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道與無為

時間像一把鋒利的鐮刀。它收割著一切

時間以詛咒的方式進入這個世界

她會不會以我內心的結構形式

釋放她那無與倫比的能量呢

誰又能解開時間的咒語呢

弄清和掌握《老子》哲學中幾個終極概念和范疇,比如“道”、“德”、“有”、“無”、“無為”、“美”、“丑”、“善”、“惡”等概念,對于準確而深刻理解和把握《老子》學說至關重要。《老子》深邃的哲學思考,對宇宙本原的思考,對人本身及其社會的思考,《老子》辯證地看待這個奇妙的世界,在宇宙本原、物質運動、社會運行、人生意義、生命價值、時間與空間、永恒與短暫、有與無等方面都給我們以具有終極意義的導師般的啟示。從哲學終極高度來講,《老子》說“無”是一種客觀存在,“有”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有”與“無”是我們這個宇宙世界存在的方式,是時空存在的一種形式;“有”與“無”之間的關系要辯證地看,比如時間,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好像“無”,但它確實客觀存在,且我們也能感覺得到。從當今科技時代看,比如原子核與電子,電子繞著原子核運行,如果原子核有乒乓球那么大,那么整個原子的空間像一座影院那么大,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空間全部是“空”的,好像“無”,但為什么電子能夠環繞著原子核運行呢?其實這個“無”中一定充滿了我們人類現在還看不見的“物質和能量”,迫使電子繞著原子核旋轉;同樣行星繞著恒星旋轉,也應該有如此的道理。史蒂芬·霍金(英國,1942年—)的學說認為我們的現實宇宙已經有一百多億年的歷史了,然而,我們人類的文明史僅僅才短短的六七千年,我們現在認識世界認識宇宙應該也一定僅僅處在一個初級階段而已,我們相信,我們現今人類的知識框架僅僅還是一個簡單的基礎而已,不必驕傲,我們才剛剛在一個起步階段,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看穿這個浩瀚的宇宙世界,我們人類現今的知識構架和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足以表述這個奇妙絢爛的世界,更不能準確地表達“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只能去籠統地感性地去“悟”,我們還是井底之蛙,歷史發展到當今世界,我們還動物般地在熱衷于戰爭和爭斗,還沒有足夠能力使我們的世界、使我們自身變得有秩序,變得像《易經》和《老子》所倡導的那種“有序變化”、“和諧”與“守中”,但我們同樣相信,我們在不斷地努力地前進著,未來會讓我們認清那一切的一切。我們中華民族面對這個紛爭、紛繁復雜的小小環球世界,《易經》與《老子》等經典,還可很好地學習和利用,且并不失為一劑溫補之藥。

為什么會有宇宙?為什么會有“道”?我們怎么會站在這個世界上?奇妙的本原問題。千百年來,西方人用數學用科技去實證宇宙,去探究“道”,而我們中華民族在《易》和《老子》等經典的哲學思想的嚴重影響下,始終在感性地只是“悟道”。運用科學和實證的方法,隨著我們哲學思維的改觀,隨著經濟社會的大發展,我們正努力地改變著這一認識世界的初級方法和方式。

“無為”到底指的是什么?“無為”的本質意義是指“無所作為”嗎?是指在磅礴澎湃、生機勃發、不斷發展變化、無窮無盡的萬事萬物面前,只能是消極等待、消極回避、無所事事嗎?這樣理解“無為”,是膚淺的、文字表面的,只能帶來消極的逃避矛盾的思想,這樣理解“無為”,實在是遠離甚至背離了《老子》“無為”思想的本意。《老子》的“無為”思想,在現實生活中,處處都包含著“有所為”的思想,“無為而無不為”。鬼谷子在《鬼谷子·捭闔》中說:“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意思是萬事萬物無論怎樣變化,終究是按照恒定的規律發展變化的,沒有事物能夠超越規律之上的,萬物歸宗于此;《鬼谷子》沿著《老子》思想的路徑,也提到“無為”的概念,但鬼谷子取用了《老子》的“無為”意義的其中一個方面,說“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而牧之”(《鬼谷子·捭闔》),意思是根據對象的變化發展規律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或進或退、或貴或賤的方法)去駕馭它,方能成功,“無為”即為“順應自然”之意,其實質,“順應自然”本身就是一種“行為或作為”,即按照自然發展變化規律辦事,否則就叫“妄為”,“妄為”其實質也是一種“為”,這是老子堅決反對的。其實,在《老子》里的這個哲學概念,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理解,方能接近《老子》“無為”的本意。一方面,“無為”是指遵照“道”來辦事,按照萬事萬物的內在規律辦事,只有我們掌握自然規律,即努力掌握“道”,就應該大膽去作為,大膽去嘗試,就像老子之后的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在《養生主》中所談到的庖丁,他掌握了牛全身的各個關節,掌握了牛的結構,掌握了客觀對象的“道”,解牛便游刃有余了,既不費力也不費刀。只有我們不斷掌握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努力趨向于“自由王國”,解除了我們在客觀對象面前的盲目性,我們人類的行動方能游刃有余,我們方能“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另一方面,“無為”的確也包含有“不要作為”的思想。老子面對當時橫征暴斂、戰亂頻繁、餓殍遍野的社會時局,為民請命,苦口婆心地勸誡那些昏庸的沒有掌握治國規律的治國者千萬“不要作為”,甚至說反話叫大家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世界之中去,叫大家“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社會反而還會好些,社會反而還會按照自身的規律不斷向前發展,老百姓的生活反而還會好過些,因為不受“亂政干政”不懂治國之道的統治者的干擾,老子不是籠統地憎恨統治階級,而僅僅是唾棄那些昏庸無能者,痛恨“妄為”者。為什么《老子》五千余言始終蘊含著反復教導人要“悟道”、“得道”,實際上就是叫人們要努力去掌握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要按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辦事,這方面要努力地“為”,而違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的事情,千萬不要去作為,“亂作為”莫如“不作為”,最好“無為”。明代朱元璋(1328年—1398年)面對戰后的國家初立時曾說:“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在社會治理上,他遵循了老子的諄諄教導。以此“無為”,其實在另一種形式上是大膽作為,贏得了明朝早期的初步繁榮。又比如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間,對文化,我們作了一些傻事。“文化”是經人類千百萬年的行為而后、一代代沉積下來的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能力和智慧,既有物質的又包含精神的,它如同江河流水,文化只能疏導,而不能整體截斷,除開那一片地域的人們無形地突然消失,便能使那種文化斷層。人為地截斷,只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那是搞運動,硬性要截斷傳統文化上的東西,出現短時間的文化真空,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夠,二、政治條件不夠,三、人們思想水平上的條件不夠,四、特別是文化上的條件不夠,因為新文化體系和框架尚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新文化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取代我們有著多少萬年積累起來的農耕文化,推翻這個現實的文化體系,當時所謂的新文化體系便是空中樓閣了,何況一種完備的新文化構架不會是幾年幾十年尚能建立起來的,它需要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方可建立和完善,方可生根于民眾,方可立足于社會,方可成為文化基因被認可和傳承。人為地作為,不按規律、不按事物內在的“道”辦事,這只能是一廂情愿的“妄為”,結果只能適得其反;若硬性去作為,結果會造成嚴重地思想上的混亂。毛澤東(1893年—1976年)一生重視新文化建設,曾經在新文化建設方面有過準確的表達:“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若果我們以此來作為,新文化體系將會愈加完善,構架將會更加堅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漳县| 太谷县| 尉氏县| 花垣县| 长顺县| 格尔木市| 武宁县| 宁强县| 三都| 阿尔山市| 玉山县| 永嘉县| 乌拉特前旗| 云浮市| 宁陕县| 峡江县| 合山市| 会宁县| 阜平县| 满城县| 北海市| 徐州市| 墨脱县| 永嘉县| 景谷| 米林县| 盱眙县| 巴林左旗| 林芝县| 奉新县| 白朗县| 松溪县| 雷波县| 松溪县| 大洼县| 巴南区| 荣昌县| 河西区| 咸阳市| 梅州市| 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