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事始(1)

樓羅

黃朝英《緗素雜記》諭樓羅云:“《酉陽雜俎》云:‘樓羅,因天寶中,進士有東西堋,各有聲勢,稍傖者多會于酒樓,食畢羅,故有此語。’子讀梁元帝《風人辭》云:‘城頭網雀,樓羅人著。’則知樓羅之言,起已多時。又蘇鶚《演義》云:‘樓羅,干了之稱也。俗云騾之大者曰樓騾,騾羅聲相近,非也。’又云:‘婁敬、甘羅,亦非也。蓋樓者,攬也;羅者,綰也。言人善干辦于事者,遂謂之摟羅。摟字從手旁作婁。《爾雅》云:婁,聚也。’此說近之。然《南史顧歡傳》云:‘蹲夷之儀,婁羅之辨。’又《談苑》載朱貞白詩云太婁羅,乃止用婁羅字。又《五代史劉銖傳》云:‘諸君可謂僂羅兒矣’,乃加人焉。”以上皆朝英說。然予以為此說久矣,北齊文宣帝時已有此語。王昕曰:“樓羅樓羅,實自難解。”蓋不始于梁元帝之時。以表考之,梁文帝即位,是歲己巳;次年庚午,北齊宣帝即位;至壬申年,梁元帝方即位。今據《緗素雜記),以樓羅事引梁元帝風人辭為始,不當,蓋元帝在宣帝之后。

麥秋

黃朝英《緗素雜記)云:“宋子京有《帝幸南園觀刈麥》詩云:‘農扈方迎夏,官田首告秋。’注云:‘臣謹按,物成熟者謂之秋,取擎斂之義。故謂四月為麥秋。’余按,《北史蘇綽傳》云:‘布種既訖,嘉苗須理。麥秋在野,蠶停于室。’則麥秋之說,其來舊矣。”已上皆朝英說。予考麥秋之始,在《禮記月令》,自有成說,何必引蘇綽說耶?釋其義,則景文之說尤盡。及觀王荊公絕句云:“荷葉初開筍漸抽,東陂南蕩正堪游,無端隴上麥,橫起寒風占作秋。”此又何也?然景文所注,本出蔡邕《月令章句》曰:“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

詞

《太平廣記》引《嘉話》錄載:“權德輿言無不聞,又善庾詞。嘗逢李二十六于馬上,庾詞問答,聞者莫知其所說焉。或曰:‘庾詞何也?’曰:‘隱語耳。《論語》不曰,人焉庾哉,人焉庾哉,此之謂也。’”已上皆《嘉話》所載。予按,《春秋傳》曰:“范文子莫退于朝。武子曰:‘何莫也?’對曰:‘有秦客庾詞于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吾知三焉。’”“楚申叔時問還無社曰:‘有麥曲乎,有山鞠乎?’”蓋二物可以御濕,欲使無社逃難于井中。然則庾一字雖本于《論語》,然大意當以《春秋傳》為證。東坡《和王定國詩》云:“巧語屢曾遭薏苡,庾詩聊復托芎。”

主者施行

今朝廷行移下州縣,必云主者施行者。本后漢《黃瓊傳》也。

鴟夷子皮

王觀國《學林新編》論鴟夷子,引《史記伍子胥傳》及《應劭注》、及《前漢食貨志顏師古注》云:“自號鴟夷者,言若盛酒之鴟夷,多所容受而可卷懷,與時張弛也。鴟夷皮之所為,故日子皮。”又引《陳遵傳》載揚雄《酒箴》曰:“鴟夷滑稽,腹大如壺。”然則范蠡自號鴟夷子皮,又號陶朱公,托鄙名以自晦其跡耳。以上皆王說。予按,《墨子》曰:“孔子怒景公不封己,乃樹鴟夷子皮于田常之門。”《孔叢子》嘗作詰墨曰:“夫樹人,為信己也。孔子適齊,惡陳常而終不見,常病之。又陳常弒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請討之。其終不樹子皮審矣。”此《孔叢子》辯孔子不樹子皮之義也。以是知鴟夷子皮又見于孔子,不獨范蠡也。

浴處掛壺于門

今所在浴處,必掛壺于門,或不知其始。按,《周禮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鄭司農注曰:“謂為軍穿井,井成,挈壺懸其上,令軍中士眾皆望見,知此下有井。壺所以盛飲,故以壺表井。”又別注曰:“挈,讀如挈發之挈。壺,盛水器也。”乃知俚俗所為,亦有所本。

萬歲之呼

高承《事物紀原》云:“萬歲之始,考古逮周,未有此禮。戰國時,秦王見藺相如奉璧,田單偽約降燕,馮諼焚孟嘗君債券,左右及民皆呼萬歲、蓋七國時,眾所喜慶于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見于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已上皆高說。予按,《大雅》云:“虎拜稽首,天子萬壽。”人臣之奉上以萬歲,疑發于此。

膾殘魚

《太平廣記》載《洛陽伽藍記》云:“晉寶志嘗于臺城對梁武帝吃膾,食訖,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余年矣,師何云爾!’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如今秣陵尚有膾殘魚也。”予按,越王勾踐之保會稽,方斫魚為膾。聞吳兵,棄其余于江,化而為魚,猶作膾形也。故名膾殘魚,亦曰王余魚。以是知膾殘魚不始于志公。又《博物志》曰:“孫權曾以行食膾,有余,因棄之中流,化而為魚。今有魚猶名吳余膾者,長數寸,大如筋,尚類膾形也。”《吳都賦》曰:“片則王余。”王逸注曰:“王余魚,其身半也。俗云:越王膾魚未盡,因以其半棄之,為魚,遂無其一面,故曰王余也。”

洪州為鎮南軍

唐咸通六年,安南久屯,兩河銳士死瘴毒者十七。宰相楊收議罷屯軍,以江西為鎮南軍,募強弩二萬,建節度,且地便近,易凋度,沼可。然則以洪州為鎮南軍,始于咸通六年。

人君葬地為山陵

漢以來,人君所葬之地為山陵,如高祖之長陵是已。然呂不韋說秦昭王太子曰:“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注云:“山陵,喻尊高也。崩,死也。”然則以葬地為山陵久矣。出《戰國策》。

身閉鼻甕

世以身不修飾者為閉,鼻不清亮者為甕,蓋有所本也。王充《論衡別通篇》:“鼻不知香臭日甕,人不知是非為閉。”

不癡不聾

《北史》:“長孫平隋開皇三年為工部尚書,時有人告大都督邴紹非毀朝廷為憒憒者。上怒,將斬之。平進諫曰:‘諺云,“不癡不聾,不做大家翁”。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予按,《慎子》曰:“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翁。”乃知此語久矣。慎子,名到。《南史庾仲文傳》亦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因話錄》載唐肅宗謂郭子儀曰:“諺云:‘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焚香始于漢

李相之《賢己集》,謂焚香之始云:“本《佛圖澄傳》。襄國城塹,水源暴竭,石勒問澄,澄曰:‘今當敕龍取水。’乃至故泉源上,坐繩床,燒安息香,咒數百言,水大至。”予按,《江表傳》:“有道士于吉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療病。”又按,《漢武帝故事》亦云:“昆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宮。金人者,皆長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燒香禮拜。”然則焚香自漢已然矣。

詩人用儂字

王觀國《學林新編》云:“江左人稱我汝皆加儂字,詩人亦或用之。孟東野詩云:‘儂是拍浪兒’是也。”予以隋煬帝亦嘗用矣。《大業拾遺記》:“與宮女羅羅詩云:‘幸好留儂伴儂睡,不留依住意如何?’又云:‘此處不留儂,更有留儂處。’”又古樂府宋鮑照《吳歌》云:“但觀流水還,識是儂流下。”又云:“觀見流水遠,識是儂淚流。”晉太元中《子夜歌》云:“故使儂見郎。”又云:“儂亦吐芳詞。”又云:“儂亦恃春容。”又云:“儂年不及時。”又云:“儂作北辰星。”又云:“動儂含笑容。”所用甚多。然則吳音稱儂,其來甚久,詩人用之,豈始東野耶?石崇亦有《懊儂歌》。

歡稱婦人

晉吳聲歌曲,多以“儂”。對“歡”,詳其詞意,則“歡”乃婦人,“儂”乃男子耳。然至今吳人稱儂者,唯見男子,以是知歡為婦人必矣。《懊儂歌》云:“潭如陌上鼓,許是儂歡歸。”又云:“我與歡相憐。”又云:“我有一所歡,安在深閣里。”又《華山畿》云:“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又《讀曲歌》云:“思歡久,不愛獨枝蓮,只惜同心藉。”又云:“憐歡敢喚名,念歡不呼字。連喚歡復歡,兩誓不相棄。”予后讀《通典》,見序常林歡云:“江南謂情人為歡。然后始恨讀書之寡。

謂父為爹

儂、歡出于江南風俗,政猶以父為爹,音徒我反。《南史》:“武興王忄詹為荊州刺史,惠及百姓。詔還朝,人歌曰:‘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荊士方言謂父為爹,故云。

樂府名大郎神

本朝樂府有《二郎神》,非也。按《唐樂府雜錄》曰:“《離別難》。武后朝,有一士人,陷冤獄,籍其家。妻配入掖庭,善吹栗,乃撰此曲以寄情焉。初名《大郎神》,蓋取良人行第也。既畏入知,遂三易其名,曰《悲切子》,又曰《怨回鶻》。”乃以大為二,傳寫之誤。

歌辭曰曲

自昔歌辭,或謂之曲,未見其始。《琴書》曰:“蔡邕嘉平初入青溪,訪鬼谷先生所居。山有五曲,一曲制一弄:山之東曲,常有仙人游,故作游春;南曲有澗,冬夏常淥,故作淥水;中曲即鬼谷先生舊所居也,深邃岑寂,故作幽居;北曲高巖,猿鳥所集,感物愁坐,故作坐愁;西曲灌木吟秋,故作秋思。三年曲成,出示馬融,甚異之。”然漢蘇武詩云:“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則音韻稱曲,其來久矣。又按,《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

旁午之義

古文今字言旁午之義。按《儀禮》曰:“度尺而午。”注曰:“一縱一橫曰旁午。”

民曰黔首

《史記秦紀》:“秦命民曰黔首。”然《禮祭義》,宰我問孔子,而孔子曰:“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然則以黔首命民,久矣。

屋翼名搏風

今之屋翼,謂之搏風。見《儀禮士冠禮篇》云:“直于東榮。”鄭氏注曰:“榮,屋翼也。”唐賈公彥疏曰:“榮,屋翼也者,即今之搏風。”又云:“榮在屋棟兩頭,與屋為翼,若鳥之有翼。故斯干詩《美宣王之室》云:‘如鳥斯革,如斯飛。’與屋為榮飾,故云榮也。”

忄老忄草

文士以作事迫促者,通謂之忄老忄草,見陸士衡《文賦》曰:“忄老忄草瀾漫,亡耦失疇。”《埤蒼》曰:‘草蓼,寂靜也。”草蓼與忄草忄老音義同。忄草,粗老切。忄老,閭草切。

唐突

律有唐突之罪。按,漢馬融《長笛賦》曰:“氵瀑噴沫,奔遁碭突。”李善注:“碭,徒郎切。”以唐為碭。李白《赤壁歌》云:“鯨鯢唐突留余跡。”劉禹錫《磨鏡篇》云:“卻思未磨時,瓦礫來唐突。”亦作此唐突字。魏曹子建《牛斗詩》云:“行至土山頭,欲起相搪突。”見《太平廣記》。

錢塘蘇小小

劉次莊《樂府解題》曰:“錢塘蘇小小歌。蘇小小,非唐人。世見樂天、夢得詩多稱詠,遂謂與之同時耳。”次莊雖知蘇小小非唐人,而無所據。予按,郭茂倩所編引《廣韻》曰:“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西陵在錢塘江之西,故古辭云:“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印名璽

蔡邕《獨斷》云:“璽,印也,信也。天子璽,白玉,螭虎紐。古者尊卑共之。”《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左氏傳》:“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迫而與之。”杜預曰:“璽,印也”《月令》曰:“固封璽。”季武子使公冶問璽書,此堵侯大夫印皆稱璽也:漢衛宏云:“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唯其所好?自秦以來,唯天子之印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按,《周禮》:“掌節,貨賄用璽節。”鄭康成曰:“今之印章也。”則周時印已名璽,但上下通用。以上并見左氏傳疏。今宏以為天子獨稱璽,何哉?又按,《初學記》云:“《春秋合誠圖》曰:‘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授堯,圖以赤玉為柙,長三尺,廣八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五字。’”則堯時印已名璽矣。本朝徽宗嘗賜宰臣蔡元長涂金銀鑄公相印一紐,前古所無也。

和買

和買二字,見孔穎達《左氏正義》。昭公十六年:“晉韓起聘于鄭。宣子有環,其一在鄭商,宣子買諸賈人。既成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子產曰:‘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穎達云:“上稱買諸賈人,則是和買,而子產謂之強奪者。韓子以威逼之,其賈必賤,故商人欲得告君大夫。子產知其非和買,故云然也。”

鹽豉

鹽豉,古來未有也。《禮記內則炮豚之法》云:“調之以醯醢。”《尚書說命篇》:“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左傳》:“晏子曰:‘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是古人調鼎用梅醢也。而言不及豉,古人未有豉也,止用醬耳。《禮記內則》、《楚辭招魂》備論飲食,而言不及豉。史游《急就篇》乃有“蕪荑鹽豉”。《史記貨殖傳》曰:“蘗曲鹽豉千合。”及《三輔決錄》曰:“前隊大夫范仲公,鹽豉蒜果共一筒。”蓋秦漢已來,始為之耳。

冕始于胡曹

高承《事物紀原》云:“冕,《說文》曰:‘黃帝初作冕。’《世本》曰:‘黃帝作旒冕。’宋衷云:‘冠之垂旒者。’《通典》曰:‘黃帝作冕,垂旒,目不斜視也。’”已上皆高承說。予以高承未見《世本》全文也,蓋《世本》云:“胡曹作冕。”注云:“胡曹,黃帝臣也。”然則作冕始于胡曹耳。

經典無騎字

《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五年,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歸。”杜預注曰:“欲與公輕歸。”宋劉炫謂:“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歸,欲共公單騎而歸。此騎馬之漸也。”予按,古者服牛乘馬,馬以駕車,不單騎也。至六國之時,始有單騎。蘇秦所謂“車千乘,騎萬匹”是也。《曲禮》云“前有車騎”者,《禮記》乃漢世書耳。經典并無騎字。

回祿為火神

經傳多以祝融、回祿為火神。祝融則無可疑者,回祿則未之見也。予按,《周語》曰:“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注云:“融,祝融。”“其亡也,回祿信于聆隧。”注云:“回祿,火神。”《鄭語》云:“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昭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昭公二十九年左傳》曰:“火正曰祝融。”又曰:“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故太史公采取二傳以為《楚世家》云:“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高辛氏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楚其后也。”以此考之,則祝融之后有吳回、陸終。回祿者,回、陸也,舉二人而言耳。陸、祿音相近。帝嚳既誅重黎,而以吳回、陸終為后,復居火正,而為祝融。則前古以回祿配祝融而為火神,可以無疑矣。

羹音郎

王觀國《學林新編》云:“《史記》、《前漢》:‘羹頡侯劉信。’潁川地名不羹者,羹音郎。《春秋昭公十二年左傳》:‘今我大城陳蔡不羹。’陸德明《音義》曰:‘羹,音郎。’《前漢地理志》:‘潁川郡定陵縣有東不羹,襄城有西不羹。’顏師古曰:‘羹音郎。’羹音郎者,自古所呼如此。宋玉《招魂》曰:‘肥牛之腱腱若芳,和酸若苦陳吳羹。’以音韻協之,亦讀羹為郎。”已上皆王說。予按,古者羹霍之字音皆為郎,不止宋玉招魂也。故《魯頌悶宮》與史游《急就章),羹與房、漿、糠為韻。至于不以羹為郎者,孔穎達云,“近世以來方如此。”不知又何也?

直閣名官

馮章靖公元,字道宗。真宗大中祥符末,元嘗講《易泰卦》,賜五品服,除直龍圖閣。直閣名官,蓋始于此。

立千丈架閣

仁宗朝,周湛為江西轉運使。以江西民喜訟,多竊去案牘,而州縣不能制,湛為立千丈架閣。法以歲月為次,嚴其遺去之罪。朝廷頒諸路為法。

本朝制置使

本朝制置使,始于楊允恭。太宗命允恭為洛苑副使、江淮兩浙都大發運,擘畫茶鹽捕賊事。先是,三路轉運使上供米,不過三百萬石。允恭盡籍三路舟卒與所運物數,擇才吏授之。江浙所運止淮泗,由淮泗輸京師。行之一歲,上供者六百萬。即命允恭為發運制置使,改擘畫為制置。

省名禁

省中舊名禁中,避元后諱,改為省中。見《漢書》。

下見上謂之參

下見上謂之參,蓋始于戰國時也。《戰國策》:“秦王欲見頓弱,頓弱曰:‘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則不見也。’秦王許之。”

試詩賦題示出處

本朝試進士詩賦題,元不具出處。因淳化三年殿試“卮言日出賦”,獨路振知所出,遂中第三人。是年,孫何第一人,朱臺符第二人,亦不能知,止取其文耳。自后,所試進士詩賦題,皆明示出處。

端溪硯

端州石,唐世已知名。許渾《歲暮自廣江至新興詩》云:“洞丁多斫石,蠻女半淘金。”自注云:“端州斫石。”李賀《青花紫石硯歌》云:“端州匠者巧如神。”柳公權《論硯》亦云:“端溪石為硯,至妙也。”

奏御札子稱進止

今奏御札子,各稱“進止”,自唐已然。顏真卿上疏曰:“御史中丞李進等傳宰相語,稱奉進止。緣諸司官奏事頗多,朕不憚省覽。”

糊名考校

取士,至仁宗始有糊名考校之律。雖號至公,然尚未絕其弊。其后袁州人李夷賓上言,請別加謄錄。因著為令,而后識認字畫之弊始絕。

禱祠習儀

仁宗時,天子親祠。祠部言:“周官宗伯:‘凡王之禱祠,肄儀為位。’鄭康成曰:‘若肄司徒府。’而令百官即祠所習儀,不敬。”請徙尚書省。至今循之。

賣坊場河渡

本朝賣坊場河渡,始于熙寧間,荊公建議。然古亦有之,按《水經》:“漢武微行柏谷,遇辱竇門。感其妻深識之,賜以河津,令其鬻渡。”

鄭宋修韻略

《互注禮部韻略敘》云:“自慶歷間,張希文始以圈子標記,禮部因之,頗以為便。元復詩賦,嘗加校正,尋又罷”云云。然予嘗考之,《禮部韻略》凡三經修矣。景初,鄭文肅戩天休為太常博士,考校御試進士,與宋景文建議:“禮部所行《韻略》及《廣韻》,繁簡失當,訓詁不正。有司考士,多以聲病被黜。”三韻是正音訓,書成,學者以為便。然則景初,鄭、宋已修《韻略》,不始張希文也。

封還詞頭

仁宗時,胡文恭公宿武平知制誥。入內都知楊懷敏坐衛士夜盜入禁中,出為和州都監。懷敏用事久,勢動中外,出未幾,召復故職。宿封還詞頭,翼日,上謂宰相曰:“前代豈有此故事否?”文彥博對曰:“唐給事中袁高不草盧杞制書,近年富弼亦曾封還辭頭。”然則唐制給事中亦草制耶,故袁高得伸其志。今考《龍川別志》載:“劉從愿妻遂國夫人,寶元中出入內庭,以此獲罪。久之,得復入。富鄭公時知制誥,遂國復還國封制既下,鄭公繳還辭頭,封命遂寢。唐制,為給事中得封還詔書。中書舍人繳詞頭,蓋自鄭公始。”已上皆蘇說。蓋唐給事中亦草制耳,蘇偶忘之耶?

禁蕃曲氈笠

崇寧大觀以來,內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斷”。至政和初,有旨立賞錢五百千;若用鼓板改作北曲子,并著北服之類,并禁止支賞。其后民間不廢鼓板之戲,第改名“太平鼓”。續又有旨:“一應士庶,于京城內不得輒戴氈笠子。如有違犯,并依上條。”

導駕官朝服

政和元年十二月戊戌詔:“自今后導駕官并朝服結佩。應親祠,除祭服外,余并朝服,不得常服。”

試辭學兼茂科格制

大觀四年四月,禮部奏擬立到歲試辭學兼茂科試格:“制依見行體式,章表依見行體式,露布如唐人破蕃賊露布之類,已上用四六。頌如韓愈《元和圣德詩》、柳宗元《平淮夷雅》之類;箴銘如揚雄《九州箴》,又如柳宗元《涂山銘》、張孟陽《劍閣銘》之類;誡諭如近體誡諭風俗或百官之類。序記依古體,亦許用四六。臨時取四題,分作兩場。內二篇以歷代史傳故事借擬為題,余以本朝故事或時事。并限二百字以上,箴銘限一百字以上。”奉圣旨依。

勿破他故事

故事,知制誥見宰相,止用平狀;非朔望而見,則去靴笏。張文節公知白在中書,頗重典故。時徐知制誥,初投刺以大狀;后又請見,多具靴笏。張力辭此二事,且述舊制,謂徐曰:“且勿破他故事。”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6 23:51:13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满洲里市| 宁武县| 泾川县| 西和县| 定州市| 安顺市| 湖口县| 大石桥市| 广平县| 图木舒克市| 雅安市| 长泰县| 宿迁市| 鄱阳县| 和政县| 沅陵县| 彩票| 绍兴市| 绥德县| 安吉县| 青川县| 广东省| 惠来县| 宣城市| 翁牛特旗| 吴桥县| 西安市| 武邑县| 东方市| 古交市| 桂东县| 奉节县| 若羌县| 青州市| 海口市| 河西区| 通城县| 紫云| 沾益县|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