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家世疑云

  • 細讀隋朝四十年
  • 一葦
  • 5344字
  • 2022-04-08 14:00:34

另外,關于楊堅的出身,還有一樁著名的歷史懸案,那就是他的家世。

無論是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時代,還是在隋唐盛世時代,都是講家族出身的社會,一個人的家族出身就是他行走社會的一張名片,也是走向仕途和上層社會的敲門磚,擁有良好的家族出身就可以在社會上暢通無阻。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主人公李必(歷史原型為李泌)在出場時,曾這樣介紹自己——“但我的李卻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李必主要想表達,李必(李泌)之“李”和李唐皇室之“李”雖是同姓,卻不是一家子,觀眾可能也不會去深究。但是,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后卻是兩個家族的千年興衰史,即以李泌為代表的趙郡李氏、以李唐皇室為代表的隴西李氏,也就是劇中所說的“唐李”和“隋李”之別。

如果探究這兩個李氏家族的歷史起源,就會發現可以追溯到先秦戰國時期。從戰國到唐末,足有千年,一個家族竟然可以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綿延上千年,真是蔚為壯觀。

然而,這樣的家族在中國歷史上絕非一家一姓,而是有幾十家、上百家之多,它們共同影響了中國幾百年甚至一千年的歷史。

在了解了這些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楊堅的家世。按照《隋書》的記載,楊堅是名門望族之后,其出身的家族是歷史上著名的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是一個影響了中國歷史長達千年的華麗家族,它甚至要比“隋李”和“唐李”都更加顯貴、更加影響深遠。

所謂弘農楊氏,就是指以弘農郡為發祥地的楊氏家族。這種用“發祥地+姓氏”稱呼的家族,在古代被稱為郡望。弘農就是“郡”,即弘農郡(大致位于今陜西華山以南的華陰東),楊氏就是“望”,弘農楊氏,就是祖籍弘農郡的楊姓名門望族。

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想必也注意到,很多人自報家門或指稱別人的時候,都會用到郡望。比如袁紹出自汝南袁氏,荀彧出自潁川荀氏,司馬懿出自河內司馬氏,這些都是郡望。

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袁紹的汝南袁氏是東漢的豪門,在當時號稱“四世三公”。所謂“四世三公”,就是指家族中有四代人連續做官做到了三公的高位。

在這里,我們順便介紹一下歷史上的“三公”。

三公,在中國古代,尤其是隋唐以前的歷史上,可以算得上是顯赫的三個官職,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改革官制,實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僅次于皇帝的三個官銜。

事實上,三公的歷史更加久遠,至少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三公。三公屬于周禮的一部分,一般認為是太師、太傅、太保,另外一說是司馬、司空、司徒。

在當時,只有輔佐周天子的人才有資格獲得三公的稱號,比如我們熟悉的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的姜子牙,歷史上又被稱為“太公望”,因被周文王姬昌拜為太師,所以又有“師尚父”的稱號。還有后來輔佐周成王的周公姬旦,周公也是太師,另外還有一個召公擔任太保,二人共同輔佐周成王。

在先秦時期,三公屬于最高的榮譽頭銜,只有擁有極高聲望的人才能獲得,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沒有突出的有聲望的大臣,三公是空而不授的。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對三公重新作了定義,三公的官職才被固定下來,分別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不過,這一般是教科書上的說法,嚴格地說,秦朝是沒有三公的,而是把三公的權力集于丞相一職。

漢朝建立以后,也沒有明確設置三公。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列為三公。到漢成帝時期,又做修改,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不過,丞相的權力在逐步削弱,在很長一段時間大司馬都是權力和地位最高的。東漢以后,繼續沿襲三公制,以司馬(后改置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袁紹出身的汝南袁氏就連續有四代人做到了三公的高位。袁紹的高祖袁安,在漢章帝時官至司徒,曾祖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湯官至太尉,父親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隗官至太傅,整整連續四代官至三公。這是貨真價實的“四世三公”。

袁紹這樣的家族出身,不管放在什么時代,都是值得炫耀的家世資本,尤其在東漢那個時代,家世往往是一個人步入社會最好的名片。了解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袁紹為人處世為何如此高調而自負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東漢的歷史上,除了汝南袁氏做到了“四世三公”,還有一個家族也做到了“四世三公”,這個家族就是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崛起于西漢昭帝時期丞相楊敞,他也是弘農楊氏的一世祖。值得一提的是,楊敞還是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婿。

到了東漢,弘農楊氏出了一位大名鼎鼎且極具影響力的人物,此人就是在當時被稱作“關西孔子”的楊震。在漢安帝時期,楊震先后做到了司徒和太尉的高位。

從楊震開始,楊家連續四代人都做到了太尉,分別是楊震、楊秉、楊賜、楊彪。后來曹丕篡漢建魏,曹丕也一度邀請楊彪繼續出任太尉,但是都被楊彪婉言拒絕了。另外,我們所熟知的漢末名士楊修,就是出自弘農楊氏,楊彪就是他的父親。

既然弘農楊氏如此顯赫,那么楊堅家族真的是出自弘農楊氏嗎?

盡管所有的史書都言之鑿鑿地稱楊堅家族的確是出自弘農楊氏,但我們還是從史書的記載中發現了破綻,楊堅家族很可能不是出自弘農楊氏,而是一個戍邊的普通軍官家庭。

破綻一:楊堅的父親叫楊忠,而楊震的曾祖父也叫楊忠。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沒什么大不了的,都隔了那么長時間了,和祖先同名又有什么關系?放在尋常人家來說,這或許確實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弘農楊氏可不是普通家族,它是天下頭等的名門望族。對于名門望族而言,家規森嚴,冒犯祖先名諱,就是大逆不道的行徑,是被絕對禁止的。

而且,像弘農楊氏這樣的大家族,天下何人不知何人不曉。楊家的祖上有哪些顯赫的大人物,不僅楊家自家人知道,全天下的士人也都知道,冒犯祖先名諱的事兒是不可能瞞得住的,會遭到天下士人的恥笑和譏諷。

破綻二:楊堅的母家出身低微。

在士族門閥時代,婚姻絕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之間的事,要求十分嚴格。對于名門望族而言,婚姻最重要的就是門當戶對,也就是注重門第。高門大姓只會和同等社會地位的家族締結姻親,是絕對不會和寒門小姓出身的人結為姻親的。

根據《隋書·后妃傳》的記載,楊堅的母親叫呂苦桃。呂苦桃,人如其名,一看就是個典型的勞動婦女出身,沒有任何家世背景可言。事實也的確如此,呂氏出身山東濟南的一個寒微家族,《隋書·外戚傳》甚至直言不諱地稱“其族蓋微”。

正是由于呂氏一族“其族蓋微”,在楊堅發跡之前,楊家和呂家幾乎沒什么瓜葛和往來。一直到楊堅稱帝之后,濟南郡才有個叫呂永吉的人,自稱姑母是當朝皇帝的母親呂苦桃,換言之,這個人和楊堅是表兄弟的關系。

楊堅終于找到了母家的親人,欣喜之余,他又追贈外祖父呂雙周為上柱國、太尉、青州刺史、齊郡公,謚曰“敬”,追贈外祖母姚氏為齊敬公夫人,并下詔將二人改葬,在齊州立廟;表弟呂永吉承襲爵位,留居京師。

呂永吉的父親叫呂道貴,也就是楊堅的親舅舅,他也從鄉里移居到了京師。楊堅親自接見舅舅呂道貴,不禁潸然淚下,泣不成聲,而呂道貴卻面無動容,反而說了一句極為粗鄙的話:“種末定不可偷,大似苦桃姊?!边@句話的意思是,誰家的種就是誰家的,別人想偷也偷不走,你看皇帝跟我苦桃姐長得多像啊。

呂道貴這番話說得十分粗鄙,根本不像有文化的人能說出來的,完全是鄉野村夫的語氣和口吻。這不僅讓楊堅的臉上掛不住,而且直接暴露了楊堅母家寒門出身的真實情況。呂家但凡有點文化和教養,都不可能說出這種粗俗的話語。

破綻三:史書對弘農楊氏世系的記錄存在漏洞。

按照《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楊震的孫子叫楊馥,其十世孫為楊孕,楊孕的六世孫為楊渠,其子楊鉉,為前燕北平郡守。楊馥是漢靈帝時期(168—189)的人,楊鉉是十六國前燕時期(337—370)的人,二人之間相差150年到200年。這一段時間,楊氏家族傳承了十七代,而時間跨度卻僅有150年到200年,平均下來,每10年左右就孕育一代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新唐書》的這一記載顯然也是荒謬的。

與《新唐書》完全不同,《隋書·高祖紀》記載,楊鉉是楊震的八代孫。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八代是比較可信的,因為平均算下來,每20年左右孕育一代,是符合生育規律的。

但是,在這八代中,除了楊震到楊馥這三代比較確定,楊馥到楊鉉這五代就又是一筆糊涂賬了。因為《隋書·高祖紀》根本沒有記載具體的世系傳承,這就意味著從楊馥到楊鉉這五代之間根本無從查考。換句話說,即便是《隋書》故意給楊家攀親,我們也無從知曉,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

從《隋書》到《新唐書》,對于楊堅家族的世系傳承,兩部史書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兩種解釋。而且,《新唐書》的記載完全可以視作荒謬,而《隋書》的記載同樣無法考證。

因此,從史料記載來看,我們根本不能確定楊堅的六世祖楊鉉和楊震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相反,史書的這種錯漏記錄,有一種欲蓋彌彰之意,這不能不讓人懷疑。

破綻四:隋末叛亂中,弘農楊氏集體反叛隋朝。

隋朝后期爆發了著名的楊玄感叛亂,楊玄感叛亂從者眾多,而且很多是名門望族之后。為什么這些名門望族會群起反叛隋朝呢?這里面固然有隋煬帝倒行逆施、窮兵黷武的原因,還有一個值得深究的原因,就是楊堅家族并非真正的弘農楊氏出身。

楊玄感的父親是隋朝著名宰相楊素,楊素一族不僅在隋朝聲名顯赫,而且是東漢太尉楊震之后,是正宗的弘農楊氏。如果楊堅和楊素都是弘農楊氏的話,為何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要發起反叛呢?這不是自家人反自家人嗎?

另外,楊素家族追認的是楊震小兒子楊奉,而楊堅家族追認的是楊震長子楊統。楊素的家族世系非常清晰,而楊堅的家族世系卻漏洞百出。讓人不得不懷疑楊堅是為了蓋過楊素家族的聲望,故意稱自己是楊震長子之后。

楊堅或許也知道楊素才是正牌的弘農楊氏,自己不過是普通軍人家庭出身,朝中有這么一位正宗的弘農楊氏的后人在,自己這個楊氏的地位往哪兒擱呢?故而,楊堅不僅要自稱是弘農楊氏之后,而且要在家族世系上分出個尊卑長幼之序。

我們可以看到,在楊玄感叛亂爆發之時,不僅有大批高門大族倒向了楊玄感,就連整個弘農楊氏也一邊倒站在了楊玄感的一方,和隋煬帝站在了對立面。這就非常值得深思了,到底是隋煬帝倒行逆施得罪了包括世家大族在內的天下人,還是楊氏一族根本就和世家大族群體不在一個“朋友圈”呢?歷史的事實恐怕是后者。

破綻五:李密稱隋朝楊氏出自山東。

隋朝宗室中有個人物名叫楊慶,楊慶的父親楊弘是隋文帝楊堅的族弟,受封河間王。因此,論起家族關系,楊慶和隋朝皇室的血緣關系已經比較疏遠了。隋煬帝楊廣即位之后,對很多宗室親王十分猜忌,很多宗親被廢黜或流放,唯獨楊慶得以保全。

為什么宗室中唯獨楊慶能在隋煬帝的眼皮子底下安然無恙呢?一方面,這固然是楊慶和楊廣血緣關系較遠;另一方面,楊慶此人十分懂得處世之道,為人比較油滑、機警,用《隋書》上的話來說,楊慶“善候時變”,也就是非常懂得隨機應變的道理,這才讓他躲過了隋煬帝的猜忌和迫害。

后來,楊慶擔任滎陽郡守,頗有政績。然而,隋朝的天很快就變了,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巡幸江都,隋朝頓時陷入動亂中。當時,隋末群雄之一的瓦崗寨首領李密占據了洛口倉,滎陽郡周邊很多縣望風而降。面對這種局勢,楊慶堅守住了楊家人的底線,他統領滎陽官兵,據守滎陽城,李密的軍隊來攻,都被楊慶成功擊退。就這樣,楊慶憑借個人能力,據守滎陽一年有余,沒有讓滎陽落入李密之手。

李密知道楊慶這塊骨頭不好啃,他也知道楊慶作為隋朝的宗室擁有非常大的號召力,于是便給楊慶寫了一封勸降信。李密在信中極盡說客之能事,將隋煬帝描述成窮兇極惡的暴君,并且稱楊慶和隋朝皇室根本沒有多大血緣關系,讓楊慶歸順自己,共舉義旗。

值得一提的是,這封信中有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而王之先代,家住山東,本姓郭氏,乃非楊族。”這句話的一般解釋是,楊慶的父親楊弘和祖父楊元孫早年都流落山東(北齊),為了和在關中跟隨宇文泰起義的楊忠家族撇清關系,避免禍及自身,索性都以郭為姓,直到北周滅北齊之后,楊弘家族才改回楊姓。因此,在李密看來,楊慶的祖上三代都是山東人,早就改姓郭氏,和楊家根本沒有關系。

但是,如果往深里挖,這句話或許另有含義。這里的“王之先代”只是指楊慶的祖父嗎?恐怕未必。

楊元孫為何會流落北齊?這在史書中沒有記載。雖然楊慶和隋朝皇室的血緣關系比較疏遠,但是楊慶祖父楊元孫和楊忠是堂兄弟關系,血緣關系并不遠,楊忠或許真的和山東有著某種聯系。

而且,楊元孫改姓郭氏,其實是跟隨母家,可見郭氏一族本就是山東人。另外,《周書·楊忠傳》也記載楊忠的生母為蓋氏,被西魏追封為北海郡君,而北海大致位于今天的山東濰坊附近,可見楊忠生母蓋氏很可能是出身山東。還有我們前面講過的,楊忠的妻子呂氏也是出自山東寒門。

綜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楊家的三樁婚姻,無不是和出身山東的女子結姻。

既然楊家三樁婚姻都是娶的山東女子,那么楊氏家族會不會本身也是出身于山東呢?歷史學家陳寅恪對此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斷——“疑楊家本系山東楊氏”,這也就等于否定了史書上關于楊家出身弘農楊氏的記載。對此,史學界贊同的聲音很多,筆者也認為楊氏家族的真正出身應該正如陳寅恪所言,出自山東的一個寒門小戶。

在古代,皇帝想給自己家族貼金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后來的唐朝皇室認為老子李耳是自己的先祖,直系祖先是十六國時期的西涼武昭王李暠,出身是隴西李氏。又如,后來的武則天出身比較低微,她就把自己的祖先追認為周平王的小兒子姬武。這些都被記載在正史之中,但是這些不可輕易相信,我們必須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石桥市| 察隅县| 酉阳| 安顺市| 巴南区| 宁乡县| 图们市| 淄博市| 玉树县| 荔浦县| 大城县| 德令哈市| 仙居县| 平昌县| 石楼县| 西昌市| 上饶县| 海原县| 肇东市| 通江县| 庆阳市| 兴隆县| 乐昌市| 霍城县| 平山县| 满洲里市| 海兴县| 柏乡县| 诸暨市| 固始县| 绥阳县| 林西县| 泽普县| 洱源县| 瑞丽市| 荔浦县| 福泉市| 芜湖市| 开阳县| 司法|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