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55章 有舍才有得,放下即是擁有(7)
- 第54章 有舍才有得,放下即是擁有(6)
- 第53章 有舍才有得,放下即是擁有(5)
- 第52章 有舍才有得,放下即是擁有(4)
- 第51章 有舍才有得,放下即是擁有(3)
- 第50章 有舍才有得,放下即是擁有(2)
第1章 前言
“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是莊子對“逍遙”二字的理解,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因此整部《莊子》幾乎都體現著“逍遙”的意味。對于現代人來說,疲憊、憂慮、急躁、抑郁等負面情緒的積壓正是內心無法達到“逍遙”的體現。那么到底該如何去做,才能達到莊子所說的“逍遙”呢?其實,就是兩個字——放下。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對于功名利祿,莊子的看法是“無己”“無功”“無名”,如此便能消除世俗的羈絆,達到超越自我的逍遙境界。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說起來不過是天上的浮云而已,是生不帶來、死亦不能帶走的東西。欲望無止境,莊子的見解是要學會合理控制,既不是“滅人欲”,也不是“縱欲”,其中的“度”需要具備長期的道德修養方可掌握。
莊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觀點,說明了人與物的關系是人主宰物而非被外物主宰,怎樣去抵制外物的誘惑,需要一個人有很高的精神境界。認清了外物的實質,理解了外物的本性,也就不會墮入物欲。人生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需要時常用莊子的心態來約束行為,逐漸地改變心態。
人的一生會有太多的追求,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得足夠多,財富要比別人多,名氣要比別人大,地位要比別人高……心中總以為這樣的對比會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于是樂此不疲,以為這樣的生活就是快樂,就是幸福。可是,有一天,我們突然驚覺:或許,這些財富根本不屬于自己,很可能明天就會破產;得到的名氣也根本不是自己當初想要的,為了保持現在的名氣,自己甚至失去了對人來說最重要的——自由;好不容易爬到的位置,又會因為一點過錯就摔下來,摔得極痛,摔得粉碎……于是,我們茫然失措,我們抑郁不安,此時方才明白那些所謂的“快樂”“幸福”并不是真的,甚至是如此脆弱,不堪一擊。放下吧!放下攀比,放下執著,放下強求,放下奢望……
人只有兩只手,能握在手中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那么,我們何不抓些更重要的呢?紛繁復雜的生活有時會逼迫我們做出我們不愿做的事:為了應酬,我們可能會失去與家人相聚的時光;為了賺錢,我們可能會失去與愛人共度的浪漫時光;為了一個職位,我們可能去排擠、拼搶,甚至不顧道義、情義,致使往日的朋友漸漸離去;為了生計,我們可能會忘記年少的夢想,失去那份為夢想而拼搏的沖勁兒……這些都重要嗎?或許你會說重要。那么,可以暫時放下嗎?或許你會選擇沉默。因為你已經習慣了把這些扛在肩上的感覺,即使辛苦勞累,你也未曾發覺自己的疲憊。然而,沒有覺得疲憊,并不意味著不疲憊,只是它還沒有達到那個“閾值”。就像柳宗元《蝜蝂傳》的蝜蝂一樣,剛背一點東西根本毫無感覺,可是,隨著東西的增多,它也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懂得放下,學會放下,勇于放下,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繼續行走,也才能走得更遠更久。在你“背負”的時候,不妨問下自己,這些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這些角色是自己心甘情愿擔當的嗎?自己真的快樂嗎?哪怕這些自問只是短短的幾秒,對于你的人生也是有所裨益的。人們習慣了奔波,卻很少停下來思考,沒有了思考,如何有空閑、有智慧放下?
人應該適當地讓自己閑下來,放下欲望,獨享一方安寧,讓心靈與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或許,你會對未來、理想、生活有更深的理解。莊子眼中的“大宗師”是“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的人,是道德和能力都達到頂點的真人和師者,是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人,所以,莊子常說要清心寂神,離形去智,忘卻生死,順應自然。能夠跳脫外物泥潭的“真人”,是超然的,是“安時而處順”的,也是參透大道的人,他們放下了世俗的束縛,放下了名利的偽裝,放下了徒有其表的虛榮,他們擁有的是與天地同在的精神境界,他們逍遙,他們無憂無慮。
莊子在提出逍遙、順其自然的觀點之外,還提出事物的兩面性和變化性的辯證論。鼓勵人們要積極進取,在“無為”的基礎上“有為”,不論出身如何、相貌如何,都應該堅信自己有扭轉乾坤的力量。事無絕對,物有兩面,每個人都一樣,有優勢就會有劣勢,正確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優缺點,做到揚長避短,才會有所成就。同時,失敗和成功不是絕對的,得與失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苦惱,也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而得意。正確地看待得與失,才能在人生這條大路上走得順利,也會走出屬于你的精彩。
本書從日常生活、工作職場、人生境界等方面介紹了莊子思想在現今社會的應用,看似深奧的《莊子》卻在一個個有趣、淺顯的小故事中變得通俗易懂。這里沒有過多形而上的概念道理,更多的是直白的生活感悟。當你覺得壓抑、煩悶、辛苦時,不妨拿起這本書看上一看,或許某個生動的故事就會令你豁然開朗,邁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