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順應自然之道,快快樂樂生活(2)
- 放下即是擁有:莊子的智慧
- 李凱勇編著
- 5539字
- 2016-05-26 09:21:35
在二戰期間,美軍也利用順水推舟之計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1年10月8日,莫斯科會戰正在激烈進行,幾十萬德國納粹軍處在進退不能的境地。就在此時,德國《弗爾基觀察家報》在頭版頭條的位置刊發了“莫斯科已經淪陷,東方戰爭已告結束”的新聞。希特勒的這一欺騙宣傳,意在鼓舞歐洲戰區的士氣,撫慰國內人民的情緒,但這一宣傳沒有考慮到莫斯科戰役中的納粹軍心理。美國軍界的心戰機關很快利用了這條新聞,借題發揮,將這期的《弗爾基觀察家報》復印和縮印了幾百萬份,并散發到德軍前線及其占領國。這種反宣傳,給德國的納粹軍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響,本就厭戰的官兵被希特勒的這種吹牛行為徹底激怒了,對希特勒失去了信任。在之后的戰爭中,德軍連連潰敗,很多德軍士兵甚至自動放下武器投降。
順水推舟還可理解為見機行事,尤其是在遇到危難時,莽撞行事會使事情變得更糟,順水推舟反而能解除危難。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各地動蕩不安,蘇州有一婦女在逃難中遇到一個賊將。賊將見這位婦女生得貌美如花,遂起了歹念,令其站住。婦女只身一人,周圍也無可求救人員,只好站住不動。賊將騎馬至婦女跟前,下馬便脫衣,意圖不軌。婦女此時心生一計,笑對賊將說:“我瞧將軍此馬是一匹寶馬,將軍打仗必全靠此寶馬,若我倆風流時寶馬跑了,那將軍豈不是要誤了大事?”賊將一聽覺得有理,便想將馬拴好了再行事,可是周圍既無樹木也無石樁,正躊躇時,婦女又道:“我有一個方法,不知可不可行。將軍將馬拴在自己的腳上,肯定會萬無一失。”賊將采取了婦女的建議,將馬拴在自己腳上。此時,婦女趁賊將不備,抽出他身上的利刃猛刺馬腹,馬受傷后狂奔不止,賊將被活活拖死,這個婦女也得以脫險。
放下私念,先利人再利己
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
——《莊子·內篇·德充符》
譯文
衛國有個面貌丑陋的人,叫哀駘它。男子跟他相處,想念他而不愿意離去。女子見了他,便請求父母說“與其做別人的妻子,不如做這位先生的妾”,這樣的女子已經十多個了,而且還在增多。
莊子在《德充符》中借魯哀公和孔子之口講述了一個叫哀駘它的故事。哀駘它是衛國一個相貌十分丑陋的人,他不曾倡導什么,總是附和別人;也不曾救人于水火之中,或積聚錢財接濟饑餓之人。他的智慧也不非常高深,但是男人和他相處之后就不愿離去,女人和他相處之后就請求父母讓自己去做他的妾,世人都愿意親近他。魯哀公不信,便召見了哀駘它。見面之后魯哀公果然覺得他的相貌丑陋得讓人吃驚,但一個月之后,魯哀公就覺得哀駘它人很好;不到一年的時間,魯哀公就非常信賴他。由于朝中沒有主持政務的官員,魯哀公便想把國政交給哀駘它處理,而哀駘它則神情淡漠、漫不經心,好像在推辭。魯哀公感到非常羞愧,最后將國政交付于他。不久之后,哀駘它離開了魯哀公,魯哀公就變得悵然若失,仿佛這個世界上再也沒人能和他共享快樂了。
這個哀駘它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孔子回答魯哀公說:“哀駘它不說話能取信于人,沒有功績能贏得親近,能讓您愿意將國事交給他處理,還怕他不接受,這樣的人一定是才智完備而德不外露的人。”
哀駘它貌似愚笨,其實是十分聰明的。他能贏得世人的親近和信任,并不在于他說了多少話,辦了多少事,而在于他善解人意,懂得先利人再利己,事事以別人的利益為先,而不是先滿足自己的愿望。這樣的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非常受歡迎的。
以別人的利益為先,替他人著想,是一種處世的謀略,尤其在雙方發生矛盾時,換個角度為對方著想,反而能化解雙方的仇恨,更有利于矛盾的解決,這比針鋒相對更容易解決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楚魏兩國是鄰國,兩國都在邊境上設立了界亭。春天的時候,兩國的亭卒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種上了西瓜。魏國的亭卒比較勤勞,經常給瓜秧除草澆水,瓜秧綠油油的,長勢很好。而楚國的亭卒卻非常懶惰,很少給瓜秧澆水鋤草,瓜秧長得又瘦又弱,地里的草反而長得很茂盛。楚國的亭卒看著自己的瓜秧不如魏國的好,覺得失了面子,便在一天深夜,偷偷跑到魏國的瓜田里將瓜秧全部扯斷了。
第二天,魏國的亭卒發現綠油油的瓜秧全被人扯斷了,非常氣憤,將此事報告給了邊縣的縣令,說此事肯定是楚國的亭卒干的,還要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不料縣令卻說:“這種行為是很卑鄙的,我們不愿意別人扯斷我們的瓜秧,又為什么要去扯斷別人的瓜秧呢?別人有錯,我們再跟著學,那就顯得我們的心胸太狹隘了。”亭卒問:“那就這樣忍氣吞聲當什么都沒發生過嗎?這樣是不是顯得我們太好欺負了?”縣令說:“你們聽我的,晚上的時候偷偷去他們的瓜田里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成綠油油的。”雖然亭卒不是很明白縣令的意思,但還是照辦了。
楚國的亭卒發現自己瓜田里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仔細觀察之后才發現,每天早上瓜田都濕漉漉的,被人澆過水,后來才發現是魏國的亭卒在晚上悄悄澆的。楚國的亭卒感到非常慚愧,將這件事報告給了縣令,縣令知道后很是羞愧,于是又將此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知道了原委,有感于魏國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厚禮送給魏王,以示修好,魏王也派人送禮給楚王,結果這一敵對國變成了友好的鄰邦。
魏國縣令“先利人再利己”的決策顯然是非常明智的,如果魏國的亭卒也跑去扯斷楚國的瓜秧,這樣針鋒相對的做法小則會使兩國的瓜秧全部死掉,大則可能會引起兩國之間的邊境戰爭。而魏國縣令的這種決策,不僅沒有增加兩國的矛盾,還使兩個敵對國化干戈為玉帛。當我們遇到糾紛時,不妨也采取這樣的方法,與其以牙還牙,最后弄得魚死網破、兩敗俱傷,不如先為對方著想,采取以柔克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李嘉誠是華人界的首富,稍微對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李嘉誠能成為首富的生意經只有一句話: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曾經有人問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你的父親教給了你哪些賺錢的秘訣呢?”李澤楷回答說:“我父親從來沒教過我賺錢的秘訣,他只教給了我做人的道理,父親告訴我如果與別人合作,假如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只拿六分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和李嘉誠合作,能夠多賺到兩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如果與李嘉誠合作,就能夠賺到便宜,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與李家合作。稍微算一下賬就能明白,雖然李家只拿六分,但賺八分的話只有五個人和他合作,而賺六分的話會有100個人和他合作,他能賺多少?這和薄利多銷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世界潛能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就非常欣賞李嘉誠的這種做法,他在與別人合作的時候也采取了李嘉誠式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伙伴也越來越多。當年安東尼第一次在臺灣演講的時候,遇到了一名經紀人,這名經紀人有買房子還貸款的壓力,而安東尼此時什么壓力都沒有。安東尼算了一下,和這名經紀人合作的話給他的提成不能夠幫他付清貸款,于是安東尼給了他額外的提成。安東尼的另一位合伙人什么都不懂,需要安東尼教給他,但這位合伙人有很多合伙人,于是安東尼和他對開分利潤,雖然犧牲了一部分利益,但安東尼從這位合伙人那里獲得了更多的合伙人,其實他還是賺的。
安東尼在給銷售人員演講時曾講過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杰克,他是一家辦公用品公司的老板。有一次,杰克去拜訪一家大公司的行政主管,那位主管一見他就說:“杰克先生,我建議您以后都不要來了。我知道您很有名,很成功,但是我們公司絕對不可能和您下任何一筆訂單,因為我們公司的老板和另一家辦公用品公司的老板有幾十年的深交,我們公司在20年前就和他達成交易,之后從沒變更過。已經有十幾家辦公用品公司的老板連續三年拜訪我,但是他們什么都沒得到,所以我奉勸您不要在我這里浪費時間了。”
普通人聽到這位主管的話之后肯定會放棄這家公司,但是杰克沒有,杰克認為自己一定會想到別的辦法拿到訂單,他一直秉承著“先利人再利己”的理念來做推銷,從來沒有失敗過。一次偶然的機會,杰克得知這家公司采購經理的兒子很喜歡打高爾夫球,而這個孩子最崇拜的高爾夫球星已經退役。一段時間后,杰克得知了這個孩子出了車禍正住在醫院里的消息,他馬上去買了一柄上好的高爾夫球桿,并找到那位球星讓他給這個孩子簽名。之后杰克來到醫院,孩子的父親并沒有在病房。孩子問他是誰,杰克說自己是來給他送禮物的,說完就將球桿和簽名拿給這個孩子,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孩子竟然興奮得顧不得腳疼,一定要下床來試一試這柄球桿。杰克說他的工作結束了,起身告辭出去了。
等到這位采購經理來到醫院,發現原本垂頭喪氣、萎靡不振的兒子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變得非常興奮。他問兒子為什么這么高興,他的兒子告訴他剛才有個叫杰克的人送給自己一柄高爾夫球桿和一張球星簽名。
一個星期后,杰克去拜訪了這位采購經理,給出的價格比他們一直供貨的公司低了很多。于是,這位采購經理和杰克簽了500萬美金的訂單。
安東尼說世界上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只有不會賣的人,關鍵是你能不能找到方法,能不能先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只有先讓利于對方,你才能獲得更大的利潤。
可見,替別人著想也是在替自己打算,利人之后也會利己。
心境淡然,人生處處皆自由
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墻而走,孰敢不軌!如而夫者,一命而呂巨,再命而于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孰協唐許!
——《莊子·雜篇·列御寇》
譯文
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為士時,便開始躬著背;再次被任命為大夫時,就深深地彎著腰;第三次被任命為卿時,更是謙恭地俯著身子,順著墻根快步急走,他的態度如此謙下誰還敢不約束自己。若是凡夫俗子,首次被任命就會傲慢自大,再次被任命就會在車上手舞足蹈,第三次被任命就要直接稱呼叔伯的名號了。(正考父與而夫者相比)誰更符合唐堯、許由那樣謙讓的作風?
莊子在自己的著作中講述了孔子的弟子曾參的一個故事。曾參第一次為官時,俸祿只有三釜,但父母都在,所以心情很快樂;曾參第二次做官時,雖然俸祿多達三千鐘,但不能奉養雙親,所以心情很悲傷。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問孔子:“老師,像曾參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沒有被金錢所累的過錯吧?”不料孔子卻說:“這已經是受牽累了。如果沒有被牽累,哪來的悲傷呢?不被金錢所累的人看三釜和三千鐘就像鳥雀蚊虻飛過眼前一樣。”
大多數人在生命的大多數時光里都能保持比較平靜的狀態,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如果生活中出現了大起大落,恐怕就沒有多少人能處變不驚了。而恰恰是這種時候,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胸懷。曾參在兩次為官時因為俸祿的差異而使心情發生了變化,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心態都和他一樣,甚至還不如他。而要達到孔子所說的那種狀態,是非常難的,恐怕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達到。
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便是不被金錢名譽所累的典范。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為士時,在路上行走便弓著背;第二次被任命為士大夫時,就開始彎著腰走路;等到第三次被任命為卿時,就俯著身子順著墻根快走,從不走大路。正考父飛黃騰達之后不僅沒有像普通人那樣驕傲自大,張牙舞爪,反而變得更加謙遜,這是世人學習的榜樣。
莊子認為,人最大的危害不是不修養善行,而是有意培養德行卻心眼閉塞。人若是心眼閉塞就會不講求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而是按主觀辦事,這樣必定會失敗。雖然心、耳、眼、舌、鼻五種官能會招惹兇禍,但內心的謀慮才是罪魁禍首,內心謀慮的禍害就是自以為是,詆毀自己所不贊同的事情。莊子又說如果人依仗著自己貌美、須長、高大、魁梧、健壯、艷麗、勇武、果敢這八項長處行事,則必然會導致自己進入困厄窘迫的境地;如果能做到因循順應、俯仰隨人、困厄怯弱而又態度謙下,那么就能化險為夷,遇事通達。
其實莊子的意思總結起來就是人不要因為金錢名譽等外物的變化而使自己的心態發生變化。如果心境能保持豁達淡然,那么人生在世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事情了。
一個人主觀上追求什么就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命運。如果一個人追求名譽,那么他整天考慮的就是別人會如何評價自己,自己做這件事會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金錢,那么他所考慮的就是做一件事會得到多少報酬,整天在計較個人得失,這兩種人一生都會過得非常累。而如果一個人能保持淡然的心境,視功名利祿皆為云煙,只追求恬靜淡然的生活,那么榮辱毀譽都不能讓他的心態有絲毫的改變。在他的眼里世界始終非常美好,他不會怨天尤人,不會寢食不安,這種人生不正是世人所追求的嗎?
有人問什么樣的心境才算是淡然?淡然是不是冷淡,是不是淡漠,是不是與世隔絕?都不是。淡然是心懷萬物的心胸,是閱盡滄桑后的醒悟,是喜怒不形于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是坦然面對生活的態度。心境淡然的人能夠積極面對人生,能夠包容他人,不會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也不會偏執于一事一物,與這樣的人相處,會感到非常自在和舒服。
心境淡然的人必然擁有一顆平常心,能夠平靜地看待遇到的人和事。人不是生來就能擁有一顆平常心的,剛開始時誰都會為自己的利益得失或喜或悲;經過生活的磨礪,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并從這些經驗中參透一些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有當我們參透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時,才能不會再為凡塵俗事而耿耿于懷,才能讓自己的心變得豁達,這時才可能讓自己的心態平和下來,從而擁有一顆平常心。
擁有淡然的心境,是獨立于物以外的精神生活。人是群居性動物,要融入社會、與群體相處,這是自然之“我”的本性,但在自然之“我”與精神之“我”中,我們更應該看重后者。不管人享有的物質是多還是少,精神上都要富足。不管外界給我們加了多少道枷鎖,也不管我們是一貧如洗還是富甲一方,只要我們的心境是淡然的,那么我們的精神就是自由的,我們就會活得幸福快樂。
李松堂先生是共和國的同齡人,提起他,文物界、收藏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中國民間收藏門墩第一人,他從小在北京的四合院中長大,其家人都愛收藏玉器和古錢幣,受家人的熏陶,李松堂很早就開始集郵、集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