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我暴露了自己的天然缺陷
一群人卻對我怒目而視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被列入世界一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他的學說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思想文化殿堂里儒、釋、道三大支柱之一,影響極其深遠。
有關老子(約前571年—前471年)的身世,在世間遺留的信息實在太少,因而,在老子去世僅僅三百多年之后的司馬遷(約前145—前87年),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的有關老子身世的只言片語,說得模棱兩可,含糊其辭,竟不知其所蹤。老子,姓老?姓李?難以確定;老子,老萊子?周太史儋?老子,春秋時人?戰國時人?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各執一詞。這里既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卻又給我們留下了值得思考的兩種情況。如果說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那么可以說老子開私人著述之先河,其哲學著作站在了時代的最高峰,獨領風騷,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偉大作用。如果說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那么可以說老子的確總結了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學說的成就,并且把他們的學說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更加系統化和哲學化,指導意義更加深遠,超越于諸人之上。總而言之,不論老子是哪個時代的人,這似乎都不是很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老子的哲學著作具備了以上兩種值得探究的特點。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均可以習慣性地偏向于這樣一種傳統的說法:老子與孔子同時代而略長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為春秋時楚地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大東周守藏室之史。應該說,他處在了一個社會劇烈動蕩、民眾朝不保夕的社會急變的政治經濟轉型期,由于這樣的時代,更激發了人們的社會思維的空前活躍。這些,對于悟清了“道”、參透了“萬事萬物”的老子來說,對于他老人家的本意來說,對于他一貫倡導的“功成弗居”來說,對于真正的隱者來說,有這樣鳳毛麟角的少許信息留存于世,也就足夠了?!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記錄到: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蛟毁偌蠢献?,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啦煌幌酁橹\’,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老子在他那個時代,就已經是聲名顯赫的文化巨星了,就是處在偏遠的關令尹喜也久聞其名,并是他忠實的粉絲,在老子退休至鄉間的途中之時,硬要截住老子,留宿請他留言于世。而逐漸聞名于世且政見不盡相同的孔子,也曾慕名而不辭千里之辛勞,從十七歲開始至五十三歲,曾前后四次去拜訪過他,向他探尋關于“禮”等方面的問題。老子說:“孔先生你津津樂道‘周禮’,而那些用‘周禮’的人已經作古,已經連骨頭都腐朽了,只是他們的一些言論主張還記錄在冊罷了。聰明的人要待機而動,乘時而起,適可而止,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一個良好的商人,要深藏財貨,但從外表看起來好象卻一無所有;一個有修養的君子,深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卻好像是愚蠢遲鈍的??茨沅h芒畢露而急迫慌亂不安的樣子,實在可惜。去掉那些傲氣和貪欲之念以及不合歷史潮流的志向,改掉那些忙忙碌碌的行為,那些多余的東西都無益于你自己的身心;我要對你說的只此而已?!?
《史記·孔子世家》中還記載: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大意是說,孔子又一次到周去學禮,拜見到了老子,告辭時,老子送他說:“我聽說富貴之人用財物贈送人,有德行的人用言辭贈送人。我不是富貴之人,也不是品德高尚之人,就只好竊用品德高尚人的名號,用話語為你送行:‘聰明能洞察一切的人,常常遭受死亡的威脅,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短處的緣故;博學善辯見多識廣的人,常常危及自身,那是因為他喜好揭發別人惡毒一面的緣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