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1)
- 智者的啟迪:教育學經典名言的智慧
- 曉楠編著
- 5468字
- 2014-12-10 22:28:58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發和鼓舞——第斯多惠
【學海泛舟】
第斯多惠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1813~1818年任模范學校教師,開始接觸裴斯泰洛齊的思想。1820年出任德國著名的梅爾斯師范學校校長,成績顯赫。1832年任柏林師范學校校長。主要教育著作是1835年出版的《德國教師培養指南》。
他的教育思想中,極為看重學生個人的主動性。當時歐洲教育界一直在爭論: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還是發展能力?第斯多惠則堅定地表明,僅僅傳授知識的教學或只是發展能力的教學都是片面的,教學應當兼顧這兩個目的,以發展能力的教學為重。在他的理念中,啟發式的學習方法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并認為:“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一直被他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他說:“教育不是要人消極接受,而是要激發主動性,培養獨立性,最終幫助學生獲得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目的。”。所謂“主動性”,就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對現存世界的事物抱積極的態度,用實際行動來完成自身的使命,即自發自動、自主自覺、自決自由。
正是這樣的教育理念,讓他堅信: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發和鼓舞。因為每一個兒童身上都具備人類的普遍天資,但人的天資只能為一個人的發展與活動提供可能性,并不是發展本身,它必須要有外界因素的推動,才能發展成為現實的能力。也就是說,沒有激發,就沒有發展。而且,每一個人都有可被激勵性,激發適合每一個人的天資發展。所以說,教育就是激發,教育理論就是激發理論。
【智慧心語】
如果將全人類的智力水平匯總,我們不難發現,絕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都是不分上下的,天資異常聰穎或異常遲鈍的,只占小部分。那是什么決定著我們的表現或能力的高低呢?毋庸置疑,主動性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費希特曾表示:“人的教養不能靠別人傳授,人必須進行自我修養。一切苦修也絕不是文化修養,教育是通過人的主動性來實現的,教育牢牢地釘在主動性上。”
學生學習方面的主動性就表現在,他不僅懂得如何積累知識以促進智力的發展,此外還能夠活用所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的實際需要聯系起來。教師應當教給學生最有用的和最成熟的知識,第斯多惠堅決反對教師迫使學生去死記硬背那些他們根本不理解的東西。他反復強調:“一切教育和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就形式而言,就是啟發學生的主動性”,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更高的能力,積極喚起他們的主動行為,以便使他們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為了激發學生的智力,第斯多惠要求教師必須采用最正確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必須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教學”,“教師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每一個具體的觀點和意見”。“教師首先應當理解生活,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別要理解具有健康人的理解力和具有一般經驗的成年人的實際觀點,教育科學應當擺脫一般的經驗”。
我們的家長則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們主動利用自己的天資的能力,而不是將自己看作是救世主或保護神,誤以為自己的力量可以幫助孩子實現人生的價值。不論外部的力量是強大還是渺小,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只能起到激發和鼓舞的作用,任何個體想要得到發展或從培養中獲益,必須依靠自己內部的活動與努力。
人必須主動掌握知識,占有知識。一個人要不主動學會些什么,他就一無所獲,不堪造就。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獲得永恒的財富,而這種財富決不是可以外部轉讓的,因為它是精神的本質與行為。當孩子們意識到學習是一種生活習慣,并且有毅力有力量保持學習狀態時,父母和老師所付出的努力才是值得的。
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里,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蘇格拉底
【學海泛舟】
蘇格拉底,一位把個人全部時間和精力獻身于教育事業的偉大教育家。他的教學沒有特定的對象,也沒有固定的學堂,而是一種隨時隨地、面向大眾的教育。他的門生中,有貴族,也有平民;有本邦人,也有外邦人;有政治家,有學者,也有將領。他的教育對象遍布了各個階層、各個年齡的人們。蘇格拉底說:“我愿同樣回答富人和窮人提出的問題,任何人只要愿意聽我談話和回答我的問題,我都樂意奉陪。”他的智慧、他的品行吸引著大家自覺自愿地聆聽他的教誨。然而,最令人稱贊的,恐怕要數他的教學方法,即著名的“蘇格拉底法”,也稱作“產婆術”,這主要源于他的母親深諳產婆術,他受母親幫人助產接生的啟發,將他的教學方法定義為“產婆術”。
“產婆術”源于蘇格拉底自身的一個矛盾,他本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也就是他常宣稱的一句悖論:“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因此,他提出,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里,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所以,他教授知識并不是灌輸給別人知識,而是啟發人們發現自身原本就擁有的知識。也就是說,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不能全憑個人之力生下“胎兒”,他作為教師的作用就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或學說中的矛盾,但并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只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目的在于動搖對方的論證基礎,讓對方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
蘇格拉底方法包括諷刺(不斷提出問題使對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助產(啟發、引導學生,以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使學生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因此,他的教育基本上是在問答與談話中進行,這種問答與談話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借助于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第二,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偏重于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斷的詰問,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
【智慧心語】
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是一種啟發式教育,后來的啟發式教育都難以超越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蘇格拉底總是將自己類比為“智慧的產婆”,先是采用“譏諷”的辦法使對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認識或無知,在啟發對方發現自己認識的混亂,并否定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引導人們走上正確認識的道路,即“幫助真理出世”。
在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有一段蘇格拉底教育自負青年尤蘇戴莫斯的對話,探討“正義vs.非正義”。
尤蘇戴莫斯想作一名政治家,蘇格拉底便問:“什么是正義,可否舉出什么是正義的作為,什么是非正義的作為?”
尤蘇戴莫斯回答說:“可以。”
蘇格拉底便建議他把正義的作為放在一列,非正義的作為放在另一列。
接下去蘇格拉底問道:“虛偽是人們中間常有的事,是不是?”
尤蘇戴莫斯回答:“當然是。”
“那么,我們把它放在兩邊的哪一邊呢?”
“顯然應該放在非正義的一邊。”
“人們彼此之間也有欺騙、偷盜、奴役,是不是?”
“肯定有。”尤蘇戴莫斯回答。
“這應該放在兩邊的哪一邊呢?”
“當然是非正義的一邊。”
“如果將軍懲罰了敵人,奴役了敵人,戰爭中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作戰時欺騙了敵人,這些行為是否是非正義的呢?”
“當然不是。不過,我起初以為你所問的都是關于我們的朋友。”
“那么,所有我們放在非正義一邊的事,也都可以放在正義的一邊了?”蘇格拉底問。
“好像是這樣。”
“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再給它劃個界線:這一類的事,做在敵人身上是正義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卻是非正義的,對待朋友必須絕對忠誠坦白,你同意嗎?”蘇格拉底問。
“完全同意。”尤蘇戴莫斯回答。
蘇格拉底接下去又問道:“如果一個將領看到他的軍隊士氣消沉,就欺騙他們說,援軍就要來?因此,就制止了士氣的消沉,我們應該把這種欺騙放在兩邊哪一邊呢?”
“我看應該放在正義的一邊。”尤蘇戴莫斯回答。“
“又如,一個人因為朋友意志沮喪,怕他自殺,把他的劍或其它這一類的東西偷去或拿去。這種行為應該放在哪一邊呢?”
“當然也應該放在正義的一邊。”尤蘇戴莫斯回答。
蘇格拉底又問道:“你是說,就連對于朋友也不是在無論什么情況下都應該坦率行事的?”
“的確不是。”尤蘇戴莫斯回答,“如果你準許的話,我寧愿收回我已經說過的話。”
……
蘇格拉底就是這樣和人們討論各種人生的問題。亞里士多德給予蘇格拉底以及高的評價,他認為:“有兩樣東西完全可以歸功于蘇格拉底,這就是歸納論證和一般定義。這兩樣都是科學的出發點。”
蘇格拉底的談話式的教學方法,其顯著的特點是引導人們去思索,學會有邏輯地思考問題。他不是將系統的具體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受教育者,也不是將現成結論強加于對方,而是通過問答、交流和爭辯的方法來宣傳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種方法含有歸納的因素,但又不是單純的歸納。它有助于人的積極思維,激發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求知欲望。
不過,這種問答法需要建立在受教育者能夠進行抽象思維的基礎上,并不完全適合幼年兒童,對大多數少年兒童,還是應該講授系統的文化知識,但可以將問答法配合使用,以幫助少年兒童的思維成長。在信息轟炸的年代,我們愈需要“反詰”的方式來啟發孩子們思考,以幫助他們明辨事理,獲得智慧。孔子有言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用意也是在告知我們,受到啟發而獲得的知識,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雅斯貝爾斯
【學海泛舟】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學的觀念》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雅斯貝爾斯反對采用強迫的方法使學生學習。他強調說,“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所以,應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他又指出:“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他批評當時一些學校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認為那樣削弱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復思考的習慣”。在雅斯貝爾斯看來,“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
在《什么是教育》這本書里,雅斯貝爾斯分別分析了兩位教育家,蘇格拉底和孔子。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其實這兩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是有很多的共同點的。他們與學生之間都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都使用“善意的爭辯”,一步一步,循循善誘,使學生獲得“道”,也就是真理。
蘇格拉底式的教育使“雙方均可自由地思索”,在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與論辯中,學生獲得了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是對真理不懈探求的動力。《論語》中孔子和學生們的對話,充滿了智者的善良與幽默,他給學生探索的自由,而不是給他們一個標準答案。他常常在問:“爾何如?”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作為一個老師,他真摯,謙虛,講究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注重啟發學生自己的思維。
雅斯貝爾斯所提倡的正是蘇格拉底和孔子式的啟發教育,他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與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的天性。”他也不否認,教育需要權威,“權威就像人們所呼吸的空氣,不可缺少”,但教育的權威不應該是強權,而應當建立在對真理的自由追求之上,因為人的求知欲只有在自由中才體驗到。
【智慧心語】
早在孔子、蘇格拉底就已提倡的自主自覺式教育,雅斯貝爾斯更以《什么是教育》來尋找一種最完美的教育模式,可時至今日,我們的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都還在以一種“非教育”的方式進行著,始終不改其濃厚的師徒式教育或經院式教育的味道,澆滅了許多學生的求知熱誠。一切為了考試,一切為了就業,一切從實用出發,等等,成了當前教育的主流。日復一日,教育已難以培養具有科學的思維能力、豐富的精神世界、靈動的想象空間的現代人。學生逐漸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獨特的個性,也失去了學習與自我發展的自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當你忘記了你在學校所學到的一切知識之后,留下的便是教育。”俄羅斯白銀時代思想家洛扎諾夫曾說:教育應盡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為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是其中最美好的東西,哪里的個性沒有得到保存,受到壓抑或被忽視,哪里的教育就完全不能實施”,他設身處地從受教育者的角度說:“只有作為個人,作為這一個人,而‘不是一般的人’,我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樹,才能堅持不懈地追求。”這與雅斯貝爾斯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重溫他們的思想,能夠讓我們再次審視現行的“素質教育”。在應試強權的壓制下,很多課程都背離了它應盡的職責。選修課沒能給予學生拓展視野、豐富心靈的可能,而僅僅是空有其表的擺設;研究性課堂最后也只是學生自習,提前做好家庭作業的一段“自由時間”;社會實踐和動手技能的培養就更提不上教學日程。如果變得日益嚴重的教育本質問題,竟被人們如此地忽略,那么教育就會變得喪失根本目標而不穩定和支離破碎。它帶給學生的不再是包羅萬象的整體教育,而是混雜的知識。
學習行為的目的不但要把我們帶到某處,而且還應當讓我們日后再繼續前進更為容易。——布魯納
【學海泛舟】
布魯納,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結構主義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過程》等。
他在《教育過程》中提到:任何學習行為的首要目的,應該超過和不限于它可能帶來的樂趣,而在于它將來為我們服務,“學習不但應該把我們帶往某處,而且還應該讓我們日后再繼續前進時更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