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4評論第1章 序言
在我的印象當中,北岳文藝出版社向來對扶持出版軍事題材圖書有著特別的熱情。記得還是在八十年代初,新時期的軍事文學剛剛啟動不久,他們就派出了富有經驗的資深編輯高魯同志專程來到北京,找到部隊一些老同志約稿,此后不久,便出版了包括寒風同志的長篇小說《淮海大戰》在內的《現代軍事題材小說叢書》,對當時軍事文學的進一步繁榮發生了很好的影響。九十年代初,北岳文藝出版社又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組織編輯出版了反映我軍歷史上著名戰例的四卷本二百余萬字的《百戰圖》,由張震上將作序,還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首發儀式,也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一家地方出版社,能以如此長期持續不斷的熱情來關注軍事文學創作和軍事題材圖書的出版,在全國出版界也是不多見的。僅此一點,我作為一名老兵和部隊文學工作者,就對北岳文藝出版社心存親切感和默默的謝意。
八九十年代之交以來,由于社會環境和文學環境的急劇變化,文學的發展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戰和問題,軍事文學也不能例外,它在八十年代中期的繁榮景象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成了漸漸遠去的歷史背影。近年,為了重振軍事文學的雄風,部隊各級文化領導部門、各大單位創作室、軍隊出版社等方方面面都在出主意想辦法,也出臺并且正在落實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據我所知,這兩年借著江澤民總書記提倡抓長篇、影視、兒童文學“三大件”的東風,全軍組織了一批作家開始主攻長篇創作。今年初,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已經推出了首批六種,這無疑是一個好兆頭。根據以往的經驗,軍事文學的創作,適當地采用一下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的集團運作方式,往往還是能奏效的。這也可以算是軍隊作家的一種整體優勢吧,而這個優勢又是由軍隊自身體制所決定的,它有利于凝聚隊伍,激發斗志,協同攻堅。七十年代末期,總政組織全軍作家分期分批到南線體驗生活從而產生了一批好作品,就是一次“集團沖鋒”的成功“戰例”。在當今軍事文學普遍不大景氣,作家們有點呈“散兵游勇”狀態的情勢下,以組織叢書等形式來召喚大家,也不失為新形勢下的一種有效辦法。它有可能打破沉悶,開創新局面。但是,真正當全軍的多數作家都動起來了,尤其是有相當一部分投入長篇創作之后,僅僅靠為數有限的幾家軍隊出版社的配合還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全社會的廣泛支持,需要“軍民共建”,聯手“作戰”。當此之時,北岳文藝出版社的同志們能主動和部隊作家合作,確實讓我感到了三分意外和七分欣喜。
現在,經過作者和主編朱向前以及編委會同志一年半的辛勤勞動,“長篇軍旅小說《金戈》叢書”首批《遍地葵花》、《飛越盲區》、《無帆的海船》、《風卷旗》、《準備離機》等五種很快就要和讀者見面了。在我看來,這套叢書的突出特點是一個“新”字。一是作者隊伍新,陳懷國、石鐘山、趙建國三位都是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軍旅小說新秀,徐鎖榮、宿聚生兩位雖然略為年長,但也還屬于新近“殺”出來的。這些年來,我多多少少地接觸過他們的一點小說作品或影視作品,感到他們都有扎實的部隊生活體驗,在藝術上也各有自己的追求,并且正在逐漸趨于成熟。這次,他們大多是第一次嘗試長篇創作,就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水準,實現了對各自以往創作的總結或突破,確實可喜可賀。他們以新人的陣容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的視角,新的手筆,新的氣象和新的生機。二是作品內容新,五部長篇不僅分別取材于陸軍、海軍、傘兵、飛行員和軍隊院校,顯示了題材的多樣性,而且更為可貴的是,它們大都側重于通過九十年代的軍營生活,揭示出了當代軍人的新的追求,新的渴望,新的情感世界和新的精神風貌。軍事文學創作的新人和新的軍事文學人物形象,二者恰恰是當前振興軍事文學大業所期待的,是軍事文學在二十一世紀持續發展的長遠保證。通過閱讀這些作品,我對我們的軍事文學更有信心。為此,我要衷心感謝幾位作者,感謝北岳文藝出版社和《金戈》叢書的全體編委,并且希望《金戈》叢書越出越好,辦成軍事文學的“名牌”和精品,為跨世紀的軍事文學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八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