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53章 附錄:《老子·德經》原文 譯文及注釋(5)
- 第52章 附錄:《老子·德經》原文 譯文及注釋(4)
- 第51章 附錄:《老子·德經》原文 譯文及注釋(3)
- 第50章 附錄:《老子·德經》原文 譯文及注釋(2)
- 第49章 附錄:《老子·德經》原文 譯文及注釋(1)
- 第48章 后語
第1章 前言(1)
老子靜享著曠世孤獨
面對著萬古千秋的寂寞之風
誰能堅守內心的質樸與純真
在精神上與之共舞呢
《老子》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組成,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為《道經》,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為《德經》,全文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在形式上,《老子》采用了《詩經》韻文、短章體的形式、并有著散文化趨向、如同后世的格言警句似的表達,同時也吸取了《詩經》質樸渾厚的語言風格,與后世的對話體以及再進一步發展的散文體文章,有著較大的區別。老子(約前571年—前471年)以文學般的生動形象的手段,來譜寫他的哲學著作。從整體內容上看,《老子》是以探索宇宙自然本原出發,來闡述如何治世、修身、做人、處世的一部哲學著作;其中治世為民的政治主張占據了很大的篇幅,他的總的政治主張就是站在廣大民眾的一方來勸導治世者堅守“無為而無不為”的治國原則。同此前的學術思想主張相比,《老子》無不具有高妙的治政理念和崇高的道德精神指向。《老子》,不僅治政等方面特具建樹,更重要的意義還可凈化人心,特別是如果某個時代道德標準淪喪殆盡、人心慌不擇路的大背景下,《老子》所倡導與蘊涵的精神價值、作為治世的溫補性的良藥,撫慰和痊愈社會良心,更顯得彌足可貴。
老子一貫渲染“光而不耀”(《老子·五十八章》)的哲學理念,然而,他的哲學思想,總是閃爍著悲天憫人、濟世為民、博大的人文關懷而絢爛奪目的光輝。
從宇宙觀到社會觀再到人生觀,老子作了全方位地闡述,極其系統和完整,從整個中國歷史直至清代末期的思想史、哲學史的進程來看,這種情況真正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老子》雖然具有全面完整的治政理念,但是老子不是政治家,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他的哲學體系不是空中樓閣,不是無本之木,而是建立在可感可知的唯物的“道”的基礎之上,而且可以是真正意義上的能夠指導社會實踐、人生實踐的。這是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老子后世的諸子百家也講“道”,但也僅僅局限在世界觀、社會觀、政治觀、人生觀的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側面,而老子所闡述的“道”首先是世界觀、宇宙觀、自然觀,包涵著對宇宙自然的根本看法,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他的哲學體系的一切,他站得更高,他的視角更宏大、更深刻。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及和比較一位思想大家,那就是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影響中國歷史進程和思想進程最深刻的孔子,和老子相比,孔子無疑是后起之秀。孔子一生主要從事傳道授業,他也有著自己鮮明的并承接和弘揚了前人的治政主張,他把他之前就已經存在的中國傳統文化分類而成的禮、樂、射、御、書、數六門學科,強烈而鮮明地融合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理想,傳授給下一代,并周游列國而廣泛地傳播給社會,進一步空前活躍著當時的社會思想以及學術思想。孔子的貢獻不在于哲學,孔子沒有老子系統化的哲學體系,如果硬說有的話,那也僅僅是零星地體現在孔子對當時各門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孔子的貢獻在于:他大面積地剔除了當時傳統文化糟粕、把一些具有人類發展方向的文化,從統管文化的貴族手中普及到廣大民眾之中去。他以他的治世理念編纂了《春秋》,詮釋《易》、刪定《詩》等,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但很難說孔子是具有老子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但從孔子的很多觀點和主張來看,孔子應該是大量地吸取了老子豐富的哲學營養。
老子的世界觀是唯物的、辯證的、發展的、運動的,但毋庸諱言,與之相矛盾,老子構筑的人類理想社會卻是非常落后且倒退的。老子不排斥“功”、“名”、“利”,但老子講的是“大功、大名、大利”,他排斥的是其中的“一己之私利、私欲”,其思想的背后,無不透露出對民眾的至愛,達到“公”而“忘身”的精神境界。在兩千多年前,就產生了這種具有高尚的“雷鋒精神”似的人生價值觀取向,這不得不令人贊嘆和佩服!這實在是有些教人不可思議,且有些問題不能不驅動我們深究和探詢。而對于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建設的當今時代,老子的很多觀點,無不具有積極的我們迫切需要的現實意義。
為什么老子在他的五千余言特別是在《老子·道經》中,始終堅持要求治國者要這樣要那樣、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呢?而老子對民眾的要求相對要少一些呢?從客觀上講,老子的確把握住了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許可能因為,老子當時清楚地看到,自從社會分工、且國家產生之后,治國者便從百工中分離出來,從民眾中分離了出來,治國者掌握了國家機器,手握民眾賦予的大權,管理著一切,甚至包括民眾的生死,他們高高在上,呼風喚雨,治國者的一舉一動都關系到民眾的生存,關乎著社會的發展與安定,他悟出,如果治國者按社會之道、社會規律來治世,那么社會就會呈現萬象更新的美景,這就是他所說的治世者按“道”辦事的“無為”;如果肆意妄為,胡作非為,不按規律辦事,社會就會處于危險紛亂的末日境地,這就是他所說的治世者按個人意志胡作非為的“有為”。所以,老子對治國者的要求和告誡就要多一些,從字里行間教人感受到,甚至他是苦口婆心的、叩首般的忠勸。從這一側面來看,《老子》就是一部關于政治的哲學著作,主要闡述如何治國的總原則。至于“為人處世”、“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哲學意義,也可看成是他那些政治主張的延伸和人們進一步解讀出來的結果。《老子》內涵廣闊的哲學觀點,均根深蒂固地影響到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甚至是深入到平常百姓的生活習俗。
老子闡述的“道”,按現在的話說,即宇宙自然的本原問題,其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的學術思想體系,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廣闊無垠而絢爛無比的哲學宇宙。
人類探索“道”、探索宇宙自然及社會規律之路,是非常漫長和艱辛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和科技發展史,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千年萬年來,人類歷史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宇宙自然及社會規律的過程。為什么會有我們的宇宙,宇宙的密碼到底是什么,它從何而來將向何而去;宇宙的中央部分與宇宙的邊緣區域,各自承受的壓力、重力、質量相同嗎?它在自己承擔浩大質量和重力的情況下,而為什么沒有斷裂以及分裂,如果有,而在宇宙的何處,斷裂處將會是什么物質去填充;宇宙的自我修復能力到底有多強;時間和空間從何而來,時空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物質會有質量;為什么物質會永恒地運動著,誰制造了原動力;為什么會有人類及其思維,生命的密碼到底是什么,等等,現今人類的科學技術還不能給予圓滿的回答,人類任重而道遠。從微觀到光波、介子、膠子、玻色子,從宏觀到宇宙的產生,星系的產生,這些萬象紛呈的“道”,總是困擾著我們人類。人類每前進一步,都要凝聚人類逐漸積累的智慧和科技力量,才能邁出那么一小步,但是從地球人到宇宙人,人類終會有不斷地質的飛躍。
1917年,愛因斯坦(德國,1879年—1955年)就提出了有限無界的宇宙球模型說,即廣義相對論。他指出:“應把宇宙看成是一個空間尺度方面有限閉合連續區。”并在宇宙物質均勻分布的前提下,在數學上建立了一個“無界而有限”、“有限而合”的“四維連續體”,即宇宙是一個封閉的“宇宙球”。人們根據這一假說猜想:宇宙極限為百億余光年,即一顆恒星射出的光線,在一百億余光年后還會返回出發點。這種把有限和無限結合起來的思想合乎辯證法。但這樣的奇妙學說,至今人們還不能完全理解。
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英國,1942年—),是繼愛因斯坦之后最受大眾矚目的科學家,他在對宇宙進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宇宙有限而無界。比如在地球上,無論我們從南極走到北極,還是從北極走到南極,我們始終都不可能找到地球的邊界。這就是有限而無界,宇宙也可能是如此,但宇宙很可能比三維世界的地球多了好幾維。就像生活在二維世界的動物無法理解三維世界一樣,生活在三維世界的我們無法理解多維的宇宙。
老子闡述的“道”,是否蘊涵了像愛因斯坦以及霍金的宇宙科學內涵呢?必須明確的是,老子是不可能站在今天的科技高峰去俯視他的“道”的,但他的“道”的內涵是如此那樣地精深廣博,是否有那種超凡的感性認識,這需要我們去深刻地感悟。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也不必低估了古人的偉大而超凡的智慧,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同在老子的故鄉、古中國的楚地,便產生了楚辭《天問》,作者是后于老子一百余年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他以“問天”的口吻,表達了自己對宇宙自然的終極思考和諸多難解的疑問,這不得不令人稱奇。讓我們耐著性子,來品讀一下《天問》的前半部分吧,屈原寫到: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大意是說:
“請問宇宙開始之時,誰將此態流傳導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從哪里得以產生?
明暗不分渾沌一片,誰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這種現象,怎么識別將它認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為何而然?
陰陽參合而生宇宙,哪是本體哪是演變?
天的體制傳為九重,有誰曾去環繞量度?
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誰開始把它建筑?
天體杼軸系在哪里?天極轉動設在哪里?
八柱撐天對著何方?東南為何缺損不齊?
平面上的九天邊際,抵達何處聯屬何方?
邊邊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誰能知其數量?
天在哪里與地交會?黃道怎樣十二等分?
日月天體如何連屬?眾星在天如何置陳?
太陽是從旸谷出來,止宿則在蒙汜之地。
打從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幾何?
月亮有著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
月中黑點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從文學的角度去看屈原的詩歌,好像采用了十足的浪漫主義手法創作的,而從現代科技的角度去審視,屈原不是在憑空想象,卻是以現實主義的筆法,對宇宙自然進行著實實在在描寫和思考,看不出有多少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屈原對宇宙本原的這些終極思考和疑問,難道沒有著像愛因斯坦、霍金等現代人對天地宇宙、日月星辰的同樣深度的拷問嗎?古人同今人,在這方面有著何其驚人地相似!屈原的那些疑問,毫無幼稚成分,就和我們今天對宇宙的疑問如出一轍,沒有多少太大的區別,科學成分頗多。不可否認,只不過老子、屈原等古人,對宇宙的認識,在沒有精、尖、高的科技力量為基礎的條件下,僅僅處在一種感性、感悟的初級認識階段罷了,但是我們不能決然地武斷地否認古人曾經有過的超時代的終極思考和深悟。在不發達的古代,人類離自然反而是那么貼近;在科技、文化、物質發達的今天,人類離自然卻反而是那么疏遠,人類對大自然的貼身感受可能將變得越來越遲鈍和麻木!人類這種嚴重脫離大自然的現象,是否也終將會被大自然所拷問?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必須警醒:聰明的人類,我們不要讓我們人類變成大自然的天敵,不要讓我們自己變成我們自己的天敵!
然而,我們還是不得不說,至少,當時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絢爛、瑰麗而神秘的楚文化孕育了《老子》,這和當時以現實主義為主導的中原文化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從文學的角度來看,老子闡述的“道”,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文學意味十分濃厚;而從哲學的視角去看,老子確實在以客觀、冷靜、公正的態度,闡釋了他的宇宙觀、自然觀、世界觀,并以此為基礎,生發了他的社會觀、政治觀、人生觀,哲學意味又十分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