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養生的道與術:胡安源解密太極養生的奧秘
- 胡安源編著
- 12614字
- 2019-06-14 18:11:06
第一節 通則不痛 痛則不通——明經識穴,打通健康主航道
中醫學認為,經絡是運行氣血的路線,它分布于身體各處,內到臟腑器官,外達皮膚表面而營養全身。如果說我們的身體是座摩天大樓,那么經絡就是隱藏在大廈墻中的電線網絡。一旦電路出現故障,大廈就會陷入黑暗之中。《黃帝內經》認為:經絡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發揮著“決生死,處百病”的作用。
人體有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后的督脈,共14條經脈,來引導氣血流通,而穴位就是經脈上生命能量的出入口。十二經脈左右相對環繞全身,在這些經絡上面有361個經穴,起著樞紐的作用。同時,經絡和五臟六腑、五官相對應、相聯系,人的臟腑器官和五官有病,整條經絡就會出現異常。
經絡不僅是為人體正常運轉輸送能量的通道,同時也是幫助人體抗御病邪、保護健康的防火墻。所以,我國古人發明了經絡養生法,即運用針刺、艾灸、按摩等方式,刺激經絡、穴位,以激發精氣,達到調和氣血、旺盛代謝、通利經絡、增進人體健康的目的。
延伸閱讀
被現代科學驗證的經絡

長期以來,有人以“看不見,摸不著”的理由否定經絡的存在。因為對人體解剖后,即使用高倍率的顯微鏡從表皮到深部組織進行廣泛搜索,都沒有見到有異于周圍組織的“經絡管狀結構”。
然而,我國著名的經絡學家祝總驤教授和他的團隊,利用3種科學方法,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引起世界轟動。
首先,他們利用電激發下的機械探測法發現,人體有一些高度敏感點,刺激它們的時候,人體會有酸麻脹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有時候還會上下竄動。在將這些敏感點連接后,會得到一條敏感線。這條線和古代經絡圖上經絡的分布驚人的相似。
其次,他們又利用皮膚電阻抗測試法發現,當探測電極觸及人體經脈時,電阻會突然下降,出現一個低電阻點。將這些點連成線,這條線也正好和古代經絡線一致,并且和電激發下的機械探測方法測出的敏感線重合。
最后,他們用橡皮錘和醫用聽診器作為測試工具,用橡皮錘在人體上沿古代經脈線進行力量均勻的垂直叩擊。每當小錘叩擊到經脈線上時,就會聽到一個音量加大、聲調高亢洪亮,如叩在空洞地方的那種“空空”的聲音。他們把它叫做高振動點,將這些點連成一條線,這條線又恰好和前面測出的兩條線相重合。
祝總驤教授和他的團隊用這3種方法證實了《黃帝內經》中論述的14條經脈的存在。英國劍橋大學前名譽校長李約瑟博士見到祝總驤教授時興奮地說:“我曾預言,經絡之謎終將由中國人自己解開,有幸言中,實為我余生之幸。”
一、手太陰肺經:管理人體的宰相
手太陰肺經(簡稱肺經),起始于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于肺臟。從肺系——氣管、咽喉部橫出腋下(中府、云門),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下向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它的支脈:從腕后(列缺)走向示指內(橈)側,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手太陰肺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肺經是體現和調節肺臟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云:“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傅就是宰相,可見肺臟地位的重要和尊貴。肺葉嬌嫩,容易受風邪侵襲,怕寒熱,故肺又有“嬌肺”之稱。
“肺為氣之主,主一身之氣”。肺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污濁之氣,使氣血散布全身,以營養機體。肺功能異常,會使人患一系列關于“氣”的疾病,如咳嗽、氣喘、胸悶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呼吸系統疾病。而刺激肺經來調節肺臟,是緩解這些病痛最快速的方法。“諸氣者,皆屬于肺。”所以,氣虛的培補、氣逆的順調、濁氣的排放、清氣的灌溉,都可以通過調節肺功能來實現。
一些皮膚問題也與肺經密切相關。“肺主皮毛”,肺經經氣過剩,會導致皮膚血液循環過強,皮膚就容易出現發紅、過敏等現象;肺經經氣虛衰,會導致皮膚血液循環不足,皮膚容易暗淡無光。美容當從調和肺經開始。肺氣足皮膚光滑,毛孔細;肺氣足精力旺盛人不虛胖,不易感冒,不憂愁。
中醫將臟腑和情志相聯系,五臟對應五志,肺對應的是悲,“悲則氣消”,即過度悲傷會使肺經異常,肺氣消散。由此可見,肺經雖然不決生死,但調理好了,人便可心情舒暢,容光煥發。
小貼士
調理肺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鎖骨上窩,以及上臂、前臂內側上緣,沿肺經的循環線出現的麻木、疼痛、發冷、酸脹等異常感覺。
器官病癥:咳嗽、感冒、鼻塞、流鼻涕、胸悶、氣喘、氣短、咯血、多痰。
情緒問題:自卑、憂傷、煩惱等負面情緒。
其他疾病:一些過敏性皮膚病、色斑、皮膚暗黃等。
二、手陽明大腸經:人體的“清道夫”
手陽明大腸經(簡稱大腸經),起于示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行于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后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肺,通過膈肌下行,入屬大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夾口兩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對側鼻翼旁,經氣于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大腸經是體現和調節大腸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中云:“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傳道”即傳導體內垃圾。大腸位于腹中,上接小腸,接收小腸傳來的食物殘渣,吸收多余水液后,將其化為糞便排出。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因此,大腸運轉失常所表現出的癥狀通常與排便有關,大腸虛寒,無力吸收水分,就會導致腸鳴、腹痛、腹瀉等癥狀;大腸火氣旺盛,體內水分干涸,就會導致便秘等病癥,而便秘會使人體內部垃圾堆積,喪失自我清潔功能。毒素無法從大腸順利排出,就會另尋通道,這時大腸經便是最好的選擇。比如說,面部是大腸經的循行處,當毒素停留此處時,人便會出現青春痘、雀斑,甚至牙痛和皮膚病。
大腸吸收水液,參與調解體內水液代謝和內分泌,故中醫又有“大腸主津”之說。此處的“津”是指汗、涎、淚、尿、體液等。因此,經常調理大腸經可緩解人體因缺水而出現皮膚干燥、易生皺紋、黯淡無光等癥狀。
調理好大腸經,不但可促進體內垃圾及時排出,還可以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保證皮膚的光澤潤滑。
小貼士
調理大腸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示指、手背、上肢、肩背等經絡循環處疼痛、酸脹或麻木,脖子粗,眼睛發黃,眼睛發澀,口發干,鼻流涕,鼻出血,牙齦腫痛,牙痛,咽喉腫痛,發熱。
器官病癥:腹痛,腹瀉,腹脹,腸鳴,便秘,便血,脫肛,痢疾,嘔吐。
其他疾病:支氣管炎,感冒,咳嗽,三叉神經痛,閉經,痤瘡。
三、足陽明胃經:人的水谷之海
足陽明胃經(簡稱胃經),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側交會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后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沿發際,到額前。

胃經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咽喉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直行向下一支是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2寸),下行至腹股溝外的氣街穴。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后下行大腿前側,至膝臏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2趾外側端(厲兌穴)。本經脈另一分支從膝下3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又一分支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于足太陰脾經。
足陽明胃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胃經是體現和調節胃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云:“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所謂“倉廩之官”,就是糧倉的管理者,說明胃是負責消化吸收食物的重要臟器。人進食的水谷先到達胃,胃將它們分解成精微之物,吸收精微中的營養,將其轉化成氣血、津液,再分配給各個組織器官和臟腑,即“五味出焉”。
胃是人體能量的總調配師,五臟六腑的營養都來源于胃。胃臟正常運轉,人正常的生命活動才得以維持,因此人們稱其為“后天之本”。
調理胃經不但能直接切斷各種胃病的發展通道,還能使人的氣血充盈,精力無窮。如果胃經出現淤堵,則會直接影響胃功能。如果胃失和降,導致飲食滯留于胃,人就會出現胃脘脹痛、無食欲等癥狀;如果胃氣上逆,還可出現惡心、嘔吐、呃逆等癥狀;而胃功能受損,還會使其他臟器因失營養而出現功能障礙,進而導致人體很容易引發相關疾病。
此外,胃經是胃臟氣血傳達的主要通道,通達顏面,面部的供血主要由胃經控制。因此,面部皮膚的干枯、松弛等與胃經氣血虧虛、供血不足密切相關。
小貼士
調理胃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面神經炎,鼻出血,口眼斜,口舌生瘡,咽喉腫痛,頸部腫痛,牙痛,發熱,乳腺炎,胸、腹、股、膝、脛至中趾等胃經循環線腫痛、麻木、發冷等。
器官病癥:胃脹痛,多食易饑,消化不良,泛酸,腸鳴。
情緒問題:狂躁,易受驚,強迫癥,憂郁癥。
四、足太陰脾經:全身運化之樞機
足太陰脾經(簡稱脾經),屬于脾,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管兩旁,連舌本,散舌下。其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

脾經是體現和調節脾臟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云:“脾與胃以膜相連”,兩者關系密切,均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又堪稱胃的輔助者,脾主轉輸運化,主升舉清陽,胃腐熟后的飲食只有經過脾的去粗取精,上輸于肺才能輸遍全身,營養機體。脾功能正常,人的倉廩才能充盛,人體后天水谷精微才能化源不絕。
足太陰脾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黃帝內經》還強調脾的作用,因為它還“主一身肌肉”。倘若脾出現病變,人體就可能發生一系列與肌肉相關的病癥,如懈怠、疲憊、乏力,甚至重癥肌無力、肌肉萎縮等。
此外,“脾主統血”,脾臟除了運化氣血外,還控制血不外溢出脈管,與主血運行的心臟一起負責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在心脾兩臟的作用下,血液才能在脈道里正常運行,一旦脾臟功能失常,人體就容易發生血性病變。
可見脾臟功能不能小覷,人體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運動系統的眾多病癥與其密切相關。脾胃二經相表里,后天體質不足者,經常調理脾經,增強脾胃功能,可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小貼士
調理脾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大腳趾內側、腳外側、小腿、膝蓋、大腿內側、腹股溝等脾經的循環線上出現的冷、麻、痛、脹等不適癥狀。
器官病癥:渾身乏力,胃痛,腹脹,嘔吐,打嗝,便溏,小便量少,黃疸,結石,免疫力低下,肥胖癥。
五、手少陰心經:決生死的君王
手少陰心經(簡稱心經)。該經起自心中,出來后歸屬于心系(心臟周圍的組織),向下通過膈肌,聯絡小腸。其分支從心系向上夾著食管連于目;其直行主干又從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內側后邊,至肘中,沿前臂內側后邊,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處進入掌內后邊,沿小指橈側到達其末端。脈氣由此與手太陽小腸經相連。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咽干、心痛、口渴、目黃、胸脅痛和上肢前邊內側本脈過處發冷,疼痛,手掌熱痛等。

手少陰心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心經是體現和調節心臟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申明出焉。”一語點明了心在五臟六腑中的統攝地位。“心主血脈”,心不停地跳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周流,血液負責把運載的營養物質輸送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給身體各個組織器官補充營養,以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而心經就是通過調控心臟功能來管理肌肉和身體的。一旦心經動力不足,氣血不暢,心臟就會功能退化,人體血液循環就會受到影響,各組織器官也會因缺乏養分而功能減退,甚至衰竭。
心經除了可以控制心臟,還可以控制心態,即“神明”。中醫學認為,心主神明,即人的魂魄、意志、喜怒憂患、驚恐等都是由心來主宰,心臟自身的節奏韻律可以控制人的心理變化。《黃帝內經》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可見一個人心經異常,導致心臟失常,其精神也會處于不良狀態,如煩躁、抑郁、健忘、癡呆,甚至癲癇。
心經多血少氣,十二經之氣皆感而應心,十二經之血皆貢而養心,故心經實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而對于人體而言,它不僅可決身體之生死,還能決精神之生死,不愧為經絡中的“君王”。
小貼士
調理心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心胸煩悶,心口疼痛,咽干,口渴,眼睛發黃,肋骨疼痛,手臂內側小指的延長線疼痛或麻木,手心發熱等。
器官病癥:冠心病,高血壓,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一系列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以及糖尿病。
情緒問題:過喜,過悲,驚恐,易怒,心神不寧,抑郁等。
其他疾病:失眠等神經系統疾病。
六、手太陽小腸經:心臟功能的傳達者
手太陽小腸經(簡稱小腸經),起于小指尺側端(少澤穴),沿手背尺側至腕部外側(陽谷穴),沿前臂外側尺骨后緣上行,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小海穴),沿上臂外側后緣,出于肩關節后面(肩貞穴),繞行于肩胛部上窩(肩中俞),交會于督脈之大椎穴,從大椎向前經足陽明經的缺盆,進入胸部深層,下行至任脈的膻中穴處,絡于心,沿食管過橫膈,到達胃部屬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小腸經是體現和調節小腸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是指初步加工過的東西,而小腸接受的正是經過胃初步消化過的水谷。小腸將這些水谷腐熟,轉化成人體能夠吸收的精微,再利用脾將其上輸心肺,輸布全身,為全身各組織器官提供營養。這就是所謂的“化物出焉”。同時,小腸還可以“泌別清濁”,即不僅將食物精微吸收到體內,還能將剩余的水分送入膀胱,形成尿液,并將谷物殘渣輸送到大腸,進而排出體外。
小腸功能正常,則機體營養充足,大小便正常;小腸功能失常,則人失調養,大便稀薄,小便短小。
小腸經可調節小腸功能,“主液所生病者”。“液”包括月經、乳汁、白帶、精液、胃液、胰液、前列腺液等,因此,所有與“液”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從小腸經上尋求解決之道。小腸經循于面部,面部的各種問題,如黃褐斑、青春痘、面腫等,也可以通過調節小腸經來解決。
心經與小腸經相表里,調理小腸經還可以有效調節心經,改善心臟供血不足,調理眾多心腦血管疾病。而心臟病早期,小腸經的循行處常出現征兆,如患者通常“面如桃花”。可見,倘若能夠了解小腸經,便能及時發現心臟異常,及早防治,保護自己的健康。
小貼士
調理小腸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面腫,色斑,痤瘡,目黃,口腔炎,咽喉腫痛,耳鳴,耳聾,肩臂外側后緣小腸循行線處出現酸脹痛麻等癥狀及頸項僵直。
器官病癥:腹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大便不利,心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睪丸炎癥及小腸疝氣,痛經,小便赤澀。
其他疾病:疲勞,倦乏,記憶力衰退。
七、足太陽膀胱經:重要的排毒工具
足太陽膀胱經(簡稱膀胱經),其循行線起于內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交于督脈直至巔頂(百會穴)。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交于督脈直至巔頂(百會穴)。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巔頂部的分支:從頭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巔頂向后直行分支:從頭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內絡腦,復返出來下行項后(天柱穴)。又下分為兩支:其一,沿肩胛內側(大杼穴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1.5寸,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于臀部,經大腿后面,進入胭窩中。
其二,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3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髖關節部(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會合于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后面(昆侖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膀胱經是體現和調節膀胱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州都”即水聚之處,可見膀胱的作用是儲存水液。從生理功能而言,膀胱是人體儲藏和排泄尿液的器官,如果膀胱的儲尿功能出現障礙,人就會出現尿頻、尿急、遺尿、小便不利、尿失禁等癥狀,甚至出現小便癃閉不通等。敲打膀胱經,可有效地調節膀胱功能,改善遺尿和小便不暢等。
小便是承載人體垃圾的液體,膀胱的責任就是為人體排出毒素。相對于大腸排便、毛孔發汗等其他排毒途徑,膀胱排尿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人體3天不排便、數天不發汗都不會有大問題,但是如果3天不排尿,那么一定是出了大問題。
膀胱經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行使著膀胱的排毒功用,還在于它是人體最長的一條經脈,貫穿頭、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膀胱經一旦瘀阻,使酸毒、脂肪等毒素滯留在體內,會影響全身,導致身體各部位出現病變,如肥胖、脫發、失眠、頭痛、流鼻血、耳鳴、肩背疼痛、關節痛、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易疲勞等。此外,由于其他具有排毒功能的經脈最終將并歸入膀胱經,因此膀胱經異常還可導致各內臟器官的病癥。
膀胱經就像是家庭中的下水管道,一旦不暢,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平時我們要注意調理膀胱經,及時清除體內垃圾。
小貼士
調理膀胱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發熱怕寒,頭痛,鼻出血,鼻塞,流涕,眼睛發痛,迎風流淚,頸部、腰背和膝后至足等膀胱經的循行部位腫痛、麻木。
器官病癥:尿頻,尿急,尿痛,遺尿,血尿,小便不利,痔瘡,癲癇。
八、足少陰腎經:人的先天之本
足少陰腎經(簡稱腎經),其經脈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后,進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內側,出于腘窩內側半腱肌腱與半膜肌之間,上經大腿內側后緣,通向脊柱,屬于腎臟,聯絡膀胱,還出于前(中極,屬任脈),沿腹中線旁開0.5寸、胸中線旁開2寸,到達鎖骨下緣(俞府)。

足少陰腎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腎臟直行之脈,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喉嚨,挾于舌根兩側。肺部支脈,從肺出來,聯絡心臟,流注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腎經是體現和調節腎臟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中醫學認為,腎藏精,“主骨主髓”,此處的髓包括骨髓、脊髓和腦髓。腎精能主骨髓而滋養骨骼,是人的力量之源,決定人的生長和發育,故身材矮小、力量不足、發育遲緩等都是由腎精不足引起的。大腦決定著人的行動、感覺和思維,因此,腎精不足,使大腦缺失營養,還會導致智力低下、記憶力減退、思維緩慢、動作遲緩等一系列病癥。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綜合征(老年癡呆癥)與腎臟的衰老密切相關。
腎精除了能生髓外,還控制著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細胞,因此腎臟與生殖密切相關,這就是所謂的“伎巧出焉”。大多數不孕不育患者,都表現為腎臟功能異常。
腎經主要調理“腎”方面的疾病,因此有關發育和生殖系統病癥都可以通過腎經來緩解或解決。由此可見,腎經“掌管”著人的生命活動,是名副其實的“先天之本”。
《黃帝內經》還認為,腎在志為驚恐。也就是說,保持腎功能穩定,人就不容易驚恐,意志力就會比較堅定,更容易做到臨危不亂、勇往直前。而腎經和膀胱經相表里,腎經正常,是膀胱排毒正常的保證之一。
小貼士
調理腎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咽喉腫痛,下肢內側后緣腎經循行線腫痛、麻痹,足心熱痛等。
器官病癥:咳痰帶血,口干舌燥,哮喘,水腫,便秘,腹瀉,陽痿,遺精,不孕不育,心悸,腿腳酸軟,容易疲勞,耳鳴耳聾,視物模糊,肌肉萎縮,牙齒松動,頭發干枯。
情緒問題:無食欲,恐懼,失眠,健忘,神經衰弱,抑郁。
九、手厥陰心包經:心臟的貼身護衛
手厥陰心包經(簡稱心包經),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脈從胸中分出,沿脅肋到達腋下3寸處(天池穴)向上至腋窩下,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橈側,出中端橈側端(中沖穴)。另一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其尺側端(關沖穴),交于手少陽三焦經。

心包經是體現和調節心包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這里的“膻中”就是指心包。心是君主之官,主宰人的生命,因此人體在心臟之外便生出了一層保護它的薄膜,這就是心包。心包的作用是代心受過、替心受邪,即外邪入侵人體時,它首當其沖保護心臟,為心臟“遮風避雨”,盡一切可能使心臟免受損傷。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心包經正是基于心包的一條經脈,負責保護心臟,阻止邪氣入侵。另外,調理心包經還可以有效地增強脾胃功能,提升人體免疫力。
除了代心受過外,心包這個“使臣”還需傳達“君主旨意”。因此,心臟疾病常常最先表現在心包經上。將天泉穴和曲澤穴之間的距離三等分,心包經的阻滯點便在靠近曲澤的1/3處。心肌梗死、心絞痛或冠心病早期患者點揉此處常常感覺疼痛難耐。可見,充分認識心包經可以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小貼士
調理心包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手心熱,上肘部攣痛,腋腫,胸肋滿悶等。
器官病癥:心悸、心痛、心肌梗死、心絞痛、冠心病等一系列與心臟有關的疾病,以及咳嗽、氣喘、乳癰等。
情緒問題:心神不寧,失眠,焦躁,抑郁等。
十、手少陽三焦經:人體健康總指揮
手少陽三焦經(簡稱三焦經),起始于第4指(無名指,小指次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4、第5掌骨之間,沿手背到達腕關節背部,再向上行于前臂外側尺橈骨(臂外兩骨)之間,穿過肘關節部,沿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關節部,與足少陽膽經交叉走其后面,進入鎖骨上窩(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散絡于心包,下行穿過膈肌,從胸至腹統屬于上、中、下三焦。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三焦經是體現和調節三焦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我國自古就重視水道的疏通,大禹因為治水被舉為圣王。可見三焦對于人體的重要性。三焦為六腑之一,是容納其他五臟六腑的場所,也是人體中最大的一個腑。古人將三焦分為3個部分:上焦存心肺,中焦存脾胃、肝膽,下焦存腎、膀胱、大小腸。《內經》認為,三焦是一個總管,負責調動運化人體元氣,分配全身的氣血和能量,使各個臟腑協調運轉,共同為人體服務。三焦一旦出現問題,人的五臟六腑系統也會跟著出問題。調理三焦經,可保持人體臟腑功能穩定,百病自然不生,而臟腑出現問題時,也可以通過調理三焦使其恢復正常運轉。
三焦為人體水液運行的通道,即所謂的“水道出焉”。現代有醫家將三焦等同于淋巴系統、內分泌系統或微循環,可見三焦與其功能確有類似之處。三焦不暢,人體水液代謝失常,便會發生咳痰、水腫等疾病。
三焦經負責輔助三焦,總司人體氣血和能量。三焦經少血多氣,故因生氣導致的疾病可調理三焦,如心肋不舒、心痛、耳鳴、精神失常等。調理三焦經還可以緩解心氣抑郁,紓解心情,使人的情緒長期保持良好的狀態。此外,因心包與三焦相表里,故三焦的問題也可以通過調節心包經來解決。
小貼士
調理三焦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耳聾,耳鳴,目外眥痛,口腔炎,耳后、肩臂、肘外側至無名指等本經循行線部位麻木和腫痛。
器官病癥:面部色斑,魚尾紋,胃脘痛,黃疸腹脹,心痛,水腫,遺尿,尿頻,尿急,尿痛,頑固性打嗝,消化不良,大小便失禁。
情緒問題:心煩,失眠。
十一、足少陽膽經:人體促消化的總管
足少陽膽經(簡稱膽經),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復返向耳后(風池穴),再沿頸部側面行于手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手少陽三焦經之后,向下進入缺盆部。

足少陽膽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耳部分支:從耳后(完骨穴)分出,經手少陽的翳風穴進入耳中,過手太陽經的聽宮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
眼外角分支:從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領部足陽明經的大迎穴附近,會合于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前脈會合于缺盆后,然后向下入胸中,穿過橫膈,聯絡肝臟,屬于膽,沿著脅肋內,出于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分支:從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窩,沿胸側部,經過季脅,下行至髖關節部(環跳穴)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關節外側,行于腓骨前方,直下至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4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足背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1、第2趾骨間,出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膽經,是體現和調節膽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曰:“膽者,中正之官,決策出焉。”在古代,中正之官是決策者,擔任此官的人一般是名門貴族,可見膽經的重要性。對于人體來說,膽輔助肝臟消化食物,儲存由肝生成的膽汁。進食后,膽汁從肝臟和膽囊內大量排至十二指腸,以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因此,調理膽經,增強膽經的氣血流量,保障膽囊功能的正常,是保證人體消化、吸收功能正常的基礎。否則人體可能出現膽囊發炎、消化不良、腹脹、便溏等病癥,甚至可能患上各種胃病。
《黃帝內經》曰:“凡十二臟皆取于膽。”也就是說,只要適當地刺激膽經,強迫膽汁分泌,提升人體吸收能力,提供人體造血系統所需要的充足材料,其他臟腑的營養就好,人體即會非常健康。而對于患脂肪肝和膽結石的人來說,調理膽經最簡單和有效。
“膽主決斷”,中醫學認為膽在精神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理、做出決斷的作用。膽氣充實則會使人行事果斷,毫不畏懼,即是我們常說的“有膽量”。
小貼士
調理膽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皮膚無光澤,頭痛,目眩,目外眥痛,腮痛,腋下腫痛,股膝外側至足趾等膽經循行部位腫痛。
器官病癥:膽囊炎,膽結石,多汗,口苦,嘔吐,厭食,腹脹,便溏,心臟不適。
情緒問題:膽怯,易嘆氣,失眠,多夢。
十二、足厥陰肝經:化毒制怒的將軍
足厥陰肝經(簡稱肝經),起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大敦穴),沿足背內側向上,經過內踝前1寸處(中封穴),上行小腿內側(經過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至內踝上8寸處交出于足太陰脾經的后面,至膝內側(曲泉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環繞過生殖器,至小腹,夾胃兩旁,屬于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布于脅肋部,沿咽喉之后,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目系(眼球連系于大腦部位),向上經前額到達巔頂與督脈交會。

足厥陰肝經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目系分支:從目系走向面頰的深層,下行環繞口唇之內。
肝部分支:從肝分出,穿過橫膈,向上流注于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聯系臟腑:屬肝,絡膽,與肺、胃、腎、腦有聯系。
肝經是體現和調節肝臟功能的經脈,《黃帝內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從古至今,將軍的作用就是率領軍隊,抵御外敵,保家衛國。對于人體而言,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有害物質,以及外來的毒素、藥物的分解產物,都在肝臟排毒。此外,肝臟還能吞噬、隔離或消除入侵或內生的各種有害抗原。因此,一旦肝臟功能異常,致病因素便可長驅直入,侵犯臟腑。此時,調理肝經是恢復肝臟化毒功能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肝臟除了“制敵”外,還為身體儲藏養分。所謂“肝主藏血”,是指肝臟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因此,與女性的經、帶、胎、產等生理活動密切相關。肝血不足,可使女性月經量變少,甚至還會導致不育癥。因此,調控肝臟氣血的肝經實為女子的“先天之本”。
此外,中醫學認為“肝主疏泄”,負責維持全身肌體的疏通和暢達。肝氣失常,會使人的精神、情志也隨之異常。而“肝在志為怒”,肝氣失常后,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易躁、易怒。
由于肝臟負責了眾多的功能,因此格外容易受傷。時常調理肝經,是我們養護肝臟的最好方法。只有保持肝經通暢、肝臟正常運行,人體才能對抗病邪、蓄藏養分、心平氣和。由于“肝主謀慮”,經常調理肝經還能促使人深謀遠慮,有運籌帷幄的能力。
小貼士
調理肝經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視物模糊,面色晦暗,咽干,腰痛,小腸疝氣,小腿腫痛,遺尿,下肢內側肝經循行線上出現的麻木、腫痛、發寒等病癥。
器官病癥:胸悶,胸肋疼痛,乳腺增生,嘔吐,打嗝,遺尿,小便不利,腹瀉,陽痿,遺精,疝氣,口苦,抽搐,小腹腫痛,月經不調。
情緒問題:易怒。
十三、任脈:全身陰經的總領
任脈是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它起于胞宮即子宮,與手三陰經交匯,而足三陰經又上交于手三陰經,因此任脈聯系了所有的陰經,對全身陰經的脈氣有統領的作用,故被稱為“陰脈之海”。凡經血、津液均為任脈所司,由經脈不暢導致的各種病癥可通過任脈來調節。

腎經、脾經、肝經等主導生化或調節氣血的經脈交于任脈,故腎脾肝出現的病變,都可以通過任脈反映于胞宮,從而導致女性患月經病或其他婦科疾病。只有任脈通暢,女性才會“月事以時下”,否則可能出現月經提前、月經不調或閉經癥狀。
任脈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任”有擔任、妊養之意,可見任脈與女子的生育系統密切相關,主管人體生殖生理活動的是腎臟,起輔助作用的是脾胃,而生殖的具體過程必須在胞宮里完成。聯系和調節臟腑與胞宮功能的便是任脈。因此,對生殖系統病癥來說,任脈便是最好的“大藥”。
此外,任脈的通、盛、衰、竭,與女性不同年齡的生理變化密切相關,這與現代醫學中的雌性激素所起的作用類似。而任脈環行于腹部正中,和人體的生殖系統相對應,故本經脈上有很多穴位歷來就是補腎益氣、提高性功能的重要穴位。
小貼士
調理任脈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疝氣,睪丸腫痛,白帶異常,月經不調,閉經,不孕不育,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陰中痛,產后受風,腰膝酸軟,小腹積塊,隔中寒,乳癰,頭暈眼花等。
面部問題:面癱,色斑,皺紋,眼袋等。
十四、督脈:全身陽經的總領
督脈起于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后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督脈循行和腧穴示意圖
第一分支:與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出于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
第二分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至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
第三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于巔頂交會,人絡于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督脈為奇經八脈之一。“督”有總管、督率之意。督脈與手足六陽經相交會,總領諸陽經,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被稱為“陽脈之海”。此外,督脈與任脈、沖脈同始于腎下的胞宮中,前與沖脈同行,后與足太陽膀胱經并行,因此又稱為“總攝主經”、“督領經脈之海”。可見,督脈在全身的經脈系統中起到了一個“統帥”的作用。各經脈出現異常,都可以通過調理督脈來調節經氣血,使其恢復通暢。
督脈的循行路線經過背部和頭部。古來有“背為陽”“頭為諸陽之會”的說法,所以督脈還是人體陽氣宣發、元氣運行的通道。人挺直脊背可增強督脈的氣血通暢,激發人體陽氣,以提升人的精氣神。
督脈沿脊柱內部上行,入絡腦,又絡腎,和腦、髓、腎關系密切,可反映三者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腎為“先天之本”,主髓、主生殖。因此,不孕不育、脊背僵直等疾患皆與督脈有關。大腦是人精神活動的場所,所以督脈與人的神智、精神狀態也密切相關。精心調理督脈,不但能有效地調節諸經運作,維護身體健康,還能使人保持心情愉快,充滿活力。
小貼士
調理督脈可防治的疾病
循環病:頭痛,頭暈,耳鳴,眼花,近視,青光眼,白內障,牙痛,鼻炎,嗜睡,癲癇,頸椎病,頸項僵直,手足顫抖,抽搐,麻木,腦卒中,打呼嚕,記憶力衰退。
器官病癥:胸部腫瘤,肺腫瘤,肺氣腫,哮喘,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肝硬化,肝大,結石,腎病,血尿,盆腔炎,卵巢囊腫,子宮肌瘤,陰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