好在那個位置,一切都要恰到好處,方為完美。為人處世,如果能夠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實在是“修煉”的最高境界。道理誰都懂,但要做起來,不經過千百次的練習和失敗,還真不容易掌握,哪怕是圣賢智慧之人。
根據傳說,三國牛人諸葛亮的求親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也是多有波折。諸葛亮第一次相親時,登門求娶的并不是黃月英,而是另有其人。
一天,諸葛亮登門拜訪未來岳父,未來岳父就想試一試諸葛亮,就和他談論政治、軍事、理想、人生等等。當未來岳父問到孫權時,諸葛亮眉開眼笑地回答;當未來岳父問到曹操時,諸葛亮就面色沉重。
這時,未來岳父就不高興了,心想這是一個連自己情緒都掌控不了的人,喜怒哀樂全寫在臉上,一點分寸感都沒有!就不太想將女兒嫁給他,隨意寒暄幾句,送諸葛亮出門了。諸葛亮出門后,馬上明白了問題所在。于是,他買了一把羽毛扇,以后再和別人聊天,就用扇子遮住面部表情。
你看,睿智如諸葛亮也有把握不住分寸感的時候,可見分寸感之玄奧無窮。看到這里,有人或許會說:“即使分寸感這么難以把握,那么我肯定學不會了。”這就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了。看待一個問題,要么看得很簡單,要么看得很難,這都是沒有分寸感的表現,需要我們端正自己的認知態度。
其實,分寸感是一個彈性十足的概念,能大能小,就像魔術一樣,魔術師表現得神神秘秘、故弄玄虛,在外人看來很玄奧。但如果你能參悟其中真諦,以一個內行人的眼光去看,就會發現背后也沒什么,不過是那么幾個方法和技巧。
分寸感大的時候可以很大,小的時候可以極小。《中庸》第十一章說: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意思就是,君子修行的中庸之道,說它大,則天下沒有什么東西能把它承載的;說它小,則天下沒有什么東西能把它破開的。《詩經·大雅·旱麓》篇說:“鷂鷹展翅飛上高天,魚兒搖尾躍在深淵。”喻示遵循中庸之道的人能夠上下明察。君子的中庸之道,開始于匹夫匹婦,淺顯易懂,一旦抵達最高深境界,則能明察天地。
往大里說,宇宙天地需要分寸感,而宇宙無邊無際,又豈是如今的地球所能囊括和容納的?的確是“語大,天下莫能載”。就是銀河系,用宇宙視角來看也只是一勺湯水而已。像這么龐大的宇宙,如果沒有神秘的分寸感在維持平衡,恐怕早就亂套了,我們的地球就會爆炸崩潰,人類走向末日。正是分寸感,讓宇宙萬物各行其是,循著自己的軌道運行。關于宇宙萬物的奧秘,可稱得上是最高處的分寸感,即使是當今最權威的科學家尚不能破解萬分之一,這真是“圣賢難懂”了。往小里說,分子原子量子,一層又一層,猶如剝玉米一樣,無法窮盡內在的終極。這正是“語小,天下莫能破”。
分寸感就是如此奇妙的法則,高深的地方極其高深,但淺顯的地方也非常淺顯,比如吃飯要吃八成飽,這是平常的老頭、老太太都知道的道理。很多人按照這簡單的分寸感去踐行,身體健康、活到天年,不也是十分可喜可賀的嗎?
由此可見,分寸感無處不在、彈性十足。所以,掌握分寸感,雖不是什么登天的難事,但也絕非唾手可得。它猶如一條洶涌的大河,淺處小孩子能戲耍,深處即使游泳高手也會溺水身亡。正如岳飛所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有一天你徹悟了分寸感的秘密,也就是徹悟了人世的真諦和萬物的真理,正所謂“及其至也,察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