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容貌鑒附錄(1)
觀,而面對面地直察卻要做正面接觸,通過直接“交鋒”而獲取對一個人的認識。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思想家,他總結出許多識人的方法。他從“地無常形、人無常性”的觀點出發,主張從穩定的情境中考察識別人,讓其干事,考察他人。他提出“識人之道”的七條方法,卩:對人才提出問題,讓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場、觀點和志向;提出尖銳問題使其理窮辭少,以考察他分析問題的邏輯性、應變能力和敏感力;就某些重大問題,讓其出謀劃策,看他有無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交與其最艱巨的任務,講明困難與危害,看他的膽識和勇氣;與其開懷暢飲,看他的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讓其干有利可圖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委托其辦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諾言0諸葛亮的識人方法,實際上是通過觀和行兩方面來考察了解,達到知人。識人的目的。識人的目的不是只在于把握表面的一種現象,而是要把握深潛的本性或原生特征。識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受到識人者、被識人者以及環境關系的復雜影響,是一個需要長期不斷進行信息反饋、修正的系統工程。知人不易,就在于它需要時間和精力,以及客觀條件、主觀因素的多次疊合、印證、再現才能達到目的。
領導者除了可借鑒古人的識人方法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要注意保密性。要讓被考察者在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中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
第二,考察的目的要明確。識察人才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隨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觀察什么。只有針對性強,才能識出所需的人才。
選用人才不可求全責備,但知人識人應該力求全面。看人要看主流,以他的全部歷史中的全部表現為衡量依據,決不可單憑一時一事而以偏概全。
東周時代,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一位輔佐君王的奇才。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無知,由周公旦攝政。而成王的三位叔叔——管叔、蔡叔、霍叔,卻企圖陰謀陷害周公旦。他們散布流言,說周公旦圖謀不軌。周公旦為避開讒言,隱居于東,不再過問政事,后來管叔、蔡叔謀反,事情敗露,才使成王懊悔不已,親自迎接周公旦歸來。成王幾乎錯識了賢才。
東漢末年,王莽篡權之前,曾經極力偽裝自己。他裝作謙恭,禮賢下士,經常把家中的馬匹、衣服和銀兩拿出來救濟百姓,以至家中的錢財所剩無幾;同時,他還常常在漢平帝面前坦言自己克己奉公、誠實待人。當他獲得漢平帝的信任而大權在握時,便露出浄獰面目,專斷朝政,最后親自殺害了漢平帝,篡權自立,對百姓施予暴政。
由此觀之,領導者知人要深,知人要全,必須通過“日觀其德,月課其藝”的全面考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識人才既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只見不足、不見長處。具體說來要注意兩點:
是不要以點帶面。對人才要全面識別,最忌諱的就是以點帶面。就是說,看人才要綜合地、立體地看,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顧一點,忘記其余。瞎子摸象的寓言當引以為戒:幾個瞎子摸大象,抱著腿的說大象似根柱子,觸著耳朵的說大象似把蒲扇,摸著尾巴的說大象像根蛇,挨著身體的說大象好似一堵墻。盲人之所以都得出了錯誤的結論,是因為他們每個人只觸到大象的部分,而沒有接觸到大象身體的全部。
說到人才的“才”,使人想到《水滸傳》中的梁山泊首領宋江由于他在組織指揮、協調團結方面有才華,所以做了領袖。但他的智謀卻不如軍師吳用,勇敢不如武松,和張順比水中功夫更是差得很遠。可見,在識別人才時,要堅持實事注是,優點就是優點,不足就是不足。現代管理學認為,人的素質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衡量,即德、識、才、學、體。但人的這五個方面的素質不可能平衡地發展,有其突出者,就必然有其欠缺者。因此,認識人才就應全面觀察,綜合衡量。
三國中的呂布武藝超群,但為人反復無常,貪戀錢財美色、有奶便是娘。應該說呂布的品德素質很差,人稱“三姓家奴”。他早年投奔丁原,丁原很器重他的武藝之道,卻忽視了他的德行。結果,董卓用小恩小惠,贈馬送金將呂布收買過去。呂布利欲熏心反手殺害了丁原。同樣,王允了解呂布貪戀美色,將貂嬋許配給他,用反間計挑撥呂布與董卓父子二人的關系。董卓犯了同丁原一樣的錯誤,不識呂布的品德。結果,呂布在美色的逼誘下又親手殺了器重他的干爹董卓。丁原與董卓在識人方面算是吃了大虧。
所以說,對人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全面。人都有缺點,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考察人時就要將其優點和缺點分開。尤其應當注意的是,不能由于有一些雞毛蒜皮的毛病,就大驚小怪,全盤否定。西施不是沒有可挑剔之處,但其美貌為主流,因而不失其為美人。
各類人才并非沒有缺點,但不可無限夸大。三國時的張飛,其性格有快人快語、勇猛粗魯的一面,但也有粗中有細的另一面。他曾幾次突出奇謀,以巧制敵。諸葛亮對張飛的了解就很全面。在張飛攻打宕渠山時,魏國守將張堅守不出,張飛便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坐于山前辱罵。劉備得知這個消息后大驚,而諸葛亮卻會心地笑了。他還派魏延從成都押運好酒50給張飛。原來張飛飲酒是計,為的是引誘其下山。張到底上當,丟失了宕甕渠山。倘若諸葛亮犯了以點帶面的誤識,豈不毀失、埋沒了人才!
另外,不可以一事之成敗論英雄。辦成功一件事,就言其才干非凡,一件事沒辦好,失敗了,就言其無能,這樣,未免過于片面,有失偏頗。在多數情況下,一次成敗并不足以概括全貌。人們都記得,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我國著名的游泳選手莊泳、楊文意、林莉、錢紅創造了四金、五銀的好成績,為世界所震驚。
可誰又能想到,同樣這四位中國游泳選手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僅獲得一銀二銅的成績,連一塊金牌也沒有拿到。如果教練員僅憑一時一事論英雄,僅憑漢城奧運會上的游泳成績來斷定這四朵金花以后將無所作為,那么,她們的英才就會被埋沒,世人也就無法領略她們的風采了。同樣的道理,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國的游泳選手韓雪、晁娜、陳妍這幾位小花比賽成績確實不盡如人意。由于大塞臨場經驗欠缺,心理素質較差,加上調整狀態不理想,她們的潛能尚未爆發出來。如果僅憑她們這一次的奧運會成績論成敗英雄,那么,很有可能棄掉在悉尼奧運會上將含苞怒放的新金花,埋沒一批很有發展前途的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以一時一事之成敗論英雄呢?
答案是看一個人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從歷史的角度識才,最容易發現一個人的特長或短外。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思想、作風和行為有連續性和一貫性,其特長或短處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尤其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看一個人的過去,可以預測他的未來。一個人的現在是由過去發展而來的,而未來又是現在的延伸。因此,考察一個人的歷史,可以預測這個人有無發展前途。體操尖子李月久當年差點被教練“淘汰”,原因是他長得比較矮胖,體形不美,教練認為他不是練體操的“料”。他的老師介紹了他的超人毅力和刻苦精神,才打動了教練,教練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留下了他。后來,他頑強拼搏的精神證實了這一點,教練確認他很有培養前途,對他加以精心指導,終于使他成了世界體壇名將。假若教練當時只看眼前,不看他一貫的刻苦作風,恐怕就不會有今天這顆體操明星了。同樣,如果我國的游泳教練張雄,只看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林莉的成績,看不到她刻苦、拼搏的精神,恐怕也就出不了這朵世界一流的泳壇金花了。
如何全面地歷史地識人,我國戰國時代魏國的謀士李克在回答魏文侯問話時,談到從五個方面去識別人才。
第一,屈視其所親。當一個人懷才不遇時,就看他跟哪樣的人親密來往。如果他是跟一些同樣不得志的人親密相處,發牢騷,鳴不平,他就是個心胸淺簿的小人物。
第二,富視其所與。當一個人非常富有的時候,要看他把錢往什么地方用。如果他專走后門,賄賂有權勢的人,或只會送禮給自己地位高的人,這個人肯定不怎么樣;如果他把錢慷慨地用在養窮但有才干的人身上,或是仗義疏財于慈善事業,這樣的人就值得提拔。
第三,達視其所舉。當一個人仕途壯大,大權在握時,就要看他舉薦拔擢的都是些什么人。如果舉薦的是無才無能的人,表示他有私心,不為國家著想;如果舉薦的全是睿智、廉潔的人,表示他絕無私心,一心為社稷著想,這種人是值得賦予重任的。
第四,窮視其所不為。如果一個人求取功名不得,仍保持名節,不走歪門邪道,不奴顏卑膝,不投機鉆營,表示他是個可以擔大任的人。
第五,貧視其所不取。當一個人窮得難以度日,就看他是不是貪婪如餓鬼。若一味拍馬求好處,就是不可用的小人物;若是窮不喪志,對有錢人仍然不卑不亢,就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
識人要全,知人要細,為的是識人所長。識人的目的是用人,因此,著眼點就應放在一個人的長處上,注意力應集中在一個人的優點上。正如管理專家杜拉克先生所說一個聰明的經理審查候選人決不會首先看他的缺點,至關緊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這和醫生檢查身體全然不同,因為醫生的目的是做出診斷,對癥下藥,他要千方百計運用各種手段發現異常,找出病灶。
三國時代,鐘會是魏國一名出色的謀士。他7歲時,其父帶著他和他的哥哥去見魏文帝曹丕。他哥哥見到皇帝很惶恐,汗流滿面,而鐘會卻從容鎮定。曹丕問他哥哥為什么出汗,他哥哥答道:“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又問鐘會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說:“戰戰栗栗,汗不敢出。”曹丕、司馬懿都驚嘆鐘會的才華。如果從鐘會的不流汗中看到的是“少有野心”,世上就難有可用之才了。鐘會非但不能脫穎而出,恐怕還是打擊的對象。
這不禁使人又想起現實中的一個例子:有那么一所大學,僅大專以上的知識分子就占半數以上,然而,長期以來選擇中層干部卻十分困難。教職工批評說:“你們挑選干部像站在西瓜地里挑西瓜,挑花了眼,還下不了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有些領導只看別人的短處,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不滿意,最后得出結論人才還得從外面去找。”難道一個集體真的沒有人才嗎?關鍵是某些領導者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先把別人的短處擺在首位,以此挑剔對方的錯誤,并且不能采取寬容的態度正確地去看待。這樣一來,由于對人的短處不能容忍,其結果必然是其長處也就被排斥掉了,才能的積極作用自然也就無法發揮出來。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事實上,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揚長避短,天下便無不可用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領導者的識人、用人之道,關鍵在于先看其長,后看其短。唐代柳宗元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木匠出身的人,連自身的床壞了都不能修,足見他錛鑿鋸刨的技能是很差的。
可他卻自稱能造房,柳宗元對此將信將疑。后來,柳宗元在一個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這位木匠。只見他發號施令,操持若定,眾多工匠在他的指揮下各自奮力做事,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為驚嘆。對這人應當怎么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棄之不用,那無疑是埋沒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組織者。這一先一后,看似無所謂,其實十分重要。從這個故事中是否可以悟出一個道理:若先看一個人的長處,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實現他的價值;若先看一個人的短處,長處和優勢就容易被掩蓋和忽視。因此,看人應首先看他能勝任什么工作,而不應千方百計挑其毛病。《水滸》中的時遷,其短處非常突出——偷雞摸狗成習。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長處——飛檐走壁的功夫。當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環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長處就被派上了用場。在一系列重大的軍事行動上,軍師吳用都委以重任,時遷成了有用的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長處,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來。
善于從短處看長處,又是識人的一個決竅。唐朝大臣韓愰一日接待了一位經別人舉薦來求官的年輕人韓置酒設宴招待他,席間,此人表現出脾氣有些古怪,不善言辭,不諳世故。通常,這種人多不受喜歡,難被啟用。然而,韓榥卻從他不通人情世故之短,看到他有鐵面無私、不曲不阿之長,于是,便命他為“監庫門”,即現在的倉庫主任。果然,自他上任之后,從無倉庫虧損之事發生,是個稱職的倉庫管理員。
在用人所長的同時,要能容其所短。短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質中的不擅長之處;二是人所犯的某些過失。一方面,越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顯。例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規;謙和的人多有膽小怕事;等等。另一方面,錯誤和過失是人所難免的。因此,如果對賢才所犯的小錯也不能寬恕,就會埋沒賢才,世間就幾乎沒有賢才可用了。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在向漢武帝的奏疏中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魚就養不活;對人過于苛求,則不可能有朋友。用人識才也是如此。
戰國時期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孔子的孫子子思向衛國的君王推薦一個叫茍變的人,說他是個能攻善戰的將才,可以統兵五百乘人。衛慎公說:
“他為官收稅時,曾吃過百姓家的兩個雞蛋,不夠清廉,所以不可重用。”子思聽后,對衛慎公說明君識才如同匠人用木,取其長棄其短,不能因短而無視長。幾抱粗的杞梓木材,雖然有幾尺腐朽,但好的木匠不是整個棄之不理,而是剔其朽用其良。用人亦是,不能因茍變曾吃了別人的兩個雞蛋,就棄其統帥兵卒的將才而不用。”衛候聽子思的議論言之有理,恭敬地接受了子思中肯的勸告。
漢武帝劉邦則比衛慎公高明得多。當年,他任用陳平做都尉時,眾將多有疑議,說他在家時曾與其嫂子私通,且在為官期間又有受賄行為,是一個亂臣和小人。劉邦經過審慎的考察后,得知陳平的小疵不足以掩其大才,于是沒有摒棄他,反提他為護軍中尉。在以后的歲月中,陳平屢建功勛,輔佐劉邦奪得漢室天下。陳平盜嫂、收受賄賂固然是瑕疵,而劉邦在用人識才上能容人之過,舉其大端,這不能不說是他最終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任何人才,有其長必有其短,識別人才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可以以短掩長。倘若識人,只注意某一個側面,而這一側面又正好是人才的缺點或短處,于是就武斷地下結論,那么,這種識才的方式是非常危險的,大批人才將被拋棄和扼殺。孔雀開屏是非常漂亮的,倘若一個人不看孔雀那美麗的羽毛,只看到孔雀開屏露出的屁股,就武斷地認為孔雀是丑陋的,那就實在是有失公允了。