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在歷史與經濟之間(6)

與市場中的產品一樣,已有特色的武功也要不斷創新。洪七公、楊過諸位大俠都是在原有武功基礎上創新出了有特色的天下無敵之功夫,才得以成為一代宗師的。產品特色的關鍵在于創新,一旦扼殺了創新,一個門派也就完了。《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并不是失敗在岳不群的個人品質上,而是失敗在劍宗與氣宗兩派的爭斗,以至于劍宗派從肉體上消滅氣宗派上。華山派死守劍宗的精神,豈有不亡之理?相反,令狐沖正是在學劍宗的基礎上又向氣宗派唯一幸存下來的傳人風清揚學了氣宗(并向任我行學了內功),才成為華山派的真正一代宗師。但武林又近乎一個獨裁的領域,各派掌門人是絕對權威,弟子若有創新之想法,就被認為是本門的叛徒,必死無疑。正是這種政治上的獨裁抑制了創新。所以,歷史悠久的門派往往是徒有其名,在武林中風光的往往是傳統較少的新門派,或者楊過、令狐沖這類離經叛道的人。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也是武林的生命。創造出武功特色不容易,偷來當然容易,因此,尋找武功和秘籍就成為金庸小說中的一大中心。那些成為大俠者也是由于偶然的機遇得到了某一種秘籍,并照此修煉。什么是秘籍呢?就是練一門功夫的訣竅。用企業的話來說,就是某種特色產品的核心技術。可口可樂的配方、同仁堂某些藥和云南白藥等的配方,都是和武功秘籍一樣的寶貝。企業有這種配方才能生產出與眾不同的特色產品,壟斷一塊市場。武林各門派有這種武功秘籍才能有自己威震天下的武功。武功和配方一樣秘不示人,所以,才有人挖空心思去偷。《葵花寶典》之類秘籍對武林好漢們的吸引力之大,令人驚嘆。吾等非武林人士,難以體會。為了得到這種秘籍,眾好漢不惜付出生命。這說明武功的好壞在于其是否有特色。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不也如此嗎?形式不同,道理是共同的。

當然,有了秘籍也不一定能練成神功,有的人練不好還會走火入魔。練成神功不僅要有秘籍指點,還要有基礎。在武俠小說中,這種基礎就是內功。什么是內功,大概金庸也不大明白,內功可以輸出、輸入,更令人莫名其妙。但內功是重要的。你看,楊過與小龍女在古墓中苦練了內功,所以,楊過的劍術,從最早靠好劍,發展到把樹枝當作劍,最后進入劍術的最高層次——無劍勝有劍。書中的各路高手,沒有一個不是身懷深厚之內功。可見武功訣竅或有特色武功的基礎在于內功。企業創造產品特色同樣也需要內功。不過這種內功就不是金庸筆下神神秘秘的東西,而是企業產權明晰和公司治理結構了。許多企業創造不出產品特色,關鍵還在于缺乏內功。產權不明晰,責權利不分,缺乏激勵機制和管理方法,不會有特色產品。正如沒有內功,練不成神功一樣。

企業與武林中各門派,商場上的競爭與武林中爭斗,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以這種眼光去讀武俠,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武功,對你會有啟發。合上書想想那些絕世武功背后的故事,你會有更多感觸。這樣讀武俠,你的興趣會更濃,讀著也更有味,借用其中的三招兩式,也許有助于你的成功呢!

武林中的博弈

人類社會中個人與團體之間是相互依賴的,一個人的決策能否成功取決于其他人對這種決策的反應。這種客觀存在的事實使人們必然在決策中有意無意地運用博弈論的方法。中國古代的田忌賽馬是博弈論中一個經典的例子;囚徒的兩難困境也是自從有囚徒以來就出現的問題。現在的博弈論無非是對這種思維方式的總結與發展而已。盡管有了數學外衣,其思想亦可以用事例來說明。武林是一個鉤心斗角的世界,這里博弈論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了。

人們經常用博弈論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競爭與合作問題。根據納什均衡,在參與者各方都從自己的個體利益最大化出發,而且在信息不完全,即無法確定對方的策略時,即使是有利于各方的合作,最后也難以達成。這種博弈過程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一是什么條件下可能實現暫時的合作,二是長期中不能合作的原因是什么。武林與人類社會一樣也充滿了競爭與合作。而且,合作是暫時的,競爭是永存的。所以用博弈論來分析各門派之間的爭斗與勾結,也開辟了一條讀武俠、評武俠的新思路。

《笑傲江湖》為合作與競爭的博弈分析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這就是嵩山派掌門人左冷禪策劃并實施的五岳聯合的經歷及最后失敗的結局。這也是《笑傲江湖》一書中的一條主線。

按理說,五岳同氣,如果能聯合起來,則可以形成武林第一大派,不僅可以與武當、少林這些歷史悠久又有絕活的派別分庭抗禮,而且可以對付他們這些正派人士心中的邪教——日月神教。從根本上說,這種合作對五岳各派,尤其是恒山派這樣的小派別是有利的,但為什么這種合作在一開始就遭到抵制呢?這首先在于五岳各派盡管都希望抵制勢力日益強大的日月神教,但其實都各懷鬼胎。嵩山派左冷禪是一個野心家(越南國會中爭論時就稱野心家為左冷禪)。他發動聯合的動機口頭上是聯合起來對抗邪教云云,其實是想把五岳合為一派,自己當盟主。這一點各派心里都有數,各派掌門并不想放棄自己的獨立,不愿讓多年的基業(盡管已經衰落)斷送在自己手里,因此,并不積極合并。合作的困難正在于合作各方都有自己的目標,各自的目標并不一致,而且,各自把自己的目標看得比共同的目標更重要。正如在囚犯兩難處境中,各自都想刑期最短,而不是共同的刑期最短一樣。

合作者目標不一致是企業或國家間合作難以長期實現的根本原因。對每一個個體而言,都是自己的利益大于整體利益。在人類行為中,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一句名言——“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敵人或朋友”,是絕對真理。

我們說合作是困難的,并不是說不會有合作。相反,在現實中利益不一致的各方也會形成合作,盡管這種合作往往是暫時的。能形成各種短期合作,首先是在這個短期內共同利益更為重要。“二戰”中美英蘇的合作大概就是這種情況。美英能與他們一向敵視的蘇聯合作就在于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比社會制度之爭更重要。當然,一旦這種共同利益過去后,合作就必定走向破裂。“二戰”一結束,這三國又處于對立之中了。左冷禪所推動的合作之所以有過短暫成果,而且五岳各派開始時對合作尚有一點接受,就在于邪教勢力日益強大給他們的生存帶來威脅。以一派之力不足以與邪教教主任我行、東方不敗抗衡,合五岳之力還可以做點對抗。所以,以后當令狐沖戲劇性地與任盈盈結婚,邪教不再與正教對抗之后,這種合作的基礎實際已經不存在了。

五岳能暫時聯合起來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與各自的博弈策略相關。我們知道,合作的另一個條件是有效的懲罰。當主張合作的一方力量強大,足以保證可信的威脅,并在必要時實施懲罰,合作也有可能。在五岳聯合中,嵩山派左冷禪是主要推動者。其他幾個門派實力遠不如嵩山派,因此,當左冷禪提出合并大旗并自任盟主時幾乎無人敢公開反對。我們都記得,左冷禪派人殺了不與他合作要金盆洗手的衡山派劉正風。這正是博弈論中講的“可信的威脅”這種策略的運用:告訴五岳中其他人,敢有不聽我合并號令者,劉正風的下場!這的確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殺了雞,猴果然就害怕了。

五岳中的其他門派,除了華山派岳不群有野心,想取左冷禪而代之外,其他三派則是實力不足,不得不采用跟隨戰略。智豬博弈告訴我們,當大豬與小豬實力不等時,小豬的最優戰略是跟隨,即由大豬采取主動行為,獲得大利益;小豬順從,得點小利益。合作往往是由利益大的大豬推動的。顯然,在五岳之中,嵩山派是“大豬”,其他幾家,尤其恒山派、衡山派和泰山派都是“小豬”。不跟左冷禪有滅門之災,跟了他(即采用順從策略),也許可自保。如果你仔細看書中對恒山派掌門定逸師太的心理與行為描寫,更可以體會到一個“小豬”無可奈何的悲哀。合作往往就是在這種強者推動、弱者順從之下短期形成的。

這種合作的基礎并不是共同利益,合作是非自愿的,當然不會長久和穩固。所以,左冷禪的五岳聯合最后以失敗告終,結果每個門派都蒙受極大損失。讀小說時常為此感到悲哀,好好的五岳就這樣毀了。但現實生活中,每天不都在發生這樣的悲劇嗎?有時政府某個部門領導的企業不得不順從,組建大的企業集團或規模更大的大學。結果呢?博弈論的結論總是不錯的——各方都蒙受損失,始作俑者也沒什么好下場。非合作博弈得出對各方最壞的結果。

經濟繁榮的背后

在中國古代名畫中,我最喜歡《清明上河圖》。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藝術價值,還在于它所反映出的宋代經濟狀況。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僅短于漢朝,而疆域又最小的一個朝代。但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一個朝代,甚至超過了以前的漢、唐和以后的明、清。據說,國外一位用計量史學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史的學者估算,按購買力而言,宋代的人均GDP 達到520美元,是中國封建社會各個朝代中最高的。當然,這個數字你只能姑妄聽之,我沒有找到原始出處,不知計算方法與結論是否可信。不過宋代經濟之繁榮是大多數學者的共識。

衡量各個朝代經濟的繁榮程度有一個重要的指標,這就是商品經濟的發達程度。在中國經濟史上,宋朝是一個劃時代的朝代。如果說此前中國只有互通有無,以生活必需品(如鹽)為交易物品的地域性商品流通,那么,在宋代就真正出現了商品經濟。其標志是交易物品由生活必需品轉向奢侈品,出現了為交易而進行生產的農業和手工業,全國范圍內長途販運與商品交易的形成,產生了大的商業中心城市。《清明上河圖》正是宋代商業發達的寫真。這幅畫以紀實的手法再現了當年首都汴京(今開封)繁榮發達的商業活動。據記載,當年汴京有百萬人口,其人口與繁榮程度,恐怕今天的開封仍未達到。汴京的商業發達不是孤立的,它是整個大宋王朝商業繁榮的結果。許多學者正是從這幅畫來推測當年宋代的繁華的。

對于宋代的繁榮,學者們有詳細的研究,我想探討的是《清明上河圖》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即這繁華背后的原因及潛在的危機。

想發財是人的本能沖動,如果沒有外部約束,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達就是必然結果。人會自發地生產商品,許多人出于本能的追求財富的行為就促成了社會商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中,抑制商業經濟發展的不是缺乏商機或者商人,而是政治制度的壓制。阻礙中國商品經濟發展,進而使資本主義萌芽沒有長成參天大樹的,是自秦朝以來形成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在封建歷史中,出現的幾次商品經濟高潮正在于統治者對商業抑制的放松,或某些鼓勵政策。宋代的繁榮與危機都要從這種政治制度中去尋找。

一個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其開國皇帝決定的。宋代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所創立的政治體制有自己的特色。在宋代之前中國的封建體制是“皇帝授權下的宰相管理體系”。皇帝像董事長一樣在重大問題上有最終決定權,但具體工作都交給宰相處理。宰相的權力與地位都相當高,當皇帝平庸時,宰相成了實際統治者,也成為皇權的威脅。宋太祖為了加強皇權而設計出了皇帝統治下的三權分立制。他把過去由宰相統籌負責的行政、軍政、財政三大權力分開,形成互不統屬、相互平等,由皇帝控制的三個獨立部門:管理政事的中書省、管理軍事的樞密院、以及管理財政的三司。各部門掌權者直接對皇帝負責。他還設計了兩個職權、級別、地位、任務完全一樣的監察輿論機構:御史臺和諫院。這兩個機構也直接對皇帝負責。

在干部的任用制度上,宋太祖又實行了獨特的官、職、差遣三相分立的制度。“官”只是用來確定品秩(即官位)高低,俸祿多少的,與權力和責任不一定相關。“職”是一種榮譽,是在官上加一個稱號,如大學士之類。“差遣”才是官員所擔任的實際職務,代表著真正的權力與責任。

這種政治體制的目的是讓各級、各類、各地的官員找不到北,不知自己該干什么。在官員的迷茫之中實現了一切權力歸皇帝。在這種權力結構中,皇帝不可能事無巨細都管,官員們權、責、利不明確,又懾于皇帝的權威不敢多管事。這樣,政府的干預就大大減少了。無論宋太祖的本意是什么,這種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減少有利于商業的發達。不干預是歷史上商品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條件。皇帝越勤政,官員越負責,經濟就越落后。宋代的制度造成皇帝負不起責,官員不敢負責,商人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在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發達的時代都是皇帝與官員不作為的時代。當宋徽宗沉湎于寫字、作畫、與妓女尋歡作樂時,商品經濟卻繁榮了。《清明上河圖》正成畫于這一時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黄县| 中方县| 门源| 东乡族自治县| 思茅市| 扎囊县| 孟连| 托克托县| 青浦区| 安义县| 武穴市| 洱源县| 华蓥市| 交城县| 闵行区| 聊城市| 佛冈县| 庆元县| 万安县| 金沙县| 深州市| 六安市| 丰台区| 临潭县| 乐业县| 本溪市| 任丘市| 乐平市| 乌鲁木齐市| 德惠市| 庆元县| 桦甸市| 栾川县| 囊谦县| 韶关市| 长白| 宜州市| 高雄县| 永春县| 鄂托克旗|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