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開國前夜的“三總管之亂”

在從北周到隋朝過渡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一起聲勢浩大的反叛事件,這就是發生在北周末年的“三總管之亂”。

公元580年6月,即北周大象二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自稱大總管,設置百官,對外聲稱奉趙王宇文招小兒子的命令舉兵討逆。

先來說一下趙王宇文招是何許人。他是宇文泰的第七子,先后參與了周武帝滅齊和討伐稽胡的戰役,立有戰功。周宣帝宇文赟即位之后,宇文招被封為趙王,享有洺州襄國郡(今河北邢臺)以及萬戶之民。

周宣帝暴崩之時,趙王宇文招是北周宗室中年紀最大而且威望最高的,御正大臣顏之儀就曾主張讓趙王宇文招來擔當輔政之位。然而,楊堅封鎖了周宣帝暴崩的消息,并且以周宣帝的名義下詔,征召以趙王宇文招為首的五位藩王入京,理由是趙王的女兒千金公主出嫁突厥,回京觀禮。

五位藩王到了京師長安才發現,周宣帝已經駕崩,北周的朝堂已經不再是宇文家的了,而是被大丞相楊堅所把持。隨即,五王以謀反的罪名被抓捕,五王及其家人全部被殺,北周的宗室勢力徹底敗落,再也無力與楊堅進行抗衡。

不過,解除掉宗室集團的威脅之后,楊堅還不能高枕無憂,因為當時地方上除了存在以五王為代表的宗室勢力之外,還存在大批北周勛貴勢力,其中又以山東的相州總管尉遲迥實力最強。

如何解除這些分散在各地的北周勛貴勢力的威脅,成了楊堅接下來要面對的重大難題。

事實上,楊堅之所以對周宣帝駕崩之事秘而不宣,并且對北周宗室大開殺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楊堅擔心地方上宗室和勛貴兩大集團勢力聯手。而京師長安軍事力量單薄,自己又不如這些宗室勛貴有威望,一旦他們聯手對京師發起反攻,剛剛獲得的輔政之位必將化為烏有,自己也將性命不保。

然而,該來的還是來了,周宣帝駕崩以及五王被殺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這些地方勛貴勢力那里。于是,占據山東大片區域且實力最強的相州總管尉遲迥率先發難,宣布起兵討伐楊堅。

在說這起叛亂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介紹一下北周的總管府制度。

總管府制度其實是來源于魏晉以來的都督府制度,是西魏軍政改革的延續,最初推行于周明帝武成元年(559),既是地方州縣的上級,也掌握著地方軍政任免大權,有些特殊的總管還被授予“便宜行事”的大權。唐朝的藩鎮節度使和它非常相似,有些勢力強大的總管府相當于一個小王國,對中央來說是非常大的威脅。

相州總管,是北周平定北齊之后新設置的,相州的治所就在北齊故都鄴城(今河北臨漳),也是當時北周境內勢力最大的總管府,轄區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山東以及河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

最早擔任相州總管的是越王宇文盛,周宣帝即位之后,相州總管才改由尉遲迥擔任。

在當時,尉遲迥算得上是北周的元老重臣了,已經60多歲,是北周勛貴集團中現存的頭號人物,跟楊堅的父親楊忠是一個輩分的人。他因為平蜀有功,被封為蜀國公,食邑萬戶,功勛卓著。

同時,尉遲迥和宇文家族有著極深的淵源。尉遲迥之于宇文氏其實有兩重身份,首先他是宇文泰的外甥,其次他是周宣帝的姥丈人(周宣帝的皇后之一尉遲熾繁是尉遲迥的孫女)。既是宗親,又是勛貴,還是皇帝姥丈人,這種威望在北周除了尉遲迥再沒有別人了。

如果把楊堅和尉遲迥相比,那真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高下立判。雖然楊堅也是國丈,但是跟尉遲迥比起來,那就差得太多了。論軍功,楊堅比不上尉遲迥,論和宇文家的關系,楊堅也差了很多,不管怎么比,楊堅的實力都遠遠不如尉遲迥。

因此,當尉遲迥得知楊堅當上輔政大臣之后,他是打心眼兒里看不起楊堅:楊堅你不過是運氣好,周宣帝去世的時候,你剛好在京師,朝政才被你掌控,論起實力來,你能和我比嗎?丞相之位由我來坐才更合適。

對于尉遲迥這樣的政壇老手,楊堅心里十分清楚,他也早就料到了尉遲迥不會安分。

其實早在周宣帝宇文赟駕崩消息對外宣布之時,楊堅就已經派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惇拿著詔書去鄴城了,征召相州總管尉遲迥入京會葬。同時,楊堅還派了另外一個名叫韋孝寬的老將軍從長安出發前往相州,去接替尉遲迥的相州總管之位。

楊堅的意思是,如果尉遲迥接了這道詔書,并且也愿意接受朝廷的調度,放棄相州總管之位,那就等于是束手就擒,乖乖進京,我也不會虧待你;但如果尉遲迥不接詔書,拒絕皇帝征召,也不接受朝廷的任命的話,那你就是有不臣之心,我派兵出征也師出有名。

后來發生的事情表明,楊堅的決策非常正確。尉遲惇果然是一去不回,跟著老爹尉遲迥一起舉兵反叛了。而韋孝寬還沒到相州,就聽聞相州城中已經蓄勢待發,隨時都可能起兵,還沒等尉遲迥的追兵趕到,他就帶人掉頭跑了。

與此同時,有一個叫楊尚希的官員,他負責撫慰山東、河北,碰巧當時就在鄴城,他和尉遲迥一同為周宣帝發喪,卻發現尉遲迥的表現一點也不哀痛,而且若有所思。楊尚希察覺到了異樣,便連夜逃出相州城抄小路跑了。尉遲迥發現楊尚希不見了,立刻派人去追,然而為時已晚。楊尚希一路跑回了長安,向楊堅稟報了他在相州的所見所聞。

種種跡象表明,尉遲迥是必反無疑了。但是,尉遲迥畢竟還沒有公開反叛,楊堅也不好率先發難,他決定再派人到鄴城去試探一次。

這次,楊堅又派了候正(偵查官職)破六汗裒(鮮卑復姓破六汗)前往鄴城,表面上是宣旨慰問尉遲老將軍,實則暗中聯絡長史晉昶,讓晉昶做朝廷的內應。然而,隔墻有耳,這件事立刻傳到了尉遲迥的耳朵里,尉遲迥立即抓捕并誅殺了破六汗裒和晉昶等涉事人員。

自此,尉遲迥的謀反之意已然是昭然若揭,于是他便登上鄴城北門城樓,昭告天下說:楊堅是“挾幼主而令天下”,有“不臣之跡”,先帝讓我鎮守于此,就是讓我來安定國家的,事到如今,我想與諸位一同“糾合義勇,匡國庇人”。

就這樣,相州總管尉遲迥正式起兵發難,討伐楊堅。

尉遲迥起兵之后,時任青州總管的尉遲迥的侄子尉遲勤也隨即響應,一同舉起了反叛的大旗。

尉遲迥和尉遲勤合力之后,實力大增。他們有多大的實力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尉遲迥和尉遲勤這兩位總管所統轄的區域,便一目了然了。

尉遲迥轄下有相州(今河北臨漳)、衛州(今河南淇縣)、黎州(今河南浚縣)、洺州(今河北永年)、貝州(今河北清河)、趙州(今河北隆堯)、冀州(今河北冀州)、瀛州(今河北河間)、滄州(今河北鹽山)。

尉遲勤轄下有青州(今山東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膠州(今山東諸城)、光州(今山東萊州)、莒州(今山東沂水)。

光是尉遲迥和尉遲勤的統轄范圍,就包括了今天的山東、河北以及河南的一部分,擁兵數十萬。

此外,滎州(今河南滎陽)刺史邵公胄、申州(今河南信陽)刺史李惠、東楚州(今江蘇宿遷)刺史費也利進、東潼州(今安徽泗縣)刺史曹孝遠,也紛紛響應尉遲迥。

與此同時,尉遲迥派人北上,與營州(今遼寧朝陽)高寶寧聯絡,并通過高寶寧聯系突厥,希望獲得突厥方面的支持;南下陳朝,向陳朝許諾割讓江淮之地,以求獲得陳宣帝的支持。而在豫州(今河南駐馬店)、荊州(今河南鄧州)、襄州(今湖北襄陽)也爆發了山蠻之亂,攻破了周圍的郡縣。

尉遲迥起兵之后,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益州(今四川成都)總管王謙也隨之起兵響應,這就是發生在北周末年著名的“三總管之亂”。

先說司馬消難。

司馬消難出身于河內司馬氏,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后,父親是北齊名將司馬子如,女兒司馬令姬是當朝皇帝周靜帝宇文闡的皇后。可見,他在北周也是個很有身份和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說來也巧,楊堅、尉遲迥和司馬消難都和北周皇室締結了姻親,其中楊堅和司馬消難都算得上是當朝國丈,而尉遲迥的輩分更高,是國丈的父親,也就是尉遲皇后的爺爺,周宣帝的妻祖父,算是姥丈人。事實上,這絕非歷史偶然,這個現象的背后,其實正體現了關隴集團內部強大的婚姻關系網。

再來說王謙。

王謙出身于太原王氏,父親王雄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王雄在隨宇文護東征北齊的過程中被北齊名將斛律光射殺,因此,王謙不僅是“軍二代”,而且是“殉國英雄之后”。后來,他追隨周武帝宇文邕伐齊,立有戰功,因而被封為益州總管。

當時三總管的統轄區域占到了北周領土一半以上,他們共同對身居長安的楊堅集團形成了合圍之勢,再加上其余各方勢力的蠢蠢欲動,北周王朝頓時處于四分五裂的危機之中。

可以說,這是楊堅一生所遇到的最為嚴重的一次危機。一旦三總管的叛軍攻入長安,西晉末年的慘劇將再次上演,歷史極有可能再次陷入五胡十六國的動蕩之中。

不過,三總管叛亂看似來勢洶洶,但也絕非無懈可擊,他們最大的弱點就在于,他們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各自為陣,無法真正形成合力。因此,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各個擊破。

于是,楊堅任命韋孝寬為行軍元帥,負責征討相州總管尉遲迥;任命梁睿為行軍元帥,負責征討鄖州總管司馬消難;任命王誼為行軍元帥,負責征討益州總管王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云和县| 香港 | 乐清市| 积石山| 麻江县| 临江市| 霞浦县| 襄樊市| 丹巴县| 盐亭县| 永丰县| 莱州市| 炎陵县| 南投县| 克拉玛依市| 广昌县| 泰州市| 松阳县| 科尔| 平塘县| 南靖县| 靖安县| 杭州市| 和田县| 星子县| 灵丘县| 吐鲁番市| 英山县| 高唐县| 阿勒泰市| 永川市| 大丰市| 华坪县| 吉林省| 桃源县| 贡山| 樟树市| 施秉县| 陆良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