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前言

《三國演義》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呢?

《三國演義》是史書、兵書、商書、人生之書。

《三國演義》的故事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故事起于黃巾起義,進而引出了魏、蜀、吳三國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的激烈斗爭,一直到西晉為止。

與其說《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還不如說它是一部兵書。羅貫中將古代的許多軍事家、戰略家的攻城掠地、伏險設防、遠交近攻、合縱連橫、迂回進退的韜略,融于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畫卷之中。據說,明清兩代農民起義軍的將領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等皆以《三國演義》的戰案為埋伏攻襲的秘訣,往往行之有效,《三國演義》是他們指導作戰的“玉帳唯一之秘本”。

商戰與兵戰有許多相似之處,只憑呂布那樣的匹夫之勇不但難以勝敵,而且會連連敗北?!度龂萘x》中的運籌帷幄、知己知彼、戰略戰術、選擇戰機,在商戰中的決策、思維、計劃、目標、用人、管理、經營、談判、公關中不但得到應用,而且得到了發揚。把《三國演義》的謀略思想、管理方法、人品風格引入現代經營管理,是極為有益的。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一生酷愛《三國演義》,他尤其崇尚諸葛亮的人品與風格,對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有獨到的研究。松下幸之助的經營之道,與《三國演義》大有關系。日本許多大企業在培訓管理人員時,要求受訓者必讀《三國演義》,許多日本的企業家認為《三國演義》是他們的成功指南之一。

《三國演義》更是一部智慧之書,不僅顯出打仗的智慧,而且包含了經商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三國演義》中有小權謀,也有大智慧。諸如用謀施計,識謀破計之類當屬小權謀,如一氣周瑜的兵貴神速之謀,二氣周瑜的公關之謀,三氣周瑜的將計就計之謀,鐘會伐蜀的一箭雙雕之謀,陸遜假意恭關公的笑里藏刀之謀等,這些小權謀在書中極為明顯,處處可見,但它們大多是一些思維技巧,難以統領人生,所以才稱之為小權謀。

讀《三國演義》,最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大智慧,這種大智慧并非就事論事,而是經過對許多故事分析、綜合、凝煉、升華而成。這種大智慧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大覺悟、大道理。

《三國演義》顯出的大智慧,歸納如下:

其一,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三國演義》中的眾多人物都面臨著選擇問題。諸葛亮和陳宮都在選擇職場,他們都很努力,但最終的效果大不相同。諸葛亮選對了職場,愈走愈順,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陳宮選錯了職場,路愈走愈窄,最后走不通了。眾多“三國”人物在選擇這個問題上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通過這些經驗、教訓,《三國演義》的大智慧告訴我們:“天道酬勤”是國人的信條,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勤奮并未換來成功,好心并未換來好報。究其原因,沒能作出正確的選擇是無法回避的因素。成就事業不但需要努力,還需要正確的選擇:選擇做事的方向,選擇做事的觀念,選擇做事的方法,選擇做事的心態,選擇做事的“天時、地利、人和”。要遵循一定的選擇原則和方法技巧,要用理智和思維選擇,而不能“跟著感覺走”或“唯眾從眾”。

其二,情商比智商更有效。

一部《三國演義》,因不能控制感情而暴怒身亡的人物有許多位,給后人留下警示。一位是江東的孫策,人稱小霸王,他只活了26歲。其實孫策正值青春年華,本不該命絕,就是因為少年氣盛,易沖動又不會控制,終釀惡果。一位是周瑜。周瑜死于心胸狹窄,嫉妒心太強,又不能忍耐。諸葛亮抓住了周瑜的情緒弱點,“三氣”周瑜。孫策、周瑜,其事業如日中天,命都沒了,何談事業。還有一位王朗,那么大的歲數了,竟不“耳順”,死于羞惱,活活地被諸葛亮罵死。王朗之死,純系心理素質太差,用現代語言將就是情商太低,而諸葛亮就是針對其心理特點,一擊而中。還有兩位,劉備和張飛,也因控制不住情緒而亡。

上述《三國演義》幾位人物之死,說明了一個小問題,欲成事業,欲有出路,僅僅憑高智商、高能力是不夠的,還要看是否有較高的意志力、控制力,是否與別人和睦相處,是否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其三,忍耐比恃強更強大。

古往今來,忍者無敵的例子數不勝數。勾踐忍辱負重,終于雪恥;藺相如忍受廉頗的非難,傳下將相和的美名;韓信忍胯下之辱,張良忍老人之傲,二人在漢初三杰中占了其二;劉邦在項羽面前一忍再忍,最后戰勝了項羽;《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在戰略上是忍讓的高手。自桃園三結義后,劉備一直寄人籬下。先后跟隨劉焉、盧植、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一直在“忍”。暫時的委曲求全,是為了渡過當時的逆境,是為了光明的未來。劉備忍受了孔明之“傲”,三顧茅廬,終以三分天下稱王立業。東吳陸遜以忍的力量破了劉備的七十萬大軍。大凡有所成就、有所作為的人,忍耐都是他們一生的座右銘。忍者成金,忍者無敵。

其四,思維比知識更給力。

知識就是力量,但是若不用于實踐,不用它做事,知識變不成力量。諸葛亮有知識,張昭也有知識。諸葛亮用知識借來曹操箭,借來東南風,造出木牛流馬,發明了連弩法;張昭用知識談天說地,天下事無一不曉,但他不去運用所學知識做一件事。知識不應束之高閣,運用才有力量。

諸葛亮運用《孫子兵法》領兵打仗,馬謖也運用《孫子兵法》領兵打仗。諸葛亮運用知識能打勝仗;馬謖用同一種知識,卻失了街亭,犯下大罪。所以,正確運用知識才是力量。

怎么樣才能正確運用知識呢?有怎樣的思維能力,就有怎樣正確運用知識的水平。諸葛亮是創造型思維,馬謖是僵化型思維,二人思維水平不同,一到實際戰場上高下立分。歸根結底,思維比知識更有力量。

其五,適度比過度更如愿。

《三國演義》里有許多“過度”的人和事:諸葛亮的征戰過度、包攬過度、勞累過度,劉備的固執過度,張飛、王朗、周瑜、孫策、曹真的嗔怒過度,楊修的小聰明過度,典韋、淳于瓊的貪酒過度。這些“過度”,要么使這些人物喪命,要么使他們敗業。

人的一生中犯得最多且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度,不要以為多干就好,一旦過度了、過火了便會弄巧成拙。所以,古人有“四不可”的教誨: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倘若將“四不可”變成“四可”,就過度了、過火了,就會犯錯誤。列寧說過:“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個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痹S多人為什么犯錯誤,就是因為多走了一小步。所以造詞的先人把“過”與“失”、“錯”連在一起,過失,一過就失;過錯,一過就錯。

《三國演義》中許多人物的前車之鑒警示我們,許多情況下,我們犯的錯誤,并非不干或干得少,而是干得太多、太快,心太急,走得太遠,偏離了“度”。不足,尚可彌補;過了,再回來就難了。凡事都須把握住“度”才好,因為“偉大變為可笑只有一步”。

一些人是好心人,也非常努力,十分敬業,總想多干一點,干快點,但一旦過了度,不但不能如愿,反而釀成大錯,離初衷愈來愈遠。

其六,人格比權勢更有氣場。

漢末,群雄割據,但最后成事者僅有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這是因為他們的人格力量助他們成功。人格具有感召力量,劉備很長時間都是倒霉的時候,但手下人仍死死地跟著他。人格是一面旗幟,人格是人的形象。

人格具有公關力量。關云長單刀赴會,孔明赴江吊周郎,有驚無險,靠什么?人格的力量。

許多企業家拼命學習計謀,從《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中汲取謀略知識。其實小勝靠智謀,大勝靠人格。企業靠文化的力量統合人心,如果人格力量不夠,那么文化張力就不夠。統合人心要靠人格的力量。做企業的失敗,其實是做人的失敗。

《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人生大智慧,在此不再一一列舉。相信讀者在讀《三國演義》時能夠挖掘更多的智慧。所謂品讀《三國》,不只是品讀書中的字句,更是品讀其中的人生大智慧。

《三國演義》是永恒之書,因為它表現了人類精神與智慧的某些永恒內涵。

本書由河南工業大學李文庠、馬寧編著。

編著者

2015年12月

品牌:紡織社
上架時間:2017-05-05 10:53:41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紡織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江| 永济市| 东至县| 互助| 营山县| 岱山县| 安多县| 沧州市| 顺昌县| 绥江县| 双城市| 德兴市| 德昌县| 延吉市| 贵定县| 武川县| 朝阳区| 塔河县| 惠水县| 尼玛县| 漯河市| 滨州市| 祁门县| 徐州市| 定州市| 永清县| 天气| 岳普湖县| 伊吾县| 雅安市| 偃师市| 昌图县| 岑巩县| 博乐市| 黄冈市| 响水县| 静海县| 喜德县| 延吉市| 庆阳市|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