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教育沒有情愛,就如無水之池(2)

在中國,對青少年教育歷來就存在兩個極端: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管束過嚴。因此貽誤了不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魯迅早就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說:“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即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魯迅的“幼為本”,就是試圖明確一種親子之間有愛、師生之間有情的教養培育模式。放任自流,是父母老師自私、無心的表現,他們要么過于專注于自己的事情,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不明白孩子早期得到的關愛與教育對其終生幸福的影響;要么就是過于自私,只懂得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于幼小的孩子爭奪資源。管束過嚴,則是中國父母較為普遍的做法,總以為“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從而毀滅了孩子的天真與個性,塑造了一群相似的、沒有生氣的孩子。魯迅說得好:“頑劣或遲鈍,都足以使人沒落,甚至滅亡。一個人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因此,要培養個性健全的、思想鮮活的青少年,培育者就應該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的成長,包容他們的幼稚,為他們提供成長的沃土。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

【學海泛舟】

陶行知先生的紀念堂上寫著四個大字——愛滿天下。這是忠于他奉獻一生的事實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也是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敬仰之。

不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話說來,毫不夸張。有這么一個他的生活軼事:盛夏的一天,學生高纓聽說書店到了一些好書,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認識路,就想請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來到先生窗前,很吃驚地看到先生打著赤膊,臉上、身上流淌著汗水,正在伏案疾書。高纓把自己的來意告訴先生,沒想到陶行知毫不遲疑地說:“現在不成。”高纓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時最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幫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指著掛在窗外的襯衫說:“我很高興陪你去書店,可是我的襯衫還沒有干。過一個小時你再來,好嗎?”高纓望著那還在滴水的白襯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說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興地回去了。過了一個小時,陶行知穿著還沒干透的白襯衫,笑嘻嘻地來找高纓。高纓還躺在床上生悶氣,見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書店。

后來,高纓還是想不通,就去問副校長馬侶賢。馬先生說:“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個名人,可是有誰知道,他為了你們這些孩子,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了堅持辦學,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褲子都送到當鋪去了,換來的幾文錢解決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這也不稀奇呀!”高纓聽著馬先生的話,眼圈紅了,他的耳邊響起了陶先生上課時講過的話:“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吃草也干;為了受苦小孩,我們要飯也干!”他仿佛明白了:為了辦學,先生舍得一切。

正是這種想要把文明的種子播散在每一個貧窮、渴望的心田的大愛胸懷,支撐著陶行知先生無怨無悔地將自己的一生獻給教育事業。他愛教育事業,更愛每一個受教育的孩子,愛廣大的勞苦大眾。有諺語說:“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陶行知對學生的愛是真正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不偏袒的、穩定的師愛。他的學校向所有勞動人民開放,難童、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兒童,都可以受到同等的愛護。在陶先生的內心身處,有一股強韌的責任感,面對那些不幸的、不夠優秀的孩子,他由衷地表現著“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精神。

【智慧心語】

沒有愛便沒有教育。陶先生自己一生便很好地注釋了這一哲語。教師只有以心換心,用愛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特長,才能使每位學生有成才的可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達到心靈的深處。”教師和家長應“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少一點專斷獨行,多一份冷暖關懷,以情感人。”

生活中有這么一個“母親和家長會”的事例: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對這位母親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癥,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母親不忍心傷害孩子,告訴兒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做三分鐘了。其他媽媽都非常羨慕我這位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你進步了。”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對這位母親說:“全班五十名同學,你兒子的數學考試排名第四十九。我懷疑他智力上有障礙,你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這位母親悄悄流下了眼淚。但看著兒子,她又和顏悅色地說:“老師對你充滿了信心,說你并不是一個笨孩子,只要細心點,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同桌排名第二十一。”兒子緊皺的額頭瞬時舒展開了。學習積極性也更高了。

兒子上初中,這位母親開始害怕開家長會,緊張地等著老四點她兒子的名字。但是這次卻出乎意料,老師沒有找到她。當她問老師情況時,老師告訴她:“你兒子現在的學習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她心中暗喜。對兒子說:“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說只要你努力了,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

最后,這位一度被老師看作有“多動癥”、“智力障礙”的孩子順利地考入清華大學。

陶先生本人就非常欣賞這種“愛”孩子的智慧,一如“愛迪生的母親那樣,寬容愛迪生。在愛迪生被開除回家的時候,騰出地下室讓他去做實驗”,或者像“利波老板那樣,寬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鋪子里做徒弟,訂書訂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訂書,一面讀書,終于讓法拉第在電學上取得了輝煌的功績。”

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用愛的態度寬容每一個學生,建設性地接納他們的缺點和不足,既可保護他們求知的熱情,又能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

子女是自在地自由地,他們不是物體,既不屬于別人,也不屬于父母。——黑格爾

【學海泛舟】

黑格爾,19世紀著名的德國古典哲學家、辯證法大師、知識淵博的學者。他的家庭教育方式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他擁有卓越成就的關鍵。黑格爾的父母沒有想象兒子會成為什么大人物,只是期望兒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養成紳士階層應該有的風度,有一技之長,以便長大成人后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如果說期望,任何父母都是有的,黑格爾的父母也不例外。但他們的期望很實際,那就是,希望兒子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身份的人。為了這些目標,黑格爾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對他的嚴格教育。

正是因為從小就在父母的監督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才養成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因此,在他后來的教育思想中,他特別提到了家庭教育。關于父母關愛孩子,他說:“把子女當作奴隸,一般來說,是最不合乎倫理的。”他這樣論述這個觀點:“子女是自在地自由的,而他們的生命則是僅僅體現這種自由的直接定在。因此他們不是物體,既不屬于別人,也不屬于父母。從家庭關系說,對他們所施教育的肯定的目的在于,灌輸倫理原則,而這些原則是采取直接的、還沒有對立面的感覺的那種形式的,這樣,他們的心情就有了倫理生活的基礎,而在愛、信任和服從中度過它的生活的第一個階段。”

【智慧心語】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與生俱來的,但這種愛,卻往往倍受爭議。蒙臺梭利說:“不少父母由于缺乏科學的兒童觀,對兒童發展的內在需要與外部環境的關系知之甚少,因而在‘愛’的光環下,不自覺地代替和剝奪了兒童的權利,壓抑了兒童要求獨立發展、自由探索的愿望。”這種現象是非常普通的,原因就在于父母將孩子視為己有,以己度人,越俎代庖。熟不知,“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建造房舍蔭庇他們的身體,但不可蔭庇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

孩子只是屬于他們自己,他們不屬于父母。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卻是不可或缺的。父母們既不可為征服外部世界辛苦奮斗而把兒童拒之于千里之外,也不可因過分地疼惜孩子纖弱的身心而溺愛他們,處處庇護他們。每一個孩子在勇敢地探索外部世界之前,他必須要體驗到來自父母的愛護,只有心里感到安全的孩子,才能自由自在地去探索求知。此外,父母的愛護不能成為孩子的束縛,孩子們必須通過活動和真正的成就感來發展他們積極的自信心以及獨立自我形象。

在家庭教育方面,許多父母都無法很好地把握“愛”與“放手”兩者之間的尺度。要么是控制過度,使兒童在生活中形成了依賴、懦弱、缺乏自主的性情;要么過分溺愛,造就了任性、霸道的“小王子”“小公主”。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很犀利地分析過溺愛的惡果:“被溺愛的孩子必定學會打人、罵人,他哭著要什么東西,他便一定能得到;他心里想做什么事情,也一定要做。這樣一來,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逗愛他們,把他們的本性弄壞了,他們自己在泉水的源頭投下了毒藥,日后親身喝到那苦水,卻又感到奇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庆县| 门源| 日土县| 桂平市| 凯里市| 白河县| 平乡县| 东城区| 盐山县| 大埔区| 吉木乃县| 甘泉县| 博白县| 瑞安市| 石嘴山市| 罗源县| 磐石市| 宜兰市| 灌云县| 邛崃市| 汝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太湖县| 河西区| 兰考县| 宣威市| 吉首市| 徐水县| 林甸县| 全州县| 元氏县| 宣城市| 姚安县| 敦煌市| 新龙县| 柯坪县| 葵青区| 石泉县| 林周县| 安塞县| 岳普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