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盛世的前奏》:楊堅的出生之謎
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從三國(魏、蜀、吳)始,又以三國(周、齊、陳)終。
從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南北朝后期三國鼎立,在這個大的歷史輪回中,無數英雄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各民族又一次融匯在一起,成就了中華歷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統”時代——隋唐。
然而,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隋唐帝國也絕非偶然形成,一切都要從隋朝建國四十年前的一個夜晚講起。
公元541年,即西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夜。
孤懸的明月下,西魏帝國馮翊郡的治所、位于關中平原腹地的同州城(今陜西大荔縣)沉浸在一片靜謐之中,月光為這座古城鍍上一片銀色。
此時已是三更時分,而般若寺里的人卻無法入眠。
伴隨著一陣女子痛苦的叫聲,一個嬰兒呱呱落地,所有守候在這里的人如釋重負。
嬰兒的父母已是而立之年,這是他們第一個孩子,嬰兒的降生無疑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喜悅。
此時,大人們放眼窗外,發現整個庭院被一團紫氣所籠罩(“紫氣充庭”),這似乎在預示著這個嬰孩的不平凡。
在一番斟酌后,父親給嬰兒取名為堅。堅,堅定、堅毅之意。這位父親,叫楊忠;母親,叫呂苦桃。
正在楊家人沉浸在喜悅中的時候,一個不速之客來到了般若寺。
這是一位比丘尼,法號智仙,俗姓劉,自稱從河東(今山西)而來。
不早不晚,偏偏這個時候造訪,定有特殊來意。楊忠夫婦是忠實的佛教徒,所以他們熱情地招待了這位比丘尼。
這位比丘尼很快對楊忠夫婦說明了來意:“你們的孩子生來奇異,定非凡人,絕不可以在俗世間撫養。”
聽到這番話,楊忠夫婦有點不解:“師太,照您這么說,應該如何撫養這孩子呢?”
“我佛慈悲,我與這小兒也算有緣,不如就交給我來撫養吧。”
楊忠夫婦本就篤信佛教,聽完這番話也有所覺悟,毅然決然地將這個孩子托付給了這位比丘尼。
楊忠把自己府邸中的一處院落單獨開辟出來,改建作尼庵,供比丘尼智仙居住。
就這樣,這個叫智仙的比丘尼親自將還是嬰兒的小楊堅撫養起來,悉心呵護照料。直到今天,在陜西大荔縣縣城中,還有一條被稱作“龍窩巷”的舊巷,據傳,此處便是當年智仙撫養小楊堅的地方。
孩子剛一出生就被一個陌生人抱去撫養了,初為人母的呂苦桃,思子之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母親呂苦桃還是會時常來探望小楊堅,畢竟還是在自己的家中。
但有一天,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呂苦桃耐不住思子之苦,來到了智仙的住所,抱起了還在酣睡中的小楊堅,撫摸著小楊堅可愛圓潤的小腦袋。
就在這時,據說小楊堅的頭上突然長出了角,身體上竟然長出了鱗片,活脫脫一個“小龍人”。受驚的母親頓時手足無措,失手把懷中的小楊堅摔在了地上。
這時候智仙及時趕到,連忙將墜落在地的小楊堅抱起,并感慨地說:“這一摔讓這孩子受了驚嚇,恐怕會推遲他今后得天下的時間。”
這意思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楊堅未來是要得天下的啊,那不就是做皇帝嗎?皇帝怎么能隨便磕碰呢?呂苦桃聽完這話,只好離開了這里,她的心里五味雜陳,既想念兒子,又希望兒子日后得天下。
就這樣,楊堅在智仙的撫養下,健壯地成長,而楊堅奇異的外貌也逐漸顯現了出來。《隋書》記載,楊堅有龍一樣的下巴,頭頂有五根肉柱,兩眼炯炯有神、外射放光,手心里掌紋的紋路,形成一個“王”字。
這樣的外貌給人神話一樣的感覺,如果是生在今天,估計早被當作怪物扔掉了。
如果你聯想一下年畫上的龍的樣子,你就明白了,這相貌完全是比對著龍的樣子弄出來的。這根本不可能是人的長相。
楊堅出生時的一切,都注定了兩件事。
第一,楊堅日后要做皇帝。
其實,這是那些“居心不良”的史官刻意要告訴我們的,甚至不惜在史書里造假,編織出一些吸引人眼球的靈異事件,而且寫得有鼻子有眼,就跟親眼所見一樣,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偉人的出生都是非凡的。一來證明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人家天生就是“龍種”;二來警告當時那些出身尋常的草根人士,安安分分過日子,別總想著出人頭地,你生來就沒那個命。
第二,楊堅與佛教結緣。
這一點就非常值得一說了,因為在歷史上,南北朝是佛教鼎盛的一個關鍵時期。
南朝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梁武帝蕭衍,他多次舍身佛寺,大臣們只能用錢去贖皇帝。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更是南朝佛教盛行最真實的寫照。
在北朝,北魏舉全國之力開鑿石窟,分別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開鑿了云岡石窟,在洛陽開鑿了龍門石窟。記錄北魏歷史的《魏書》,對于當時存在的佛教問題也單獨設置了《釋老志》,用于記述佛教的流傳情況,這在歷代正史中是沒有的。
可見,無論在南朝還是在北朝,佛教都空前盛行。
在當時佛教盛行的社會背景下,剛出生的嬰孩被寄養在佛門寺院,是可以理解的社會現象。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楊堅父母的行為了。楊堅的父母篤信佛教,因此愿意將自己的親生骨肉托付給一個素未謀面的比丘尼撫養。
這位神秘的比丘尼智仙很可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因為楊堅始終沒有忘記比丘尼智仙的撫養之恩,在他當上皇帝之后,不僅為其樹碑立傳,還讓工匠為其塑等身像,并讓畫師描摹了智仙的畫像,懸掛在自己的身旁。
《佛祖歷代通載》記載,智遷(仙)自幼出家為尼,她常年居住在般若寺給人卜卦,經常能夠準確無誤地預測出吉兇成敗,楊堅出生之時,智遷(仙)正好也居住在寺院中,于是便收養了還是嬰兒的楊堅。在這個版本的故事中,楊堅的出生少了很多史書上光怪陸離的傳說,并且明確記載,智遷(仙)絕非專程為楊堅而來,而是她本身就居住在寺院中,正好趕上了楊堅出生,這才收養了楊堅。
按照《佛祖歷代通載》的這個記載,楊堅被智仙收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就合情合理了。其實,只要褪去智仙身上的那些神話色彩,我們就會發現,她并不是什么遠道而來的神尼,或許她原本就生活在般若寺中,她只是一個負責撫養幼年楊堅的普通比丘尼而已。
智仙送給楊堅一份陪伴他終生的禮物:她為楊堅起了一個小名——那羅延。那羅延,一聽就不是普通人的名字,這是梵文的音譯,在佛家典籍中,是金剛力士的意思,這與楊堅的本名“堅”有意義相通之處。
“楊堅,你以后就是我佛門的金剛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