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學說,需要我們認真地感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在社會生產實踐中靈活運用。我知道我的觀點是些微的,但握住老子哲學的一絲光芒,挖掘到一塊玉石,并以此小心地接觸和觀照到一些我們中華民族的心理、性格、處世、治世諸方面的情狀;做這項工作必須以謹小慎微、認真嚴肅的態度。
《韓非子》中有兩個故事值得人深思,一是和氏璧的故事,另一是宋人酤酒的故事。
《韓非子》和氏璧故事原文為:“楚人卞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有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之石也,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名曰‘和氏璧’”。
大意是說,楚國人卞和,在山中獲得了玉的原石,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玉器專家鑒別它,專家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說謊,于是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璞玉獻給了武王。武王也讓專家鑒別它,專家還是說:“這是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了,連血水都哭出來了。文王聽說這件事后,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受刖刑傷心,而是因為我獻的是寶玉而被看成石頭,忠貞的人被看成是說謊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原石,玉質上乘,雕琢后而為至寶,于是人們就稱為“和氏璧”。
《韓非子》宋人酤酒故事原文為:“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思是說,宋國有個賣酒的,賣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態度很恭敬,釀造的酒很香醇,店鋪門前酒旗懸掛得很高。積貯很多酒卻沒有人來買,時間一久,酒都變酸了。賣酒的老板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緣故。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這事的老人楊倩打探。楊倩說:“你養的狗兇惡嗎?”賣酒的說:“狗兇惡,那么酒為什么就賣不出去呢?”楊倩說:“人們是都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發自己的小孩,揣上錢,拿著壺,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竄出來咬人,誰還敢來買酒呢?這就是你的酒賣不掉最終變酸的原因。”國家也有這樣的惡狗。有才能的人懷著治國的本領想要稟陳大國的君王,使大國的君王能夠明曉治國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惡狗一樣竄出來咬人,這就使國君受到蒙蔽和挾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
老子給我們奉獻的是“和氏璧”,酤賣的是宋國人似的好酒。
人類歷史上大凡在思想文化方面有特別建樹的人,一生都坎坷不平,大多享受不到物質生活上的豐裕,甚至難得善終,“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這是一件多么悲壯的事情,也是令人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不僅屬于個人問題,也還屬于社會問題。所以,務實是平常百姓最好的道路。而老子在清正淡泊的思想指導下,遠離紛亂爭斗,求得自保,以終天年。據傳說,老子靜享天壽百余年。
“和氏璧”、“宋人酤酒”的故事值得人深思。我無法說我探究老子哲學世界的觀點,能夠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如果一致了,就與學術上“百花齊放”相矛盾,也排擠了其它探究老子哲學的學說的合理存在;如果沒有得到贊同,這又與“和氏璧”、“宋人酤酒”的故事無獨有偶了。這實在是處于兩難的境地。我得承認,我探究老子,說差一點,也僅僅是“盲人摸象”而已;說高妙一點,也僅僅接觸到了老子學說的某一個方面而已。因為,要把老子學說放在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世界文化這個大背景中探討,僅憑個人的些微力量,那只能是管中見豹。
如果要深究《論語》、《孟子》、《春秋》、《禮》、《大學》、《莊子》、《鬼谷子》、《荀子》、《韓非子》、《列子》、《孫子兵法》、《墨子》、《論衡》、《化書》等諸子百家的學說,而不去研讀《老子》,那么對諸子百家的理解也許只能是一知半解或者不夠深刻的。然而,如果不站在歷史唯物的角度去研讀《老子》,有意拔高,那是庸俗的;如果只照字面意義解讀而不去認真感悟老子真意,或者一味地不切實際地貶損,或者步古人轍跡,咿呀學語,人云亦云,那是真正的無知和思想的懶惰。要深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而不認真領悟探究或者忽略《老子》學說,那么,他得到的觀點和結論也許是片面的。
后世諸多的學術以及我們中華民族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甚至一些文學藝術,從中幾乎都能找到《老子》哲學思想的影子。比如像談論修身養性處世的明代洪應明(生卒年不詳)的《菜根譚》、陳繼儒(1558年—1639年)的《小窗幽記》以及清代王永彬(1792年—1869年)的《圍爐夜話》等典籍,均得到了《老子》哲學的滋養;受影響的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繪畫和書法藝術就更不用列舉了。也正是歷代哲學思想的重大影響,從正面而積極地促進了古中國科學技術的大發展。而老子的哲學思想特別是深含的重視民眾的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思維和胸懷具有偉大的和善性格以及對學術思想的包容性和擅長的學習性,蘊涵著對和平的無限熱愛之情。即使,在漢代以后古中國主流思想一貫宣傳的所謂“君權神授”,歷代統治者都似乎嚴酷地鉗制著其它思想的萌生,而深受老子思想影響的《論衡》,是東漢時期哲學家王充(27年—約97年)的一部著作,是一部宣傳無神論的檄文,從根本上動搖和否定了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等人的“君權神授”思想,按常理,王充一定會被統治階級“焚書坑儒”而殺戮并揚其灰,然而終究沒有產生像歐洲中世紀打壓進步天文學家那樣的惡果。而且,與之一脈相承的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楊泉(生卒年不詳,有《物理論》等著作存世)和裴頠(267年—300年)、南朝時的思想家何承天(370年—447年,有《達性論》、《報應問》等著作存世)和無神論者范縝(約450年—約515年,有《神滅論》存世)、唐朝的劉禹錫(772年—842年)和柳宗元(773年—819年)、明清時期的思想家王夫之(1619年—1692年),雖然都有過一時受阻,但其學術著作并沒有被連根拔除(人類的學術思想發展上有個奇妙而又值得我們思索的現象,就是即使當時某個時期,由于人類當時政治、宗教或認識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把某個學說視為異端邪說,而人為地連根拔除,甚至使之在人類的記憶中完全消失,然而,后世總會產生出與那個同樣的思想學說,而留存于世。如果那種學說在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后人便有可能不愿再耗費精力去重復),均留余了一席之地而最終傳承了下來,并沒有像明朝的高啟(1336年—1374年)被政治懷疑和迫害而腰斬,并不像清代與政治相關聯的“文字獄”而被株連,也并沒有像意大利哲學家、天文學家喬爾丹諾·布魯諾(1548年—1600年)那樣被判為“異端”而燒死。只要那個思想學說不動搖當時的政治根基、引發社會動蕩、于民眾不利,不阻礙社會政治態勢或進程,統治階級就會讓其自生自滅而已,不橫加干預;學說思想產生的環境相對來說是比較寬松的,因為歷代統治階級也渴求和鼓勵好的治世思想和策略橫空出世。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總是享受著高官厚祿,被朝廷供養著,衣食無憂,他們能夠很好地從事天文、歷法、數學等科學。這真是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的幸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海容百川,中華民族性格具有偉大的包容性,所以中華民族才生生不息、綿長繁衍。又如軍事方面,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也有過無數的殘酷戰爭,攻城略地之后,政治集團和軍隊總是倡導以安撫百姓為重,維護社會治安,不擾民不害民,強烈地一貫反對那種反人類的殺人如麻的屠城行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老子·第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老子·第三十一章》),“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趙蕤《長短經·攻心》),先哲們對戰爭作了哲學道義上的規范,具有人類發展方向上的意義,目的是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減少雙方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總而言之,諸如此類,無不與中華民族先賢的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密切相關。
這里有必要提及的事情,那就是近代一些日本人的思想和行為,在軍國主義的嚴重影響下,超越了“人的本質”范疇卻走向了“人”的對立面而極端異化。世界近代至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如同穿越到了民族學家L.H.摩爾根(美國,1818年—1881年)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所劃分的古人類的“野蠻時代”,“惡魔纏身”,具有了“野蠻時代”人類的思維和行為,“動物本能”得到了充分暴露,他們在中國大地上劣跡斑斑,無數鄉村城鎮被燒殺掠奪和奸淫。他們實行“三光”政策且不說,對旅順、南京等屠城的暴行,如同小菜一碟、形同家常便飯。日本人曾經師從過中國文化,但是非常可惜,并沒有學到中國文化的精髓。無獨有偶,二戰時期(1939年—1945年)的希特勒(德國,1889年—1945年)建造“殺人工廠”的罪惡行徑也如此。從這一些狀況出發,對一些人或集團的思想和行為“全面復歸動物本能”的“返祖現象”,我們大家必須長期地警醒和覺悟,我們大家都有必要應該靜下心來很好地進行反思和抑制。我說這些,不是為了反復地扇我們人類自身的耳光,而僅僅是為了記住這些陰暗的東西,讓我們自身得到很好地反省和糾正,符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蘇聯,1870年—1924年)說得實在:“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而破譯老子思想密碼的這個工作,就如同當今人類探索我們的現實宇宙一樣,歷經長時間艱難爬涉,也還得不到更多的有價值的結論。即便如此,我還是要說,由于老子等諸多哲人的存在和巨大影響,中華民族以此逐步跨入了理性思維、理性處世的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也許可能沒有直接閱讀過《老子》,但每個中國人均間接地受到了《老子》思想的熏染,因為我們一生下來,就生活在《老子》營造的文化氛圍里;《老子》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至深至遠。但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畢竟具有兩面性。《老子如是說》以當代人思維,冷靜地剖析、客觀地批判與適度地弘揚并重,科學化地解讀《老子》,破譯《老子》深刻的哲學密碼,溯本求源,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哲學的本真。閱讀《老子如是說》,啟迪思想,照耀心靈,凈化道德,革新習俗,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性格的兩面,更能了解我們中華民族性格的多面性與深刻性。我肆意張揚《老子如是說》,這本身就違背了老子“虛其心”、“守靜篤”等哲學主張,也不合符中國人歷來欣賞的那種“內斂型”性格表現。但是,改造我們的性格并跨越到全新的境界,“無論我的呼聲在公共事務中的影響是多么微弱”(盧梭《社會契約論》),可是這種正本清源的事情,且在當今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并逐漸世界化、而個人私欲卻需要不斷凈化的時代,“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短暫停下自己那匆忙的腳步,低下高傲的頭顱,禪定心來,沐浴一下先哲們光輝思想之清流;靜靜地俯下身來,不妨做一做短暫的“坐而論道”之事,并與自己的內心和靈魂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和梳理。我有必要并急迫地做,即使微不足道;弘揚優秀的,改造一切不良的東西,必須從每個人自己做起。然而,閱讀《老子》,閱讀那些圣哲的經典文字,他們的一兩句話,就直接照耀到你靈魂的深處,洗濯你精神的塵垢和心身的疲憊,一個萬象更新的心靈盛景將撲面而來,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