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在歷史與經濟之間(4)

這種計劃經濟的特點在于:由一個最高領導集中做出決策;內部實行嚴格的等級制,通過命令方式來協調各種經濟活動;缺乏把貢獻與收入聯系起來的激勵機制,各成員按地位領取報酬。賈府的經濟活動正具備了這三個特點。在賈府中,賈母是最高統治者,王熙鳳是實際掌權者,經濟決策出于王熙鳳之手。賈府內無論是主子還是奴才,都有不同的等級地位,王熙鳳的決策通過管家到最低層次的奴才貫徹下去。王熙鳳的話就是“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的命令。賈府中的人按身份地位,享受不同待遇,拿不同的“月份”,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賈府的經濟正是以這種計劃的方式在運行。

計劃經濟下的一個優勢是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所以,計劃經濟下仍然出現過奇跡。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蘇聯發達的空間與軍事技術,無一不是計劃經濟的輝煌成果。同樣,賈府中極為輝煌的兩件事——秦可卿的葬禮和元妃省親——也是集中一切力量做好的大事。

計劃經濟下可以做好這些大事來自上面的權威和等級制下的絕對服從。在秦可卿葬禮中,王熙鳳接受了全權委托,有了來自上方的最高權威的支持。她可以任意支出錢財,對下面的命令是“如今可要依著我行,錯我一點兒,管不得誰是有臉的,誰是沒臉的,一例清白處治”。她以最高權威根除了寧國府的五大弊病,制定規則、按崗定編、強化監管、令出必行、懲罰嚴厲。在這種命令體制之下,不需要什么激勵,秦可卿的葬禮就風光得很。沒有這種計劃體制,王熙鳳當然不會成功。

計劃經濟的成功是人治的結果。人治的成功,取決于兩點:治理者的權威和超凡能力。王熙鳳作為賈母最寵愛的代理者和接班人,作為賈母的代表治理賈府,這是她權威的來源。但也應該承認,王熙鳳這個“鳳辣子”的確也是一個能人。她敏銳地看出寧國府的五大弊病:“人口混雜,遺失東西”;“事無專管,臨期推諉”;“需用過費,濫支冒領”;“任無大小,苦樂不均”;“家人豪縱,有臉者不能服鈐束,無臉者不能上進”。她針對這五大弊病采用了有效的措施。寧國府缺乏這樣一個權威的能人,所以混亂得很,一旦引進了王熙鳳這個人,一切就全改變了。所有計劃經濟的輝煌全是這樣一個權威能人的結果,無論是埃及的法老,中國的秦始皇,還是蘇聯的斯大林。

一旦這種權威不存在,計劃經濟就難以為繼了。《紅樓夢》中賈母的最高權威是歷史形成的。賈母的丈夫是賈府的奠基者,丈夫去世,權威自然就歸了夫人。王熙鳳的權威完全出于賈母的信任和授權。換言之,賈母是太陽,王熙鳳是月亮。一旦太陽不存在,月亮就無光,賈母去世,則王熙鳳的權威馬上消失。當然,如果賈母在世時,王熙鳳能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自己的親信,樹立自己的權威,王熙鳳還是可以在賈母這個太陽下山后自己當太陽的。可惜王熙鳳不懂這一點,做事自私、做人尖刻,得罪人太多,并沒有形成自己的權威。當賈府這樣的計劃經濟中沒有權威時,狀況就壞了。所以,賈母的葬禮辦得極糟。王熙鳳低聲下氣地求眾人:“大娘嬸子們可憐我吧!我上頭挨了好些說,為的是你們不齊截,叫人笑話。明兒你們豁出些辛苦來罷!”在這種體制中,權威失去,又沒有激勵機制,求人就不是命令,無人服從。仍然是同一個王熙鳳,沒有了權威,再求人也玩不轉,最后吐了血,還無濟于事。

計劃經濟不僅需要一個權威,而且還需要一個絕對精明強干的權威。這種精明強干包括能力與品質。王熙鳳的能力是夠強的,但品質并不好。她肆無忌憚地以權謀私、行賄受賄、盤剝眾人。這為以后賈府這個計劃經濟的失敗種下了禍根。從體制上說,計劃經濟下這種人物的出現也是必然的。絕對的權力必然產生絕對的腐敗。這就是說,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當權力失去制約時,當權者可以為所欲為。也許計劃經濟下會出現個把清廉者,但并沒有必然性,而即使本質并不壞的人也會變為腐敗者才是必然。王熙鳳之壞也是制度造成的。

計劃經濟下集中力量所做的大事,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不一定是有利于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的好事。正是在這種體制下,沒有成本與收益計算而造成的有計劃的浪費。賈府集中一切力量辦秦可卿葬禮和元妃省親,都不考慮成本,只求一時輝煌。結果事情是辦得風光了,但資源浪費了。賈府畢竟也面臨資源稀缺,當有限的資源用于風光時,它的衰落也就是遲早的事。

賈府與一切計劃經濟一樣,不可能有永遠的輝煌,衰落是遲早的事。計劃經濟的結局不是滅亡,就是轉型。探春的改革就是企圖走轉型之路。探春的改革有其成功之處,但她的失敗同樣教訓深刻。這是《紅樓夢》更有意義的啟示。

探春以激勵機制為中心的改革

計劃經濟下缺乏活力,沒有效率的基本原因之一是沒有一種把貢獻與利益聯系起來的有效激勵機制。它主要依靠政治強制、煽情式宣傳或傳統倫理道德來要求人們為之做出奉獻。古埃及是政治強制,中國封建社會除了強制之外還有“君子言義不言利”那套虛偽的道德觀,蘇聯的計劃經濟下又加上了對未來共產主義煽情性宣傳。《紅樓夢》中則是中國傳統道德加強制。這些激勵方法從本質上說都是違背人性的。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無論是強權,還是道德說教或宣傳,都無法改變這種人性。所以,大觀園中的各色人等,不得不去干活,但能偷懶就偷懶,能耍滑就耍滑,并沒有什么工作積極性可言。盡管也有焦大這樣勇于奉獻者,但卻是一個傻得讓人任意耍笑的對象。市場經濟的效率離不開激勵機制,它承認人利己的本性,不是要人們去改變本性,而是利用這種本性,通過一套制度把每個人的利己引導到有利于整個社會的方向上。從這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是一種符合人性的制度。

探春當然沒有認識到休謨和斯密傳授的人性之道與利己之心的重要性,也沒有讀過《蜜蜂的寓言》這些勞什子書。但她是認識到個人利益的重要性的,知道改革的中心是把個人貢獻與利益聯系起來的激勵機制。探春的改革旗號是“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竊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紅樓夢》專家都把寶玉作為孔孟之道的背叛者。其實寶玉所追求的無非是自由談談戀愛,不去追求利祿功名,要求個性解放而已。寶玉無非是當時的“新新人類”或“波波族”,關心的是自己那點私事。探春則是一位改革者,她打破傳統孔孟之道的義利觀,將利置于首位。這才是真正對孔孟之道的背叛。孔孟之道的虛偽之處就在于言義不言利。

探春以利為突破口的改革是通過承包制來實現的,即把池塘、園子承包給別人。她認為承包制的好處在于:“一則園子有專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臨時忙亂;二則也不至作踐,白辜負了東西;三則老媽媽們也可借此小補,不枉成年家在園中辛苦;四則也可省了這些花兒匠、山子匠并打掃人等的工費,將此有余以補不足,未為不可。”這種改革的效果還是顯著的。生產者有了積極性:“因近日將園中分與眾婆子料理,各司各業,皆在忙時。也有修竹的,也有護樹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種豆的,池中間又有駕娘們行船夾泥的,種藕的。”同時,生產者的責任心也加強了。丫鬟春燕說:“這一帶地方上的東西,都是我姑媽管著,他一得了這地,每日起早睡晚,自己辛苦還不算,每日逼著我們來照看,生怕有人糟蹋……老姑嫂兩個照看得謹謹慎慎,一根草也不許人亂動。”李紈把這種承包制改革的成功總結為“使之以權,動之以利,再無不盡職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探春以利為突破的激勵機制改革已成為計劃經濟轉型的一個共同規律。蘇聯的赫魯曉夫和當時的經濟學家利別爾曼想必沒讀過《紅樓夢》,也不會知道探春這個小女子。但他們對蘇聯經濟的改革卻與探春如出一轍。利別爾曼提倡把利潤作為衡量企業業績的唯一指標,并給企業和勞動者以物質激勵,這成為20世紀60年代蘇聯計劃經濟改革的先聲。許多國家的計劃經濟改革都是從“放權讓利”的承包制開始的。

為什么計劃經濟的改革總是從利字當先的承包制開始?應該說這是不改變原有經濟體制情況下一個最有效,也是最容易的突破口。任何一種經濟體制的改變總是漸進式的,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說的“社會無突變”尤其適用于改革。漸進式改革盡管所需時間長,但付出的社會代價較低,也容易為社會所接受。漸進式改革就是在不改變原有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一點一點地變。承包制并不改變原有的所有制結構,不改變政治體制,也不侵犯原有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實行起來阻力要小得多。探春的這種改革就沒有在賈府掀起軒然大波,當權者們也未加激烈反對。如果在計劃經濟下一開始就從產權這些問題開始,實行私有化,恐怕阻力就會大得多,甚至會剛開始就失敗。

而且,承包制也容易在短期內見效。因為承包制觸及利益問題,改變了那種大鍋飯式的分配格局,這對生產者是最有效的刺激。或者說,承包制是在不改變產權結構的情況下對生產者個人利益的承認。在這種承包制下,個人努力的成果得到保證,它隱含了對利己的承認。我想經歷過改革風雨的一代人都不會忘記承包制所起的偉大歷史作用。

但是,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探春的改革從根本上并沒有成功,所以,賈府仍沒有避免滅亡的命運。我總覺得探春這個人身上寄托了曹雪芹的希望,是他有心回天的一種努力。但為什么還是“無力回天”——探春的改革沒有最終成功呢?其實20世紀60年代蘇聯的探春——赫魯曉夫所進行的改革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代之而起的是蘇聯長達20余年的勃列日涅夫停滯,最終這個體制崩潰。賈府與蘇聯都從承包制開始經濟轉型,但最終又都失敗。其中又有多少奧秘值得我們探索!

探春改革失敗的根源

探春式漸進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得到當權者的支持。在原有體制所進行的任何改革,其特征都是自上而下的,是由當權者提倡或推動,或得到當權者強有力支持的。換言之,這種改革的成功需要原有政治上權威的保證。探春是一個庶出的女兒身,在那樣的體制中地位并不高。她遠遠沒有當初王熙鳳那樣的政治地位。探春改革之時,賈母仍在,其代理人王熙鳳盡管已經權力式微,但仍作為賈母的代表掌權。探春不具有這種地位,也沒有那種權威。她的改革不是最高統治者提倡并親自推動的,其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可以設想,如果王熙鳳在其權力最大時,推動這種改革,那就會是另一種情景。

由根深蒂固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與并非強勢的計劃經濟環境下的市場經濟的形成過程是完全不同的。在后一種情況下,市場經濟是自發形成的,它靠自身經濟實力的強大而一步步突破舊體制,最后取而代之。就市場經濟的發源地而言,并不存在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市場經濟在并不強大的封建體制下自發形成并壯大,最后沖破了這種體制。但在強大的中央集權封建經濟之下,市場經濟是難以發展起來的,中國封建時代曾有相當發達的商品經濟,卻沒有成為市場經濟就是一個例子。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總有相當集權的政治體系,這種體制的轉型是自上而下的,要由當權者來推動。沒有當權者推動,這種體制仍可以靠暴力維護下去——現在世界上不仍然有這種民不聊生,但仍堅持存在的計劃經濟嗎?因此,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于當權者的意愿。這里說的當權者不一定是一個人,也許是一個集團。赫魯曉夫盡管是第一書記,但仍受到利益集團的反對而以失敗告終。經濟轉型要從當權者的推動與倡導開始。探春的改革由一個沒有政治權威的人開始,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承包制是任何一個經濟實現轉型的開始,但也僅僅是開始而已。如果沒有以后更艱難的許多改革,轉型必定不能成功。激勵機制僅僅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之一,但還不是最重要的區別。在激勵機制背后是產權結構、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等更深層的差異。承包制僅僅是序幕,是打開舊體制缺口的一種手段。如果沒有以后更深層次產權結構、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變革,那個被承包制打開的缺口又會合上,最終仍然是舊體制的復辟。所以,經濟體制轉型之難不在于序曲,而在于以后的戲怎么唱下去。而且,承包制引起的反抗并不大,一旦全面進行改革,會觸及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團,其反抗力量之強,不難想象。正從這種意義上說,改革是一場革命,是權力與利益格局的重大變更。

探春的承包制改革并沒有涉及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探春是在維護賈府原有體制的情況下進行改革的。產權仍然是賈府主子們共有的公有制(在封建大家庭中,所有制對外是一個家族所有的私有制,對內是家庭成員共有的公有制),每個人的產權并不明確。誰的政治地位高,誰就有權支配這些資產。過去計劃體制下是王熙鳳說了算的,現在改革時,作為所有者之一的探春又行使著使用權。但探春并不是唯一所有者,這就決定了別人也可以使用這種權力反對她。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曹雪芹借探春改革分析產權問題,但以今天的眼光看,產權改革是整個經濟轉型成功的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化县| 方正县| 当涂县| 黄大仙区| 虞城县| 城市| 治县。| 织金县| 手游| 普陀区| 沂源县| 芜湖市| 博兴县| 恩施市| 惠东县| 遂宁市| 榆林市| 布尔津县| 乌拉特后旗| 红桥区| 嫩江县| 绥棱县| 高尔夫| 威信县| 汤阴县| 宜春市| 来凤县| 嘉义县| 泸溪县| 盘锦市| 永善县| 大田县| 长治县| 蕲春县| 黔南| 江永县| 榆树市| 十堰市| 揭阳市| 龙江县|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