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奇絕高妙的一些話語,孔子聽后,深感老子是一位不同凡響的難以超越的文化巨龍,頓生望洋之嘆。而那些零星的幾句話語,可以管中見豹到老子看問題之特立獨行、思想境界高標于世人之外的形象。在這里,老子對孔子強調了“與時俱進”的哲學觀點,提出了對傳統文化如何繼承發揚與拋棄的重要問題。老子是一位積極的入世者,又是一位真正的得“道”的大隱士。如果不是真隱士,那么,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一位僅用五千余言就囊括了當時已經發展和沉積了幾萬年的華夏文化和文化思想成就、并在無意中把自己推向了另一座文化高峰的文化巨人,五千余言(名為《道德經》或《道德真經》,又叫《五千言》或《老子》,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言簡意賅,勝過滿紙廢話的千萬余言,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思想何等博大精深,氣勢何等恢弘磅礴,其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后來我們華夏的各種文化與學術思想潮流,其中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派別、武術、醫學、養生以及后來引進的宗教的本土化,甚至建筑直至民人的生活習俗等,而成為華夏文化的“根性”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文化基因,進入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血液,經中國歷朝歷代建樹和弘揚后,甚至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潛移默化地嚴重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治國方略、對外對內態度,小到平常百姓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處世態度、生活態度、為人態度;導引中國文化兩千多年,壯哉!這么一個文化巨星,無與比肩者,塵世間對他的身世應該婦孺皆知,然而恰恰相反,世人對他身世卻知之甚少!就是擅于尋訪、對歷史擅于刨根問底的并離老子時代較近的司馬遷也所知甚少,塵世間留有他身世的信息實在是寥寥無幾,幾乎成為一個謎,成為一個傳說,幸好有五千余言存世。作為一位大東周國家圖書館管理的公務員和史學家,老子最大限度地掌握了他之前華夏文化的精髓信息,他站在了當時華夏文化的頂峰,上觀宇宙之奇幻,下察大地之蒼茫,中間謹慎地審視人世之紛繁壯觀,像拋繡球一樣,向世人拋下了他那字字璣珠的蘊涵真愛大愛的宏言高論,“巨音稀聲”,甚至為他那個日趨衰落、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民心慌亂的周王朝時代給予一劑治世良藥,隨后便駕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春秋時代那個紛繁奇妙的塵世,悠然而去,像生發萬事萬物的宇宙和“道”本身,“功成而弗居”,“行不言之教”來實現著他言論的理想。
《論語·泰伯》中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是說人將要離世的時候,所留下的話語是十分和善的、真心的。同理可以說明和推斷,老子在他老之已至且將遠離塵世而隱退之際,給世人留下的這五千余言,其眼光是獨到的,其用心是真誠的,其心地是善良的,避諱相對較少而堅強地站在民眾一方說話,并首開私人學術著述之先河,而且,其學術著述具有以往少見的自成體系。
《易經》、《詩經》和《老子》等經典,是早期中國農耕文化在哲學思想和藝術上的總結和成就,而成為兩千多年中國農耕文化發展的不竭之源。影響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和促進了當時學術思想的空前活躍,面對當時紛亂的現實,許多人以《老子》為基點,奮力尋找治世良方,學術派別如雨后春筍,并一時風起云涌,大家嘔心瀝血,都在為社會的發展出謀劃策,探索道路。閱讀他們的言論,仿佛他們爭論得面紅耳赤的聲音還響在我們耳邊,為時代而心急如焚、憂心忡忡的形象還屹立在我們心中。但無論哪個派別的興起,從某種角度甚至有些極端到不可讓人接受地說,或多或少地抱著老子思想的某一個側面去生發和闡述以及弘揚,《老子》是指導他們立宗立派的哲學工具。
可以這樣說,比如孔孟的“仁政”與“中庸”之道,處理問題和辦事,講求和善以及不偏不倚、圓通等原則,可以看著是《老子·第八章·第八十章》等內容的推演和生發,孫子的兵法可看著是《老子·第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六十九章》等內容的推演和擴張,墨家、鬼谷子(即王詡又名王禪,約前400年—約前313年)和韓非等人的學術思想更從《老子》中獲取了大量的哲學營養。當然,我們不能靜止地看問題,后起之秀不僅吸取了前人的文化精髓,而相互或先后影響是不可忽略的。至少,他們在《老子》那里得到了一定的啟蒙和啟發。由于老子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力,加之歷經中國歷朝歷代治世者利用老子學說在國家制度和道德方面的建樹以及千百年來文化人的傳承與弘揚,致使《老子》思想深入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深入到中國社會的民間,《老子》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似的不僅影響到當時與后來整個國家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對內對外態度,也影響到中華民族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更影響到千百年來平常百姓個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要探討和檢討中國人的思想行為、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及其性格特征,如果要繞開《老子》而去高談闊論,那是膚淺和可笑的。
探究《老子》,在文字上、在文化上力爭作出趨向合符當今科技時代的梳理,一、大致沿著老子精深的哲學思想的脈絡,我們的探究不得不循序漸進,路徑有時看似曲曲折折甚至瑣碎,二、不得不借助當今物理、宇宙學等相關的成就;三、不得不比較中西哲學的異同,來鑒別和評判東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異同;試圖刷新彼此間相互借鑒的路徑;四、不得不回溯中國哲學流淌的路徑,甚至上溯《老子》之前的《易經》等“根性”文化思想;五、不得不深挖在《老子》影響下的中國文化歷史的脈絡;六、不得不察看和較比東西方各自科技發展的進程;七、不得不審視中華民族艱難創造的燦爛耀眼的農耕文明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精深博大的農耕意識,但我們又不得不隨時提防它的“小農意識”和“小國寡民”式的思維方式的產生;八、探究《老子》從《易》獲取的辯證法思想,探究“無為”與“無不為”的辯證關系,試圖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行為;九、由于老子對中華文化的巨大影響力,不得不通過《老子》來窺探和審視我們的民族性格,謹慎地評價其優劣,雖然量少,僅微乎其微,目的是糾正千百年來一些人膚淺、文字表面、片面甚至不負責任與錯誤解讀的偏差(特別是人們在失意的時候或在自然與社會面前無能為力的時候,對《老子》的消極誤讀),而導致了人們思想意識和行為上的偏差;破譯《老子》學術思想的密碼,正本清源,目的以接近《老子》的本意。比如對“道”與“無為”的不同理解,便會導致不同治國方略、對外政策和不同的為人處世方法和態度,那些在文字表面上的歪曲的解讀,謬種流傳,對個人來說,會產生消極思想,對整個民族來說,甚至會導致民族性格的惰性以及“劣根性”。探究《老子》,可以更加清楚地認清我們自己的民族思想、民族性格,在中國逐漸世界化的今天,我們方能可以更加清醒而大膽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方能更加清醒而勇敢地不斷前進;探究《老子》,就是探究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優缺點,挖掘我們民族性格形成的文化之源,探究《老子》這把雙刃劍,對改造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并使之更加優秀、品德更加崇高有著重要的意義;《老子》思想已經潛移默化到我們民族性格的血液之中,一時改變其千百年來沉積下來的有些影響,就如同利用基因科學來改造我們自身一樣,還有著極其漫長的許多路要走,而精心和準確地探究《老子》,探究和總結農耕文化,對當今中國逐步工業化、現代化以及新文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并以新文化體系指導人們的思想行為甚至一個國家的思想行為,將有著不可估量的借鑒價值。作為中華民族中的一員,作為華夏多民族的子孫,有著先祖的血脈和永恒傳承的光芒四射的文化基因,深刻而準確地把握《老子》,從而,在思想上認清自己、審查自己、改造自己、發展自己、壯大自己,這樣的事情不得不很好地謹慎而又大膽地“作為”。
認識《老子》,實際上就是認識我們自己。我們崇拜老子,總是在老子布下的羅網里步履蹣跚,然而,我們應該長大,必須學會與老子若即若離,去努力尋找和跨越自己,去尋找那個嶄新的自己,即使尋求之路是艱難、曲折而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