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1章 和經濟學家閑話經濟(6)
- 第30章 和經濟學家閑話經濟(5)
- 第29章 和經濟學家閑話經濟(4)
- 第28章 和經濟學家閑話經濟(3)
- 第27章 和經濟學家閑話經濟(2)
- 第26章 和經濟學家閑話經濟(1)
第1章 在歷史與經濟之間(1)
做西門慶還是盧俊義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相當發達的朝代,也就出現了一批在當時成功一時的企業家。《水滸傳》中的西門慶和盧俊義就是其中兩位。這兩位應該說在商業上都是成功的,但與政府的關系卻完全不同。企業家并沒有生活在真空中,如何處理與政府的關系是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的企業家都要面對的問題。我們應該向西門慶學呢,還是向盧俊義學?西門慶原本是陽谷縣一個破落財主,但以后成了陽谷縣的大藥材商,壟斷了這個地方的醫藥市場,成為“有萬萬貫家財”的大富戶。他成功的關鍵是與官府關系密切。《水滸傳》中說“知縣相公也和他來往”,“專在縣里管些公事,與人放刁把濫,說錢過事,排陷官吏”。在《金瓶梅》中對他與官府的勾結有更多的描述。總之,西門慶是靠官員的權力欺行霸市致富的。這是封建社會中許多商人成功的捷徑。
西門慶有沒有值得學習之處呢?在封建社會或市場經濟尚不完善的經濟中,政府控制著資源配置的權力和政治權力,政府的權力無限膨脹。在這種環境下,離開了政府,企業談不上成功,即使成功,也難以為繼。中國歷史上成功的商人,無論晉商還是徽商,都是官商結合而成功的。即使在美國這樣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企業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企業做到一定程度,必然與政府有密切合作。波音、空客、通用,哪一家的成功沒有政府支持?要獲得政府支持,當然要與官員、政治家有良好的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說,官商結合不是封建社會獨有。西門慶善于利用官員的權力也是他值得學習之處。
但今天的企業家絕不能當西門慶,這不僅因為他淫亂,還在于他在利用政府權力時的兩個致命缺點。一是用行賄的辦法買通官府。在任何社會中,行賄都是違法的。靠這種方法建立與政府的良好關系遲早要出問題。因為兩者的關系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之上,必難長久。而行賄受賄之事,終究紙里包不住火。二是有了官方背景就膽大妄為,無法無天,這樣下去必然有官也保護不了的時候。西門慶就死在這兩條上。這樣的路不是今天的企業家要走的。
盧俊義不愧為靠自己努力成功的企業家,富甲一方,為人仁義。但他渾身正義感,對腐敗的官場,不屑一顧,更別說與之交往了。然而,他也難以生存,被與其妻勾搭成奸的管家這種小人所陷害。沒有任何官員保護他,為他申枉,最后落草為寇,也不是善終。其實即使沒有管家的陷害,他也很難把企業做下去。他有錢但不買政府的賬,官員遲早會找個借口加害于他。
西門慶學不得,盧俊義也學不得,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企業家呢?我想,企業家從創造一個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環境出發,還要與政府建立良好的關系。這種關系不能靠金錢、美女這種非法行賄手段去建立,而要尋找雙方的共同利益。一個官員,無論清廉或不清廉,沒有一個不想把當地經濟搞好的。搞好地方經濟離不了企業,支持企業發展符合官員的利益。一個企業家,不僅想把企業做好,也想有利于本地經濟,有一個好名聲。在發展本地經濟這一點上,官員與企業家有共同的利益點。官員刁難企業,企業家對抗政府,其結果是兩敗俱傷。明白了這個道理,企業家支持地方政府的工作,官員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官員和企業家結為朋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發展他們的友誼,這不就雙贏了嗎?
西門慶和盧俊義的時代過去了,但企業家如何獲得政府支持的話題是永恒的。堅持盧俊義的正氣,學學西門慶對政府關系的重視,企業在任何社會里都可以成功。
晉商與國退民進
中國歷史上輝煌了500年的晉商是如何產生的呢?古代貿易遵循的不是比較成本原理,而是互通有無。那些貿易發達的地區往往是某種重要物品的產地。晉商的起源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鹽。在山西南部的運城(古稱安邑縣)與解州之間有個天然鹽池。這里生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結晶鹽,稱為河東鹽或潞鹽。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吃這里的鹽。據說黃帝和炎帝打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爭奪這個鹽池的控制權。
在西漢漢昭帝時期,代表政府的桑弘羊與由霍光支持的賢良和文學就鹽鐵專賣問題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論戰。這場論戰后來由桓寬寫成《鹽鐵論》一書。在這場爭論中,實際上桑弘羊占了上風,此后鹽鐵由政府經營就成為基本國策。用今天的話來說,食鹽這個行業是國進民退了。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宋代。當時鹽池是國有的,鹽的生產和銷售完全由政府經營。官府通過抓壯丁式的徭役制征集鹽丁,在鹽池內撈采自然結晶鹽。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決定了官府經營鹽業,效率低下,食鹽滿足不了社會需求,食鹽帶來的財政收入也滿足不了政府的需求。在鹽業由政府經營時,也沒有晉商之說。官營的低效率引起變革,這種變革是由銷售開始,然后進入生產的。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政府開始實行鹽引制度,即由商人交錢領鹽引(在產鹽地購鹽販賣的憑證),從事食鹽交易。開始時的鹽引制稱為“折中制”,即由商人送糧食到邊防地區,供給軍隊,稱為“入中”。“入中”后給以“交引”,再由池鹽按引而償之,稱為“折中”。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折中制”改為“鈔鹽法”,即商人交4貫800文買一鈔,憑鈔到鹽池領鹽200斤,這種做法以后雖有變動,但基本堅持了下來。“折中法”的采用標志著食鹽的銷售領域實現了國退民進。晉商在這時開始大規模經營食鹽。這正是晉商以后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的開始。
晉商進入食鹽銷售之后,擴大了銷鹽地區,又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在宋代以后的五十多年期間,產量增加了89%。官府經營鹽業,不僅銷售效率低下,生產效率也低下。從生產方法看,過去采用人工撈采自然結晶鹽的方法,由于洪水侵入,池水變淡,生產無法穩定。到明代初期,采用了“且種且漉”的方法,即墾筑畦埂引池水曬鹽。但限制食鹽產量增加的還有人的因素。官營池鹽是鹽丁制,即強制征集鹽丁制鹽。鹽丁苦不堪言,官府用暴力強迫他們勞動,效率極低。加之官場腐敗,產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每年鹽引達42萬引,無法全部支付。這樣,明代政府為了滿足財政需要,不得不放開了生產,即在生產領域實行國退民進。這就是允許部分商人自備工本參與池鹽生產。大約在正德年以后,晉商開始進入生產領域,商人按引交銀,自己雇人生產。民營生產管理效率高,工人由被迫應征的鹽丁變為自愿受雇的工人,生產積極性提高,池鹽產量大大增加。在宋代,最高年產量為8000多萬斤,到明代已達2.8億多斤,增加了3.5倍左右。以后,政府完全退出生產經營,廢除了官辦制和鹽丁制,全部實行了“畦歸商種”。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有坐商(制鹽者)51萬名。每商一處,領池地八點三分,交銀300兩。在這種民營化過程中,宣大總督王崇古家族和吏部侍郎張四維家族成為第一代以鹽業起家的晉商大戶。
從晉商的這段歷史中可以看出,“國退民進”是逼出來的,只有官府經營實在維持不下去時,它才會退出。無論官營的效率有多低,只要能維持,就不會輕易言退。那畢竟有太大的利益誘惑,有一個以此為生的既得利益集團。而且,只有國退民進,才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和經濟振興。
晉商是國退民進的結果。沒有國退民進就沒有輝煌500年,至今仍讓我們驕傲的晉商,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走近票號取真經
清道光、咸豐年間,當以鹽業為主的徽商走向衰亡時,晉商卻正走向輝煌。使晉商輝煌的是票號,票號不僅創造了匯通天下的業績,而且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至今仍有啟示意義的制度。
每當我看到媒體上關于銀行被詐騙,內部人卷款外逃的報道時總要想到票號。票號在其存在的近一百年間,經手的銀子少說也有十幾億兩,但從現有資料看,基本沒有發生過被詐騙、內部人卷款外逃或貪污等事件。一百多年前封建社會的票號經營得居然比今天的銀行還好,這到底是為什么?當然,票號的成功有其特殊歷史環境,它的模式在今天是無法克隆的,但不可否定的是,它的許多成功經驗,尤其是完善有效的制度建設,在今天仍然是有意義的。走近票號,取其真經,正是我們研究票號的目的。
票號的興盛研究票號,先了解點兒票號的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我們有過相當發達的商品經濟,也就必然有為之服務的金融業。中國封建社會中金融業的業態包括典當、印局、錢莊、賬局和票號。典當從事抵押貸款,產生于南北朝時期。印局從事短期高利貸(稱印子錢)活動,產生于明末清初。錢莊主要從事貨幣兌換(白銀與銅錢兌換以及不同成色銀子的兌換),也從事存貸款業務,產生于明代中后期。賬局從事存貸款和商業清算業務,產生于雍乾年間(第一家有記載的賬局是乾隆元年,即1736年,由山西汾陽人在張家口開設的祥永發)。票號從事大宗存貸款及銀錢匯兌,產生于道光初年(第一家票號是道光三年,即1823年成立的日升昌)。
隨著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典當、印局、錢莊和賬局已不適應需要。票號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票號產生于晉商也有其歷史必然性。晉商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存在時間最長也是最成功的商幫,當之無愧地位于十大商幫之首。晉商萌芽于先秦,興盛于明清,終結于民國。在長期的經商過程中,晉商積累了大量資本,富甲海內。同時,晉商奉行“以義制利”,其誠信和商德飲譽海內外。晉商的業務遍及海內外,在各地擁有眾多分號,資本、信譽和分號正是成功的金融業的基礎。晉商在票號前的典當、印局、錢莊和賬局中都是相當成功,且在全國有影響的。這是票號產生于晉商的基礎。但票號出現于1823年,由日升昌最先建立則有偶然性。當時是由于平遙李家西裕成顏料鋪北京分號的大掌柜雷履泰敏銳地發現了銀錢匯兌的商機,并鼓動李東家把顏料鋪改為日升昌票號。
票號出現后經歷了發展、輝煌與衰亡的不同階段。1823~1853年是票號的形成時期。1853~1863年是票號受太平天國起義打擊的受挫時期。1863~1893年是票號最輝煌的30年。這一時期,票號的業務由客戶以商人為主轉向以政府財政匯兌和貸款為主,這使票號業務和利潤大增。1893~1911年是票號的危機時期,20世紀初的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的入侵都沉重打擊了票號,加之清王朝的衰亡,使嚴重依賴政府的票號難以再現輝煌。清政府滅亡時欠票號債務七百余萬兩白銀,給了票號致命的一擊。1911~1921年是票號苦苦掙扎的10年。到1921年,隨著最后一家票號的破產,票號終于從歷史上消失了。票號的消失也標志著輝煌500年的晉商的滅亡。對票號和晉商滅亡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晉商沒有實現從傳統商業向現代工業的轉化,票號沒有完成從傳統金融向現代銀行的轉化,其中的許多謎還要我們去破解。
在這近一百年間,全國票號共51家,其中8家為南方人經營,43家由山西人經營。在這43家中,祁縣(12家)、太谷(7家)、平遙(22家),共41家(另兩家為太原人)。所以,祁、太、平又有中國華爾街之稱。票號被稱為現代銀行的“鄉下祖父”,英語中票號被稱為“Shanxi Bank”。今天我們更多關心的,不是它們輝煌的業績,而是它們在制度上的創新。
產權與公司治理結構
晉商當然不懂什么現代企業理論,但票號作為一個企業,其制度設計卻與這套理論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
現代企業理論強調,企業的效率來自產權明晰,而且最有效的產權形式是股份制。票號實行的正是股份制。票號的資本稱為銀股,分為正股與副股。正股是原始股,即初始的投資,通常由多個投資人出資。每股高者有1萬兩銀子,低者有2000兩銀子,中間有5000兩銀子。股東多者有二十多個,少者也有近十個。例如太谷志誠信共有21個股東。在這些股東中有一家最大,稱為大東家。正股中還有倍本銀和護本銀,由原有股東所分的紅利轉化而來,以便增加資本,防范風險。正股不拿利息,只參加分紅。銀股中的副股是由東家、大掌柜及其他高層管理人員的分紅轉化為股份,但副股只拿利息,不參與分紅,相當于向票號的貸款。由這種資本結構可以看出,它已經具備了現代股份制的兩個特點:股權多元化和控權相對集中。在票號中代表所有者決策的是大股東,其他股東僅僅是參與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