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把“笨語”變成“妙言”
- 情商高,就是說話讓人愉快
- 王曉霞
- 15102字
- 2018-07-30 14:23:12
高情商的人都懂得要想把話說得婉轉動人,有理有趣,引人入勝,就需要學好并妙用其中的技巧。總之,話要巧,多動腦。只有充滿智慧與技巧的話語,才能讓人聽后心情愉悅,才能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受人歡迎。
我們真的會說話嗎?
要是有人問你:“你會說話嗎?”估計很多人都會沉吟半晌,不知道如何作答!我們也知道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會或者說并不是真正地會說話。
有家父子冬日在鎮上賣便壺(俗稱“夜壺”。舊時男人夜間或病中臥床小便的用具)。父親在南街賣,兒子在北街賣。不多久,兒子的地攤前有了看貨的人,其中一個看了一會兒,說道:“這便壺大了些。”那兒子馬上接過話茬:“大了好哇!裝的尿多。”人們聽了,覺得很不順耳,便扭頭離去。在南街的父親也遇到了顧客說便壺大的情況。當聽到一個老人自言自語說“這便壺大了些”后,馬上笑著輕聲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長啊!”好幾個顧客聽罷,都會意地點了點頭,繼而掏錢買走了便壺。
父子兩人在一個鎮上做同一種生意,結果迥異,原因就在會不會說話上。我們不能說當兒子的話說得不對,確實,便壺大裝的尿多,他是實話實說。但不可否認,他的話說得欠水平,粗俗的語言難以入耳,令人聽了很不舒服。本來,買便壺不俗不丑,但畢竟還有些私秘的因素在內。人們可以拿著臉盆、扁擔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著個便壺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時,兒子直通通的大實話怎么能不讓買者感到別扭呢?那個父親則算得上是一位高明的推銷商。他先贊同顧客的話(“大是大了些”),以認同的態度拉近與顧客的距離,然后又以委婉的話語說“冬天夜長啊”,這句看似離題的話說得實在是好,無絲毫強賣之嫌,卻又富于啟示性。其潛臺詞是:冬天天冷夜長,夜解次數多且又怕冷不愿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便壺正好派上用場。這設身處地的善意提醒,顧客不難明白。賣者說得在理,顧客買下來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有過一段評論說:“語言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
確實,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有的人缺少“嘴”上的功夫,說話乏“術”,因此,言談表達往往“話不投機”,以致很難把事情辦好,有時甚至還會將好事辦砸;而有的人則能得體地運用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表情達意,有的人甚至能點“語”成金,使所言收到奇佳的表達效果。
解縉陪伴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不料一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深感失望,即命解縉“以詩記之”。這可是件風險極大的事。沒釣到魚乃是件地地道道的憾事,如果直錄其事激怒皇上,豈不是腦袋不保?但既然皇上有令,如果不錄,豈不是有意抗旨?不過這難不倒解縉,只見他稍加思索,便念出了一首漂亮的小詩:“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明太祖聽了開懷大笑。請注意這首小詩,前兩句的確是“尊旨而行”的實寫,后兩句則是巧妙的勸慰——釣不到魚,那是因為皇上至尊至貴,“凡魚”不敢上鉤。于是就這么一“勸”,皇上樂開了花。
試想,如果解縉沒有出色的想象力,不善于用語言將其準確迅速地表達出來,是不可能取得既直陳其事又勸慰皇上并且保全自己性命這樣“一箭三雕”的效果的。
大哲學家老子曾經說過:“美言可以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善于駕馭語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善“說”道的人,可能就注定了要一輩子平庸,深諳說話之“術”的人,卻常常能在最不可能處扭轉乾坤。
元代的關漢卿因為編演《竇娥冤》,得罪了統治者,官府要捉拿他治罪。關漢卿得知消息后,連夜逃走。途中,遇到幾名捕快。
班頭問:“你是干什么的?”
關漢卿順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統領千軍。”班頭明白了:“原來你是唱戲的。”關漢卿又吟道:“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登臺便見;有時歡天喜地,有時驚天動地,轉眼皆空。”班頭見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問道:“你是關……”關漢卿笑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班頭本來就愛看戲,特別愛看關漢卿編演的戲。知道眼前這人便是關漢卿。捉他吧,于心不忍;不捉吧,五百兩賞銀便沒了。關漢卿看透了他的心理,便順口吟道:“臺頭莫逞強,縱得到厚祿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下何足算,到頭來拋盔卸甲,下場還是普通人。”可能是這首詩打動了班頭,他便對另幾名捕快說:“放他去吧,這是個瘋子。”
關漢卿就這樣脫了險。
可見,學會運用語言的威力,掌握說話的藝術,不僅是人際交往增進感情的催化劑,更是我們擺脫困境達到事業成功的保證。
有位西方哲人說過:“世間有一種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并獲得世人的認可,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悅的能力。”讓我們記住他的話吧!
會說話,才能成為大贏家
一個人,做到能說會道絕不容易,它需要技巧,只有掌握技巧,才能成為社交場合的大贏家。
掌握出色的說話技巧,等于多了一個交際的工具。
侃侃而談,使聽者為之而動容;能言善辯,使聽者為之而折服。能說會道,往往是社交場合大贏家的看家本事。
每個人要把事情做好,要把人的關系協調好,就不得不說話,說話是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把說話和做事結合起來的人,肯定是實實在在的人,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在生意場上,生意人不僅需要智慧,還應有涵養和風度,而且必須具備“說”的技巧。經商,離不開生意洽談,而在洽談中,僵局在所難免。作為一位精明的生意洽談人應努力保持鎮定,設法緩和洽談氣氛,這時,“能說會道”就派上用場,它可以改變問題,使氛圍輕松,給你贏得時間,創造機會,使你“卷土重來”。
在情場上,“能說會道”是情人之間的黏合劑。
電影《人到中年》里有這么一段對話:
“……你呢,你喜歡詩嗎?”傅家杰問陸文婷。
“我?我不懂詩,也很少念詩。”陸文婷略帶自嘲口吻地說,“我們眼科手術,一針一剪都嚴格得很,不能有半點兒幻想的……”
傅家杰連忙打斷她的話,熱情洋溢地說:“不,你的工作就是一首最美的詩。你使千千萬萬人重見光明……”
就是這么簡短的幾句話,輕而易舉地解除了有可能出現的誤會,互相有了更深的理解,兩人情感在深層處得到溝通,愛加深了。
社交場合,口吐蓮花、妙語連珠更是交際雙方情感撞擊和融匯的彩虹。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說過:語言作為工具,對于我們之重要,猶如駿馬對于騎士那樣重要。
的確,社會上有些不老實的人,常常利用所謂老實人不會說話的缺點,占他們的便宜。這些不老實的人,雖說可惡,但善于花言巧語,尖嘴利舌,使他們常常可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那些不善辭令、拙嘴笨腮的老實人難道不應該提高一下自己的說話水平,或者通過學習與訓練使自己也“能說會道”起來嗎?
當然,也并非具有三寸不爛之舌,說起話來滿口冒白沫子的人就算口才好,就是能說會道。你看這位君子,夸夸其談,口若懸河,但他講了一番什么呀,都是人家的隱私,把人家和對象幽會時的樣子也都描繪得細微而精彩。這種“口才”是如何的討厭不是很明了嗎?一般認為,推銷人員的口才都好。這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現今的優秀推銷人員中,不具備“口吐蓮花”者,仍然很多。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很可能打不到要害,只言片語,卻很可能一語說到點子上。哪一種算“能說會道”呢?顯然是后者。
能說會道的人應該是不惹人厭煩的人。初次與人見面,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說話。言辭得體,會使對方滿意,從而使你突破人際交往的每一道難關。一個懂得對方心意的人,說起話來能夠為他人設想,這種人大都有強烈的感受性,故因善解人意而能博得對方好感。
要想真正算得上能說會道,還要繞過兩口陷阱:一是言多語失;二是禍從口出。
總而言之,說話的技巧很重要,只有能說會道才能游刃有余于社交場合,才能成為社交的大贏家。
說得恰當比說得漂亮更好
在社交言談中,富有語言表達能力的人,極具駕馭語言的功力,能夠自如地使用多種語言表達方式,不斷探求各種各樣的語言風格。
談起《水滸傳》,人們便會立即想起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魯智深的形象。其實,即使是最直率的魯智深,有時也離不開委婉,說話也有含蓄的時候。電視劇《魯智深》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后,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發為僧。劇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法師:“盡形壽,不近色,汝今能持否?”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持否?”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智深猶豫深思。
法師高聲催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知道了。”
要叫魯智深不近女人不飲酒,他還能做到,倘要他不懲殺世間的惡人,實在難辦。但此時若回“不能”則法師必不許其削發為僧,他就無處藏身了。因此來一個靈活應付,回答“知道了”,暗示“不能持”,法師面前過得關,又不違背自己的本意,兩全其美。
委婉,或稱作婉轉、婉曲,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是指在講話時不直陳本意,而用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義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英國有一位傳奇式的籃球教練叫佩邁爾。他曾帶領一支大學籃球隊獲得國內比賽39次冠軍,使球迷們為之傾倒。可是,他的球隊在蟬聯29次冠軍后,遭到一次空前的慘敗。比賽一結束,記者們蜂擁而至,把他圍得水泄不通,問他這位敗軍之將有何感想。他微笑著,不無幽默地說:“好極了,現在我們可以輕裝上陣,全力以赴地去爭奪冠軍了。”
兩度總統競選均敗于艾森豪威爾手下的史蒂文森,從未失去幽默。在他第一次榮獲提名競選總統時,他承認自己受寵若驚,并打趣說:“我想得意揚揚不會傷害任何人,也就是說,只要人不吸入這空氣的話。”
在他競選第一次失敗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滿幽默力量的口吻,在門口歡迎記者進來:“進來吧,來給烤面包驗驗尸。”幾天后,他被邀請在一次餐會上演講。他在路上因為閱兵行列的經過而被耽擱,到達會場時已遲到了。他表示歉意,解釋說:“軍隊的英雄老是擋我的路。”會議得以在歡愉的氣氛中圓滿閉幕。
可見,輕松、微妙、巧妙、含蓄的俏皮話,說得委婉,改變了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使聽眾感到他并不是一個失敗者,而是成功者,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無論是誰,在生活中都有不便直言之事。青年男女向異性求愛,雖然文學作品中也有“姑娘,我愛你”“小姐,嫁給我吧”“親愛的,我向您求婚”之類的直率描寫,但大多數人尚無這種勇氣,因此常用婉語。如有些少數民族崇尚以對歌表達愛意,是很能吸引青年男女雙方的。
在社交中,為給人以風趣之感,有人常常運用故意游移其詞的手法,曲折地表達了事情的本意,但又沒有違反使用語言的規律,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總之,在社交活動中,適當講究曲徑通幽的談話藝術,會使您魅力無窮。正如格拉西安所說:“說得恰當要比說得漂亮更好。”
針對不同情況靈活應變
生活中有時可能出現一些未曾預料到的問題,需要我們及時有效地處理,這就要求我們把握交際的隨機性,運用適當的語言技巧,靈活應變。
在實際交往中,應對意外情況的語言技巧有以下五種。
1.以軟擊硬,綿里藏針
在人際交往中,有時由于雙方身份不同或處境不同,可能使一方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當勢力強大的一方故意發難時,弱方用硬碰硬的辦法與之爭斗是會吃虧的。要想堅持原則又能獲取勝利,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軟擊硬,綿里藏針,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戰勝對手。
2.偷換概念,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是互相頂替的意思。在交際中,有時會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問題。但是,緘默是不允許的,使用“無可奉告”的外交辭令有時也并不禮貌。此時,不妨“偷換概念”,故意曲解對方所提問題的意愿去應變。這就叫“移花接木”。
3.妙用“模糊語言”
模糊語言也是實際表達中需要的。對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話說得太實太死的情況,這時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彈性”的模糊語言。隨機應變,尤其需要模糊語言。
4.以毒攻毒
談話中對方若故設“陷阱”,可以以牙還牙。會話對方故設“陷阱”,以謬論相刁難,其用意無非是企圖造成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面:答則顯示無知,不答則表明無能。這種情況比較適宜用“以毒攻毒”法應變。
5.裝聾作啞,順水推舟
“順水推舟”可以避開對手的進攻,面對挑釁,除了針鋒相對、以牙還牙,有時也需“綿里藏針”,以守為攻。這時候,不妨來個裝聾作啞,一則避其鋒芒,二則以有禮對無禮,在心理上爭取主動。
應變的口才藝術是對一個人綜合能力的考驗。
首先,閱歷、知識、氣質等是影響應變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智慧高并且具有虛懷若谷、從容鎮定氣質的人,反應更敏捷,對付突然情況的反應更快,能在會話中應付各種突如其來的意外局面。
其次,思維方式也影響人的應變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外衣,培養應變能力首先要著眼于思維訓練。古人說的“慧于心秀于口”,就是這個意思。人只要加強思維訓練,就能使自己在語言感受的敏銳性、思維的敏捷性、判斷的準確性、表達的即時性等方面前進一步。
在人際交往中,各種意外情況都有可能出現,掌握了上述技巧,針對不同情況靈活運用,就能收到奇效。
機智地運用設問的技巧
好的口才離不開“問”的藝術。在人際交談中,不同的語氣表達著不同的語義,靈活運用問句的各種形式,可以使談話變得非常有趣,也可使自己輕松應對種種談話危機。學習運用設問這項技巧,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用問句開始話題
(1)見面時的寒喧。大家一見面,先要寒暄一下,問候一聲,表現出自己對他人的關心,將溫暖送給對方,為我們開始下面的談話起到鋪墊作用。這時常見的問句可以問候對方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比如,“吃飯了嗎”“生活還不錯吧”“工作還忙嗎”“氣色不錯,有什么高興事吧”,等等。問句一般要簡潔、質樸,不要過于華麗、煩瑣。要記住,這時候,我們向他人問話,雖然用的是一般疑問句,但并不渴望對方做出什么詳細回答,對方可以只是附和一下。這樣的問話還要真誠一點,不要油嘴滑舌。比如,如果每次寒暄都這樣說:“吃飯了嗎?要是沒有,我請你。”這會讓對方感到為難,如果接受你的邀請,確非愿意;如果不接受你的邀請,又順了你一個人情。因此,寒暄時,語言一定要簡潔、質樸,態度要真誠、懇切。
(2)誘導對方講話。在談話時,如果對方保持沉默,或者不善于言談,我們可以以提問的方式誘導對方講話。這時可以就時下人們都關心的事情問對方,如政府剛剛頒布的某項政策,本地區剛剛發生的一件大事,等等。可以就對方感興趣的事問對方,比如對方如果是做經濟管理的,我們可以向他請教有關經濟方面的問題;如果對方是做園藝的,我們可以向他請教如何栽花種草的問題;如果大家正在談論某個話題,可以詢問對方對這個話題的看法,比如大家都在談如何看待中學生教育的問題,可以讓對方發表自己的觀點,等等。這類話題主要目的是誘導對方講話,因此,一定要讓對方有話可說。
(3)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在談話時,如果意識到對方對我們的談話顯得很懶散,我們可以用問題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這種方法在教學中經常被老師巧妙地運用,比如上課時老師發現同學們因為教室外的事,注意力不集中,就故意停頓一下,再問同學們:“剛才說到哪兒了?”同學們就會提醒老師,在這一問一答中,同學們的注意力就會回到課堂上。利用問句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在日常談話中是常見的事,形式上也多種多樣。比如,在大家都不在意的時候,我們就身邊的事好奇地發問:“這是什么?”其他人肯定會被我們的發問吸引過來。
2.用問句試探對方
(1)請求對方幫助。當我們要請求對方幫助時,語氣要婉轉一些,不能像命令似的,比如說:“來,幫一下忙吧!”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對方或許就不肯幫忙了,也許最后也還是幫了忙,但對方心里卻極不情愿。我們可以用問句的形式委婉地說,比如,“這個箱子太重,你能幫我一下嗎”“周末我有事不能上班,你能幫我代一天嗎”“如果明天你能來參加宴會就好了,你能來嗎”,同樣的一個意思,用問句說出來,語氣要委婉得多。帶有商量的語氣,會讓對方樂意接受,同時,也給對方有回旋的余地。假如對方真的有事,不能幫忙,也能給對方一個脫身的機會。如果你直接說:“周末我有事不能上班,你來幫我代一天吧!”這樣的話,如果對方要脫身,就會覺得駁你的面子很為難。
(2)從對方那里了解更多的信息。當我們需要從對方那里了解更多信息的時候,問句幫了我們的忙。這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采用恰當的形式。這樣的問句常常有明顯的疑問詞,如“在哪兒”“誰”“什么時候”。比如在我們裝修房屋時,可以問裝修商:“您能否說明一下,我們裝修材料的質量如何?你們什么時候能完工?”然后,再通過詢問的方式了解一下市場行情,收集信息,最后做出決定。當對方拖遲完工時,我們可以問:“請您告訴我,為什么不能按時完工?”可以說問句的形式,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從對方那里獲得信息,只是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目的,表達方式有別罷了。
(3)勸說他人。當要勸說他人的時候,可以采用提問的方法,先從外圍談起,聲東擊西,在對方不經意中,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
墨子是春秋戰國之交的思想家。他為了勸說楚惠王不要攻打宋國,首先對楚惠王發問:“聽說有這樣一個人,自己華美的車子不坐,卻要偷竊別人的破車坐;自己有綾羅綢緞不穿,卻穿著偷來的破衣裳;自己有雞鴨魚肉不吃,卻偷吃鄰居的糟糠爛菜。你說這算是一種什么人呢?”楚惠王很好笑地說:“這個人必定有偷竊的癖好。”墨子接著就分析了楚國與宋國的情況,指出“楚國要攻打宋國,人家也會認為大王和偷竊者有共同的癖好”。聽了墨子的話,楚惠王至少在口頭上便不得不折服了。
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設問。當我們要勸說某人聽取自己的意見時,可以就大家關心的問題發問。當聽者感受到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有關時,就會斟酌我們的意思。
里根在與卡特競選總統時,為了說服聽眾支持自己,對聽眾這樣講道:“每一個公民在投票之前都應該好好想一想這樣幾個問題:你的生活是不是比四年前改善了?你到商店里去買東西時,是不是比四年前更方便了?美國的失業人數是不是比四年前減少了?美國在國際上是不是比四年前更受尊重了?”里根提的問題,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利益,之后他的支持率明顯上升。
3.用問句作答
(1)用問句延緩回答。當我們被他人緊緊追問時,或者是對別人問的問題,一時還不知道如何回答時,我們需要時間來緩解一下。我們可采用問句的形式,一邊延緩回答,一邊思索對策。比如,當我們被對方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弄得應接不暇時,我們可以說:“請把你的話再說一遍好嗎?我沒聽清楚。”這樣來一下停頓。我們還可以要求對方:“你能說慢一點嗎?”以獲得更多的時間調整自己。如果對方問的問題,我們還沒想清楚如何回答,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個問題。我暫時還不能回答,你可以等一等嗎?”如果對方已把自己的觀點講得很清楚,我們一時不知道是同意好,還是不同意好,可以這樣回答:“是嗎?原來是這樣?”用這樣的問句先附和一下對方,一般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對方是不會深究的,我們這樣附和一下,也就過去了。
(2)問倒對方。在話題遇到爭論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問倒對方,對方會因一時答不上來而陣腳慌亂,我們的機會就來了。
在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艾滋病是醫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上,正當雙方難分難解之時,反方突然發問:“我倒想請對方辯友回答我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號是什么?”正方一時不知道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為了不使場上失分太多,勉強地胡亂答道:“今年的口號是‘更要加強預防’,怎么預防呢?要用醫學的方法去預防啊。”反方立即指出:“錯了!今年的口號是‘時不我待,行動起來’,對方辯友連這個基本問題都不知道,怪不得談起艾滋病問題來還是不緊不慢的。”因為正方被反方問倒,場面上一時間出現了被動,而反方出現了主動。
(3)反問作答。反問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最主要的特點是正話反說。用肯定形式表達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表達肯定意思,這種表達效果能起到強調作用,使表達的意思更為明確有力,同時還有一種令人無法辯駁的勢頭,語氣逼人。反問在談話時用得好,更能增強自己的說服力。有時候,我們受到惡意攻擊,如果要給對方講道理,對方做出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根本不容你講道理,倒不如來個反問法,讓對方說出的話,正好給我們找到一個還擊的機會。
一個文化名人的兒子和一個農民的兒子同時愛上一位姑娘,文化名人的兒子很嫉妒,總想找個機會報復一下。一天,三個人偶然相遇了,文化名人的兒子高聲地對農民的兒子說:“據說,你父親是農民,對不對?”農民的兒子回答說:“是的。”文化名人的兒子立即就說:“那他為什么沒把你培養成鄉巴佬?”農民的兒子不慌不忙地說:“據說,你父親很有風度,對不對?”文化名人的兒子自傲地說:“是。”農民的兒子反問道:“那他為什么沒把你培養成有風度的人?”農民的兒子的反問,給了對方狠狠的一擊,讓對方落荒而逃。反問諷刺對方。這種方法諷刺犀利,令對方無法躲藏。
婦女總喜歡把自己說得年輕,有一位老婦人已經是滿頭白發,還對她的朋友說:“你知道嗎?我和我的妹妹加起來一共六十六歲。”她的朋友立即驚叫道:“哎喲喲,難道你把一個如此小的妹妹丟在家里放得下心嗎?”這位老婦人有意表白自己的年輕,她的朋友故意驚叫,直接諷刺了她的虛榮心。
讓對方回答。當別人提的問題我們從正面回答顯得語氣不夠強烈時,可以采用反問的方式,讓對方在我們的反問中自己去回答。這樣回答的力度,勝過長篇大論。
為人在世,應當不恥下問。只要善于運用問的藝術,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說話一定要得饒人處且饒人
俗話說:“饒人不是癡漢。”因此,當雙方的爭論已到劍拔弩張的時候,占理得勢的一方應當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風范,切忌窮追猛打,將對方逼入死胡同。否則,不僅不能辯贏對方,反而會擴大矛盾沖突。當然,“饒人”也要講究語言藝術,力求在無損于雙方面子和尊嚴的情況下達成妥協。要做到這一點,語言方式和語言內容的選擇是否恰當,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具體說來,饒人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
1.息干戈,妙提難題巧服人
在雙方激烈的爭辯中,占理的一方如果認為說理已無法消除歧見,不妨采取一種“外強中干”的警示性語言中止爭論,將一個兩難選擇擺在對方面前,就能收到警心誡人、平息干戈的效果。
生物學家巴斯德,一次在實驗室工作時,一個男子突然躥進來,指責他誘騙了自己的老婆。爭論中對方提出決斗。清白無辜的巴斯德,完全可以將對方趕出門去,或者奮起決斗,但是那樣并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造成兩敗俱傷的惡果。這時候巴斯德沉著地說:“我是無辜的……如果你非要決斗,我就有權選擇武器。”對方同意了。巴斯德指著面前的兩只燒杯說:“你看這兩只燒杯,一只有天花病毒,一只是凈水。你先選擇一杯喝掉,我再喝余下的一杯,這該可以了吧?”那男子一下子怔住了,陷于難解的死結面前,只得停止爭論與挑戰,尷尬地退出了實驗室。
正是巴斯德提出的綿里帶刺的難題,才使決斗告吹,干戈止息。
2.化窘迫,類比影射巧暗示
一般說來,爭辯中占有明顯優勢的一方,千萬別把話說得過死過硬,即使對方全錯,也最好以雙關影射之言,迫使對方認錯道歉,從而體面地結束無益的爭論。
一位顧客在一家餐館吃飯,發現湯里有只蒼蠅,不由得大動肝火。他先質問服務員,對方全然不理。他找到餐館老板,抗議道:“這一碗湯,究竟是給蒼蠅的還是給我的,請解釋。”那老板只顧訓服務員,卻不理睬他的抗議。他只得暗示老板:“對不起,請您告訴我,我該怎樣對這只蒼蠅的侵權行為進行起訴呢?”老板這才忙換來一碗湯,并謙恭地說:“你是我們這里最尊貴的客人!”
顯然,這個顧客雖理占上風,卻沒有對老板糾纏不休,而是借用所謂蒼蠅侵權的類比之言暗示對方:“只要有所道歉,我就饒恕你。”這樣,自然就十分幽默風趣又得體地化解了雙方的窘迫。
3.平怨氣,以柔克剛巧警心
爭論中得勢的一方,欲以理服人,一方面需要據理力爭,同時也需要智取。其中,以柔克剛的語言常常能使對方陷入碰軟釘子的境地,不失為一種結束爭論的有效手段。
有一對夫妻,丈夫趁妻子回娘家之際,邀請自己的哥兒們在家吃喝玩樂,弄得杯盤狼藉,全都醉倒在床上。妻子回來后,見狀立即拿出主婦的威風,大喊:“都給我起來!”自然,丈夫的哥兒們前腳一走,后腳便是夫妻間的“內戰”爆發。兩人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爭吵得十分激烈。丈夫怒不可遏,高高地舉起一只手,正欲打下去,那妻子卻突然笑道:“好,好,沒想到你還真進入角色了……你打吧,這一巴掌打下去,你會后悔一輩子的!”說也奇怪,此言一出,丈夫那高舉的手掌便悄然收回,一場沖天怒氣也化為烏有了。
妻子的話不軟不硬,卻頗具警心的威懾力——哀怨也有,憤怒也有,警示也有,仿佛滅火器一般,化解了無理一方的怨氣與沖動。
4.搭臺階,“你好我好”巧圓場
生活中,有些人特別固執己見,常為些小事同別人爭論,且火藥味濃烈。這時,有理的一方應有饒人的雅量,可以一面解釋一面折中調和,最好使用不帶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語言,避免沖突擴大。
有位先生上岳父家吃飯,進餐時翁婿兩人聊起了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問題。那先生強調:公路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方面的一個嚴重錯誤;而岳父則不同意,認為公路本來就不該興建。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漸趨激烈。那位泰山大人把問題扯到“年輕人私心重,沒有環保意識”上面,顯然是在批評女婿。那先生怕再爭論下去傷和氣,便開始緩和下來,婉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合轍,可是,那沒有什么。也許我們都是對的,也許我們都是錯的,這也是未可知的事。”
一席話,不僅給自己搭了臺階,也給對方打了圓場,避免了雙方爭論不休、矛盾擴大,影響感情。試想,如果那先生意氣用事與岳父爭論下去,結果會如何呢?很可能惹火老岳父,被臭罵一頓。
5.息怒火,誠懇解釋巧勸慰
人和人之間相互發火爭辯,不少是因為互不了解、有失溝通造成的。這時,得理的一方最好是多加解釋、設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對方達成諒解或共識。
一家醫院里,病人擠滿了候診室,一個病人排在隊伍中,將手上的報紙都看完了也沒有挪動一步。于是他怒火萬丈,敲著值班室的窗戶對值班人員大喊:“你們這是什么醫院?這么多人排隊你們看不見嗎?為什么不想辦法解決?我下午還有急事呢!”值班員面對病人的怒火,耐心解釋說:“很抱歉,讓你等了這么久。是這樣的,醫生去手術室了,搶救一個危重病人,一時脫不了身。我再打電話問問,看看他還要多久才能出來。謝謝你的耐心等候。”
患者排長隊得不到及時診治,責任并不在那個值班人員身上,但是面對病人的錯怪,他卻沉住氣,一面解釋,一面勸慰,這就比以怒制怒、火上添油的回答好多了。
6.除蠻橫,寬以待人巧自責
爭辯中可能會遇到蠻橫無禮者。面對這種人,若只用以惡制惡的方式,常常會上當。這時候,平息風波的較好方式,莫過于得理者勇敢地站出來,以自責的方式對抗惡人惡語,這也是以柔克剛的有效手段。
有一個商場營業員,遇一中年男子退電飯鍋。那鍋已經用得半新半舊了,他卻粗聲粗氣地說:“我用了一個多月就壞了,這是什么鳥貨?你再給我換一只!”營業員耐心解釋,他卻大吼大嚷,滿口臟話,說:“我來了你就得給退,光賣不退算個鳥!”營業員雖然占理,但為了不使爭吵繼續下去,便溫和地對他說:“這只電飯鍋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又沒有質量問題,按規定是不能退的。你執意要退,那就賣給我好了。”就在她掏錢的時候,粗暴的男顧客停止了爭吵,悄然離去。
顯然,營業員的寬容與自責起了良好作用,反襯出對方的無理和卑劣,從容地制止了事態的擴大。
7.止爭吵,幽他一默巧解紛
人與人相處,發生爭吵在所難免,甚至夫妻那樣的親密關系,也不會例外。這時候,最好的方式是使用調侃、幽默的言語,澆滅對方的怒氣,達到釋疑解紛的效果。
有一女子虛榮心重,當夫妻商量出席友人的婚禮時,她纏著丈夫要買一種昂貴的花帽。此時正值夫妻鬧“經濟危機”,丈夫自然不肯答應。爭吵中,妻子賭氣地說:“人家小喜和小金的愛人多大方,早就給她們買了這種花帽,哪像你,小氣鬼!”丈夫不愿爭論,只是故意夸張地說:“可是,她倆要是有你這樣漂亮,還用買帽子裝飾嗎?”妻子一聽這幽默的贊語,不覺轉怒為笑。
一位男子徹夜未歸,次日才幽靈般地回到家中,妻子埋怨了幾句,兩人便你一言我一語地吵起架來。忽然,妻子說:“算了,沒什么了不起,男人晚上不回家都成時髦了!我唯一要提醒你的是:‘熟悉的地方還是有風景的!’”
那妻子雖然占理,卻沒有去“痛打落水狗”,只是調侃了幾句,便使一場沖突體面地結束了。
饒人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平時多加注意,及時總結,適時應用,就可以避免沖突升級,化危機于無形。
與其爭辯不如不辯
在談話的時候,無論多么小心,也有失策的時候,何況在許多時候我們又都是有口無心。如果不及時處理,只會造成更大失誤。所謂“走為上策”,就是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如果一味地糾纏不休,就會越陷越深,無法挽回,不如采用簡單明了的方法,及時地避開,走為上策。只要找準時機,采取主動撤出的方式,就不至于陷入被動。
一般而言,主動撤出的方式有如下三種。
1.及時撤出
在談話過程中,一旦發現自己有可能會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時,就應及時撤出。這種情況一般有如下三種。
(1)話題對我不利時。在談話時,話題對我們不利的情況很多,當話題有可能觸及我們的隱私而我們不好進行反擊時,當我們將被駁得體無完膚而無法反擊時,當我們即將面臨自相矛盾而無法自圓其說時,就應及時撤出,避免陷入危險境地。
公司的王經理和李經理關系不和,雖說還沒有到彼此拆臺的程度,但是誰也不愿聽到別人說對方的好。有一天,辦公室的小仁和來訪客戶談論李經理的辦事能力,小仁很是贊賞李經理,正在這時王經理進來了,可是那位客戶不明白李經理和王經理的關系,還不住地追問。如果再繼續下去,小仁就會得罪王經理。這時,小仁應顧左右而言他。
(2)話題對他人不利時。在談話時,由于我們不明曉,在無意中即將給對方造成難堪局面,一旦有所察覺,就應及時撤出。
有一次,在列車上,大家談起了如何照顧老人的事,一位說:“老人總是希望兒女待在自己的身邊,可是做兒女的工作實在是太忙。”另一位也有同感地說:“是啊!老人就是越老越小,要把老人當小孩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談起了老人的話題,后又由此回憶起幼時父母的趣事,大家正說得起勁,可是有一位坐在那里,始終沒說一句話。有一位談得很高興的女士順勢問道:“你的父母呢?”始終沒說話的那位,顯得坐立不安,言辭閃爍,原來她從生下來就沒見過母親的面。這對于她來說是個沉重的話題,問話的那位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了其中的緣由,立即岔開了話題。
(3)話題不符合當時的氣氛時。在談話時,由于話題不定性,而且有可能從一個話題轉入另一個話題,誰也不會想到,談著談著,就與當時的氣氛格格不入,這時也應及時撤出。
胡君和丁君同去參加同事的婚宴。在婚宴上,大家都祝新婚夫婦早生貴子。丁君像突然想起什么事似的對胡君說:“你的孩子怎么樣了?”原來胡君這陣子一直都在為他的孩子犯愁,他的孩子被診斷出患了脊椎病,所以丁君的話觸動了他,大家都顯得有些沉重。這就顯得與當時本該是喜慶的氣氛不和諧,大家及時轉移了話題,又都有說有笑起來。
2.順梯而下
順梯而下,是指依據當時有利的時機,只要有可能,不可更多地糾纏,順勢而下,不需要特意地去找,自然而然,做得巧妙,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依然保持著主動的局面。順梯而下,可以有以下兩種表現。
(1)順著話題而下。有時候,一個話題要進行下去,可朝著多種方向發展,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將話題引入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然后順著話題及時撤出去。
在一次師生座談會上,師生之間聊起了如何面對自己弱點的話題。會議進行得很溫和,從不指名道姓,遇到要舉事例的時候,也是以假設開始,諸如“假設你有什么弱點,你該怎么做”。可是后來會議特意留出了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就不懂的問題向在座的老師請教。一位同學站起來向一位姓何的老師提問:“當一個人遇到了非常難堪的事情,他可以正視它,戰勝它,但也可以逃避它,哪種方法更好些呢?”何老師首先肯定了這位同學合理的分析,說:“正視它,戰勝它!”這位同學接著又問:“能不能問您一個隱私的問題……”正在那位同學還在猶豫該不該問時,何老師說話了:“既然是隱私問題,就不好當著眾人的面講,如果你感興趣,會后,我們可以私下里談談。”
在這里,如果何老師讓那位同學把話說下去,接下來肯定會使自己左右為難,不如順著對方的話音,巧妙地撤出去,不在原來的話題上打轉。
(2)順著他人解圍而下。在談話中,如果因為我們自己的難堪,造成整個氣氛的不和諧,可能會有知趣的人站出來,及時替你解圍,這時,就應該抓住時機,順著他人解圍及時撤出。
小明喜歡和他人詭辯,并且以此為樂事。一天將近中午吃飯時分,小可深有感觸地說:“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餓得慌。”小明接著說:“這句話就不對了,據科學分析,人是可以餓七天的。”小可說:“那你餓七天看看。”小明接著說:“這句話,你又錯了,你也可以餓七天的。”小可說:“我才不那么傻呢,只有瘋子才干這樣的蠢事。”小明又說:“歷史上,很多當時被認作瘋子的人,后人把他們看作偉人。”小明就這樣無限地推演下去,哪知小可的個性淳樸,不喜歡這樣饒舌,后來就有點無法忍受了。這時小可的好友小冬見狀,湊過來說:“我們的小可最大的‘優點’,就是說錯了話還不承認。”小可接過話頭說:“小冬真是了解我。”說著對小明一笑,走開了。
3.低調退出
在談話時,如果我們不得不撤出時,也可以采用低調的方式。所謂“低調”,就是自己明知要走了,就不要故作高昂的姿態,甚至可以自我解嘲。自己貶低自己是聰明的做法,等到被別人貶低,就會非常尷尬。
(1)借言他事。借言他事,其實就是一種借口,不過它不是事先準備好了的,而是即時產生的。借言他事,一走了之,雖然看起來有點狼狽,不過用得好,并不會引起別人對自己這種“狼狽”相的反感,反而會因為自己適時而退網開一面。借言他事的方式很多,不拘一格,諸如,當我們無法說下去的時候,可以像突然想起什么事似的說:“對了,差點忘了,我還有點事,得先行告辭。”或者對面正好走過來一個熟人,可以及時地說:“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或者正在這時,自己的手機突然響了,可以走出去接個電話,回來之后再對他人致以歉意,如“不好意思”之類,利用談話的中斷,轉移到別的話題上。
(2)自我調侃。由于我們的過失,造成談話中間出現了難堪,這時我們不要責備他人,還是找找自己的責任,采用自我調侃的方式低調退出吧。
有一次,十多年沒見的老同學聚會,因為大家都是好朋友,所以說起話來直來直去。有一位男同學打趣地問一位女同學:“聽說你的先生是大老板,什么時候請我們到大酒店吃一頓?”他的話剛說完,這位女同學立刻不安起來。原來這位女同學的丈夫前不久因發生意外去世了,但這位開玩笑的男同學并不知道,因而玩笑開得過了一點。旁邊的一位同學暗示他不要說了,誰知這位男同學偏要說,旁邊的那位同學只得告訴他真實的情況,這位男同學可謂無地自容,非常尷尬。不過他迅速回過神,先是在自己臉上打了一下,之后調侃地說:“你看我這嘴,幾十年過去了,還和當學生時一樣沒有把門的,不知高低深淺,只知道胡說八道。該打嘴!該打嘴!”女同學見狀,雖有說不出的苦澀,但仍大度地原諒了老同學的唐突,苦笑著說:“不知者不為怪,事情都過去了,現在可以不提它了。”男同學便忙轉換話題,從尷尬中解脫出來。
當我們處于類似的由于我們自己的原因造成不好下臺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可以采用自我調侃的辦法,來得真誠一點。像上面的那位男同學,表達自己真誠的歉意,而對方也不會喋喋不休地責備我們,相反還會因為我們的真誠,一笑而置之。
(3)巧語解難。讓人下不了臺的事大多發生在人們料想不到的時候,但是,只要能及時轉換角度,巧說妙解,不但能給自己找個臺階,甚至能給生活增添某種樂趣。
有一對夫妻因小事爭執不下,在家吵鬧不休。正當妻子向丈夫做獅吼狀時,有一位朋友來訪,丈夫尷尬得無地自容。好在妻子也顧及丈夫的面子,看朋友到來連忙改口,但對丈夫來說,終究一時無法從窘境中擺脫。朋友見狀,笑著說:“聽你倆交流還挺熱烈,我來得可真不是時候啊!”此話一出,其妻先紅了臉,無語離去。丈夫馬上調侃地對朋友說:“打是親罵是愛,我們剛才是在打情罵俏呢!別看她剛才那么兇,其實正表示她對我的關心,不信你問她。”這時妻子從里屋出來也與朋友打哈哈,爭吵便化為云煙。
丈夫的“打是親罵是愛”,把他和妻子的爭吵說成一種“親”和“愛”,朋友自然不會信以為真,但這樣,轉換了角度,給自己找了一個臺階,也似乎多了一些生活情趣。想來,朋友走后,他們也不會再爭吵了。
(4)打住法。在談話中,當我們需要撤出時,還可以主動要求對方打住,雖然這等于在向對方認輸,但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輸。我們要記住,跟我們談話的并不時時刻刻都是我們的敵人,對方不會因此而窮追不舍,而我們的心里也不會留下“輸”了這個既成事實的陰影。
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見面總喜歡相互打趣,甚至互揭老底兒,口無遮攔。有一次,徐君去參加一個會議,沒想到在會議上,出人意料地遇到了兩位多年沒見的老同學——陳君和田君,他們也是應邀來參加會議,大家都格外高興。會議結束后,大家坐到一起閑聊,說著說著,就說到了當年在校時的是是非非。其中有一件事,徐君至今還沒弄清楚,本來也不在意,可是經老同學東扯西拉,舊話重提,徐君就問另兩位:“你們清楚吧?那是怎么回事兒?”另兩位都參與了此事,而且田君還在其中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因此陳君就沒接話茬,是田君開口解釋,說到后來,就說到自己身上,不好再往下講,就對另兩位說:“這話就說到這兒,就此打住吧!”徐君也意識到了再說下去,田君就有點不好看了,主動將話題一轉,又高興地聊了起來。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杰。”當你陷入困境時,切記不要死撐。有時,退是最好的策略,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