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直勇
傅堯俞,字欽之,素善安石。時方變新法,公以母服除,至京師。安石謂公曰:“朝議紛紛,今幸公來,議以待制諫院奉還矣。”公謝曰:“恩甚厚。但恐與公新法相妨耳。”因為言新法之不善,安石怒,乃以為權同判內銓。溫公嘗嘆曰:“清直勇,吾于欽之畏焉。”洛之君子邵雍曰:“欽之至清而不耀,至直而不激,至勇而能溫,此為難耳。”人以雍言為然。
窮達有命
唐介,字子方。仁宗朝,孫參政薦公復為御史。或問曰:“聞君未曾相識,而遽薦之,何也?”孫答曰:“昔人恥呈身御史,今豈求識面臺官也。”公后以風力稱。公語諸子曰:“吾備位政府,知無不言,桃李未嘗為汝輩栽培,而荊棘則甚多矣。然窮達有命,汝等惟自勉耳。”
王子野樂黨
范文正以言事貶,公率子弟薦留數日。時方治黨人,大臣讓公曰:“何苦自陷黨人。”公曰:“范公天下賢者,若得涉之,幸矣。”
不許冒籍欺君
陳君行嘗謂子弟曰:“仁義禮智信是常等,若不守,是不等也。其不等者,不正也。”君行又嘗自處州入京師,至泗州,其子弟請先行。君行問其故,曰:“科場近,欲先至京師,貫開封府戶取應。”君行不許,曰:“汝處州人,而戶貫開封。欲求事君,而先欺君乎?寧遲數年,不可行也。”
范淳父焚進論不應賢良
范祖禹淳父,極為司馬文正獎識。嘗為《進論》,求教于公。公每見,則未始有可否。淳父疑而質于,公,公久而言曰:“子之《進論》,非不美也。顧念世人獲甲科者絕少,而子既已在前列,而復習《進論》,求應賢良。以光觀之,但有貪心耳。光之不喜者,非為《進論》也;不喜子有貪心也。”淳父于是焚去《進論》,不應賢良。
呂公教讀書要字字分明
滎陽呂公教學者讀書,須要字字分明。仍每句最下一字,要令聲重,聲重則記牢。
儒者讀書無用處
程伯淳言:“今僧家讀一卷經,便要經中道理受用。儒者讀書,卻只閑讀了,都無用處。”
富家翁愛其弟
大丞相馮公當世,記富家翁有宅于村者。親既終堂,其兄甲不忍群雁異飛,而友愛其弟乙甚厚。乙安樂之,未嘗有違言。久之,乙既有室,不令。日咻其夫使叛其兄,乙牽于愛而聽之。而甲之所為,無不善者。欲開釁隙,而無其端。于是甲有善馬,愛之甚至。雖親舊求借,輒以他馬代之。乙欲激其怒,乘甲之馬出,杖折其足。甲歸而見之,且喻其意。謂其仆曰:“去之,而新是圖。”甲復有花藥之好,列檻數十,皆名品也,且其手植焉。灌溉壅培,不倦其勞。乙又將緣是以激之,乘閑鋤而去之。甲曰:“吾欲去是久矣,而未果也。”因犁其地,而殖之谷。乙悟其非,且將悔之,而其室未厭也。甲既鰥處,而有愛妾,若將終身焉。處之側室,未嘗一與家事。其婦踵門而數之,詬罵毀辱,無所不至。妾不能堪,而訴其主。甲曰:“吾之過矣”,因逐其妾。其婦聞之,愧汗浹背,且曰:“妾不幸,不及事舅姑,而無以為學,以至于此。而不知伯氏之德量如是之寬裕也。”乃正冠帔,而拜于庭,以謝不敏。卒為善婦,以相其夫,而肥其家。若甲者,可謂賢矣。求之古人,若張公藝可以配之。當世且言,偶忘其姓氏。懼其湮沒而無聞也,故書其大概,以俟太史氏。
寧受人欺不可使好賢心替
正獻呂公嘗薦常夷甫秩。后差改節,呂對程伯淳有悔薦之意。伯淳曰:“愿侍郎寧可受人欺,不可使好賢之心少替。”
三代威儀盡在是
明道先生嘗至天寧寺,方飯,見趨進揖遜之盛。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
李定公好儒學
李良定公,魏國大長公主所出,雅好儒學。其帥鄆日,每春大閱戰士,必先詣宣圣廟延講經書,飲諸生,然后始及武士。識者以為得禮。
和買絹
本朝預買納絹,謂之和買絹。按,《玉壺清話》與《澠水燕談》二節,皆以為始于祥符初。因王旭知潁州,時大饑,出府錢十萬緡,與民約曰:“來年蠶熟,每貫輸一縑,謂之和買。”自爾為例。而《澠水燕談》又以為其后李土衡行之陜西,民以為便。今行天下,于歲首給之。予按,范蜀公《東齋記事》,稱是太宗時,馬元方為三司判官,建言方春乏絕時,豫給庫錢貸之。至夏秋,令輸絹于官。預買綢絹,蓋始,于此。以三書考之,當以范說為是,蓋范嘗為是官耳。予讀詩人袁陟世弼所為墓志,序其當仁宗時,為太平州當涂知縣。且言江南和市綢絹,豫給緡錢。郡縣或以私惠人,而不及農者,當涂尤甚。世弼自為條約,細民均得之。乃知太宗之所以惠愛天下,多矣。而其后以鹽代錢,以為縑直。又其后也,鹽亡而額存。然后知左氏所謂“作法于涼”,其說不誣也。
仁宗厚遣公主
仁宗皇帝守成,皆遵先朝法度。時久無嫁公主事,晚年止一公主,欲厚遣之。恐逾舊章,乃詢皇姑魏國大長公主當年下嫁體例。公主以帝止有一女,不可以己為比。言多則實無,言少則恐沮帝意。乃答以歲月之久,皆忘記。帝始加厚其禮以遣焉。
正叔不認侄者罪
李侍郎若谷守并州,民有訟叔不認其為侄者。欲并其財,累政不能直。李令民還家驅其叔,民辭以不敢。李固強之,民如公言。叔果訟其侄,因而正其罪、分其財。
曹瑋行兵
曹宣徽瑋守秦,有功名,能撫士。一日行兵,將及頓,日已西矣。乃申令更前二十里,宿于某鎮,軍中不樂。繼而令曰:“仰某鎮務酒,不得沽與百姓,只沽與一行軍人。”由是大眾奔赴,不以為勞。
夏英公好古囂珍玩
夏英公竦,性好古器奇珍寶玩。每燕處,則出所秘者,施青氈列于前,偃臥牙床,瞻視終日而罷。月常數四如此。
張程學
張戩天祺與弟載子厚,關中人也,關中謂之二張。篤行不茍,一時師表,二程之表叔也。子厚惟明圣學,亦多資于二程,呂大臨與叔兄弟,后來蘇丙等從之學,學者號子厚為橫渠先生。天棋為御史,正獻呂公之薦也。二程與橫渠,從學者既盛,當時名其學為張、程。
吳觀音
吳侍郎待問,建安人。其父曰長者,干生惟訓童稚以自晦。里人以其長厚,目為吳觀音。所生四子,參政育,樞密充,又京、方,并登進士為朝臣。諸孫十,皆京秩。侍郎于京師,遇鄉人至,必命子孫出見而列侍焉。
狄武襄不知體
武襄狄公青平儂智高,以用延州舊府蕃落騎兵之效。及歸,狄欲獎此一軍,乞于講武殿閱武試,冀仁宗條睹其驍勇。俄麗奮擊號呼,一如臨敵,飛矢至敗陛。仁宗遽移御座,而中官前蔽,再三申命方止。識者鄙其不知體。楚軍遂驕,因遣還邊。
狄武襄不去黥文
狄武襄自“拱圣長行”至節度使平章事。世多言狄之隸籍,與參政王堯臣作狀元之年同,后亦為兩府。仁宗以其然,命王諭狄去其黥文。狄謂王曰:“青若無此兩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斷不敢去,要使天下健兒知國家有此名位待之也。”議者韙其言。
石刻厄會
元中,韓丞相玉汝帥長安,修石橋,督責甚峻。村民急于應期,率皆磨石刻以代之,前人之碑盡矣。說者謂石刻之一厄會也。
貴賤在命
仁宗嘗御便殿,有二近侍爭辯,聲聞御前。仁宗召問之,甲言貴賤在命,乙言貴賤由至尊。帝默然,即以二小金合,各書數字藏于中。曰:“先到者,保奏給事,有勞推恩。”封秘甚嚴。先命乙攜一,往內東門司。約及半道,命甲攜一繼往。無何,內東門司保奏甲推恩。仁宗怪問之,乃是乙至半道,足跌傷甚,莫能行,甲遂先到。
兩王難當二堂
蜀先主祠,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挾即武侯祠,東挾即后主劉禪祠。蔣公堂帥蜀,以禪不能保有土宇,因去之。大慈寺有蜀后主王衍銅像,程公堂權帥,毀以鑄鐘。蜀語曰:“任是兩王,難當二堂。”
曾魯公與旁舍生錢償鬻女直
謝逸記曾魯公布衣游京師,舍于市側。旁舍泣聲甚悲,詰朝過而問之。旁舍生意慘愴,欲言而色愧。公曰:“若第言之。或遇仁人,戚然動心,免若于難。不然,繼以血,無益也。”旁舍生顧視左右,欷久之,曰:“仆頃官于某,以某事而用官錢若干。吏督之且急,視其家無以償之。乃謀于妻,以女鬻于商人,得錢四十萬。行與父母決,此所以泣之悲也。”公曰:“商人轉徙不常,且無義。愛弛色衰,則棄為溝中瘠矣。吾士人也,孰若與我?”旁舍生跽曰:“不意君之厚貺小人如此。且以女與君,不獲一錢,猶愈于商人之數倍。然仆已書券納直,不可追矣。”公曰:“第償其直,索其券。彼不可,則訟于官。”旁舍生然之。公即與四十萬錢,約曰:“彼三日以其女來。吾且登舟矣,俟若于水門之外。”旁舍生如公教,商人果不敢爭。攜女至期以往,則公之舟無有也。詢旁舟之人,則曰:“其舟去已三日矣。”其女后嫁為士人妻。逸自言,元八年至京師,得于鄴郡黃正叔。以為公墓刻不載,故惜其不傳,因書其大略云。
樊若水按所仇家酒額因破其家
樊若水,江南人。貧甚,游索,鄉人不為禮。后北游,建策置浮橋采石,以渡天兵。江南平,擢為本路轉運使。所仇之家,方開酒場。樊乃于歲除日賣酒眾多之次,按其所入以為額。其家坐是輸納不逮,家遂破焉。
馬知節直誠不善書
真宗朝,簽書樞密院馬公知節,武人,方直任誠。真宗東封,下至從臣,皆齋戒。至岳下,撫問執政曰:“卿等在路素食不易。”時宰相臣僚有私食驢肉者,馬乃對曰:“亦有打驢子吃底。”及還都,設宴。開封府命吏屏出貧子,隔于城外。上御樓,見人物之盛。喜顧宰臣曰:“今都城士女繁富,皆卿等輔佐之力。”馬乃奏曰:“貧底總趕在城外。”左右皆失色,真宗以為誠而親之。事多類此。馬公一日從駕游幸,群臣皆賦詩。馬素不習文,真宗強之。既奉曰:“臣不善書,乞宣陳堯叟與臣書。”真宗如其言。陳時為首樞,議者惜之。
狄武襄一鼓而破儂智高
仁宗以廣源蠻儂智高寇嶺外,陷數州,乃遣狄武襄出督戰。用延州蕃落騎兵,一鼓而破。捷至,帝愀然無喜色,曰:“殺人多乎?”
陳諫議償直取馬
太尉陳堯咨為翰林學士日。有惡馬,不可馭,蹄嚙傷人多矣。一旦,父諫議入廄,不見是馬。因詰圉人,乃曰:“內翰賣之商人矣。”諫議遽謂翰林曰:“汝為貴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蓄此?是移禍于人也。”亟命取馬,而償其直,戒終老養焉。其長厚遠類古人。
章郇公與丁晉公會博
章郇公作正字日,寒食,與丁晉公會博,勝且厚。丁翌日封置所負銀數百兩歸公。明年寒食復博,而郇卻負于丁。丁督索甚急,郇即出舊物以償之。而封緘如舊,塵已昏垢。丁大服其量。
造九鼎
玉仙觀,在京城東南宣化門外七八里陳州門,是也。仁宗時,有陳道士修葺亭臺,栽花木甚盛。四時游客不絕,東坡詩所謂“玉仙洪福花如海”是也。《呂氏家墊記》云“一日,學院諸生偕往。見石一截,黃色,用木牌標記曰:‘萬年松化石。’僉曰:‘如何對得?’晉之叔曰:‘三日雨為霖。’”呂氏所記松化石,乃西川物耳。徽宗崇寧四年,歲次乙酉,制造九九鼎。按制造官《魏漢律狀》云:“承內降,鑄造鼎鼐。內帝座鼐,如天之正畢之數。外有六圍,若易之六爻之象。中疊五重,以應九五之龍,惟上九虛之。其五重,謹按師旨,合用萬載松化石并龍牙石,各一尺二寸為一重,用松石一塊周圍。第二圍用龍牙石一塊,亦用寶器捧。第三圍、第四圍各用松石一塊,亦高一尺二寸。第五圍用龍牙石一塊,如干之六爻上九之爻。所有合用龍牙石并萬年松化之石,自皇間西川取到,祗備造鼎。今見在城南玉仙觀內,有此石五段,松石三,龍牙石二,并堪充今律鼎中五圍使用。伏望詳酌,特賜指揮,下所屬取索前來應副。”然則崇寧所用松化石五段,乃呂氏所記之石也。據《魏漢律狀》稱,皇間,西川取到,祗備造鼎。乃知仁宗朝已嘗議造九鼎矣。
監酒要術
乖崖張公,嘗有監務之官,而辭于公,因以請教。公曰:“監酒稅之法,初無多言。但好醞酒,剩饒人,則沽者眾矣。即是要術。”
狀元焦
元豐八年,尚書戶部侍郎李定權知貢舉。給事中兼侍講蔡卞,起居舍人朱服,同權知貢舉。其夜四鼓,開寶寺寓禮部貢院火。承議郎韓玉、冀王宮大小學教授兼穆親宅講書翟曼、奉議郎陳之方、宣德郎大學博士馬希孟,皆焚死。其后別更,得焦蹈為魁。諺曰:“不因開寶火,安得狀元焦。”
張天覺論詞臣之文
張天覺嘗乞擇詞臣,而言:“蓋自近世,文館寂寥。向者所謂有文者,歐陽修已老,劉敞已死。王圭、王安石已登兩府。后來所謂有文者,皆五房檢正、三舍直講,崇文檢書,間有十許人。今日之所謂詞臣者,曰陳繹,曰王益柔,曰許將是已。臣嘗評之,陳繹之文,如款段老驥,筋力雖勞,而不成步驟;王益柔之文,如村女織機杼,雖成幅而不成錦繡;許將之文,如稚子吹塤,終日喧呼而不合律呂。此三人者,皆陛下所用出詞令,行詔誥,以告四方而揚于外庭者也。今其文如此,恐不足以發帝猷,炳王度”云云。
閻立本畫
“博陵閻公,總章右丞相,終于中書令。藝兼后素,時謂丹青神化,此其跡也。唐人張彥遠,出鳴珂三相家。風流博雅,著書記歷代畫,第閻上品。而《西域圖》在所錄。又言,‘王知慎亦拓之’,則傳世者非一本。此弊刺諸馬多闕,而剪發二人全失之。比見摹本,自高麗來,采筆殊惡。而馬之瀝乳者,與人之剪發者皆全。信外國自有唐時摹完本,今取其全者備見之。且以浚都世臣大家,秘藏圖史,以奇勝相高者極眾,至于閻跡乃少遇。其惟呂申公家有唐太宗《步輦圖》,引祿東贊對請公主事,皆傳寫一時容貌。贊皇李衛公小篆,其語采色神韻,與此同出一手。而張記亦曰:‘時天下初定,外國入貢,詔立本寫外國圖。’而注指西域,則奉詔所為者,即謂是耶?信真跡果不足疑。舊傳其書狄梁公之跡,觀其端重和勁,稍不類褚、薛,亦或當然。竊嘗愛彥遠多識,著論得雅馴。引謝安言,韋誕書凌云臺,已釘榜,籃懸去地二十五丈。及下,須眉盡白,因戒子孫絕楷法。而王子敬正色詆之曰:‘仲將魏大臣,豈有此?’信如所說,魏德之不興,乃以子敬為知言。因論閻令既為星郎,不當有臨池之辱。況太宗治近侍有拔紹之恩,接下臣無撞郎之急。豈得不通官籍,直呼畫師?以至丹青之譽,非輔相之才。丹青固不足以輔相,而所以為輔相,乃不在丹青。淺薄之俗,舉一廢百。而輕藝嫉能,一至于此,良可于邑。由是言之,窮神之藝,自不妨閻令之賢。斯人果賢,適增畫重。愚因取其說而并書之。元六年辛未九月,龍眠山人李公麟伯時題。”右伯時《跋閻立本西域圖》,廬陵王方贄侍郎家有之,其孫襄夔玉寶藏之。大觀間,開封尹宋喬年言之省中,詔取以上進。時廬陵令張達淳、郡法掾吳祖源被檄委焉。因竊摹之,于是始有摹本。有張天覺跋云:“崇寧甲申十二月甲寅,夔玉舟過善溪,盡得其家藏閻令、王維、王宰、韓干、邊鸞、周畫閱之。佛書曰:‘心如工畫師。’畫之妙出于心,猶足以濡毫設色,造化物像。況心之妙,薰以正法,無間斷哉。”信安程俱致道有詩云:“大塊浮空轉兩輪,越南燕北共毫塵。齊州古莽應相笑,夢覺何人定識真。”黃岡何頡之斯舉亦有詩:“窮荒未信子年欺,自笑山林老一枝。海上常思龜殼倦,天涯欲化鳥工窺。丹青閻令如曾到,氣俗張騫舊獨知。公喜著書尤博雅,山經暇日補殘遺。”
俞溫父判語
利州路憲俞溫父判狀,多云:“送某州縣依條施行。”時提舉常平謝皓新改官,即除監司。笑謂俞曰:“使者判語誠不易。”溫父曰:“州縣英俊多。若一字有誤,所損不細,正要如此。”
神霄樂郁羅蕭臺
林靈素建議,依仿宮商角徵羽,別定五聲,制《神霄樂》。劉棟密奏:“臣民事物,皆可有二。至于宮聲,豈有二哉。”徽宗感悅,嘉其愛君,即除中散大夫,直龍圖閣,棟辭不受。棟字守翁,棣州人。初以八行舉遇可韓司丈人,授以《景虛玉陽鐘法》。徽宗依其說,命鑄鐘十二,召九天。范金隨律,月成一鐘。排黃麾仗,奉安于寶篆宮。鐘備成,授通直郎。靈素又建議筑郁羅蕭臺,高一百五十尺以祭天。棟言:“圓壇事天,古今通制。高八十一尺,數之極也。豈可別筑臺以祭,數又加倍哉。徒勞人瀆神,恐非天意。”遂已。
青帥許王沂公遠大
王沂公狀元及第,還青州故郡。府帥聞其歸,乃命父老倡樂迎于近郊。公乃易服,乘小衛,由他門入。遽謁守,守驚曰:“聞君來,已遣人奉迎。門司未報,君何為抵此?”王曰:“不才幸忝科第,豈敢煩郡守父老致迓,是重其過也。故變姓名,誑迎者與門司而上謁。”守嘆曰:“君所謂真狀元矣。”遂許之遠大。
歐陽文忠服章郇公非賣恩
章郇公在中書。歐陽文忠公初自夷陵縣令貶所回,復館職,通判滑州。以書與公求一郡,公答之,無可意。文忠不悅。俄而擢知諫院,一年中歷三司,直龍圖,為學士、河朔都轉運。文忠始服公非賣恩者。
諫院得人御史稱職
仁宗慶歷初,急于用賢。當時有聲望者,王兵部素、歐陽校理修、余校理靖、魚工部周詢四人。并命作諫官,朝野相慶。時惟魚望不及三人。蔡君謨時為校勘,乃為詩慶之曰:“御筆新除三諫官,士林相賀復相歡。”魚聞之,乃曰:“予不預士論,何顏復當諫列?”遂乞辭職。朝廷從之,乃過臺為御史。即除蔡代知諫院,是時諫院號稱得人。魚在臺亦稱職,旋拜中丞而卒。
曾魯公責妓訟官吏
曾魯公尹天府,前政以不辨善惡而去。公至未三日,有倡妓訟官吏宿其家。公得牒,審其意在嘩毀。公殊不形聲色,唯命檢閱有無胎孕。既得驗狀無有,始責以故欲穢污衣冠,重刑而械之。都下善良翕然稱頌,小人畏縮。旋即執政焉。
國家養賢不與士卒同
乖崖公張詠,嘗典陳州。漕使檢點米倉,見近納不當支者有新印。疑而詰主吏,吏答以月支官吏俸米。漕移文詰公,公批于后曰:“國家養賢,不與士卒同,付案不行。”即時遣送漕,自出衙門,坐于樓下,俟送漕使。漕使不得已,倉皇而行。
陳諫議家法甚嚴
陳諫議省華三子,堯叟、堯咨,皆舉狀元;堯佐亦行間中第。后堯叟至樞相,堯咨至節度使,堯佐至丞相。而諫議家法甚嚴,堯叟娶馬尚書亮女,日執饋。馬于朝路語諫議,以女素不習,乞免其責。諫議答云:“未嘗使之執庖,自是隨山妻下廚耳。”馬遂語塞。
章郇公代副樞叱報慶者
章郇公在翰林十二年。當劉太后時,人多僥幸,以希大用,公乃中立不倚。晚遷承旨,最為久次。及副樞李公諮卒,公始代之。時有親吏聞命,即徑造齋閣報慶。公厲聲曰:“無妄語。”乃叱出之。
宋參政不奏補奴隸
宋參政綬,常患仕路人色多冗。其在政府,例得奏奴隸補班行,公獨不奏。議者佳之。
杜祁公通變
杜祁公兩帥長安。其初多任清儉,宴飲簡薄,倡妓不許升廳。服飾粗質,褲至以布為之。及再至,事陣皆變,筵會或至夜分。自索歌舞,或系紅裹肚勒帛。長安父老見公通變,皆曰:“杜侍郎入兩地去。”旋踵召知天府,入樞密,遂為相焉。
柴主與李主角富貴
仁宗朝,駙馬柴公宗慶,與駙馬李公遵勖連袂。柴主賢而李亦賢,柴主欲與李主角富貴。李先詣柴弟,柴之夫婦盛飾以為勝,左右皆草草。次及柴主之過李第,李之夫婦道裝而已,左右皆盛飾。徐出二子示曰:“予所有者,二子耳。”柴頗自愧,士論高之。后柴無子,所積俸緡數屋,未嘗施用。及柴薨,悉上送官。
對徽宗詩句
徽宗嘗作詩句,命蔡少保居安賜元長云:“相公公相子。”元長遽對以進曰:“人主主人翁。”徽宗又因宴近臣,制詩語云:“北斗七星三四點。”唯曹希蘊能對之云:“南山萬壽十千年。”
公主稱
本朝制度,多循用前代故事。皇女稱公主,姊妹稱長公主,諸姑稱大長公主。至徽宗末年,一例改作帝姬。建炎元年六月八日,臣僚建言不便。以為“古者婦人稱姓,故周曰王姬,猶宋子齊姜之類是也。本朝為商后,非姬姓,不可以稱。”用是改正。
四亥四丑
章子厚乙亥年生,與曾子宣同年。曾子宣以丁亥月辛亥日己亥時,子厚遂呼子宣作“四亥公”。然蕭注亦以癸丑年生,乙丑月乙丑日丁丑時,亦是“四丑”。
閏不同
神宗元豐元年,歲在戊午,閏正月。時知定州薛向,繳大遼國所印歷日,稱閏月乃在十二月。與本朝不同,乞送司天監重定。時議者以兩朝賀正之禮為疑。而臺章以為正朔為大,賀正為小。兩國之閏不同,即不過本朝之使先期而賀正于彼,彼國之使后期而賀正于此,其于后先正相去約二十來日而已。料彼必不肯改以就此,則本朝豈得改而就彼乎?其后本朝竟不曾改。予記《北夢瑣言》、路振《九國志》載王衍在蜀,閏丙戌年正月,后因胡秀林、向隱異同,俾于界上求得唐歷,乃閏乙酉年十二月,遂改用之。乃知古來有此事也。
王植三槐
太祖疑大名符彥卿跋扈,命知制誥王往察之。謂曰:“汝能為吾辦此,當任汝在趙普之右。”還,言彥卿但恃舊驕恣耳,實無異心,臣請以百口保之。上怒,貶祜華州行軍司馬。將行,植三槐于第中便坐曰:“吾中子他日必位三臺。”貶十二年,乃得還京師。曾孫克云:“王太尉不置田宅。曰:‘子孫當各念自立,何必田宅?置之,徒使爭財為不義耳。’”
曾滁州誤呼厙為庫
曾子開知滁州,覽訟牒,誤呼厙為庫。其人云:“某姓厙。”子開遽于厙字上增一點云:“厙豈有點乎。”然南北朝有厙狄者,周有少師厙狄峙,北齊有宣都郡王厙狄伏連,皆復姓也。后漢亦有輔義侯厙鈞,古又有獨姓厙者。厙音赦,《廣韻》音始夜切。又齊有厙狄回洛、厙狄盛、厙狄干,又周有厙狄昌。蓋本無厙字,后人除一點,以為庫別耳。
曾公亮得龍脊王荊公得龍睛
陸農師云:“相家說:‘龍,人臣得其一體,當至公相。’如曾魯公公亮得龍之脊,王荊公安石得龍之睛。”
箕子易牙名
箕子名胥余,見司馬彪注《莊子》,于他書不見。易牙名巫,易牙其字也,見孔穎達《左傳疏》。
杜祁公問賈黯以生事有無
賈黯以慶歷丙戌,廷試第一。往謝杜公,公無他語,獨以生事有無為問。賈退謂公門下客曰:“黯以鄙文魁天下,而謝于公,公不問。而獨在于生事,豈以黯為無取耶?”公聞而言曰:“凡人無生事,雖為顯官,亦不能不俯仰,由是進退多輕。今賈君名在第一,則其學不問可知,其為顯官則又不問可知。衍獨懼其生事不足,以致進退之輕,而不得行其志焉,何怪之有?”賈君為之嘆服。
甘露
紹興辛亥冬,撫州祥符觀松,降甘露若飴。有郎官徐其姓者,獻《甘露古松》詩于太守。其詩略曰:“仙臺之陽石壇東,下有亭亭太古松。”又曰:“至誠感格合天意,露零青松真上瑞”云云。太守以為祥,因奏于朝,坐言章罷郡。先人時謂予曰:“熙寧六年冬,建昌軍距城五里,甘露降于進士徐上交別業大松上,濃厚如酒,其味香甜。上交折獻于太守張郎中子方,子方率僚屬觀之,欲以上聞。路過鳳凰山下,牧童見車馬,皆叫呼曰:‘此山松上亦多甘露,何獨彼耶?’各持松葉饣舌弄,以示不誤。時有野夫賣藥于市者,語人曰:‘太守不察耳。何者為甘露?露從天降,必遍于數畝,豈止松乎?’吾嘗客華陰,縣民亦有以甘露告縣者。令因出按之,有道人笑焉。令怒,械系之。道人曰:‘譬如人身精液,流通均布六七十年中。若夫壽促,必涌并于未死之前。此松殆將槁耳,官人若不信,請寬我,以俟明春,此松必不榮也。’令如其說,至期果驗焉。軍民得其說,因省。景丙子,城西天慶觀松,昔嘗一枝有甘露,因往驗之。昔時甘露所降之枝,果已先朽,張守因不復奏知。”先人因言:“鄉里松有甘露亦甚多,其實非也,乃松液耳。”
荀卿為孫卿
戰國時荀卿,姓荀,名況,趙人,所著書號《荀子》。后有跋尾云:“為說者曰:‘孫卿不如孔子’,是不然也。”其后又稱孫卿者四。唐楊亻京注云:“為說者已下,荀卿弟子之辭。”嘗疑以荀為孫,未曉所謂。偶見孔穎達曰:“漢宣帝諱詢,故轉為孫。”
斥中貴
洪玉父云:“祖宗時,非特士大夫能立節義,亦自上之人有以成之耳。張乖崖再任成都日,夜分時,城北門申有中貴人到,要請鑰匙開門。公令開,既入見,公謂曰:‘朝廷還知張詠在西川否?況川中兩經兵寇,差詠治亂。令中貴人入川,比欲申地主之禮。如何須得中夜入城,使民驚擾。不知有何急公干當?’中貴曰:‘銜命往峨眉山燒香。’公曰:‘待要先斬后奏,或先奏后斬耶?’中貴悚懼曰:‘念某乍離班行,不知州府事體。’公曰:‘若如此道即是。’卻令出北門宿。來早入衙,下榜子云;‘奉敕往峨眉山燒香,入內內侍省王某參。’公判榜子:‘既銜王命,不敢奉留。請于小南門出去。’甚嚴正如此。又曾魯公以侍讀守鄭州,有廢疾中貴人,在郡寄居,多沽私酒。恃結連內侍,輕州縣,不法。公始善諭之,俾自悛戢,輒出大言。公命吏搜捕,盡得其釀具,依法盡行。遂奏乞中官老廢者,不得家外郡,朝廷嘉之。真宗朝,黃震知毫州。永城縣瀕汴河,例至冬涸,朝廷遣中官促州縣科民開淘。時中官多任喜怒,非理棰撻役民。黃憤然毆之,中官即舍役赴闕自訴。帝問曰:‘黃震緣何毆汝?’中官奏云:‘言是我百姓,汝安得亂打!’帝嘉其言,即敕中官赴黃門,杖二十。黃后為才吏,仕至發運使。”
高氏出太皇太后以有陰德之助
太宗親征北狄,直抵幽州,圍其城。俄一夕大風,軍中虛驚,南北兵皆潰散。而諸將多不知車駕所在,唯節度使高公瓊隨駕。上于倉卒中,大怒。諸將不赴行在,翌日欲行軍法。高奏曰:“夜來出不意。諸將若有知陛下所在,豈陛下之福耶?臣獲在左右,亦偶然耳。諸將不可罪。”上悟,皆釋之。高之門出太皇太后,為天下母。議者以為有陰德之助。
楊文公辭誥潤筆與同列均分
楊文公億,以文章幸于真宗,作內外制。當時辭誥,蓋少其比。朝之近臣,凡有除命,愿出其手。俟其當直,即乞降命。故潤筆之入,最多于眾人。蓋故事,為當筆者專得。楊以傷廉,遂乞與同列均分,時遂著為令。
曾魯公神明
曾魯公以侍讀守鄭州,時文潞公自長安召入中書。過鄭,方在宴席,俄報潞公失去銀盆。曾即曰:“郡人敢爾,必三日可獲。若公之從者自為,則今日必擒。”公未以為然。逡巡果捕至,乃從者也。潞公驚,因謂曰:“君知即獲,何也?”曾曰:“所至有捕盜者。從人單露,必須易敗。”潞公以為神明,遂引復翰林。尹開封,至大用。相三朝,位侍中令,守太傅、使相,致仕。
唐公肅遠識
待制唐公肅,雅有遠識。先與丁晉公同舉進士,劇相善。居水柜街,與晉公宅相對。一日,朝廷自金陵召晉公,將大用,唐遂徙居州北避之。虞部員外郎李畋往諮其由,唐曰:“謂之入即大拜,權勢日隆。若數與往還,事涉依附;或經旬不見,情必猜疑,故避之。”期歲,晉公黜嶺外,李復謁唐,唐曰:“果然。蓋丁之才術,乃唐李贊皇之流。勛多而德寡,任智而鮮仁,可以佐三事,不可以冢庶僚。若太祖朝,趙中令、呂丞相居其上。則丁之用不私,位不危矣。”朝士莫不服唐之遠識。
張知常不認同舍金
張知常在上庠日,家以金十兩,附致于公。同舍生因公之出,發篋而取之。學官集同舍檢索,因得其金。公不認曰:“非吾金也。”同舍生至夜,袖以還公。公知其貧,以半遺之。前輩謂:“公遺人以金,人所能也;倉卒得金而不認,人所不能也。”此事縉紳類能言之,而汪彥章為公碑銘不載。何耶?
晏元獻節儉
晏元獻《與兄手帖》:“殊再拜。莊客至,知大事禮畢。日月迅速,哀痛無極,奈何奈何。記文本及寄殊生日衣服及孩兒奶子等信物,甘子黃雀等,領訖。地遠不須煩神用,況人事有何窮盡。知置得宅子,大抵廉白守分為官,須隨宜作一生計。且安泊親屬,不必待豐足。嘗見范應辰率家人持千齋,自云:‘一則勸其淡素好善,次則減魚肉之價,聚為生計。’果置得一兩好莊及第宅,免于茫然,此最良圖。況宦游有何盡期,兼官下不可營私(魏四工部,可為戒也)。然須內外各具儉嗇為先,方可議此。殊家間仆使等,直至今兩日內,破一頓豬肉(定其兩數。或回換買他魚肉,亦只約豬肉錢數。以此可久)。此持久之術,是以常為宗親及相知交游言之。建節之說,皆虛傳也。今邊事尚未息,須當他重委,乃建節,或兼且命,必不于優閑處用此職。況須因干求經營方受,殊一生不曾干求。況今雖經位極人臣,更何顏求覓,是以須待出于特命,且不能效人干請結托,以至勢須恬靜。若非久特差,則遠近高下,應難推避。不然,則必事能求請。凡虛傳者,但請勿信。古今賢哲有識知恥者,量力度德,常憂不能任者,不妄當負,以重愧責,是以終無僥求。其更識高者,非親耕不食,非親蠶不衣。(閩壞數字)孺子之類是也。蓋功利不能及人,而坐受竊其膏血,縱無禍,亦須愧赧也。殊從來多介僻者,理在此。今因信略及之。此外希順變善居,不備。弟殊再拜,十一哥贊善、十一嫂縣君坐前。十二日。”右晏元獻公手帖。予嘗謂公以童子被遇章圣,觀慶歷圣德詩,名首諸公,則公之為人可知也。方國家承五季文章卑陋,公師楊、劉,獨變其體;識歐陽公諸生,遂以斯文付之,宋之文于是視古無愧。功德如范、富,氣節如孔道輔,咸出其門。然則仁宗治致太平,非公而誰?大抵善觀人者,不于其顯,必于其幽;不于其外,必于其內。以書規兄嫂,守官必曰廉,曰官下不可營私,當以魏四工部為戒,首尾大約本于節儉。至引古人非親耕不食,親織不衣,茲非畏獨、根諸中而不欺者邪。昔東坡《跋歐陽公與其子書》,戒其在官欲附致朱砂。乃知歐陽公所養,不無所自矣。曾南豐與公同鄉里,元豐間,神宗命以史事。其傳公云:“雖少富貴,奉養若寒士。”考公手帖,則曾傳可謂得實。而景文宋公草公《謫辭》云:“廣營產以植私,多役兵而規利。”宋亦公門人,而必為此者,豈當時有不得已歟?沈存中著書,稱公對章圣語,“臣非不樂游燕,直以貧,無可為之具;臣若有錢,亦須往。”后生晚進,道聽涂說,以誣大賢。予乃知小說不足信類如此。
蔡絳《西清詩話》
宣和五年十月乙丑,臣僚言:“徽猷閣待制蔡絳私撰文一編,目為《西清詩話》,其論議專以蘇軾、黃庭堅為本。”奉圣旨,蔡絳特落職勒停。
徽宗賜王黼第御書七牌
宣和五年十二月,徽宗賜太傅王黼私第。御書載賡堂、膏露堂、寵光亭、十峰亭、老山亭、榮光齋、隱庵七牌。
薛昂黜用《史記》《西漢》諱蔡京名
崇寧初,薛門下昂為司成。士人程文有用《史記》、《西漢》語者,薛輒黜落。元符中,嘗上殿乞罷史學。建炎初,言章謂薛為蔡元長私諱其名。薛嘗對客語,誤及蔡京,即自批棰其口。
鄭文肅按奸贓流馮士元
仁宗時,開封府豪吏馮士元,挾狡數,通貴要,多為奸利,睚眥必中以禍。操制一府,畏甚于尹,都人目之為京兆。鄭文肅天休知開封府,廉知罪惡,窮按奸贓,悉得其受賂撓法之狀。權貴多為請者,了不以聽。獄具,奏流海島,家沒償贓,轂下懔然。
蔣希魯建西學宋宏肖其像于文翁祠
禮部侍郎蔣堂希魯,宜興人,仁宗時,以樞密直學士知成都。嘗召高才碩生,會試府中。親較才等,勸成學者。于府學之側,別建西學,以廣諸生齋室。迄成,而公移蒲中。其后轉運使毀之,以增廨舍。既而常山宋公尚書至府,聞其事,嘆惜久之。且欲成公意,乃即其舊址,建文翁祠。祠之內,圖嚴君平、鄭子真、司馬相如、揚子云蜀土先賢九人,及公之像而十。常山公為之贊,至公,略云:“蔣侯挺挺,天與嚴方。健而文明,不迎不將。”。
微司理幾誤殺人
侍御史王平,字保衡,侯官人。章圣時,初為許州司理參軍。里中女乘驢單行,盜殺諸田間,褫其衣而去。驢逸,田旁家收系之。覺,吏捕得驢,指為殺女子者。訊之四旬,田旁家認收系其驢,實不殺女子。公意疑,具以狀白府。州將老吏,素強。了不之聽,趣令具獄;公持益堅。彼乃怒曰:“掾懦邪!”公曰:“今觸奏坐懦,不過一免耳。與其阿旨以殺無辜,又陷公于不義,校其輕重,孰為愈邪?”州將因不能奪。后數日,河南移逃卒至,詳勘之,乃是殺女子者;田旁家得活。后因眾見,州將謝曰:“微司理,向幾誤殺人。”
李昭述得古銅符
禮部尚書李公昭述,字仲祖,宗諤子也。仁宗時,以樞密直學士陜西都轉運使乞近藩,未報。無何,掘地得古銅符,文曰“許昌”。詔下,果得許。
鄭文肅復西湖舊堤
鄭文肅天休,仁宗時知杭州。郡中西湖,環三十里,溉湖上良田千頃。唐李泌即湖中作陰竇,引水灌城中六井,以資汲者。武肅置撩清軍以疏其惡。自錢氏納土,至公居郡時,凡六十余年矣。而湖穢不治。豪奪以耕,僧侈其宇,浸淫蠹食,無有已時。公按舊記,復故堤,程工無慮十萬。調境內丁夫辟之,湖利大興。
蔣臨川摘大姓李申罪棄市
蔣侍郎堂初知撫州臨川縣。縣有大姓李申,積為民害。乃復僭擬亡制,動作不法。承前宰無敢摘其罪。公至,緣事捕治之,盡得其奸狀,卒坐棄市。害根鋤去,闔境慰悅。
鄭文肅取倉腐粟為己俸飯
鄭文肅天休,初為湖北漕。荊南屯禁卒嘩言,倉粟腐不堪食。公命掌廩者,給為己俸。因會客日,試取作飯,舉匕而盡。曰:“孰謂不可食邪?”嘩者遂息。
洪覺范因張郭罪配朱崖
洪覺范本名德洪,俗姓彭,筠州人。始在峽州,以醫劉養娘識張天覺。大觀四年八月,覺范入京,而天覺已為右揆,因乞得祠部一道為僧。又因叔彭幾在郭天信家作門客,遂識天信,因往來于張、郭二公之門。政和元年,張、郭得罪,而覺范決脊杖二十,刺配朱崖軍牢。后改名惠洪。
罷史學
先是,崇寧以來,專意王氏之學,士非三經、字說不用。至政和之初,公議不以為是。蔡嶷為翰林學士,慕容彥逢為吏部侍郎,宇文粹中為給事中,張琮為起居舍人,列奏:“欲望今后時務策,并隨事參以漢、唐歷代事實為問。”奉御筆:“經以載道,史以紀事。本末該貫,乃稱通儒。可依所奏,今后時務策問,并參以歷代事實。庶得博習之士,不負賓興之選。”未幾,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彥章言:“夫《詩》、《書》、《周禮》,三代之故;而史載秦、漢、隋、唐之事。學乎《詩》、《書》、《禮》者,先王之學也;習秦、漢、隋、唐之史者,流俗之學也。今近臣進思之論,不陳堯、舜之道,而建漢、唐之陋;不使士專經,而使習流俗之學,可乎?伏望罷前日之詔,使士一意于先王之學,而不流于世俗之習,天下幸甚。”奉御筆:“經以載道,史以紀事。本末該貫,乃為通儒。今再思之,紀事之史,士所當學,非上之所以教也。況詩賦之家,皆在乎史。今罷黜詩賦,而使士兼習,則士不得專心先王之學,流于俗好,恐非先帝以經術造土之意。可依前奏。前降指揮,更不施行。”時政和元年三月戊戌也。
胡宗師以奏樂韶節義落職宮觀
鄒道鄉浩初謫新州,有楚州布衣樂韶,素為浩交游。不憚萬里煙瘴,誓與同行。至荊南,浩或聞官司捕詔,恐于韶不便,急遣韶還,韶確然不回。浩以病留荊南數日,堅意遣韶。韶不得已,改易姓名,隱居桐柏山。久之,浩復官。江淮發運使胡宗師感韶之義,奏韶節義。至崇寧初,宗師方以寶文閣待制知瀛州。言者指前事,遂落職,提舉宮觀。
責降朱師復制
崇寧元年八月,廣州制勘院勘到前知廣州朱師復贓私不法,及交通蘇軾等事。制曰:“朝散郎知袁州朱師復。事上之義,莫先于首公;為臣之污,無甚于毀節。爾謅交軾、轍,密于唱和;媚傅安、李,陰圖進遷。忘先帝識拔之恩,比奸臣腹心之黨。素乏閑穿之道,老無戒得之心。賄賂公行,貪贓具得。獄成來上,士聽有孚。宜正常刑,投之散地。往思懲戒,毋重悔尤。可責受建安軍節度副使,興國軍安置。”至紹興四年,其孫朱秉文陳請,遂復官。至紹興五年八月,官員白札子:“伏睹朱秉文申請祖父朱師復,不合與蘇軾往來,緣此入元黨籍。六月十三日,奉圣旨復寶文閣待制者。朝廷哀憫元黨籍之人,以直節正論,橫為蔡京、蔡卞等擠陷。因下詔迫復官職,祿其子孫。然其間卻有偶得罪于元符、紹圣間,其家子孫因肆欺罔。朝廷既無實籍考驗,吏部止據平江府黨人碑石。夤緣假借,例蒙推恩。如朱師復之流是也。紹圣初,起知廣州。內外臣僚,未有因改《元通賀表》者。師復獨云:‘建元易號,蓋率由于舊章;纂圣錫名,示迫于來孝。’又云:‘龍去鼎湖,麟悲魯國。遺弓未絕,棄屣猶新。嵬瑣乘時,雖異伯高之復惡;朋邪害政,殆如伏氏之劇言。法度典章,廢格幾盡;朝野內外,譖ゥ交興。蓋義理出于人心,未之或改;而事業措之天下,焉可厚誣?’其《謝章啟》云:‘主辱臣死,古有是言;義重生輕,今無此士。恭惟神考,登用大儒,發揮圣經于世道交喪之余,新美百度于誕信相欺之際。豈特范圍一世,固將冠冕百王。惜嵬瑣之弗殲,致典章之不泯。宮車晚駕,陵土未干。旁招北闕之書,早副西臺之筆。肆為讒詆,殆不忍聞。誰能效趙嬰之忠,行其所易;豈復慕包胥之志,誓以必行?’其《安置興國軍謝表》云:‘首元之謫籍,二紀于茲;尾神考之從班,一人而已。夤緣軾、轍之度嶺,初一承顏;前后安、李之當涂,未嘗通問。’”奉圣旨:“追復寶文閣待制,更不施行。”
打破筒潑了菜
童貫自崇寧二年,始以入內內侍省東頭供奉官,奉旨差往江南等路,計置景靈宮材料;續差往杭州,制造御前生活;又差委制造修蓋集禧觀齋殿、本命殿、火德真君觀,緣此進用被寵。繼西邊用兵,又以功進。于是縉紳無恥者,皆出其門。而士論始沸騰矣,至以蔡京為比。當時天下諺曰:“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而朝廷曾不悟也。二人卒亂天下。
笑面夜叉
建中靖國元年,侍御史陳次升言章,以蔡元度為笑面夜叉。其略云:“卞與章子厚在前朗,更迭唱和,相倚為重。造作事端,結成冤獄。看詳訴理,編類章疏。中傷士人,或輕或重,皆出其意。主行雖在于章,卞實啟之,時人目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
目米元章以顛
祟寧四牛,米元章為禮部員外郎,言章云:“傾邪險怪,詭詐不情。敢為奇言異行,以欺惑愚眾。怪誕之事,天下傳以為笑,人皆目之以顛。儀曹春官之屬,士人觀望則效之地。今芾出身冗濁,冒玷茲選,無以訓示四方。”有旨罷,差知淮陽軍。其曰出身冗濁者,以其親故也。
修御殿為潛德觀
太祖、太宗在民間時,嘗寓澶淵。其所憩之地在城中,為邸舍。以<同瓦>瓦覆之,號為御殿。崇寧四年,徽宗以為非便,下本府將御殿建道觀,以潛德名之。
許風聞言事
大觀四年,詔諸路:“走馬承受公事使臣,大小行人之職,耳目之任,舊許風聞。庶幾邊防動息,州郡不法,得以上達。近有陳請不實,重行黜陟之文。鍘皆偷安茍簡,避罪緘默。甚夫設置之意,可仍舊許風聞言事。”
補張清太醫助教
大觀二年,鄧州南陽東海村有張三婆,患雙眼疼痛,昏暗不睹光明。其子張清,用左手提出眼睛,將鋼針穿過,用小刀子割下眼睛,與母吃了。自后所患眼目,不曾再發疼痛。朝廷有旨,特補太醫助教,不理選限。
以太祖陳橋傳舍為顯烈觀
崇寧四年,徽宗以太祖啟運踐阼之初,實自陳橋。其地今有傳舍,往來踐履,非所以稱朕顯揚祖烈之意。遂以其地建立道觀,以“顯烈”為額。
陳噩行外制落職
政和元年六月,陳噩行外制。臣僚上章云:“或其失體制,或不應事實,或違背經典。夫朕者,帝王之稱,以詔告臣民。而噩行徐處仁謫知蘄州告詞,乃于具官姓名下用之,此所謂甚失體制者也。差注之失,謂應差近遠之類。王黼以稽留敕命降秩,而噩乃謂致差注之失,此所謂不應事實者也。《周官》以八法治官府,其四日官常,以聽官治,謂事之故常。噩行李孝稱復官告辭,乃云‘復爾官常’,此所謂違悖經典者也。比者奉宸失金,監官降秩,而噩謂‘致盜竊之敢行’。夫宮禁之中,或容小竊,若‘盜竊之敢行’,則安有是理?此尤疏謬之甚者也。”奉圣旨,噩落職,知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