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崇禎十七年(甲申)四月丁亥,福王至自淮安府。

王諱由崧,神宗孫、先福王常洵之子。常洵,鄭貴妃出;開邸河南府。十四年,流賊陷河南,遇害;世子播遷河北。終制嗣封,毅宗手擇宮中寶玉帶付內使賜之。十七年,復因寇入河北,流離入淮安。時北都失守,毅宗慘崩;以倫、以序,應屬福王,而迎立潞王之議起。潞王名常淓,神宗侄也。因江南在籍諸臣恐福王立后,或追怨「妖書」及「挺擊」、「移宮」等案,謂潞王立,則不惟釋罪,且邀功耳。時以廢籍少宗伯兩入留都倡議者,錢謙益也。于是兵部侍郎呂大器主謙益議甚力,而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然之,丁憂山東僉事雷演祚、禮部郎中周鑣亦往來游說;獨「逆案」為民阮大鋮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密,且心冀燃灰,書言不可。時王聞,懼不得,立書召南竄總兵高杰與黃得功、劉良佐協謀擁戴。劉澤清素狡,先附立潞議;至是,以兵不敵,改計從杰等。南都諸臣不知也,方列王不孝、不悌等七款貽漕督史可法轉貽馬士英為立潞王地;不知杰等與士英已歃血議立王矣。可法知事勢已決,始具舟楫啟迎;而吏科李沾與御史郭維經、陳良弼等復倡言于內,然持異議者猶呶呶也。獨沾歷階而上,面折大器云:『今日之事何事!論典禮,則禮莫重于尊君;論典兵,則兵莫先于衛主。倘有異議者,即以一死殉之』!禮成告廟,約二十八日登舟迎駕。至是日清晨,大器意尚猶豫;沾心忿,馳至各臺臣所,欲追尋異議之人,方定。先數月前,士英書約沾等云:『北事果真,只有論序親賢,早正名位,吾輩方可不負朝廷、不禍身家』;故沾爭甚力。二十九日,王舟抵燕子磯。三十日,以王禮見百官,素衣角帶,待茶款語。語及大行,輒哭失聲;語嗣立,輒遜謝。

五月戊子朔,福王謁孝陵;入謁奉先殿,出駐行宮。群臣進見勸進,辭。

初一日,首謁孝陵,避御路,自西門入,祭告隕泣。畢禮,問「懿文太子陵安在」?遂往瞻拜。已入朝陽門,由東華門,步過殿陛,謁奉先殿;出西華門,止內守備府。諸臣入朝,拜訖,共商戰守,可法奏對良久。御史祁彪佳奏以紀綱法度為立國本,言頒大號及用人二事。朝罷會議登極,〔囗〕監國為便;蓋愈推愈讓,見王志復國恥,無亟登大位心。乃以金鑄監國寶。

己丑,群臣上箋勸進;凡三上,不允,止允監國。

庚寅,福王監國于南京。

是日,王先行拜天禮;升殿,受監國寶。群臣禮畢,始退。兵部侍郎呂大器心怵前議,欲請后日即登極;御史祁彪佳力爭,謂『監國之名極正;今不兩日即登極,何以服人心而謝江北諸將士!宜俟發喪滿服后』!從之。初,揚州進士郭元勛聞迎潞議,密言于工科左李清;清曰:『禍從此始矣!神宗四十八年德澤猶系人心,豈可舍孫立侄!況應立者不立,則誰不可立。萬一左良玉扶楚、鄭芝龍扶益,各挾天子以令諸侯,誰禁之者!且潞王既立,置福王何地!死之,抑幽之耶?是動天下兵也』!時草野聞立潞非序,皆不平;及王監國,人心乃定。

以監國諭天下大赦。

諭曰:『我國家二祖開天,昭宣鴻業;列宗纘緒,累積深仁。大行皇帝躬行節儉勵志,憂勤宵旰十有七載,力圖剿寇安民;昊天不吊,寇虐日猖,乃敢震驚宮闕,龍馭升遐:英靈訴天,怨氣結地。嗚呼!痛哉!孤避亂江淮,驚聞兇訃;既痛社稷之墟,益激父母之仇。矢不俱生,志圖必報。然度德量力,徘徊未堪!乃茲臣庶敬爾來迎,謂「倡義不可無主,神器不可久虛」;因序謬推,連章勸進。固辭未獲,勉徇輿情;于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三日暫受「監國」之號,朝見臣民于南都。孤夙夜兢兢,惟思迅掃妖氛,廓清大難。德涼任重,如墜谷淵。同仇是助,猶萊爾民!其與天下更始,可大赦天下』。

發大行皇帝喪,諭天下。

諭曰:『先帝天縱神資,丕承弘緒。適逢國步多艱,民生日蹙;勤學立政,罔有休暇——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如先帝之焦勞者也。不期以禮使臣,而臣以不忠報;以仁養民,而民以不義報:彝倫攸斁,報施反常——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甚于今日者也。馴見妖氛日熾,戮我赤子,辱我宗藩,毀我陵寢;四海人心,莫不欲滅此而朝食。乃先帝愛惜愈加,招撫彌切;無非欲化頑為良、轉亂歸治!何皇天不吊,遂有今年三月十九日之事!爰及國母,掩昭相從。嗚呼!痛哉!孤雖渺質,片氣猶存;暫膺監國,益切除兇。謹哀告于臣民,庶憐予〔而〕多助!喪禮依舊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民間音樂、嫁娶。督、撫、鎮守、都、布、按三司官員地方攸系,不許擅離職守;聞喪之日,止于本處哭〔臨〕三日,進香遣官代行。衛、所、府、州、縣土官,并免進香。諭告中外,咸使聞知』。

壬辰,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張慎言為吏部尚書,補本部司官顏渾、梁羽明等。

以北推總兵張應元仍鎮守承天等處。

命兵部郎中萬元吉宣諭各鎮。

元吉先為總兵高杰監軍;至是,言『闖賊膽橫心雄,眈眈漕粟;且徐、鳳間諸鎮駢集,兵民未馴。欲親往軍,諭務令相安,以拒逆賊。又聞高杰已駐揚州,請發萬金,并往犒勞賚;然后會同文武諭以大義,共固江、淮』。從之。元吉渡江,躬行諸鎮營,酌頒犒賚,勉以大義;又言『江南輦轂重地,不便安插家口』。諸鎮唯唯。時傳黃得功、劉澤清、高杰等爭占揚郡,元吉復泊舟儀真;會得功先至,移書期以首倡協恭,共獎王室。得功得書,如元吉言;乃抄白來緘,馳視澤清,與杰嫌始漸解。元吉請督輔可法速赴任,為四鎮畫地分守。又以杰所率兵稍強而橫,乃議以杰兵隸可法,外示親信、陰寓調劑;庶不至荼毒一方民:皆其苦心也。

御史祁彪佳疏陳致治大本;監國嘉納之。

疏言:『殿下渙頒大號,沛發明綸;雖為繼統,實同創業。以仁厚歸群情,又以嚴肅定眾志:此明紀綱、飭法度之說也。伏望申諭群臣:此時典制益當遵守,勿以多事逐紛爭之端;名器益當慎重,勿以乏才啟濫幸之實。人才不可不愛惜,而自媒之徑必不可開;官爵不可不攸崇,而躐遷之階必不可有。恩賞固宜普,當為可繼之地,勿生無厭之覬覦;開釋固宜速,當核可原之條,勿紊罔貸之刑章!庶幾紀綱明、法度飭,然后以輕徭薄賦收民心、以舉賢錄才收士心、以信賞必罰收將卒之心,言守固、言戰勝矣。更有進者,殿下一心,尤為紀綱法度之本。念敬天,則天休必滋至;念法祖,則祖澤益靈長;念勤民,則民情愈忻戴』。后其言皆驗。

允廷推,進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改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為禮部尚書、進東閣大學士,俱入閣辦事;總督鳳陽部院馬士英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督鳳防。

時弘圖陳新政切要八事:一曰宣義問。欲下明綸正逆賊之罪,以鼓忠義。二曰御講幄。欲不俟釋服,更日直講。三曰設記注。欲召詞臣侍立,記監國言動,送貯內閣。四曰睦親藩。欲依列圣踐極遣使各藩,赍璽書慰告。五曰議廟號。欲制列圣主,權附奉先殿,仍于孝陵側望祭列圣山陵。六曰嚴章奏。欲無使小人奸徒借端立說,脫罪思幸。七曰固江防。欲將江北、河北、山東等處正稅、本折等從崇禎十六年以至十七年盡行蠲免,無為賊小惠所愚。八曰擇詔使。欲遣詞臣、科臣招徠朝鮮。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并嘉納之。

甲午,升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為禮部尚書、在籍禮部尚書王鐸以原官并兼東閣大學士,同入閣辦事。

曰廣附立潞議,故監國未點,命再推詞臣數人;乃更益以鐸、陳子壯、黃道周。疏上,曰廣與鐸俱點,亦見監國之無我也。曰廣尋辭尚書,御改左侍郎。

擬補科員張元始等。

凡六員。

升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周堪賡為戶部尚書、兵部侍郎呂大器為吏部左侍郎。起升原任陜西巡撫練國事為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原任天津巡撫賀世壽為刑部左侍郎。升太常寺卿何應瑞為工部左侍郎、應天府尹劉士禎為通政使司通政使。

國事,先撫關中;坐流賊不靖,戍。

乙未,改補吏部司官倪嘉慶、華允誠、葉廷秀等。

嘉慶先為戶部,以堂官侯恂錢糧注誤,閣臣可法先與同官知其敏練;允誠以兵部主事建言,廷秀以救黃道周改補。

復起劉宗周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宗周,先帝時以救言官熊開元、姜采等落籍;至是,召還。

命御史祁彪佳宣撫江南。

北都之變,重以高杰兵鎮揚州,江北士民奔避,無賴乘機搶掠;或假忠義名,荼毒從逆諸姓——蘇、松、常、鎮為最。彪佳昔按吳,有威望;故命之。刑斬倡亂、宣布赦款、甄別有司賢否,三吳宴然。

命止江督袁繼咸入援。

風聞闖賊將東,故止之。

升吏部郎中徐一范尚寶司卿。

一范,先以御史按河南,謫。

兵部請設江防水師,定額五萬;添設兩鎮,畫地分防;仍復操江總督文臣協理。俱允行。

舊制:操江總督,憲臣與勛臣并設。先帝時,欲專任誠意伯劉孔昭,故罷憲臣。至是,兵部從郎中萬元吉議,請復舊。從之。

升補李沾、張元始、沈胤培、左懋第、李清等為吏、戶、禮、兵、工科都給事中,羅萬象、錢增等為各科左右給事中。

時刑科右錢增服制未終,疏辭;隨具「東南第一隱憂」一疏,囗稱:『江以南蘇、松、常、鎮、杭、嘉、湖七郡之水,以太湖為腹,以大海為尾閭,以三江入海為血脈。自吳淞淹塞,東江微細,獨婁江一派;而婁江之委七十里為劉家河(一名下江),乃婁江入海之道。東南諸水,全藉此以歸墟。考勝國時,劉家河自然深廣;運艘市舶,走集于此。國朝二百七十余年,潮汐泥沙,日就淺狹;今漸漲漸滿,不一年竟成平陸。東流之水逆而西向,灌溉無資。若旱魃為虐,則平疇龜坼。萬一大浸稽天,如萬歷之戊申、天啟之甲子洪流倒峽,震澤不能受,散漫橫潰,勢必以七郡之田廬為壑,東南數百萬財賦盡委逝波;其于民生國計何!但事關大利害、大工役,非一郡、一邑所能濟。考之先朝水利,有專官特遣興役者,永樂間夏原吉白茅之役也;有端委撫臣奏績者,宣德間周忱、嘉靖間李充嗣、萬歷間海瑞吳淞、白茅之役也:成跡具在。特在睿斷必行』。上嘉納之;令浙、直撫按速議舉行。

楚撫何騰蛟奏報恢復德安府、隨州。

戊戌,吏部尚書張慎言陳中興十議。下部酌行。

一曰議節鎮。淮安、鳳、廬、荊、襄為今日鎖鑰重地,宜申飭鎮撫大臣如九邊三協之類,分戍增堡,各扼險要。東西開閫,首尾相援;步騎兼屯,戰艦海舟添設于長淮、大江之間。沿北郡縣各積榖五千石或萬石,分儲立備,為倉卒轉運之費。二曰議僑藩。或浙之處、嚴及江西之廣信、袁、撫,或閩、粵間,擇其可者。至府第、護衛官屬,暫從節省。三曰議開屯。于江北閑田,招集流遺開屯立業,給照免租;三年后,量征課稅。縣府豪杰,以百夫屯為百夫長,以千夫屯為千夫長;用什五之法,就使守御。四曰議叛逆。明諭在北郡縣,凡口稱偽官,有能立行梟示或擒拏者,賞。五曰議偽命。國家三百年養士之報,致有今日。諸屈膝靦顏之臣家屬在南者,量行舊籍,仍俟其歸正;不宜以風聞謠謗,即行苛議。無論清濁混而真贗淆,既無可還之轍,復恐增從逆之想。至若自拔來歸,尤從寬分別酌議。或原系廢籍、或曾經推擬、或原無官守、或有地方之責無兵馬之權,倘才堪一割、情可矜原,宜酌定一用之法;不當概以死責。俟賊平論定,乃如唐肅宗時以六等定罪。六曰議褒恤。如范景文、倪元璐、李邦華等傳聞確者,立宜贈謚;余待詳核論定。七曰議功賞。一階半級,原用勸酬;恐爛羊酬爵、市飲售官,反增貪幸。今武爵稍寬,文職無濫;綜核名實,無開幸門。八曰議起廢。大行皇帝從諫如流,改過不吝;初年定案,無容更議。嗣后戍遣、廢籍諸臣,清論自在。假或雜揉并進,致傷先帝玉成之德;務使廷臣協議,歸于至當。九曰議懲貪。邇來百司貪黷,成盜賊席卷之勢。今約在內都察院科道、在外撫按,廣刺貪吏,究贓重擬。十曰議漕稅。北漕萬有余艘,除旗甲有數外,余綱司、柁工、挽夫不下八萬人,大半募自外江。今漕登近地,此十余萬人無室無鄉,游食不已,為患非細;宜下廷臣酌議。俱嘉納之;命部酌行。

兵部請罷南京守備、參贊各官,依北都設京營等官;又請罷錦衣衛南、北兩鎮撫官。俱從之。

兵部郎中萬元吉議:『南京舊有內外守備及參贊各銜,今宜罷「南京」之名,宜存其舊,以示不忘恢復之意;而京營之制,宜視乎北,以別無敢偶尊之嫌。此后大小各教場,俱應改稱京營。其總督、戎政、勛臣、協理、樞臣等官,俱宜如北。仍練戰兵,分為十營;兼用土著。大漢止用軍校二百名,錦衣旗校止用軍校五百名。其錦堂上,止用一員,加提督官旗辦事銜。南、北鎮撫官,不必用;既昭緩刑,且杜告密』。兵部覆請,俱從之。

己亥,命御史陳丹衷宣諭江北。

丹衷,先以新進士疏請調廣西土兵往剿闖寇;故先帝特擢今官,命往調。至是,不果;改宣諭江北。

允大學士史可法請督師淮、揚,召馬士英入閣輔政。

南都諸生盧涇材等上言:『南都幸朝廷門戶,而朝廷是天下根本。宜別命一督臣,使可法從中調度』。報聞。

庚子,命江南募兵兵部尚書張國維以原官回部佐理戎政。

起原任刑部尚書徐石麒都察院右都御史,管副都御史事謪戍解學龍以原官為兵部左侍郎。

石麒,先帝時以議獄忤旨,削籍;學龍,以薦黃道周,逮戍。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6 22:13:45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永丰县| 封开县| 连平县| 辽中县| 开阳县| 白山市| 竹溪县| 仪征市| 阜南县| 泗洪县| 灵丘县| 张家港市| 洛川县| 塔河县| 博乐市| 冕宁县| 辽源市| 赫章县| 海淀区| 大悟县| 沁水县| 邵东县| 屯昌县| 嘉黎县| 康定县| 雷波县| 汝城县| 石阡县| 台南市| 滦平县| 马鞍山市| 深泽县| 旬阳县| 渑池县| 茶陵县| 方正县| 清流县| 怀集县| 抚远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