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認為朋友之間的交往要“自薄而厚,先嚴后寬”,即施人恩惠要先從淡薄而逐漸濃厚,假如先濃厚而后淡薄,就容易使人忘懷這種恩惠;樹立威信要先從嚴而逐漸變寬,假如先寬后嚴,那別人就會怨恨你無情。無論先薄后濃,還是先嚴后寬,都必須把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交際原則,而且變化不要太快。
時機對于人生決策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時機不到,就匆忙作決定,倉促行動是冒險之舉;時機已經成熟了,卻不識時機或拖延不決,優勢也會變為劣勢。把握時機,當機立斷,則是勝利之本。
放棄也是一種選擇——不是天不滅曹,而是孔明不滅曹
自古道:有所失才會有所得。我們只有把應該放棄的堅決果斷地放棄,才有可能是最后的贏家,放棄也是一種選擇的思路。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周瑜、諸葛亮從水陸兩路出擊,設下十面埋伏。一路之上,曹操的兵將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孫劉聯軍的埋伏。行至華容道時,曹軍人皆饑餓潦倒,焦頭爛額者扶策而行,中箭者中槍者勉強而行。衣甲濕透,個個不全,軍器旗幡,紛紛不整。號哭之聲,一路不絕。至此,曹操只有三百名疲憊不堪的兵將,此時正是擒拿曹操的絕好機會。諸葛亮只要想除曹操,十拿九穩。
但是,諸葛亮卻選擇了放棄,“派”關羽把曹操放了。諸葛亮一生都在努力,同時又都在選擇。首先,他選擇明主,選擇了劉備;而后,又不斷地選擇戰術,是火攻還是水攻,是兵戰還是心戰。周瑜死后,他立即選擇了冒風險過江,吊唁周郎,但是他的所有選擇,最有深謀遠慮的當屬這次設計華容道放曹。此次,他選擇了放棄。諸葛亮為什么不滅曹,因為滅曹會干擾總策劃,妨礙總目標的實現。不僅如此,甚至還危及劉備集團的生存。
有人認為,諸葛亮的總目標就是劉、曹、孫先三足鼎立,然后再尋機一統天下。滅了曹,少了一個最強的對手,不是可以劉、孫兩分天下,豈不比三分天下更進了一步,何樂而不為呢?其實不然,這只是一個空想。
如果當時殺掉曹操,曹姓及夏侯氏的人勢必要報仇雪恨。曹操在許昌、荊襄、合肥等地還有相當勢力。倘若即刻點起二三十萬兵馬復仇,恐非難事。到那時,因為時過境遷,孫劉聯軍再難演出草船借箭、苦肉計、連環計、借東風的精彩大戲了。讓你燒了一次,還能讓你燒第二次嗎?放了曹操,他當然也很想復仇,但余悸未了,總得要停歇一段時間再戰。劉備和諸葛亮正好利用北方無戰事這段寶貴的時間,養精蓄銳,作好充分準備去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當時殺掉曹操,除了劉備的大患,同時也除了孫權的大患,這樣,孫劉兩家便由同盟者變為敵人,兩家之間的大戰即可到來,這對在江南立足未穩的劉備極為不利。
孔明選擇了放曹,但仍派人在華容道截擊曹操,這就更高明了,如果明令放曹,劉、關、張和諸將都不會理解;如果不派人在華容道埋伏,又顯得失算,不像人們說的那么“神”。諸葛亮偏偏派義薄云天的關羽去華容道,等于向天下表明,我算到了,只是由于關羽的重義才未果,給自己料事如神的形象添加了光彩。
諸葛亮選擇放棄,充分體現了他為實現總目標,不計較一時得失、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諸葛亮設計放曹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征途中,面對挑戰和機遇,是舍棄還是角逐,需要慎重抉擇,該出手時就出手,該舍棄時就舍棄,不能為了一棵小樹而舍了一片森林。
舍棄所遵循的也是價值原則。“舍棄”是手段,“獲取”才是目的,所以遵循的仍然是“趨利避害”的原則,只不過不是急功近利而已。舍棄的是次要的、局部的、暫時的利益,而獲得的卻是主要的、全局的、長遠的利益。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只有舍棄局部,才能保存整體;只有舍棄近利,才能生存發展。
舍棄是一種大智慧,這種智慧來自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知識、方法和能力的結合和互相轉化的結果。舍棄時有意識的主動行為,是一種生存和發展的智慧。
并非執著者一定能夠成功,許多時候,放棄卻走向了成功。
古羅馬有一則寓言:有兩條河流從源頭出發,相約流向大海,它們穿過山洞,最后到了沙漠的邊緣。其中一條河說:“我一定要流過去,找到大海。”另一條說:“不如回去再等機會吧,如果前進,我們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結果一條河執著地前進,干涸在沙漠里。另一條河則回到了源頭,等待良機,流入了大海。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條,也不一定非得在某年某月必須實現,沒必要一條路走到黑,碰南墻才回頭。
舍棄常常是一種痛苦的選擇。東北狼一旦被獵人的鐵夾夾住,便會自己把所夾的那條腿咬斷逃生,憑著這種痛苦而果斷的“舍棄”,保存了生命。歐洲金雕,一窩只生兩只幼鳥,但有時仍然食物不足,于是強壯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擠出巢穴摔死在岸下。金雕媽媽別無選擇,只有容忍這種殘酷的“舍棄”的現實。阿西莫夫曾從事生物化學研究和教學,他發現自己有創作科幻小說的才能,在對自己進行冷靜客觀的分析后,他毅然告別了大學課堂和實驗室,專門從事寫作,阿西莫夫當時選擇舍棄自己朝夕相處的實驗室和講臺,內心無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為他挺住了一時的痛苦,而后才成就了大業,一生創作了48部科幻著作,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幻小說家。舍棄有時很痛苦,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時之痛苦,就有可能招來終生的痛苦。
人的一生,是“取”與“舍”的一生。“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種智慧。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人初生時,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長;取得知識,以求完善。長大以后,則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閑或取權位而舍其他。至于老了以后,則愈要懂得舍。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常把老本也賠了進去。
劉向《新序》記載,有人送魚給鄭相,鄭相不受,左右問他:你不是最愛吃魚嗎?干嗎不要?鄭相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不能要這個魚。要了這個魚,就因受賄而失去了官祿,以后再也吃不到魚了。而不要這個魚,保住了官祿,我可以一輩子食魚。原文是:“受魚無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
這個鄭相,可以說是位清官,然而他之所以當清官,并不是出于什么感人肺腑的理由,也沒有表現出什么高風亮節,他完全從維護個人利益出發,辯證地分析了當清官要比當貪官更獲利的道理。即,受賄本來是為了滿足欲望,但結果卻恰恰為了滿足小欲望而失去了大欲。而廉潔卻因為拒絕小欲而保住了大欲。鄭相不受魚的故事中有一個“取”與“舍”的辯證關系。
什么都不放棄的人,很容易被人理解為斤斤計較;什么都放棄的人,往往又被人指責為縮頭烏龜。處理好“取”與“舍”的關系,才能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游刃有余。
每種舍的后面都可能潛藏著取,如果失去的是虛假,可能因此而得到真誠;如果失去的是近利,可能因此而得到成功;如果失去的是淺薄,可能因此而得到深刻。那么,該失則失,該舍則舍。
每種取的后面都可能潛藏著舍,如果為了金錢而失去了健康,為了取得事業成功而失去了家庭和諧,為了取得利益而失去了人格,為了取得榮譽而失去了正直,為了取得欲望而失去了自由,為了取得近利而失去了長遠的目標,均得不償失。
大智若愚——司馬懿選擇示愚
魏主曹睿病危,托孤于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二人扶太子曹芳即皇帝位。曹爽乃曹真之子,系曹氏宗族,擁有兵權。曹爽亦是司馬懿的政敵,他深知司馬懿功高德重,對司馬懿一直小心提防,不敢有絲毫懈怠。司馬懿此時已推病不出,二子亦皆退職閑居,曹爽對司馬懿仍不放心,但不知司馬懿虛實。
一日,魏主派李勝為青州刺史,曹爽見是個機會,令李勝以辭行之名探司馬懿虛實。司馬懿老謀深算,豈能不知李勝辭行之意。于是,他去冠散發,上床擁被而坐,又令兩個侍女攙扶。他裝癡賣傻,眼光癡滯,裝聾作啞,口中語無倫次。侍女喂他喝湯,湯從嘴角流出也不知曉,乃作哽咽之聲曰:“吾今衰老病篤,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若見大將軍,請他今后多關照二子。”言畢,倒在床上,聲嘶氣喘。李勝回報曹爽,細言其事。曹爽大喜曰:“此老若死,吾無憂矣!”
曹爽以為司馬懿病得不輕,人已經傻了,再有能耐也使不出來了。從此,不再把司馬懿當作對手。司馬懿終于在一天,當曹爽及其兄弟親信放心大膽地出城打獵時,在城內發動了政變,除了曹爽,至此,魏主政權歸司馬氏。
司馬懿向曹爽“示愚”。司馬懿大智若愚,善于藏拙,善于保護自己。大智若愚,既有大志,又不露鋒芒,生存和發展環境平和,大智若愚的人大多事業有成。他們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大智若愚”中的“愚”有幾種形式:
其一,糊涂。
鄭板橋說:“難得糊涂。”鄭板橋所指的糊涂不是腦子里似一團亂草,那是愚昧無知,鄭板橋所指的糊涂是在是非、名利面前不爭,不計較,雖一副“愚”相,但人生有大發展。“糊涂”就是清醒。
其二,淺薄。
對于科學發現、真理探究,看問題應當深刻一些,盡量把事情看透一些。對于為人處世、人際關系,看問題應當淺薄一些,盡量把事情看淡一些。為人處世思想倘若太深刻了,曲高和寡不說,別人也會覺得你“可怕”,會處處防著你。對于我們身邊的無關緊要的小事,看得太透,于人于己都不好。
其三,無知。
在為人處世方面,知道的事并非越多越好。知道的事多了既是個負擔,又是個隱患。
其四,自污。
俗話說:出墻的椽子先爛。人怕出名豬怕壯。人的顯赫有時會成為眾矢之的。因此,在沒有必要張揚時,還是隱匿一些的好。自污是一種隱匿,往自己頭上潑臟水,以使自己不落入險境或脫離險境。戰國時身居險境的孫臏,《水滸》中在江州寫反詩的宋江,為了免遭殺身之禍,都曾搞過自污的詐術,裝瘋賣癡,胡言亂語,以自污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保住了自己的前程。孫臏后來大破魏軍,宋江后來在梁山泊當了“一把手”。
其五,示弱。
示弱是人處于劣勢時保存自己、發展自己的有效手段。人有哲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烏龜也有哲理:當處在險境的時候,先把頭縮進去,只要腦袋不被砍掉,就會有出頭之日。人的低頭,龜的縮頭,均為示弱。我是弱者,我是哀兵,你總不能以強凌弱吧。
世上常有一些精明人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精明反被精明誤。曹操手下的楊修,孫權帳下的諸葛恪,都是高智商的才子,口才極佳,思維敏捷。但是,楊修鋒芒畢露,尤喜在軍機大事上面賣弄小聰明,輕率不慎,終被曹操斬首。諸葛恪過于自負,剛愎自用,最終為東吳另一權臣孫峻所殺,結局可悲。
大智若愚者,以愚保智,以無用之相保有用之身,外愚而內慧。
選擇兩全的方案——呂布轅門射戟
袁術欲攻劉備。袁術認為劉備屯軍小沛,雖然易取,可是呂布虎踞徐州,恐怕呂布救助劉備,于是送給呂布20萬斛糧食,以穩其心。袁術派紀靈為大將,統兵數萬,進攻小沛。劉備因小沛糧寡兵微,無力抵敵,就寫信給呂布,請呂布出兵救援。呂布權衡利弊,認為劉備在小沛并不能構成對他的威脅,但是倘袁術滅了劉備,必然北連秦山諸將攻擊呂布,使呂布不能安枕,所以決定援救劉備。
紀靈得知呂布領兵來救劉備,急令人致書于呂布,指責他不講信用。呂布既想救劉備,又不想遭到袁術的埋怨,就生出一個巧計。呂布讓人到紀靈、劉備寨中,請二人赴宴。劉備先到,紀靈后到。紀靈下馬入寨,見劉備在帳上坐,大驚,抽身欲回。呂布向前一把扯住,如提小孩一般拉回紀靈。紀靈問:“將軍欲殺紀靈耶?”呂布曰:“非也。”紀靈又問:“莫非殺劉備?”呂布回答也不是,并接著說:“劉備乃我的兄弟,今為將軍所困,故來救他。我平生不好斗,只好解斗,今天為你們兩家說合。”紀靈問有何解法,呂布曰:“我有一法,從天而決。”
呂布讓人取出方天畫戟,提戟在手曰:“我勸你兩家不要廝殺,盡在天命。”令部下接過,去轅門外遠遠插定。呂布對劉備、紀靈二人說:“轅門離中軍有一百五十步,我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兩家罷兵;如射不中,你們各自回營,安排廝殺。”紀靈心中暗想: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應允。待其不中,那時憑我廝殺。便一口許諾。劉備也同意此法。
只見呂布挽起袍袖,搭箭扯弓叫一聲:“著!”一箭正中畫戟小枝。帳上帳下將校齊聲喝彩。呂布呵呵大笑,擲弓于地,執紀靈、劉備之手曰:“此天令你兩家罷兵也!”紀靈已經許諾,又害怕呂布,只得退兵回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