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享年64歲,在64年的人生中,他在位的時間只有23年,在稱帝建隋之時,他已經是41歲的不惑之年。換句話說,楊堅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南北朝時代的北周度過的。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大隋王朝也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在隋朝建國(581)之前,在楊堅40年的人生里,究竟經歷了什么,才讓他最終得以奪取北周國政登上皇位呢?
前面兩節已經講過,楊堅13歲入讀太學,在此期間結識了很多同學好友,并結成一個小團體,這個團體為楊堅日后在北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在從西魏到北周的政權嬗代過程中,獨孤信家族落敗,也是楊堅仕途上一次沉重的打擊。
大概是在上太學期間,宇文泰看到了風華正茂、少年才俊的楊堅,不禁贊嘆道:“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代”指的是代地,大致相當于今天山西北部的代縣、雁門關一帶。宇文泰是用“代”來指代人間,也就是說,楊堅的相貌風骨,一點都不像凡間之人。
隨著宇文泰的過世和北周王朝的建立,楊堅親眼目睹了改朝換代的全過程,也見證了掌權之后宇文護權力的強大。或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楊堅的內心也開始升騰起一股對權力的強烈欲望。
獨孤家雖然落敗了,但是憑借著父親楊忠的身份和軍功,與獨孤家聯姻的楊家并未遭受到株連,楊堅也得以平靜地度過了這次政治風波。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得勢之后的宇文護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天王宇文覺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宇文護廢殺,宇文護又擁立了宇文毓為帝,這就是北周明帝。同樣不過三年時間,宇文護又廢殺了北周明帝宇文毓,擁立了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
在這幾年時間里,西魏、北周政壇上風云變幻,皇帝走馬燈似的換,宇文護的權勢極大。也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宇文護向楊家伸出了橄欖枝,試圖拉攏楊堅成為自己的羽翼,封其為右小宮伯,這也是楊堅人生中的第一個被朝廷任命的官職。
宇文護要拉攏楊堅的意圖十分明顯,這讓楊堅極難決斷,因為宇文護的拉攏相當于是讓自己在皇帝和宇文護之間做出選擇。也正因如此,這份右小宮伯的職務才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個職務的主要工作就是宮廷宿衛,換句話說,如果楊堅選擇了站在宇文護這邊,就要負責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并匯報給宇文護。
楊堅不知該如何是好,因為無論站在哪邊,他都覺得不合適。于是,楊堅向自己的父親楊忠請教該如何決斷。楊忠只是冷靜地對楊堅說:“夾在兩個婆婆之間,是很難做媳婦兒的,你不要去!”
楊堅聽完茅塞頓開,現在局勢未明就輕易站隊,說不好會為以后留下禍患。現在是宇文護的天下,但他多行不義,不得人心,如果跟著宇文護,那就是同流合污。當然,也不能站在皇帝這邊,那樣只會招來宇文護的打擊報復,可能立刻就會大禍臨頭。于是,楊堅選擇了揣著明白裝糊涂,兩邊都不幫,兩邊都不站隊,同兩邊都保持若即若離,說白了就是和稀泥。
就這樣,楊堅接受了朝廷授予的右小宮伯的職位,但是他卻拒絕接受宇文護所安排的監視任務。楊堅這樣的態度,宇文護當然很不滿意:我給你安排職務,就是要你追隨我,替我完成任務,你可倒好,接受了我的好處,卻不幫我辦事。
宇文護怎么想怎么不樂意,但是發出去的任命書就像潑出去的水,收是收不回來的,而且其父楊忠畢竟也是十二大將軍之一,位高權重,這個面子不能不給。于是,宇文護只能忍著這口氣,沒地方出氣,他就處處給楊堅穿小鞋,并且不再升遷楊堅的職務。就這樣,楊堅在皇宮宿衛的職務上一干就是八年,從公元557年到公元565年,從17歲到25歲,楊堅把他最好的年華“奉獻”在了這個職務上,其間只是從右小宮伯改任為左小宮伯,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動。
在擔任皇宮宿衛的八年,楊堅被當時的皇帝,同時和自己還是連襟(都是獨孤信的女婿)的北周明帝宇文毓注意到了。宇文毓比楊堅大七歲,宇文毓發現楊堅氣度不凡,于是就找來一個叫趙昭的相面術士,讓他去給楊堅相面。
有趣的是,趙昭給楊堅相完面之后,對宇文毓說:“楊堅最多只能做個柱國。”但是,在私底下,趙昭卻對楊堅說:“你日后會成為天下之主,但是必須要殺很多人,你一定要記住我今天的話。”
《周書》和《隋書》中,記錄著很多關于楊堅奇異面相的文字,尤其是先后有多位相面的術士給楊堅相過面。這其中,趙昭給楊堅的這次相面,是第一次指出楊堅日后會稱帝,這對楊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心理暗示,這次相面對楊堅日后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
就在楊堅郁悶的時候,一個新的任命下來了,楊堅被晉升為大將軍,出任隨州刺史。畢竟北周是一個恩蔭社會,楊堅作為十二大將軍的兒子,一直擔任一份皇宮宿衛的工作,怎么著也不合適。
在隨州,楊堅又遇到了一個對他心路歷程造成重大影響的人物,這個人叫龐晃。
楊堅所赴任的隨州,屬于襄州的治下,當時的襄州總管是宇文直,楊堅在赴任的路上,照例要登門拜訪宇文直。宇文直是宇文泰的小兒子,是宇文邕的胞弟,按理說他應該站在皇帝這一邊,但他卻成了宇文護的鐵桿親信,也成了宇文護身邊的大紅人。可想而知,宇文直根本不把名不見經傳的楊堅放在眼里,甚至懶得搭理楊堅,直接給楊堅吃了閉門羹。
然而,楊堅的到訪卻讓一個人注意到了他,那個人就是龐晃。龐晃以回訪的名義親自拜訪了楊堅,二人相談甚歡。龐晃對楊堅說道:“楊公相貌非常,未來定是九五之尊,發達之后,可千萬不要忘記兄弟我啊。”楊堅連忙回笑道:“兄弟你怎么能說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呢?”
就在此刻,屋外一只雄雞突然高聲鳴叫。見此情景,楊堅對龐晃說:“兄弟你聽,外面有雞叫,你來射射看,如果一箭射中,我就信你的話,他日我富貴之時,你就以此為憑證來找我。”龐晃聽后,自是高興,彎弓搭箭,“嗖”的一聲,冷箭射了出去,直直射中屋外的那只雄雞。楊堅見此,哈哈大笑起來:“看來真是天意如此啊!”二人又是一番把酒言歡。臨別之際,楊堅還特別贈送了兩個丫鬟給龐晃,兩人的交情自此也更加親密了。
隨州的這次“奇遇”,再一次給了楊堅強烈的心理暗示。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楊堅對這種“大逆不道”之語,是欣然接受的態度,說明他從這個時候起,就有了覬覦大位的野心。
很快,楊堅就被調回了長安。回到長安,正值母親呂苦桃病重,他索性辭去了所有職務,專心守護在母親身邊。楊堅這么做,一是為了給母親盡孝,二是避免宇文護的猜忌。
出人意料的是,楊堅的孝行卻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他成了京城長安盡人皆知的大孝子,成為當時的道德模范。如此一來,楊堅再次成為宇文護的眼中釘。
宇文護咽不下這口氣,便想盡一切辦法去加害楊堅。這時有一名叫侯伏侯壽(鮮卑復姓侯伏侯)的將軍突然站了出來,極力勸阻了宇文護,宇文護這才罷休。
回到長安三年之后,父親楊忠病逝,楊堅便承襲了楊忠隨國公的爵位。多年的宦海沉浮,已經讓楊堅對北周王朝的政治動蕩有了深刻體會,對權力的欲求也愈加強烈。這個時候,他開始主動尋求術士給他相面,一個叫來和的術士再次指出楊堅有稱帝之相。這一舉動也說明,楊堅已經開始為自己奪取天下謀劃、造勢了。
然而,此時的北周王朝風云變幻,在公元572年,隱忍了十二年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一舉誅殺了權傾朝野的宇文護,宇文護的時代徹底結束,歷史進入了周武帝的時代。
周武帝宇文邕的親政,使楊堅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終于可以不用再忍受宇文護的打壓了;憂的是,周武帝是一位英明果敢的帝王,楊堅的帝王夢恐怕很難實現了。
周武帝宇文邕親政之后,厲行改革,發展經濟,改革府兵制,其中最著名的一項舉措就是滅佛。歷史上有“三武滅佛”之說,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的三次滅佛。經過一番改革之后,周武帝宇文邕很快發動了對鄰國北齊的戰爭,并最終取得了勝利,統一了整個北方。
在這場滅齊的戰爭中,楊堅的表現算是可圈可點,這也引起了宇文邕的注意。作為平齊戰爭的重要功臣,楊堅進位柱國,并被任命為定州總管,這一任命也成為楊堅仕途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次大跨步。
楊堅所擔任的定州總管這一職務意義非凡。
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傍太行山,東臨華北平原。在當時,定州經濟繁榮,人口稠密,也是軍事物資基地。可以說,定州是不折不扣的河北第一軍事重鎮。而定州總管的職務,就相當于如今的軍區總司令,做定州總管的人無疑是一個封疆大吏,而且這個職務是大大的肥差。宇文邕把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楊堅,可見宇文邕是一個賞罰分明的帝王,這也體現了宇文邕對楊堅的信任。
宇文邕把這一重要職務交給楊堅,無疑是將安撫北齊舊境的重任交給了他。北齊剛剛平定,雖然各方殘余勢力已基本被掃清,但是對于這里的普通民眾而言,他們對北周這個新政權是無比陌生的。這就需要安撫人心,把北周王朝的方針政策傳達到這里的每一個州縣,并將這里隱藏的一切不安定因素扼殺在搖籃里,這些都是楊堅的工作重點。
在擔任定州總管期間,楊堅再一次遇到了故友龐晃。龐晃此刻的職務是常山太守,常山距離定州很近,因此兩人交往十分密切,史書記載二人“屢相往來”。
龐晃預言過楊堅未來會成為九五之尊,這些話楊堅不會忘記,楊堅和龐晃的再次重逢,也讓楊堅的內心再一次燃起了壓抑已久的野心。也正是在擔任定州總管期間,楊堅不斷地積極運作,籠絡人心,招攬士人,將自己的集團規模不斷擴大。這其中,有三個人最為典型,分別是尉遲崇、李諤和楊弘。
甚至,龐晃還勸說楊堅就以軍事重鎮定州為戰略根據地,招兵買馬,起兵反周。龐晃說:“燕、代精兵之處,今若動眾,天下不足圖也。”楊堅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最終沒有采納龐晃的建言,只說了一句“時未可也”。
楊堅的決定是正確的,雖然此時的楊堅據有定州這個戰略要地,但是北周剛剛消滅北齊,軍威正盛,自己憑什么和北周抗衡呢?即使自己手握精兵,但是這些士兵又憑什么給自己賣命呢?再者,周武帝宇文邕的手腕和能力都絕非尋常帝王可比,楊堅在平齊之役中也是親眼見識過宇文邕的領導才干的。通盤考慮,現在起兵顯然操之過急,時機未到。
就在楊堅這邊躊躇滿志的時候,周武帝宇文邕對楊堅也開始心生猜忌。宇文邕身邊的近臣齊王宇文憲和王軌都不止一次地提醒宇文邕,楊堅面有反相。本來,宇文邕沒把他們的話當回事兒,但是一件事的發生,徹底改變了宇文邕對楊堅的態度。
這件事就發生在定州,和一則預言有關。
據說,定州城的西門從來都是關閉著的,至于這扇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關閉,又是為何關閉的,沒有人說得上來,人們只是口耳相傳著一句話——“當有圣人來啟之”。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北齊開國皇帝高洋,高洋說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沒人能解釋得上來。
而隨著北齊滅亡,楊堅就任定州總管,一直塵封緊閉的定州城西門突然之間被打開了,開門之人,正是楊堅。于是,定州城百姓議論紛紛,難道楊堅就是高洋口中所說的“圣人”?
在那個時代,圣人可不是隨便叫的,圣人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至高無上的皇帝!“當有圣人來啟之”的預言此時此刻正好就被楊堅應驗了,楊堅無疑就是定州城百姓心目中的“圣人”。且不說這句預言的真假,單單是定州城百姓對楊堅的議論和尊敬,就足以令遠在千里外的宇文邕憂心。
畢竟北齊剛剛平定,而定州又是北齊故地的軍事重鎮,當地百姓把楊堅當“圣人”來看待,這還得了?萬一楊堅趁機作亂,百姓還不望風歸附?
周武帝宇文邕思來想去,最終決定把楊堅調離定州,將楊堅改任為南兗州總管。
南兗州,今安徽亳州,一代梟雄曹操就生在此地,此處相比于定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差很多。但是,此時的陳朝蠢蠢欲動,南兗州正處于前沿陣地,正是需要人的地方,把楊堅派過去于情于理都說得通。
于是,在定州總管任上只工作了十個月的楊堅,再一次啟程出發,前往南兗州。
對于周武帝宇文邕的猜忌和戒備,楊堅只能選擇暫時的隱忍。《隋書·高祖紀》記載,在周武帝時代,“高祖(楊堅)甚懼,深自晦匿”。這句話也總結了楊堅在北周武帝強權統治下的韜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