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46章 感恩在心間,責任在肩頭(2)
- 第45章 感恩在心間,責任在肩頭(1)
- 第44章 平衡理智與情感(2)
- 第43章 平衡理智與情感(1)
- 第42章 優化情緒,優化學習狀態(2)
- 第41章 優化情緒,優化學習狀態(1)
第1章 教育沒有情愛,就如無水之池(1)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蘇霍姆林斯基
【學海泛舟】
蘇霍姆林斯基,數十年如一日在教育一線奮戰的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把全部心血傾注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上。“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熱愛孩子。”他的這種情感給予了所有的孩子,因為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希望,只要教師們不讓學生感到他們是無用的,假以時日,這些孩子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在他《給教師的建議》中,有這樣一條:我建議你,年輕的朋友,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曬枯,被不信任的毒藥摧殘致死的。所謂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的完滿的精神生活,這首先是意味著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兒童信任你,因為你是教師、導師和人性的榜樣。你必須嚴格地、堅持的關心兒童,毫不妥協地反對我們的教育工作中那種對兒童漠不關心、冷酷無情的現象。
他認為:“每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重復,各有特色。”為了這樣的教育事業,他畢其一生致力于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他的學生不為分數而奮斗,只因好奇而求知,因求知而快樂。如果說,當今時代這還只是一個理想,那么蘇霍姆林斯基早在二十世紀初中期就已將理想變為現實。
他堅持用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和學校管理。在他領導的學校,他制定了既嚴格又人性化的紀律: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5~7個小時的空余時間,不允許低年級學生一天在室內進行3小時以上的腦力勞動,不允許12~15歲的少年每天(除在校上五六個小時課以外)花四五個小時做家庭作業。他認為,過重的作業負擔“會催殘少年,使他的健康終生遭受不良影響,會損壞他的美,使脊柱彎曲、胸廓狹窄、眼睛近視。”
此外,他還重視情感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他的教育中,對人的同情心,與對祖國的熱愛、對邪惡勢力的仇恨,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且他特別重視兒童期的情感教育與道德教育,因為“在這個年齡,他們對人的苦難、不幸、煩惱和孤單特別敏感。”
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科學指導教育、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至今仍無愧于教育思想中的瑰寶。而一切的教育思想,無非都是要達成一個最質樸的目的——“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何其單純,卻又何其艱難的教育理想啊!
幸福的孩子都是一樣的,他們為自己的存在感到驕傲;不幸的孩子雖說各有各的不幸,但深究根源,卻都是由于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無望、沒有信心。而這種自尊感與驕傲感,恰恰掌握在教師和家長的育人理念中。如果我們從孩子進學校的第一天起,懂得發現并不斷鞏固和發展他們身上所有好的品質與能力,就足以呵護、保持他們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作為“教育思想的泰斗”,并不在于他有多么巧妙的育人招數,而僅僅在于他一切教育行為的出發點都是要愛護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希望。
【智慧心語】
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蘇霍姆林斯基對于教育的熱誠打動了世界上無數的人,他博愛寬廣的胸襟成就了帕夫雷什中學的神奇,那里的孩子們各有所長、各得其樂,因為蘇霍姆林斯基將教師的使命界定為:“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一條生活道路,不僅有一塊夠吃的面包,而且能獲得生活的歡樂,有自尊感。”一位老師的崇高不在于他懂得愛學生,而在于他用行動表達著對每一個學生的關切與熱愛,尤其是對那些有缺陷或表現很差的學生。
他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的態度,讓我們看到,一位教育學家的信念將是莘莘學子們最閃爍的希望。他說:“醫生總是專注于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著手進行治療。教師的事業也應如此。面對學習困難或表現不好的學生,首先應當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發展的規律,找出原因,采取一些能夠照顧個人自尊與偏好的教育措施。”任何一位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醫生都不會對病人說:“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未來毫無希望。”教育的事業也崇尚人道精神。但在教師行業中總有一些教師每天都讓兒童感覺到,甚至直接告知兒童,他是一個毫無希望的人。這是無法容忍的。教育學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于,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個夠格的、有希望的人,要使他體驗到一種生活的樂趣、求知的樂趣和創造的樂趣。”
“從我經手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這正是在告知我們的教師家長,模范生固然讓人稱贊,但并不足以否定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身上所獨有的光芒更需要我們的教育者和家長們來發現和欣賞,并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
自尊是每一個孩子生活成功的關鍵。真正關心孩子成長的師長才能呵護孩子的自尊,保證他們每天在校園里可以心情愉悅、挺胸闊步。越是那些內心脆弱、沒有突出優點的孩子,老師們越是需要給予敏感的關照,對他們需要特別的耐心與愛心,甚至不要有一句話、一個手勢使得這些兒童感到老師對他的前途不抱希望。當您難以克制自己對于“差生”的不滿情緒時,請您想想陶行知先生的話: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教育根植于愛。——魯迅
【學海泛舟】
魯迅是國民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一生立志改造“國民性”、“啟發民智”。他的這個宏偉志向,注定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思想家。1918年,他發表了《狂人日記》,堪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之作,不僅在現代中國文學史都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作品結尾所發出的一聲最為沉痛憤懣的呼喊——“救救孩子”——也開啟了一個有關啟蒙與教育的重大話題。
1919年,正當五四新文化運動處于高潮,魯迅發表了著名的社會評論《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雖然說的是做“父親”的原則,但實際上核心的問題正是教育。在這篇文章中,魯迅明確地提出了一個“幼本位”的主張,即,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為了孩子,一切從孩子出發。
傳統中國的倫理思想中,父母總認為自己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孝大于天。在魯迅看來,這種思想是愚昧的,家長對孩子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愛”,只有把“有恩”的心態轉變成為“愛”,父母才能以“健全的思想、盡心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來養育子女。因為“有恩”的心態總是將父母與子女放在不平等的位置,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深深的內疚感,從而磨滅孩子生而具有的“好奇心”與“自由精神”。與之對立的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出于全身心的愛,甚至就能放下長輩的架子,在需要的時候做出退步,“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這就是他在那個時代提出來的全新的育人理念。
此外,魯迅還針對中國長時期強調的“師道尊嚴”提出,師生之間也應該建立“平等關系”,要求老師對學生應該“和藹若朋友”。他說:“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魯迅曾為當時所謂的“教育”憂心感喟,他說:“我們是忘卻了自己曾為孩子的時候的情形了,將他們看作一個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之后不久,魯迅在北京師范大做了一次題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講。表面看,他談論的是文藝問題,是“天才”的期待與培養問題,而事實上,仍是青少年教育問題。
魯迅演講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那些培育“天才”的父母教師們克盡其力、堅苦卓絕地做好培育、愛護“天才”的工作。他的基本觀點是:沒有好的泥土,不可能培育出好的花朵。父母老師們要為年輕一代的成長提供肥沃的、適宜成長的土壤。
這好的“泥土”究竟該怎樣的呢?他認為,至為重要的便是要愛護青少年,不要怕他們幼稚,不要責怪他們無知,更不要動輒打擊以至扼殺他們。“幼稚,尤其沒有什么可羞,幼稚是會生長,會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敗,就好。倘說待到純熟了才可以動手,即便是村婦也不至于這樣蠢。她的孩子學走路,即使跌倒了,她決不至于叫孩子從此躺在床上,待到學會了走法再下地面來的。”正是因為幼稚,才更需要成人的愛護與教導。
【智慧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