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政策的使命落在漢武帝身上。漢武帝的調整在政治上是加強中央集權;與此相適應,思想上放棄黃老之學,獨尊儒術;在經濟上包括推廣先進的生產工具(鐵制農具與牛耕)和生產技術(代田輪耕制),興修水利,抑制豪強,實行屯田制度,鹽鐵專賣等;在對外上打擊匈奴,團結西域各少數民族政權。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國家對政治和經濟的控制。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從自由放任轉向國家干預。但在這種轉變中卻有司馬光所說的“亡秦之失”,包括政治上的專制和獨裁,軍事上征伐過度,生活上窮奢極欲。想想看,漢武帝在位54年,戰爭持續達43年,僅僅一個上林苑周長就四百余里,園中的奢華自不必說,封禪泰山達六次之多。有多少錢,夠這樣揮霍?所以,漢武帝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之帝,但也是漢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后漢朝就走向全面衰落了。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王朝都經歷了這種由盛轉衰的周期。王朝初期以富民為目的自由放任形成全盛,但民富之后的強國則成為衰落之始。中國歷史在盛衰之中交迭,但社會總體上處于停滯狀態。富民往往是被逼出來的,這就造成亂世長于治世。
現代社會也有富民與強國的問題。不過,我們消滅了封建制度,也就走出了這個歷史周期的怪圈。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同時國家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可以同時實現富民與強國。這正是我們現在走的路。
英國商人的失算
鴉片戰爭以后,英國商人為打開了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而欣喜若狂。當時英國棉紡織業中心曼徹斯特的商人估計,中國有4億人,假如有1億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兩頂,整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日夜加班也不夠,何況還要做衣服呢!于是他們把大量洋布運到中國。結果與他們的夢想相反,中國人沒有戴睡帽的習慣,衣服也用自產的絲綢或土布,洋布根本賣不出去。按當時中國人的購買能力,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可以消費得起洋布的,為什么英國人的洋布根本賣不出去呢?關鍵在于中國人沒有購買欲望。經濟學家認為,構成需求的兩個要素是購買欲望與購買能力,兩者缺一都不能成為需求。英國人失算的原因正在于不了解中國國情,沒有考慮到中國人的購買欲望。購買欲望取決于消費者個人的嗜好。這種嗜好又取決于消費者的物質與精神需要、文化修養、社會地位等因素。但消費者作為社會的人,其嗜好與社會消費習俗密切相關。消費習俗作為社會習俗的一部分取決于一個社會的文化歷史傳統與經濟發展水平。
鴉片戰爭后的中國仍然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保守、封閉的社會習俗,對外國的東西采取強烈的抵制態度。這正是明清以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社會基礎,也是乾隆及以后的皇帝一次又一次拒絕外國通商的原因。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基礎和保守封閉的意識形態。這樣,洋布和其他洋貨在中國受到抵制是很正常的。英國商人不了解當時的中國國情,以為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國門,市場就會歡迎外國貨。其實武力可以在短時間內侵入一個國家,但摧毀不了一個國家的傳統,也改變不了一個社會的消費習俗和消費者的嗜好。英國人可以借助船堅炮利把洋布運到中國,但不能強迫中國人購買。正如一句諺語所說的: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不能強迫馬喝水。
當然,消費習俗和消費者嗜好是可以改變的。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影響消費習俗和消費者嗜好,創造出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方法莫過于廣告了??褶Z亂炸式的廣告可以形成一種社會消費時尚,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為產品打開市場。50年代初,英國福特公司曾推出一種尾部翹起的汽車,然后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這種車象征男子漢的陽剛氣概??∧徐n女們在廣告上反復聲稱這種汽車如何體現了男子漢的風采。久而久之,社會接受了這種觀念,青年男性開這種車成為一種時尚,這種車的銷路也打開了。現代廣告無孔不入、鋪天蓋地,引導著社會消費時尚的變化,也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當然,廣告也會有誤導,但無論如何,廣告的力量是不可小視的。當年如果有今天這樣的廣告,英國人也大做廣告,那么,洋布在中國的銷路也許不會那么慘。
在形成社會消費時尚中,示范效應起重要作用。示范效應指某些人的消費方式會引起其他人仿效的作用。消費時尚正是由這些起示范作用的人所推動形成的。在國際上富國的消費方式對其他國家有示范效應。在國內富人的消費方式對其他人有示范效應。消費時尚往往是富國或富人首先消費某種物品,然后其他人模仿,進而形成一種消費時尚。
英國人當年的錯誤在于太相信武力了。其實他們應該先勸王公大臣和社會名流穿洋布、戴睡帽,免費讓這些人消費英國貨。一旦這些上層人士以消費英國貨為榮,就會引起消費習俗的改變。人們有了消費英國貨的習慣,洋布等也就有市場了。在推銷商品方面,武力是下策,“和平演變”才是上策。武力侵略引起受侵略國人民的排外情緒,給推銷商品帶來困難。“和平演變”改變一個社會的消費時尚比槍炮有力得多。
市場需求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在面臨需求不足的今天,許多企業大概都有這種體會,要使產品有市場,不僅要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還要主動去創造需求,讓消費者有購買欲望。鴉片戰爭后英國商人的失敗給我們上了一課?,F代企業家一定要牢記創造消費者購買欲望這個信條。
官商并用的好處
從管仲開始,歷來的政府理財家或改革者,如桑弘羊、王安石、張居正等,都把增加財政收入、增加國力作為目的,手段都是加強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控制。但唐代的劉晏同時關注利國與利民,并把加強國家控制和發揮私商的積極性兩者并用,兩條腿走路。
劉晏執管財政時,正是“安史之亂”以后,當時連年戰爭,社會經濟面臨崩潰。在此之前,唐朝有居民900萬戶,人口5200萬;此時,居民僅200萬戶,人口1700萬。唐王朝又日趨腐敗,開支不斷膨脹。入不敷出,財政極其困難。生產破壞,交通堵塞,長安一斗米賣到1000~1400錢,民不聊生。這時的劉晏面臨救國與救民的雙重任務。
劉晏首先改革漕轉制度。自秦代開始,首都地區的糧食由外地調入。水運稱為“漕”,陸運稱為“轉”。唐玄宗時每年運入長安的糧食已增至100萬石。由于采用由產地到長安的直運法,時間長達八九個月,損耗超過20%,又由官府派富戶督運,對百姓擾害甚大?!鞍彩分畞y”后,漕轉受阻,長安糧食危機。劉晏的改革包括由船頭督運改為官運;由官府出錢造大船,雇用民工運輸;采用分段運輸法;優化運輸路線。這些改革使運輸時間縮短為40天,耗損基本消除,每年至少可運40萬石糧,多時到110萬石,運費下降30%~50%,基本解決了漕轉問題。
唐代的鹽最初實行官民自產自銷?!鞍彩分畞y”后,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實行榷鹽(國家專賣),并把每斗鹽價由10錢提高到110錢。但官賣效率低下,貪污嚴重,食鹽銷售大大減少,財政收入并沒有增加。劉晏對這一制度進行了改革。包括大力裁減榷鹽機構、鹽官和鹽吏;以商人的自由運銷代替官運官銷;取締各地政府和軍隊對過境鹽收稅;在邊遠地區實行常平鹽制,即由政府運鹽到邊遠地區平抑價格。這些改革不僅有利于百姓,而且增加了財政收入。來自鹽的財政收入由原來的每年60萬緡增加到600萬緡,占到財政收入的一半。
一個社會總會發生自然災害,自西漢之后就設立了常平倉,以豐補缺?!鞍彩分畞y”后,唐代的常平倉制遭到破壞。劉晏首先恢復常平倉,各州常平倉貯糧在三百萬斛左右。在救災上,劉晏不贊成輸血式的發放救濟糧,而主張幫助災民恢復和發展生產,實行生產自救。劉晏用財政政策幫助災民生產自救,以減免賦稅、發放貸款、平價糶糧,以及收購農副產品。他在救災中重視發展副業生產,用國家儲備交換這些農副產品。同時重視發揮商人的作用,鼓勵商人下鄉購貨糶糧。
劉晏還把常平倉制用于糧食以外的主要商品,調節供求與物價,保持各地商品供求平衡和物價穩定。這種做法既促進了經濟繁榮,又保證了財政收入。
劉晏的這些措施體現出與以前理財家的重要差別。首先,以前的理財重在增加財政收入,所以,基調是加強控制和壓榨,結果在富國的同時卻不利于經濟發展。劉晏認識到,理財不僅是增加財政收入,而且要有利于生產的恢復與發展,使百姓安居樂業。在漕轉改革中,將征調徭役改為政府出錢雇人,就既解決了長安糧食供給又增加了人民收入。在救災中以造血式生產自救代替輸血式救災,在減少財政支出的同時有利于生產的發展。
其次,既重視政府的控制與作用,又重視發揮商人的作用,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以官代商,打擊商人。像漕轉這類事情就由官運代替富戶督運,并由政府出錢造船,改善運輸工具。在鹽業上則鼓勵商人經營,以商代官,政府僅僅管理與征稅。商人不愿去的邊遠地區又由政府去做。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官商都不應該是對立的,官商各司其職,互相配合,才有社會的繁榮。在這個問題上,封建社會的理財家很少有能超越劉晏者。
最后,劉晏懂得以經濟利益來刺激人們提高效率。他用雇用制代替徭役制提高了漕轉的效率,以經濟手段鼓勵災民生產自救,向商人讓利等都體現了他善于利用我們今天所說的激勵機制。
劉晏并不是一個理論家,他也沒有什么著作留下來,但他是一個實干家。在漕轉改革中,他親自到各地調查實際情況,選擇最優路線,他還設計并制造了適用于不同河道的船只,組織嚴密的漕運組織。他的許多政策不是來自想象,而是來自調查研究,所以,了解實際情況,所提出的政策行之有效。他努力鉆研理財的規律與特點,甚至上朝時還一路走一路在馬背上用馬鞭埋頭籌算。
應該說,劉晏對恢復“安史之亂”后的經濟,對唐中期的“開元盛世”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他的下場并不好。封建社會是宮廷政治,干得好不見得就有好下場。這種政治體制下需要的是善于見風使舵、玩陰謀詭計的人。那些能力不大,但善于處理各種復雜人際關系的人才能成功。劉晏不是這樣的人。
劉晏是神童,七歲時就向唐玄宗獻詩賦,并對宰相張說的提問對答如流,唐玄宗將他帶回京城,授予秘書省正字的官職。盡管秘書省正字是一個校對文書的小官,但小小年紀就能擔任公職令京師各界人士刮目相看。不過有才華的人難免恃才自傲,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劉晏在官場上也幾上幾下。在“安史之亂”主持理財工作后,又嚴格選拔理財官員,杜絕官場腐敗。這就得罪了包括皇太子李適在內的權貴。唐代宗去世后,唐德宗聽信讒言,先免劉晏的職,后又賜死。他死后家中“惟有雜書兩乘,米麥數斛”。盡管以后唐德宗又為他平反,追認為鄭州刺史,加司徒職銜,但對他已毫無意義了。
《舊唐書》和《新唐書》的《劉晏傳》以及《食貨志》都記載了劉晏的理財活動和事跡,讀這些文章,至今仍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