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放下名利欲望,才得生命真諦(5)
- 放下即是擁有:莊子的智慧
- 李凱勇編著
- 5140字
- 2016-05-26 09:21:35
我們可以說這位富翁是幸福的,他擁著財富卻并沒有沉溺于財富,平平淡淡地繼續生活是他的選擇。圍棋中有這樣一句術語:平常心。就是說,無論面對怎么樣的比賽,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樣才能下好一盤棋;相反地,你太過在乎這場比賽,總想著怎么贏,輸了怎么辦,結果往往心理失衡,該贏的棋卻輸了。
棋理和人生的道理是相通的。面對名利,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用平常心包裝自己,平平淡淡地過好每一天,就是有滋有味的一天,名利這些身外之物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主流,追求幸福,發現幸福,享受幸福才是我們最該把握住的。
莫將功勞據為己有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莊子·外篇·山木》
譯文
長得很直的樹木總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總是先枯竭。
莊子在《山木》一篇中講了這樣的故事:東海有一種鳥,叫做意怠。這種鳥飛行緩慢,看上去很笨。飛行的時候它總要靠其他鳥的幫助,休息的時候也擠在所有的鳥中間。往前飛的時候它從不飛在最前面,往后飛的時候也不落在最后面。吃飯它也從不先吃,總是吃大家剩下的。因此,所有的鳥都不排斥它,人們也就傷害不到它,這種鳥總能免于禍患。莊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想用無上的智慧來驚醒愚昧的人,提升自己的修養來暴露他人的穢行,那么你的光芒閃耀就像迎著太陽行走一樣刺眼,所以你不能免于禍患。
有難同當,有福獨享,是事業的大忌,輕則失去盟友,重則惹來殺身之禍。就像莊子說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長得很直的樹木總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總是先枯竭。這就是“樹大招風”的道理。
古今中外的智者,都懂得一個分寸,既不使自己顯得卑微,也不使自己的光芒盡露,不卑不亢才是中庸之道。當你光芒太過耀眼時,會使上級和周圍的人相形見絀、黯然失色,一旦他們起嫉恨之心,你必禍患無窮。所以,有意識地掩飾自己的美德卓行,甚至偶爾做出幾件很蠢的事,惹大家發笑,使大家心理上得到平衡,釋疑化妒,自己也就安全了。
清末曾國藩有著常人不具備的智慧。同為漢臣,相比于同時期其他漢臣,他為官最久,結局也最好,他的家訓還被當今很多人當作座右銘。
曾國藩一直把“有難自己擔,有功讓他人”作為自己一生的格言。當時曾國藩正在鎮壓太平天國,他的弟弟久攻金陵不下。由于曾國藩的弟弟是個急功近利的人,又有著暴烈的脾氣,攻下金陵這樣的大功他勢必不愿與人分享。曾國藩于是寫信開導他說:近日,弟弟的病情恐怕要加重了吧,金陵的情況我已大概知道,寫信來是要告訴九弟,可以放寬心,因為我給你帶來個好消息。朝中重臣李少荃(李鴻章)有意想要親近你我兄弟,我已奏明朝廷,希望李少荃可以親自帶領花炮隊和洋槍隊來金陵助你。并且雙親也同意我的做法,懇請我讓李中丞來會同剿敵,好消減你的憂悶。
李鴻章老謀深算,并沒有親自前往,而是派他的弟弟攜大炮去金陵相助。金陵城終于攻下,李鴻章親往祝賀,曾國藩握著李的手說:“曾家兄弟臉面薄,全仰賴李大人了!”李鴻章自然謙遜一番。往上報捷時,曾國藩也是將自己的名字列在湖廣總督的官文之下,并一再宣稱,此次大功,實是朝廷的指揮和清官眾將的同心協力,曾家兄弟得享其名,實屬僥幸,對自家兄弟的“功”只字不提,對李鴻章則是多多美言。
戰亂平息后,朝廷要論功行賞,談起過去的戰事,曾國藩也不忘把功勞和其他人共享:收復安慶的事,歸功于胡林翼的籌謀劃策、多隆阿的艱苦戰斗;攻下金陵,仰賴各位將領,他絲毫沒提及弟弟曾國荃;僧格林沁進攻捻軍時,贊揚其吃苦耐勞,說自己萬萬不及;談到李鴻章、左宗棠,他也是大贊他們才是一代名臣,不是說自己自愧不如,就是說謀略莫及。
曾國藩晚年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因此,他不愿與人爭功,他認為那樣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嫉妒者,而使自己陷于被動。他把與別人分享功勞當作是減禍之道,是加福添壽的良藥。他經常用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話來教導身邊的將士,對自己的家人更是百般勸導。他認為,人才不同,他們的缺陷也不同,對于那些頗有才干的人來說,“傲慢”“目中無人”才是最大的缺點。他還經常反省自己率湘軍以來的經驗教訓,認為自己最大的問題是高傲視人、落落寡合,不能以柔克剛,往后他十分注意自我克制,不斷調整著自己跟清廷之間的關系,他還借鑒歷史,以周公旦為楷模,時常提醒自己,切莫像霍光、胡惟庸等人專橫跋扈。
我們今天還是會感慨曾國藩的智慧:將功勞與人分享,不但籠絡了人心,還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和性命。當今社會,我們更應當懂得如何與人相處,謙讓的同時切莫鋒芒畢露,更不要獨享成果,自私自利不但不能得到晉升,反而會跌向深淵。
王強大學剛畢業就進了一家廣告公司,他為人內向,剛開始做的時候很謙虛,還常常熱心幫助其他的人,公司上下都很喜歡他,打算推選他為年終優秀員工。部門領導更是看中了王強的處事方式,欣賞他的工作能力,決定交給他一個項目試驗一下,就把他調到項目一部,跟那里的同事一起完成一個項目。王強聽到后極興奮,覺得自己的努力終于得到大家的認可,自己也終于可以一展拳腳了。于是,除了每天繼續努力工作外,休息的時間他也經常加班,同事都勸他別太瘋狂,多注意身體,他只說自己年輕,有的是勁兒。到年底時,王強的項目圓滿完成,公司對他的付出都看在眼里,不但選他做優秀員工,還獎勵給他一個大大的紅包。原本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可是,到了年底,大家對他的態度卻發生了180度的變化,原先的熱情不但消失殆盡,還總是對其冷嘲熱諷,甚至年前最后一天大家互相祝福時,看到他也都快步離開,不愛搭理他,王強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錯了。
王強很是郁悶地回家過年,他只告訴家里自己在單位的風光以及獲得年度優秀員工的事,母親聽后開心得合不攏嘴,父親卻看出了他的心思。飯后,爺倆出門散步時,父親問:“強,是不是在公司遇到什么麻煩事沒告訴家里啊?是不是同事關系處得不好啊?看你過年回來一點都不開心啊,跟爸說實話。”于是,王強就把自己的情況前前后后跟父親說了一遍,父親聽完,深深嘆了口氣,說道:“強啊,在外面工作,同事關系最重要,不管工作待遇怎么樣,同事關系好了,面寬了,以后的路自然就寬了。”父親點了支煙,繼續說,“別看你拿了優秀員工,可是你沒有把自己的成功與大家分享,就算功勞你最大,你付出別人沒有付出的努力,得到那些是應該的,但是別人看在眼里,會不會心生嫉妒呢?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大家覺得你這個人不仗義,還自私,往后還怎么繼續工作呢?領導欣賞你,是因為看到你的同事關系處得不錯,之后才是你的工作能力,可現在你失去自己最寶貴的資源,領導知道了還會重用你嗎?”晚上睡覺的時候,王強認真地把父親的話回味一番,這才明白大家反常的原因,只怪自己被暫時的利益沖昏了頭。
年后王強回到公司,在每位同事的辦公桌上都放了家鄉特產,還在公司聊天室里向大家道歉,并邀請大家下班后聚餐唱歌。王強的轉變讓大家重新接受了他,同事關系自然活絡起來,領導也更加重用他。慢慢地,王強升到了主管的位置,一年之后又升到了經理的位置。然而每一次升職,他都沒有忘記父親的話,總是把功勞與其他同事分享。
王強的故事說明事事爭先而不與他人分享的,即使小有成就,也很快會被大家拋棄,“孤掌難鳴”,最終只會離自己的“宏圖大業”越來越遠。身處在一個大環境里,這個環境本身就是你的助力,當你獲得成功時,又怎能忘記培養你的這片土壤呢?雖然成功主要是自己的努力付出,但也是這片“土壤”成就了自己,沒有家人、同事、公司的幫助與支持,自己又怎么會成功?
有句古話“富貴常蹈危”,意思是說富貴名利往往會使我們失去理智,一旦我們被眼前的利益迷失自我,就會有“大廈將傾”的危險。這并非危言聳聽,多少人努力了一輩子,僅僅因為一時的所得而葬送以往的付出,要知道真正成功的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一個人的成功不能稱之為成功,擁有成功團隊的人才是成功的人。學會與人分享功勞吧,你會變得開心、豁達,最終你將收獲真正的“功勞”。
忍貧安困一時,美名流傳萬世
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
——《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
注意內心修養的人沒有什么官職也不會因此慚愧。
莊子在《讓王》一篇中借孔子之口說過這樣的話:懂得滿足的人不因為名利而勞累自己,安閑自得的人即使失去了什么也不會感到空寂,內心有高尚修養的人沒有什么官職也不會慚愧。知道剛強,卻甘心持守柔弱,就像天下的溪流一樣;知道光亮,卻甘心守持于黑暗,就像天下的山谷一樣,在人人爭先的時候獨居于其后,甘受天下的恥辱,這才是智者所為。
不同的人對于貧困的看法不同,理解不同,忍受貧困的能力也不同。對于貧困,有些人是被動的、悲觀的,苦熬的貧困是可怕的,這是物質上的貧困,是真的貧困;而有些人卻是甘于貧困,他們在貧困的環境里磨煉意志,他們更看重自己的精神修養,這才是積極地忍受貧困。
孔子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的一生總會經歷某種逆境,不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莊子教導我們要“不丑窮”,就是要不以窮困為恥,要隨遇而安,安貧樂道。
勾踐滅吳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被困會稽山,越王派文種前去講和,還送給吳王八個美女。為了消除夫差的疑心,勾踐還帶領妻子到吳國為其仆役。
一次,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里讓范蠡預測了夫差的病情,知道他的病很快就會好,于是勾踐就親自去看望夫差,探望病情,還親口嘗了嘗夫差的糞便,之后向夫差道賀,說他的病很快就能好。夫差問他怎么知道,勾踐就胡編道:“我曾經跟名醫學過,只要嘗一下病人的糞便,就知道病的輕重。方才我嘗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苦,用醫生的話說,是得了‘時氣癥’,所以病很快就好了,大王不必擔心。”果然不久,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順,深受感動,就把他放回國去。
勾踐回到越國后深知自己所受的恥辱,他立志要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自己的志氣,就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天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他不近美色,不看歌舞,對內安撫群臣、招賢納士,對外輕徭薄賦、鼓勵生計。十年之后,勾踐終于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大舉進攻吳國,最后逼得夫差自殺,一雪前恥。滅掉吳國后兩年,勾踐勵精圖治,終成一代霸主。
臥薪嘗膽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傳,不僅因為勾踐最后洗雪了恥辱,而且更重要的是勾踐那忍辱負重的精神時刻鼓勵我們要不畏困難、勇敢前行。勾踐忍得一時窮困,不灰心、不放棄,甘于吃苦,才有了后來的一雪前恥、流芳百世。
面對一時的貧困,人應該有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起點,它能激發你的潛能,讓你做到你意想不到的事。被消極思想壓制的人,就像一個要長途跋涉的人背著無用而沉重的大包袱一樣,看不到希望,也會失掉許多唾手可得的機遇。
劉勰是南北朝時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他所撰寫的《文心雕龍》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本人在文學史上也有著很高的地位。
雖然父親曾經做過大官,但劉勰幼年即喪父,等到他長大后家里已是極為貧窮。不過對此他并沒有放在心上,而是篤志好學,認真攻讀各種史書經典。南北朝盛行門閥制度,出身的貴賤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而像劉勰這樣出身貧寒的平民子弟,在當時自然默默無聞,無人知曉。《文心雕龍》寫成后,也不被人重視,可劉勰卻十分自信,他深知自己著作的價值,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局面。
沈約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官員,劉勰就想如果他能評定此書,此書必將成名。可沈約乃一代名流,劉勰一介草民,哪能輕易得見?聰明的人總能想到辦法。一次,劉勰事先打聽到沈約這天要外出,便背上書稿裝成賣書小販的樣子,早早候在沈約必經的路上。當沈約乘坐的馬車經過時,劉勰正好可以向其售賣書籍。沈約天生喜歡看書,聽到叫賣聲當即停下車來,隨手拿起一本,見是自己沒有讀過的書,一時好奇便翻看起來。
這一看,竟然被深深吸引住了,書中犀利的觀點、辛辣的筆鋒,無一不叫人稱快,沈約當即全部買了帶回家去,他的書桌上、枕頭邊擺滿了書卷,每每拿起時都愛不釋手。往后每次在上流社會舉行的聚會中,沈約都會向其他人推薦介紹這本書,對它多加稱贊。這些人見沈約對《文心雕龍》如此推崇,便紛紛效仿,爭相傳閱,很快劉勰的名聲傳遍了全國。
劉勰人窮志不窮,盡管他窮得連媳婦都娶不起,但他不以為意,而是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著書立說上,他遍閱典籍,最終開創了一番事業。如果劉勰不能忍得一時貧困,而選擇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甚至攀附權勢、自墮氣節,那《文心雕龍》這樣的巨著又怎么能流傳于世?劉勰能夠安于一時貧困,不懼貧困,并與其斗爭,還苦中作樂,這便是對貧困積極的忍耐。
面對貧困,我們要安貧樂道、不怕窮苦,只有忍耐住清貧,才能在以后發達的時候真正有所作為;面對困境,我們要隨遇而安,積極地尋找解決辦法,當我們戰勝困難的時候,就是我們收獲成功的時候。學會接受,學會坦然面對,懂得積極樂觀生活的人將是幸福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