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說話如煲湯要掌握火候

我們在與人交談和來往中,不要自以為是、出言不遜,不要打聽干涉別人的隱私、評論他人的是是非非,不要無事生非、捕風捉影,也不要東家長西家短,更不能聽風就是雨,左右搖擺。如滿嘴污言穢語,不但傷人,而且有損自身形象,遲早會被別人憎恨和報復。

避免口不擇言

“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說話誰不會?可實際上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先看下面的例子:

一剃頭師傅家被盜劫。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面。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強盜將我一年積蓄劫去,仔細想來,只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師傅問:“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另換小人?”主人就把前面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剃頭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有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主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到了,心中不快:“這么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話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你看,說話是簡單的事嗎?如果我們說話時不假思索,就可能傷人敗興,引起誤解。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氣氛,不要隨意就說。像有些人去菜市場,問賣肉的:“師傅,你的肉多少錢一斤?”或飯館服務員上一盤香腸,說:“先生,這是你的腸。”這類生活中的笑話,我們要注意避免。

明人呂坤認為,說話是人生第一難事。像上面所說的情況,還不是太難的。只要注意語言修養,慢慢就會改善我們說話的紕漏和不足之處。說話難,而說真話說實話更難。

春秋時,齊國的晏子經常勸諫齊景公。一次,齊景公的一匹愛馬暴死,齊景公大怒,命令手下把養馬人肢解。這時,晏子剛好在齊景公身旁,見手下持刀斧而進,晏子說:“大王,先讓我代您說說這養馬人所犯之罪,然后再處死他,這樣才能讓他心服。”齊景公說:“可以。”晏子就開始歷數養馬人三大“罪狀”:國君讓你養馬你卻把馬養死了,這是死罪之一;死的是國君最喜愛的馬,這是死罪之二;你讓國君因為一匹馬而殺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國君,鄰國知道了,必定輕視我們的國家,這都是因為你使馬死了造成的,你真是罪有應得呀!齊景公明白了道理,說:“把養馬人放了,不要因此傷害了我的仁政。”

如果晏子不繞著彎子讓齊景公明白人比馬更重要,而且直接指責齊景公做得不對,不應為一匹馬而去殺人,那么,氣頭上的齊景公不僅不會聽從,甚至連晏子自己也可能因直言而獲罪。由此可見,說話講究技巧的重要意義。

說話講求一些技巧,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原則,指鹿為馬,曲意逢迎。如果違心地說話,那技巧就變成了惡行。崔永元說得好:“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討論技巧,我們用酒精泡出了經驗,我們得意地欣賞屬于自己的一份老練時,發現我們丟了許多東西,那東西對我們很重要。”

晏子很會說話,但前提是堅持了原則,我們不能為技巧而犧牲原則和人格。

恭維要有度

說話恭恭敬敬,對人客客氣氣,這是人的一大美德。但若不分青紅皂白地恭維他人,對人過度客氣,那就物極必反了。

客氣話是表示對他人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來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適可而止,多用就流于形式、虛偽了。有人替我們做一點小小的事,比如借了支鋼筆給我們用,我們對他說聲“謝謝”就夠了,如果說“啊,謝謝你,真的謝謝你,真使我覺得過意不去,實在太感激了”等一大串,那誰聽了也不會覺得舒服。

說客氣話的時候要充滿真誠,把平時對朋友的客氣話說得坦率一點,必定可以享受到真摯友誼之樂。像背熟的成語似流水般瀉出來的客氣話,最容易使人生厭。說客氣話時,態度要盡量溫文爾雅,不可有急促緊張的狀態。還有,說客氣話時要保持身體的均衡,過度地打躬作揖,搖頭擺身,并不是“雅觀”的動作。

另外,缺乏誠意的恭維話也會令人生厭。如果我們在日常的交談中,開口即是“久仰大名,如雷貫耳”“小弟才疏學淺,請閣下多多指教”等缺乏感情的、完全公式化的恭維話,則又刻板又古老,定不能引起聽者的好感。

凡說恭維贊美的話,一定要切合實際,而且要言之有物。比如到別人家里做客,與其不切實際地亂捧主人一場,不如贊美主人房間布置得別出心裁、壁上的一幅上乘之作或盆栽的精巧。若要贏得主人的喜歡,我們就要盡量發現他的興趣并加以發揮。若主人愛狗,不妨贊美他的狗;若主人愛金魚,則不妨說說自己如何欣賞那些魚的美麗。贊美別人最近的工作成績、最心愛的寵物、最費心血的設計,比說上許多無謂虛浮的客氣話更為令人高興。特別關心別人的某一種事物,必使人在欣喜之外還覺感激。

說話一定要謹慎,恭維他人的話尤甚。我們若以為恭維的話不會得罪人,可以亂說,那就大錯特錯了。不切實際的恭維話、言不由衷的恭維話,都很容易鬧出是非,正如我們不能隨便見到婦人就贊美她漂亮一樣——倘若這個女人明知自己實在稱不上漂亮時,心里會覺得我們是在笑話她,定會生氣。女人,我們可以贊美她漂亮,或說她活潑,或說她苗條,或說她健美,或贊美她有才智,或說她幽默,等等。同是女人,各有所長,雖是贊美,也要加以選擇。

總之,恭維他人的話,一不能亂說,二不能常常不分對象用同一的說法,三不能多說。

不過謙,也不自夸

人們最不喜歡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好在別人面前夸耀自己的人。

當我們有一件值得稱贊的事情被人發覺之后,人們自然會予以稱頌;但若我們自我夸耀地敘述出來,只會得到別人的反感和輕視。

在我們一生中是否說過如下的話呢?“幸好他聽從我的指點,否則他是不會有今日的成就的”“這幫家伙都是蠢東西,不知他們整天忙什么,我毫不費力就把它研究出來了”“你瞧,我這事做得多漂亮!你能夠和我比嗎?”……這一句句夸耀的話,猶如一粒粒惡的種子,從我們的口中出去,種在別人的心里,滋長出憎厭的幼芽。

愛自我夸耀的人,是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的。因為他自視清高,鄙視一切,不大理會別人的意見。這種人只會吹牛,朋友們避之唯恐不及。這種人常自以為最有本領,覺得干什么都沒有人比得上他,往往瞧不起別人,結果往往使自己成為孤立者。

常言道:“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這話足以發人深省。一個人若真正具有某種本領或才智,是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公正贊許的,這贊美的話若是出自別人之口,才具有真正的價值。一個人總是對自己的成績自吹自擂,夸大其詞,其實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凡是有修養的人,都不隨便評價自己,更不會夸耀自己。他們很明白,個人的事業行為,旁人看來是清清楚楚的。好壞別人自有公論,不必自吹自擂,與其過分夸耀自己,不如表示謙遜。

我們要記住,世界上本沒有多少值得自我夸耀的事。如果有成績自己不吹,別人也會來稱贊;如果自己說過頭了,別人就自然瞧不起你了。

說話不要傷害人心

說話時千萬不可以沖撞別人的忌諱。因為沖撞別人的忌諱,極易造成交際的失敗,也會浪費你的一片苦心,從而引起別人強烈的反感。因此,了解他人的忌諱是在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不可忽視的環節。

忌諱主要有生理忌諱和心理忌諱兩種。

1.生理忌諱

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都會對他們的生理缺陷非常敏感。因此在與這類人交往時,要特別謹慎。不要對禿頂的領導說:“你真是聰明絕頂。”也不要對缺胳膊的領導說他“兩袖清風”。也盡量不要當著腿部有殘疾的人贊美別人說“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之類的話。這樣會使他們心里不悅,甚至誤以為你有意嘲笑他。但一般說來,生理缺陷比較容易發現,只要稍加留意便可避免。

2.心理忌諱

心理忌諱往往是因為一些特殊的經歷所形成的,那些不愉快的記憶隱藏在人們的心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忌諱。

有一位下屬給他的領導祝壽,當著眾人的面,他向領導作祝詞時說:“希望我們的王廠長將來能大富大貴、兒孫滿堂。”一席話說得王廠長臉色發青。原來王廠長的兒子剛剛在車禍中過世,其妻子也沒有再生育的能力,而這位下屬初來乍到,并不知情。這位廠長卻以為他故意嘲笑他斷子絕孫,因此不顧貴賓云集,竟摔杯而去,弄得這位下屬好不尷尬。這位下屬雖然并不是有意,卻沖撞了王廠長的忌諱,結果弄得不歡而散。

在與朋友相處時,有時會因為二人關系密切,習慣成自然,對對方的忌諱滿不在乎,結果往往使朋友陷入尷尬的境地,有時甚至會使二人的感情破裂。

錢英和張敏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二人私底下無話不談。在一次同學聚餐上,錢英一時興起,笑著對大家講了張敏暗戀班上某男生的事,而那位男生已經有了女朋友,當時也都在場,一時間,弄得張敏下不了臺,氣著跑開了。這就警示我們,千萬不要在眾人面前暴露好朋友的隱私,既然是隱私也就是不愿意讓他人知道,如果讓他人知道就冒犯了朋友的忌諱,是很不夠朋友的表現。

在與他人交談時,應該對于交談對象的一些忌諱有所了解,千萬不要自討沒趣地往人家槍口上撞,否則,你只有吃不了兜著走。

開玩笑要把握尺度

幾個好朋友聚在一起時,大家開開玩笑,相互取樂,說話不受拘束,本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樂極生悲,因開玩笑而使朋友不快的事情也常常遇到。因此,有的人竟認為談話時開玩笑應該避免,這是大可不必的。如果好朋友見面連開玩笑的話也不許說,那么生活也未免太乏味了。所以,生活中我們真正要注意的是開玩笑的方法,即不開過頭的玩笑。

那么,開玩笑之前,你先要注意你所面對的對象是否能受得起你的玩笑。一般來講人可分為三類:第一種,狡黠聰明。第二種,敦厚誠實。第三種,介乎兩者之間。對第一種人,即狡黠聰明的人開玩笑,他不會使你占便宜的,結果是旗鼓相當,不分高下。第二種,敦厚誠實者,則無還擊之計,亦無抵抗之力,這種人喜歡和大家一齊笑,任你如何把他取笑,他脾氣絕好,不會動怒。對第一、二種人,你可以看看對方的情形,而知道能否開玩笑。唯有介乎兩者之間的那種人,最應認真對待。這種人大概也愛和別人笑在一起,但一經別人取笑時,既無立刻還擊的聰明機智,又無接納別人玩笑的度量,如果是男的則變為惱羞成怒、反目不悅,如果是女的就獨自痛哭一頓,說是受人欺侮。所以開玩笑之前,要先認識對方,最為安全。其次,要適可而止。開玩笑,一兩句說過便完了,不要老是開一個人的玩笑,也不要連續開好幾個人的玩笑,不然你必招來非議。

開玩笑本來是一種調解談話氣氛的良好方式,但使對方太難堪了,亦非開玩笑之道。你笑你的同學考試不及格,你笑你的朋友怕老婆,你笑你的親戚做生意上了當而蝕本,你笑你的同伴在走路時跌了跤……這些都是需要同情的事件,你卻拿來取笑,不僅使對方難以下臺,且表現出你的冷酷。同樣,不可拿別人生理上的缺陷來做你開玩笑的資料,如斜眼、麻面、跛足、駝背等,面對別人的不幸,你應該給予同情才是。如果在談話的人中,有一位在生理上有缺陷,那么在談話中,最要避免易使人聯想到缺陷方面去的笑話。

例如,有一天,幾個同事在辦公室聊天,其中有一位李小姐提起她昨天配了一副眼鏡,于是拿出來讓大家看看她戴眼鏡好看不好看。大家不愿掃她的興都說很不錯。這時,同事老王想起一個笑話,便立刻說出來:“有一個老小姐走進皮鞋店,試穿了好幾雙鞋子,當鞋店老板蹲下來替她量腳的尺寸時,這位老小姐是個近視眼,看到店老板光禿的頭,以為是她自己的膝蓋露出來了,連忙用裙子將它蓋住,立刻她聽到了聲悶叫。”“渾蛋,”店老板叫道,“保險絲又斷了?”

接著是一片哄笑聲,誰知事后竟從未見到李小姐戴過眼鏡,而且碰到老王再也不和他打招呼。

其中的原因不說自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老王想來,他只聯想起一則近視眼的笑話。然而,李小姐則可能這樣想:別人笑我戴眼鏡不要緊,還影射我是個老小姐。

所以,說笑話要先看看對哪些人說,先想想會不會引起別人的誤會。像上例老王嚴重地傷了一個人的自尊,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富蘭克林指出:失足可以很快彌補,失言卻可能永遠無法補救。

開玩笑要合時宜,要看對象,要分清場合,要尊重他人。熟人之間相處,免不了開開玩笑,這樣可以融洽關系,活躍氣氛,增強團結。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分寸,開玩笑也要適“度”,不要違背禮儀。如果過了度,做出了有失禮儀的事,則其效果肯定也將適得其反。

開玩笑的“度”如何掌握呢?簡單些說,要因時、因人、因內容和因場合而定。

1.開玩笑要看時機

當別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幸和煩惱時,情緒比較低沉,常常需要的是安慰和幫助,如果這時去打趣逗笑,便不合時宜了,弄不好,人家還以為你是幸災樂禍。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里也會有不同的情緒。例如,工作不順利,遭到領導批評,家庭發生矛盾等,情緒都可能會出現低落。這時,就不適宜去開玩笑。

2.開玩笑要看對象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活潑開朗,有的人沉郁寡言,有的人豁達大度,有的人則小心多疑,對不同個性的人,要做到因人而異。同樣的玩笑,對有的人可以開,對其他的人就不能開;對男性可以開,對女性就不能開;對青年人可以開,對老年人就不一定能開。如果不注意各人的特點和承受能力,就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本來是一次比較愉快的聚會,結果可能弄得不歡而散。

3.開玩笑要講究內容健康

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這是故意揭別人的“瘡疤”,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津津樂道男女之間的私情,繪聲繪色地傳播庸俗、無聊甚至下流的情節,這是在尋求感官的刺激;捕風捉影,以假亂真,把小道消息作為茶余飯后的笑料,這是種不負責任的低級趣味。凡此種種,都是屬于開格調不高、內容不太健康的玩笑,是不應提倡的。開玩笑的內容一定要清新健康、風趣幽默、情調高尚,使所開的玩笑帶有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大家在開玩笑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得到陶冶。

4.開玩笑要看場合

當別人專心致志地學習和工作時,不應去開玩笑,以免分散其注意力,影響別人的學習和工作。在比較嚴肅、緊張甚至是悲哀的場合和氣氛之中,例如參加莊重的集會或重大的活動,包括平時參加各種會議時,也都不能嬉笑打鬧,以免沖淡現場的氣氛。在公共場合和大庭廣眾之下,也應盡量不要打趣逗笑,因為人多嘴雜、容易引起某些不必要的誤會。

不能自以為是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喜歡抬杠,只要和別人一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么,他總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一點主見也沒有。不過當你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到你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這是一種極壞的習慣,事事要占上風,處處自以為是。生活中,如果你不幸成了那樣的人,那請認真地聽從別人的告誡。

即使你真的比別人見識多,也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這種不良習慣使你自絕于朋友和同事,沒有人愿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一點忠告。你或許本來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這種習慣,朋友、同事們都會遠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當中,你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你至多有一半是對的。那么,你為什么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

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他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進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們平常談話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問題,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應該注意,那就是在輕松的談話中不可太認真了。

別人和你談話,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若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確實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決不會樂意接受的。因此,你不可以隨時顯出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贊同,但起碼應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應注意,太多的執拗會把有趣的生活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往后退一步,把時間延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感情。因此,在社交中,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唯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贊賞和喜愛。

大量事實說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并進一步希望別人對某件事情和自己能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便會感到極不舒服,甚至立即不高興起來,這是人很正常的一種情緒反應,當然這也是一種很不利于人際交往的現象。因此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更應該注意的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切莫自以為是,即使在別人不同意你對某事的看法時,也應該顯得對此很有興趣。

所以,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一樣時,要立刻表示贊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你是隨聲附和,因而就不吭聲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你并不同意。

而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不一致時,可以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但不要太針鋒相對,一味固執己見。

不能直來直去

我們在與人交往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這人是個直脾氣,說錯了你別見怪。”乍一聽挺真誠,其實仔細推究起來,不免包含了另外一種意義,即給自己說錯話或可能說錯話開脫。那么既然有開脫之嫌,時間一長,難免會被聽者窺破。這樣一來,即使你當時確乎真心,也許還是會被對方誤解,從而產生芥蒂。

因此,在我們日常談話中,有時因為環境、氣氛、心理等因素,有些內容不便直接說出來,要用婉轉的語言來表達,即俗話說的轉著彎說,就可以避免給對方造成不良刺激,破壞談話的情緒,甚至使談話無法進行下去。委婉又稱婉曲、婉轉,即說話者不直說本意,只是用婉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

委婉和含蓄是緊密相連的,并非花言巧語,含糊其詞是因為它既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耍什么花招,也不是語言不清,態度不誠懇,不讓人弄明白什么意思。它是一種富于智慧、獨具魅力的表達技巧,是為某種需要而采用的辦法。培根說:“含蓄和得體,比口若懸河更可貴。”說明某些問題,適應某種場合,含蓄委婉的說話比直來直去讓人受用得多。魯迅有個叫川島的日本學生,由于談戀愛浪費很多時間,魯迅為了提醒他,在送他的書上寫道:

請你從“情人的擁抱”里,

暫時伸出一只手來,

接受這干燥無味的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的題詞是含蓄的批評、含笑的提醒,不露聲色而又意味深長。看到這樣的贈言,必然會在一笑之余陷入深思和反省。

1984年,年已七旬的里根同年輕的蒙·代爾競選總統。里根發表競選演說時,有記者問:“你不認為在這次選舉中年齡會成為問題嗎?”里根回答:“我不打算利用我的對手年輕和閱歷不深這一弱點。”

記者和里根的話都有“潛語”,記者認為里根年紀大了,里根認為自己有經驗。短短一句話,既揚己之長,又揭人之短;既毫不留情,又委婉客氣。

據說,某個企業家飛赴香港創辦公司時,受到各方重視,一下飛機就有記者采訪。一位女記者問他:“你帶了多少錢來?”企業家隨口便答:“對女士不能問歲數,對男士不能問錢數。小姐,你說對嗎?”含蓄回避,而又幽默俏皮,比之“支支吾吾”“哼哼哈哈”來掩飾,或“恕我直言,無可奉告”來拒絕,效果明顯要強上百倍。

不能只顧自己說

社交中的說話,同站在教室中教課或是站在演講臺上演說有很大不同。教課和演說,只有你一個人在說話,別人不能插嘴。而社交中的說話,彼此在對等的地位,如果在這種談話中,你一個人一直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傾瀉著,那對方就沒有說話的機會,完全是你說人聽了。這樣你肯定不會受人歡迎,甚至會被別人恥笑。

世界著名記者麥開遜說:“不肯留神去聽別人說話,是不受人歡迎的第一表現。”

每個人都有著他自己的發表欲,如幾個人聚在一起講述故事,甲一個一個地講了好幾個,乙和丙誰不都是嘴癢癢的,也想來講述一兩個。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絕地一個一個地講下去,使乙和丙想講而沒有機會,乙和丙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專門聽甲的講話,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只好站起來不歡而散了。

一個商店的售貨員,拼命地稱贊他的貨物怎樣好,而不給顧客說話的機會,就不能做成這位顧客的生意。因為顧客對你巧舌如簧、天花亂墜的說話,頂多只把你看作一個生意經,決不會因此購買。反過來,你只有給顧客說話的余地,使他對貨物有詢問或批評的機會,雙方形成討論和商談才有機會做成你的生意。

一位鋼鐵大王說:“傾聽是我們對任何人的一種至高的恭維。”心理學家杰克·伍德說:“很少人能拒絕接受專心注意、傾聽所包含的贊美。”所以說,注意傾聽別人的講話,而“傾聽”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贊美和恭維”。

你如果能夠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也就會給人留下了一個好印象,在接下來的交談中你就更容易乘風遠揚,順利抵達自己說話的目的地。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道理講得很明白:

有一個賣貨的小店,生意比其他店好,別人問店主為什么,他說:“我只是愛聽客人說話,他們有事愿到我這兒來。”

別揭他人短處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凡人皆有其長處,亦必有其短處。怎樣在交談中正確對待別人的短處,這也是一門學問。

人有短處是一點也不奇怪的。有的人也許因為長久以來形成一種固有的生活方式,而其他人大都對此看不慣,這便成了他的“短處”;有的人也許在自己的生活與處事中的確有些微小的毛病,但這些毛病對他的整個對外交往是無足輕重的;有的人也許不是出于主觀原因出現一些較嚴重的缺點,而他自己卻全然無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對待他人的短處,不同的人則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在與他人的談話中,盡量多談及對方的長處,極力避免談及對方的短處;也有的人專好無事生非,興波助瀾,有聲有色地編撰別人的短處,逢人便夸大其詞地談論別人的短處;有的人雖無專說別人短處的嗜好,但平時卻對此不加注意,偶爾也不小心談到別人的短處。

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別人的短處,所產生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避免談及他人的短處,容易與他人建立起感情,形成融洽交談的氣氛;好談他人短處的人,最易刺傷他人的自尊心,打擊人某方面的積極性,還會引起他人的討厭;不小心談到別人短處的人,雖無意刺傷他人,但很難想象別人怎樣理解你的用意,對你做出什么樣的反應(一般來說易引起別人的誤解與不滿)。由此可見,我們在與他人的交談中,應該盡量避免談論別人的短處。另外,如果別人向我們談起某人的短處,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最好的辦法是聽了便罷,不要深信這種傳言,不必將它記在心中,更不可做傳聲筒,而且還要提醒談論別人短處的人是否對所談的事情有所調查、確有把握。

人群相聚,都不免要找個話題閑聊。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眼前的建筑,周圍的山水,昨日的消息,今天的新聞,都是絕好的談話內容,何必去說東家長西家短,無事生非地議人家的短處呢?好說人家短處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我們必須克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义县| 大田县| 巴彦县| 宿州市| 布尔津县| 盐边县| 赤壁市| 元谋县| 阿拉善盟| 邻水| 中江县| 宁强县| 遂昌县| 乳山市| 广东省| 馆陶县| 离岛区| 启东市| 灌南县| 高邮市| 尚志市| 淄博市| 洪湖市| 日照市| 禹城市| 中西区| 游戏| 香河县| 峨山| 澄城县| 华坪县| 新乡县| 友谊县| 北海市| 舒城县| 平昌县| 化德县| 竹溪县| 台北市| 平陆县|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