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事始(2)
書名: 能改齋漫錄作者名: 吳曾本章字數: 9797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23:51:13
宋敏求家報狀皆全
熙寧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嫌其御殿視朝乃晦日,帝謂侍臣:“若當郊祀歲,奈何?”或言:“景三年十一月晦冬至,郊祀乃用十五日。”帝疑其不經。宋敏求奏:“當時以月晦祀天為非宜,移用十五日甲子,故詔書曰:‘月既肇于黃鐘,日且臨于甲子。’修吏者病于太質,刪去詔文,遂無考據。臣家有其日報狀,可以照驗。”即取以進,帝稱善。蓋公家自祖宗朝至熙寧中,報狀皆全故也。
制玉魚袋
宋敏求薨后,因討論典故。神考初制玉魚袋,欲賜荊、揚二王,疑非故實。丞相王文恭公召宋公次道諮之,宋曰:“按《唐六典》,親王三品以上,二王后服用紫,飾以玉帶及魚袋,皆飾也。”文公挾策以進,議遂定。
俗語踏趿
俗語以事之不振者為踏趿,唐人已有此語。《酉陽雜俎》:“錢知微賣卜,為韻語曰:‘足人踏趿,不肯下錢。’”
察官不論事
察官不得論事,自常希古始。常蓋元間東坡所薦也。
唾面自干
唐婁師德,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者,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其自干耳。”蓋本《尚書大傳大戰篇》:“太公曰:‘罵汝毋嘆,唾汝毋干。毋嘆毋干,是謂艱難。’”
裝潢子
俗以羅列于前者,謂之“裝潢子”,自唐已有此語矣。《唐六典》:“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熟紙匠三人。秘書省有熟紙匠、裝潢匠各十人。”
留守
留守二字,按《漢外戚呂公傳》:“戚姬常從上之關東。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益疏。”高承《事物紀原》乃云“留守始于唐”,非也。
登聞鼓院之始
高承《事物紀原》著登聞鼓院之始云:“《國朝會要》曰:‘鼓院,舊曰鼓司。景德四年五月九日,詔改為登聞鼓院。’”予按,《資治通鑒):“魏世祖懸登聞鼓以達冤人。”乃知登聞鼓其來甚久,第院之始,或起于本朝也。
給公驗
唐宣宗時,中書門下奏:“若官度僧尼有闕,則擇人補之,仍申祠部給牒。其欲遠游尋師者,須有本州公驗。”乃知本朝僧尼出游給公驗,自唐已然矣。
日歷之始
唐順宗時,宰相韋執誼監修國史,奏始令史官撰日歷。此日歷之始也,見《通鑒》。
增谷價
范蜀公記范文正治杭州,二浙阻饑,谷價方涌,斗錢百二十。公遂增至斗百八十,眾不知所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饑及米價所增之數。于是商賈聞之,晨夜爭進,唯恐后,且虞后者繼來。米既輻湊,遂減價,還至百二十。包孝肅公守廬州,歲饑,亦不限米價,而商賈載至者遂多,不日米賤。予按,此策本唐盧坦為宣歙土狹谷少,所仰四方之來者。若價賤,則商船不復來,益困矣。既而米斗價一百,商旅輻輳,民賴以生。
三司使之職
國初有鹽鐵、度支、戶部三司使之職,蓋始于唐末。天三年,以朱全忠為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全忠辭不受。
稱裁旨
近世自鈞旨、臺旨而下,稱裁旨。按,李罕之擅引澤州兵夜入潞州,以狀白李克用曰:“薛鐵山死,州民無主,慮不逞者為變。故罕之專命鎮撫,取王裁旨。”
將帥遙領州鎮
本朝武臣有遙領郡刺史之職。按,唐光啟二年二月,王重榮遣王建帥部兵戍三泉,以建遙領璧州刺史。將帥遙領州鎮自此始,見《通鑒》。
探事察子
近世官司以探事者,謂之“察子”。按,唐高駢在淮南,用呂用之為巡察使。用之募險獪者百余人,縱橫閭巷間,謂之察子,此其始也。
舉選人充京官
國初自太宗以來,通判得舉選人充京官。運判所舉人數,與提刑等。至熙寧元年六月,有旨,今后通判更不舉選人充京官,運判比提刑減半,自是年始也。
行狀
自唐以來,未為墓志銘,必先有行狀,蓋南朝以來已有之。按,梁江淹為宋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任、沈約、裴子野皆有行狀。
口號
郭思《詩話》以口號之始,引杜甫《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云:“觀其辭語,殆似今通俗凱歌,軍人所道之辭。”余按,梁簡文帝已有《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不始于杜甫也。詩云:“帝京風雨中,層闕煙霞浮。玉署清余熱,金城含暮秋。水光凌卻敵,槐影帶重樓。”然杜甫已前,張說亦有《十五夜御前口號踏歌辭》二首。其一云:“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艷,雞踏蓮花萬歲春。”其二云:“帝宮三五戲春臺,行雨流風莫后來。西域燈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
干笑
世以笑之不情者為干笑。按,宋范蔚宗謀逆,就刑于市。妻來別,罵曰:“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殺子孫!”蔚宗干笑而已。干笑此為始。
名紙
名紙之始,高承《事物紀原》云:“《釋名》曰:‘書名字于奏上曰刺。’后漢禰衡,初游許下,懷一刺。既無所之適,至于刺字漫滅。蓋今名紙之制也。則名紙之始,起于漢刺也。”以上皆高說。予以為不然,蓋《禰衡傳》只言刺,不言名紙。雖名紙為刺之變,然高說無所據。予按,梁何思澄終日造謁,每宿昔作名紙一束,曉便命駕,朝賢無不悉狎。蓋名紙始見于此。
節度
高承《事物紀原》云:“節度,本后漢公孫瓚討烏桓,詔令受劉虞節度。唐室名使,蓋取此義。唐制,邊圉戎寇之地,則加以旌節,謂之節度。始自睿宗景云二年四月,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以上皆高說。予按,《吳志諸葛恪傳》:“孫權欲試以事,令恪守節度。節度掌軍糧谷。”注引《江表傳》曰:“權為吳王,初置節度官,使掌軍糧,非漢制也。初用徐祥,祥死,將用恪。諸葛亮《與陸遜書》曰:‘家兄年老而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遜以白權,即轉恪領兵。”以此見漢有節度之意,而無其官。唐有其官,而在孫權之后也。
起復之禮
高承《事物紀原》云:“起復,本《禮曾子問》云:‘子夏問曰:三年之喪,金革之事無避也者,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注云:‘魯徐戎作難,有喪,卒哭而征之,急王事也。’故《春秋》亦紀晉襄公墨衰之事。漢唐以來,遂有起復之禮,蓋自伯禽始也。”以上皆高說。予按,前漢翟方進在喪,既葬二十六日,除服,起視事。后漢桓焉為太子太傅,以母憂自乞,聽以大夫行喪。逾年,詔使者賜牛酒奪服。夫謂之起復者,就喪起之,復令視事耳。高承無所據,但泛言漢唐而已。故予疏二條,以見其始。
梵音
梵音之始。《內典》云:“陳思王子建游于魚山,聞空中有梵音寥亮,乃教人效之,得傳于今。”西方梵云“唄敢匿耶”,本梵音也。
待制
高承《事物紀原》,待制之始云:“唐永徽二年十二月五日,詔許敬宗每日待制于武德殿。此始有待制之名。永泰元年三月一日,敕裴冕等并集賢待制。此始有待制之所。然則蓋唐設官也。”以上皆高說。予以為高以水徽始有待制之名,是矣。至謂永泰時始有待制之所,則非也。何以言之?按,唐武后謂員半千曰:“久聞爾名,謂是古人。乃在朝列,宜留待制。”即詔入閣供奉。后與邱悅、王θ、石抱忠為宏文館直學士,又與路敬分日待制顯福門下。夫武后時,半千等已分日待制于顯福門下,則待制之所,不始于永泰元年,明矣。
墓路稱神道
葬者,墓路稱神道,自漢已然矣。《襄陽耆舊傳》云:“習郁為侍中,時從光武幸黎邱。與帝通夢,見蘇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鴻臚。錄其前后功,封襄陽侯。使立蘇嶺祠,刻二石鹿挾神道,百姓謂之鹿門廟。或呼蘇嶺山為鹿門山。”然歐公《集古錄》跋尾云:“右漢楊震碑,首題云:‘故太尉楊公神道碑銘。’”乃知立碑墓路而稱以神道,始漢無疑。
行事舉例
今朝廷行事,有法所不載者,必舉例以行。然自南朝已然矣。江夷右仆射,主上欲用其領詹事。語王淮之:“卿可覓此。”淮之對曰:“臣當出外尋訪。”淮之后見,主上問:“近所道事,卿已得例未?”淮之曰:“謝琰右仆射,領詹事。琰即謝公之子,恐夷非其例。”事遂不行。
舍弟之稱
兄稱弟曰舍弟,亦有所本。魏文帝與鐘繇書曰:“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時從容喻鄙旨。”
監司稱職司
本朝官制,由監司而稱職司,如提點刑獄、轉運副使之類。按,隋蘇威曰:“臣非職司,不知多少,但患其漸近。”唐陸贄曰:“是以職司之內無成功。”
侍讀
高承《事物紀原》云:“侍讀之始,本唐明皇開元三年七月敕,每讀史籍中有闕,宜選耆儒博碩一人,每口侍讀。故馬懷素、褚無量更日入直,此侍讀之始也。”以上高說。予按,《南史》:“宜都王鑒初出閣時,陶宏景為侍讀。”乃知侍讀之名,自梁朝已有之矣。
御筆
天子親札,謂之御筆,始于《北史》。元魏彭城武宣《王勰傳》云:“帝令勰為露布,辭曰:‘臣聞露布者,布于四海,露之耳目。以臣小才,豈足大用?’帝曰:‘汝亦為才達,但可為之。’及就,尤類帝文。有人見者,咸謂御筆。”
書簡用多幅
唐盧光啟策名后,揚歷臺省,受知于租庸張浚。浚出征并汾,盧每致書疏,凡一事別為一幅,朝士至今學之。蓋重疊別紙,自光啟始也。見《北夢瑣言》。乃知今人書簡務為多幅,其來久矣。
監司之職
本朝官至運轉判官提舉常平,謂之監司。按,徐邈《與范寧書》曰:“足下慎選綱紀,必得國士,以攝諸曹;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案。又擇公方之人,以為監司。則清濁能否,與事而明。”乃知監司之職,魏、晉以來有之矣。
試賦八字韻腳
賦家者流,由漢、晉歷隋、唐之初,專以取士。止命以題,初無定韻。至開元二年,王邱員外知貢舉,試旗賦,始有八字韻腳,所謂“風日云野,軍國清肅”。見偽蜀馮鑒所記《文體指要》。
冬年賀狀
今世州郡冬年二節,通用賀狀。其兩句云:“應時納祜,與國同休。”蓋本于晉何充《賀正表》云:“璇衡運周,元正肇祚。伏惟陛下,應干納祜,與天同休。”
殿試有官人不為第一
本朝殿試,有官人不為第一人,自沈文通始。迄今循之,以為故事。然徽宗朝戊戌榜,嘉王楷第一人,登仕郎王昂第二人,顏天選第三人。徽宗宣諭:“嘉王楷有司考在第一,不欲以魁天下;以第二人為榜首。”是歲,昂以有官人為殿魁,以此知有司亦失于契勘也。
以物質錢為解庫
江北人謂以物質錢為解庫,江南人謂為質庫,然自南朝已如此。按,齊陽《談藪》云:“有甄彬者,有行業,以一束苧,就荊州長沙寺庫質錢。后贖苧,于苧束中得金五兩”云云。
三館可稱學士
學士惟三館可稱,他則否。按,唐《集賢院記》:“開元故事,校書官許稱學士。”故《筆談》云:“今三館職事,皆稱學士,用《開元故事》也。”自徽宗以前,州縣官蔑有以學士稱者。至渡江后,茍有一官,未有不稱。紹興末,臣僚有論列者,時有旨禁之。然今習俗猶爾也。
搭猱
俗以不情者為搭猱,唐人已有此語。周ダ處士《答賓從絕句》云:“十載文章敢憚勞,宋都回為風高。今朝甘被花枝笑,任道尊前愛搭猱。”
注疏之學
《國史》云:“慶歷以前,學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至劉原父為《七經小傳》,始異諸儒之說。王荊公修經義,蓋本于原父云。”英宗嘗語及原父,韓魏公對以有文學。歐陽文忠公曰:“劉敞文章未甚佳,然博學可稱也。”
并當二字
并當(去聲)二字,俗訓收拾,然晉已有此語。按,《世說》:“長豫與丞相語,常以謹密為端。丞相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后。常為曹夫人并當箱篋。長豫亡后,丞相還臺,發車后,哭至臺門。曹夫人作奩,封而不忍開。”
禁殺牛
《南史》:“梁傅昭性尤篤謹。子婦家常得餉牛肉以進昭,昭召其子曰:‘食之則犯法,告之則不可。’取而埋之。”乃知牛之禁殺,自梁已然矣。
一領簟
簟可以言一領。《世說》:“王大見王恭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
一頓食
食可以言一頓。《世說》:“羅友嘗伺人祠,欲乞食。主人迎神出,曰:‘何得在此?’答曰:‘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
女稱娥
唐樂府有《憶秦娥》。娥字見《史記齊悼惠王傳》:“王太后有愛女,曰修成君,修成君有女,名娥。”后漢順帝,乳母宋娥。又《史記外戚世家》:‘武帝時幸夫人尹婕妤、邢夫人,眾人謂之娥。”
犢空魚尾
犢亦可以稱空,魚亦可以稱尾。宋沈攸之使范云餉武陵王贊犢一空,柳世隆魚三十尾,皆去其首。
經紀語
江西人以能干運者為“作經紀”,唐已有此語。滕王元嬰與蔣王皆好聚斂,太宗嘗賜諸王帛,敕曰:“滕叔、蔣兄,自能經紀,不須賜物。”
關節
世以下之所以通款曲于上者曰關節,然唐已有此語。段文昌言于文宗曰:“今歲禮部殊不公,所取進士,皆子弟無藝,以關節得之。”又《唐摭言》云:“造請權要,謂之關節。”按漢《佞幸傳》:“高祖有籍孺,孝惠時有閎孺,與上臥起,公卿皆因關說。”乃知關節蓋本于關說也。
銀版
銀笏亦可以稱版。唐韓遣使獻羅,每擔夫與白金一版。
宗袞
宋莒公以宋元憲為宗袞,本謝謂謝安為宗袞。謝詩云:“阽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
歌曲以闋為稱
歌曲以闋為稱,按,《呂氏春秋》:“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闋。”
佛妝
張蕓叟《使遼錄》云:“北婦以黃物涂面如金,謂之佛妝。”予按,后周宣帝傳位太子,自稱天元皇帝,禁天下婦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墨妝。以是知北妝尚黃久矣。
恩府
以恩地為恩府,始于唐馬戴。戴大中初為掌書記于太原李司空幕。以正言被斥,貶朗州龍陽尉。戴著書,自痛“不得盡忠于恩府,而動天下之浮議”云云,見《金華子雜編》。
二稅起催用周制
本朝夏秋二稅,起催以六月、十月一日,至今州縣遵用。按王溥《五代會要》:“周顯德三年十月,宣三司指揮諸道州府,今后夏稅以六月一日起征,秋稅至十月一日起征,永為定制。”乃知本朝循用周制。
以舟量物
魏武帝時,孫權曾致巨象,武帝欲知其斤重。鄧哀王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不校可知矣。”武帝即時行焉。時王方五六歲。予按,《符子》曰:“朔人獻燕昭王以大豕,曰養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謂豕仙。’王乃命豕宰養之,十五年,大如沙墳,足如不勝其體。王異之,令衡官橋而量之,折十橋,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鈞,其巨無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時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鄧哀王也。
床凳子
床凳之凳,晉已有此器。《世說》:“顧和與時賢共清言,張玄之、顧敷是中外孫。年七歲,在床邊戲,于時聞語,神情如不相屬,瞑在鐙下。”乃作此鐙字。今《廣韻》以鐙為鞍鐙之鐙,豈古多借字耶?凳,《廣韻》云,“出《字林》”,殆后人所撰耳。《廣韻》別出一橙字,注云:“幾橙。”其義亦通。
軍卒為健兒
今所在以軍卒為健兒,往往以杜詩“健兒勝腐儒”為證,非也。按,《世說》:“祖逖過江時,公私儉薄,無好服玩。工、庾諸公共就祖,忽見裘袍重疊,珍飾盈列。諸公怪問之,祖曰:‘昨夜復南塘一出。’祖于時恒自使健兒鼓行劫鈔,在事之人,亦容而不問。”東晉時,軍卒已有健兒之稱。
風聞二字
風聞二字,出《漢書》。尉佗曰:“風聞老夫父母墳已壞削。”賈逵《國語注》曰:“風,采也。采聽商旅之言。”故沈約彈王源曰:“風聞東海王源,嫁女與富陽滿氏。”而魏任城王澄表,以為“法忌煩苛,治貴清約,御史之體,風聞是司。”
婦女稱姐
婦女以姐為稱。《說文》曰:“字或作姐,古字假借也。”子也切。近世多以女兄為姐,蓋尊之也。按魏繁欽《與文帝箋》曰:“自左真史內謇姐名倡。”《魏志》曰:“文帝令杜夔與左真等,于賓客之中,吹笙鼓琴。”李善注云:“其史內謇姐,蓋亦當時之樂人。”以是知婦人之稱姐,漢、魏已然矣。
表文末云屏營
今《世表文》末云:“屏營之至。”屏營二字見《國語》,申胥曰:“昔楚靈王獨行屏營。”東漢劉陶上議曰:“屏營彷徨,不能監寐。”而任《與梁高祖箋》亦云:“不勝荷戴屏營之至。”
倉廩字
倉廩二字,蔡邕《月令章句》曰:“谷藏曰倉,米藏曰廩。”雖其義如此,然后世作文者,亦未嘗分別而用。《漢志》:“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如《廣韻》云,“倉有屋曰廩”,蓋此意出于邕后也。《齊職儀》曰:“太倉令,周司徒屬官,有廩人、倉人。”則所主蓋亦異矣。
正五九月不上任
本朝士大夫相傳,正月、五月、九月不上任。以火德王天下,正、五、九月皆火德,生壯老之位。其說無稽也。其后見竇蘋《唐書音訓》,其注《高祖紀》:“正、五、九三月,不行死刑。”引釋氏智度論曰:“天帝釋以大寶鏡照四大神洲,每月一移,察人善惡。正月、五月、九月照南贍部洲,故以此月省刑修善。”予以是知正、五、九所以不上任者,政以此耳。蓋士大夫初到官,必施刑責。今之州郡所以為供給者,此三月不支羊肉錢,蓋沿唐故事。但歷時久遠,無有能討其源流者耳。偶讀竇所引用,于是始知不用正、五、九上官之理。信乎!天下之書,要當無所不讀。
俗罵客作
江西俚俗罵人,有曰“客作兒。”按陳從易《寄荔與盛參政詩》云:“櫻桃真小子,龍眼是凡姿。橄欖為下輩,枇杷客作兒。”盛問其說,云:“櫻桃味酸,小子也。龍眼無文采,凡姿也。橄欖初澀后甘,下輩也。枇杷核大肉少,客作兒也。”凡言客作兒者,傭夫也。
罷休
吳人言罷,則以休繼之,古如是也。吳正闔閭語孫武曰:“將軍罷休。”
點心
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按,唐鄭亻參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其弟舉甌已罄,俄而女仆請飯庫鑰匙,備夫人點心。亻參詬曰:“適已給了,何得又請”云云。
俞通用之辭
世俗以俞字不可通用,蓋以《堯典》有“帝曰俞”。然揚雄《解嘲》云:“揚子曰:‘俞’。”上下通用之辭也。
親事官
省寺所用使令者,名親事官,自唐已有之。按,唐王守澄奏:“宰相宋申錫、親事官王師文等,同謀反逆。”
柳渾青李太白
葉少蘊《石林詩話》云:“或者以荊公詩以古人姓名藏句中,如‘莫嫌柳渾青,終恨李太白’,自公始發之。然唐權德輿已有此體。”予按,梁元帝已有人姓名詩及將軍名詩,不始于權德輿也。
古無隋字
隋字古無之。文帝受禪,以魏、周、齊不遑寧處,惡之,遂去走,單書隋字。猶后漢都洛,以火德故,去水加隹也。
邱遲姓
唐《封演記》:“邢州內邱縣西,古中邱城寺有碑,后趙石勒光初五年所立”也。碑云:“大和尚佛圖澄,姓溫。”而《高僧傳》、《晉書藝術傳》皆不著。余因記沈太虛侍郎虛中言:“昔湖州有人發古冢,得碑,乃南朝邱遲。其言遲,乃左史邱明之后。”然則邱明竟不姓左耶?
麈尾
釋藏《音義指歸》云:“《名苑》曰:‘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隨之,皆看麈所往,隨麈尾所轉為準。’”今講僧執麈尾拂子,蓋象彼有所指麾故耳。王衍捉玉柄麈尾。
如意
齊高祖賜隱士明僧紹竹根如意,梁武帝賜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倫、王敦皆執鐵如意。三者以竹木鐵為之,蓋爪杖也。故《音義指歸》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然釋流以文殊亦執之,豈欲搔癢耶?蓋講僧尚執之,私記節文祝辭于柄,以備忽忘。手執目對,如人之意。凡兩意耳。
八相太常引
京師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皈依》、《柳含煙》等,號“唐贊”。而南方釋子作《漁父》、《撥棹子》、《漁家傲》、《千秋歲》唱道之辭。蓋本毗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樂人名葛婆,取菩薩八相,緝為歌曲。令敬信者,聞生歡喜。”
方丈
僧道誠《釋氏要覽》云:“方丈,寺院之正寢。始因唐顯慶年中,敕差衛尉寺丞李義,表前融州黃水令王元策,往西域充使。至毗耶黎城東北四里許,維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遺址疊石為之。元策躬以手板縱橫量之,得十笏,故號方丈。”余按,王簡《棲頭陀寺碑》云:“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李善引高誘曰:“堵長一丈,高一丈,回環一堵為方丈,故曰環堵,言其小也。”
天王視形
州郡置毗沙門天王之始。按,《僧史》:“唐天寶元年壬子,西蕃五國來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請兵解援。發師萬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詔不空三藏入內持念。明皇秉香爐,不空誦《仁王護國ヌ羅尼》,方二七遍,帝見神人可五百員,帶甲荷戈在殿前。帝問不空,對曰:‘此毗沙天王第二子獨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也。’其年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巳時后,城東北三十里,云霧冥晦中,有神可長丈余,皆被金甲。至酉時,鼓角大鳴,地動山搖。經二日,蕃寇奔潰。斯須,城樓上有光明天王現形。謹圖樣,隨表進呈。’因敕諸道節鎮,所在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至于佛寺,亦敕別院安置。”
忌日行香
忌日行香。始于唐貞元五年八月,敕天下諸州,并宜國忌日,準式行香。然行香事,按《南山鈔》云:“此儀自道安法師布置。”又《賢愚經》云:“為蛇施金設齋,令人行香僧手中。”《普達王經》云:“佛昔為大姓家子,為父供養三寶。父命子傳香。”此云“行香僧手中”與“傳香”,今世國忌日尚行此意。至人君誕節,遂以拈香為別矣。按,《唐會要》:“開成五年四月,中書門下奏,天下州府,每年常設降誕齋。行香后,便令以素食,宴樂唯許飲酒及用脯醢等。”以此知唐朝雖誕節,亦只云行香。姚令威以為行香始于后魏江左,非也。
寺立觀音像
天下寺立觀音像,蓋本于唐文宗好嗜蛤蜊。一日,御饌中有擘不開者,帝以為異。因焚香祝之,乃開。即見菩薩形,梵相具足。遂貯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錦,賜興善寺。仍敕天下寺,各立觀音像。
生日祝壽始
封人祝堯壽,虎拜稽首,天子萬壽。人臣愛君,不過長年,未以為非也。至于生日祝壽,始見唐明皇。然識者以為非,何者?梁孝元帝少時,每以載誕之辰,輒齋素講經。阮修容歿后,此事亦絕。唐太宗亦以降誕日,謂長孫無忌曰:“今日是朕生日,世俗皆為歡樂,在朕翻成感傷。”泣數行下,群臣皆零涕。故唐封演謂:“孤露之后,不宜以此日為歡。”可謂達理矣。明皇建節,雖出于源干曜、張說之議。然中宗常以降誕日,宴侍臣內戚于內庭,與學士聯句柏梁體詩,以是知循習久矣。至人臣生日,以詩為慶,《西清詩話》乃謂公卿誕日,以詩為壽,見于唐末,此說恐非。蓋開元間,惠宣太子被疾,明皇自祝檜。既愈,幸其第,置酒賦詩,為初生歡。其詩云:“昔見漳濱臥,言將人事違。今逢慶誕日,猶謂學仙歸。”人臣以詩為壽,始見于此。
閑人有忙事
閑人有忙事,俗人語也,然唐人已有。韓詩云:“書墻暗記移花日,洗甕先知醞酒期。須信閑人有忙事,且來沖雨覓漁師。”
起居何如
今世書問往還,必曰“不審比來起居何如”。按,《漢武帝內傳》:“上元夫人曰:‘承阿母相邀,詣劉徹家。不意天靈至尊,下降于至濁,不審比來起居何如?’”乃知此語久矣。
百合治病
《本草圖經》百合一條,引張仲景:“治病有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凡四方,并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余按,王原叔《內翰》云:“醫藥治病,或以意類取。至如百合治病,似取其名。嘔血用胭脂紅花,似取其色。淋瀝滯結,則以燈心、木通,似取其類。意類相假,變化感通,不可不知其旨也。”以是知圖經論藥,尚不能如原叔。
打揲
打揲字,趙參政《聞見錄》云:“須當打揲,先往排辦。”東坡《與潘彥明書》云:“雪堂如要偃息,且與打揲相伴。”皆使揲字。今俗只使疊字,何耶?
鶻突
鶻突二字,當用糊涂。蓋以糊涂之義,取其不分曉也。按,呂原明《家塾記》云:“太宗欲相呂正惠公,左右或曰,‘呂端之為人糊涂。’(自注云;讀為鶻突)帝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決意相之。”今食醫心鏡,治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有鶻突羹,用鯽魚半斤,細切起作膾,沸豉汁熱投之,著胡椒、干姜、蒔蘿、橘皮等末,空腹食之。乃作此鶻突字,非也。
先輩之稱
李肇《國史補》并《唐摭言》以舉子互相推稱,則曰先輩,蓋前輩之義也。然《南齊書劉懷珍傳》曰:“此數子皆宿將舊勛,與太祖比肩為方伯,年位高下,或為先輩,而薦誠君側”云云。乃知先輩之稱,南朝以來有矣。
白直之稱
今世在官當直人謂之“白直”。南齊《蕭嶷傳》云:“白直共七十八人。”乃知白直之稱甚久。
大行之稱
古來人君之亡,未有謚號,皆以大行稱之,往而不返之義也。秦始皇崩于沙邱,胡亥喟然嘆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見《李斯傳》。
盛喜中不許人物
俗諺云:“盛喜中不許人物,盛怒中不答人簡。”按,《列子》:“宋元君曰:‘昔有異技干寡人者,技無庸。適值寡人有歡心,故賜金帛。’”乃知俗語亦有所自也。
丞相稱相公
丞相稱相公,自魏已然矣。王仲宜《從軍詩》曰:“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注:“曹操為丞相,故曰相公。”謝靈運《擬陳琳詩》曰:“永懷戀故國,相公實勤王。”亦謂曹操也。
阿誰
《傳燈錄》:“宗風嗣阿誰。”阿誰,俗語也。《龐統傳》:“向者之論,阿誰為是。”停待,亦俗語也。《愍懷傳》:“陛下停待。”
飲席酹酒之始
飲席酹酒之始。唐仆射孫會宗集內外親表開宴。有一甥侄,間朝官后至。及中門,見緋衣官人,衣襟前皆是酒ネ,咄咄而出,不相識。洎即席,說于主人,咸訝無此官。沈思之,乃是行酒時于階上酹酒,草草傾潑也。自此每酹酒,令側身恭跪,一酹而已,自孫氏始也。今人三酹,非也。出《北夢瑣言》。
古無丈人之名
《蜀志先主傳》:“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臣松之按:董承,漢靈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獻帝為丈人。蓋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也。以上裴松之說。予按,丈人之義,本于《易》:以妻父為丈人,又本于漢匈奴所謂:“漢天子我丈人行也。”松之安得云古無丈人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